凡星黄历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首页 > 感人故事 / 正文

英语教育论文范文6篇(全文)

2025-01-16 23:29:53 感人故事
文章英语教育论文范文6篇(全文)由网友皓月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英语教育论文范文6篇(全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英语教育论文范文(精选6篇)

英语教育论文 第1篇

英语论文,英语论文范文,英语毕业论文

在医学论文的各部分中文题是篇幅最少的但它对于整篇论文的意义却不能仅仅以其篇幅多少来衡量[1]。比如文献检索时我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用关键词检索到众多文献后首先会根据文题进行第一次筛选。假如文题不能很好地反映论文的主题一种可能是被漏选使作者的研究不能得到充分的传播并使检索者不能全面地阅读到符合条件的论文;另一种可能是被误选最终的结果仍是作者的论文不能得到利用以及使检索者在不符合条件的文献上耗费了许多无效的时间。因此毫不夸张地讲文题的恰当与否是与论文发表后的利用情况息息相关的也是影响医学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世界性的《生物医学论文投稿的统一要求》(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to biomedical journal中对文题的要求只有短短两条:简练(concise)和反映论文主题(informative)。其中笔者认为“反映论文主题”应当是文题写作的首要原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简练”。

1如何使文题恰当地反映论文的主题?

使文题恰当地反映论文的主题目的是让读者通过阅读文题就可以了解到论文所报道的研究概况。科学研究通常的思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特定的指标进行检测根据结果验证预先提出的假设所以能够反映论文主题的也就有以下几个指标: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条件检测指标、研究结果和结论。显而易见在文题中包括所有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某一方面为主从不同角度反映论文的基本内容。

一种是描述性文题(indicative title)即主要向读者介绍论文报道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反映这一内容的指标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条件和检测指标。另一种是结论性文题(declarative title)也就是将研究的结论作为文题。由于不同的科学研究目的和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可以得出很确实肯定的结论若这时仍使用结论性文题则有悖于科学研究报道中的客观标准。另外结论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即使是作者认为很明确的结论也要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验。而且我们在阅读文献时更多的是想了解某个领域内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如何而不是仅仅知道一个结论就可以了。基于以上原因许多杂志社的编辑及论文写作专家都不赞成作者使用结论性文题。由于描述性文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正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编辑和作者采用:阅读任何一本杂志的目录您都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文题是属于描述性文题。下面具体介绍描述性文题的写作方法。

首先让我们比较两组文题:

第一组:

(1)Oral immunization of mice with at tenuated Salmonnella typhi murium expressing elicobacterpylori urease B subunit

(2)Multivariate analysis by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on prognoses of patients with bile duct carcinoma after resection

第二组:

(1)Establishment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attenuated Salmonnella typhi murium expressing Helicobacterpylori urease B subunit as an oral vaccine in mice

(2)Influence of various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o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bile duct carcinoma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这两个文题都是描述性的。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同一篇论文第二组文题更加清楚。比如对文题①在第一组中表达我们只是了解到在研究中对小鼠进行了口服方法的免疫但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对小鼠还是对疫苗进行研究呢?我们并不十分清楚。而该文题在第二组中我们则完全明了该研究是以小鼠为对象考察某种口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那么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就可以继续阅读论文其他的读者也不会在这篇论文上浪费更多的时间了。对于文题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也许只有专家才能“猜到”论文的大致内容吧!

其实将文题写得清楚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这方面英语论文写作专家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1)如果研究中既有自变量X(independent variables)――即实验中加以选择控制的因素如第二组文题②的“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也有因变量(Y)―――相当于检测指标如②文题中的“the survival of patients”;标准的文题格式为“Effect of X on Y in Z(Z为研究对象)”。例如:在文题“Effect of β- endorphin on breathing movements in fetal sheep”中“β- endorphin”为自变量X“breathing movements”为因变量Y“fetal sheep”为研究对象Z。

(2)在某些研究中只有因变量Y可以写成Y in Z。例如文题①中“)Establishment safety and efficiency”为因变量研究对象变为“the attenuated Salmonnella typhi murium expressing Helicobacterpylori urease B subunit as an oral vaccine in micet”。再如“Blood supply of the caudal mediastinal lymph node in sheep”为因变量“the caudal mediastinal lymph node in sheep”为研究对象。

(3)在方法学的研究中应当先叙述所用的方法然后阐明该方法的目的如“Detection of specific antibodies in saliva for non-invasive immunodiagnosis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in rabbits”

在这几种情况下的文题写作中还体现了如下几条共同的原则:

(1)重要内容前置的原则。像effect detection establishment等词所引导的短语都是研究的中心内容。

(2)研究对象明确的原则。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动物或细胞等是包括在研究对象里的应当交待清楚不能省略。如果研究对象来自于人体则可以省略不提。但如果是来自某一特殊的人群如某个地理环境里的或某种患病群体等则应注明human或patient等词。

(3)研究方法随意的原则。事实上研究方法也是反映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文题字数的限制以及研究方法与其他指标相比重要性略小一些的原因在文题写作时研究方法可写可不写应视情况而定。假如列出的话也不应当放在开头而应置于文题中间或末尾(如文题②)。在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中以注明研究方法为佳如“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 new inactivated hepatitis A vaccine in young adults: a comparative study ” 。

以上所谈到的描述性文题基本上都是短语而结论性文题则有短语和句子两种形式。一般来讲它也遵循以上3条共同的原则只是由于它介绍的是研究的结论因而这时所提到的“重要内容”与描述性文题有所不同多是一些表明研究结论的词或词组如“Inhibitive effects of glucose and free fatty acids on proliferation of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其他常见的起始词还有protection of … reduced … alteration … increase in … decline of …等。

以句子作为结论性文题的如:“Zinc is a potent heat shock protein inducer dueing liver cold preservation in rats”。与短语式的文题(A potent heat shock protein induce of Zinc during liver cold preservation in rats)相比它的语气更强烈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Zeiger教授认为这是由于动词比名词和形容词更加有表现力的缘故。但不少杂志限制句子文题的使用可能是因为它有时语气过于强烈会给人比较武断的印象所以在使用时应当谨慎。

2 如何使文题更加简练?

(1)删除冗词。冗词的存在与否对文题内容的正确表述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因而应当删除以使文题更加简洁。常见的冗词有Study of … Experiment of … Experience of … Peport of …in the treatment of … administration of 等。此外文题起始处的“the”通常可以省略而文题中间的“the”则不能被删除。

(2)用名词做定语。该方法适合于定语不是很长的情况可以减少介词的个数。如文题“Detection of specific antibodies in saliva for non-invasive immunodiagnosis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in rabbits”可写为“Detection of specific antibodies in saliva for non-invasive immunodiagnosis of rabbits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而文题“Blood supply of the caudal mediastinal lymph node in sheep”则不适合将“sheep”做为“lymph node”的定语。

(3)如果文题中有较多的并列单词或词组可考虑将它们用一个能描述其共同特性的单词或词组代替。如文题“Influence of various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o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bile duct carcinoma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中“various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就代表了“Pancreatic invasion perineural inva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es”。

本文所谈的仅仅是原创性论文文题写作时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文题的写作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如对缩写和专业术语的要求、对running title、副标题的要求以及有关语序的安排、词语的选择等语法上的问题希望能有机会再谈。另外正如Zeiger教授所说论文的写作方法没有绝对严格的标准只有较好和不好之分

英语教育论文 第2篇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Abstract: raises elementary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we shouldcultivate good writing habit.Solid mastery Outlines requirements of vocabulary,sentence structure, Strengthen reading, enlarge input variables, Gradual andmulti-dimensional writing, Develop good writing habit.Cultivating interest,obtain the achievement and so on many aspects.Omnibearing multilayer on writing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ability.Keyword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writing, interest, task-based, mode

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关键词:小学英语,写作,兴趣,任务型,模式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应从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扎实掌握大纲要求的词汇、句型;加强阅读,扩大输入量;循序渐进、多方位进行写作训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兴趣,获取成就感等诸多方面入手。立体式、多层面地进行写作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纵观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四项基本技能之一的写作技能的培养往往被忽略或者淡化。这是因为不少小学英语教师

认为,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学生没有能力用英语写作。所以,教师更注重口语交际的训练,对写的教学安排很少,只有在高年级的单元测试或者期末考试前才重视写作,而且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写作指导。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没有兴趣英语写作,甚至恐惧英语写作。教师对此也很头疼。那么,我们如何有效进行英语写作教学?

二、写作教学问题分析

1.教师的思想上不重视。写作在小学的考试占的分值不多,很多教师认为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口头的表达技能和一些单词、句子的操练更受到重视。写作教学不像唱歌、表演等那般有趣,而且教学比较费时,所以教师们不轻易上一节写作课。

2.写作的目标不明确。教师对学生要写什么内容没有准确地把握住。有时候上完一节课就布置学生写相关内容的作文,完全不理会学生是否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写作就有如涓涓细流,没有源

头,何来的清水。没有内心的体验,学生就没有表达的欲望,更谈不上体会表达的乐趣了。

3.教师评价的方式单一。在批改英语作业上,英语教师习惯用A、B、C来评分。学生其实早就对这样的评分标准习以为常了,所以,在英语的作文发下来后,学生基本只注重哪个等级分数,而不是去关注写错的地方。

三、对问题的研究

1.规范学生的书写。小学生的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时候把单词的字母写错或者写得不规范,有时候随便用一点来代替实心的句号,有时候一句到底,中间全部是逗号。小学生的这些坏习惯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教育孩子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否则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学生首先要练习26个英文字母的标准写法,然后向教师或者同学学习规范书写。

2.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 “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是强调兴趣和爱好的重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

“对一切人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许多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中就有一条,他们都有广博而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首先,由易到难。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难易适中且充满童趣的写作任务。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只是水平,不要布置难度过高的任务。然后,写作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设计写作任务时,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又比较甘兴趣的内容,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想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英语教学论文范文例如:母亲节时,我会要求学生写“MyMother”.在写作之前,我利用半节课来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看法。我要求他们先用蜘蛛网的形式写一下与母亲相干的词汇与词组。然后,有的学生作口头作文。最后,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母亲,再把母亲的形象写出

英语教育论文 第3篇

中国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展多年,虽然有进步,但步子较小、成效不大,那么,我国的英语教育模式存在哪些不足?国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建构更有效的英语教育模式?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选取了芬兰和韩国这两个国家的英语教育体系改革和英语教学模式,对其进行介绍、比较和评述,进而结合目前国际语言教育形式探索我国英语教育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研究背景

本文将主要评述芬兰和韩国(北欧国家和东亚国家)在英语教育政策上的演变,以及目前采用的英语教育模式。这两个非英语母语国家都相当重视语言教育,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英语教学模式。选择芬兰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直处于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最高等级“极高熟练度”的北欧地区国家;而选择韩国不仅因为其在外语学习背景和文化上和我国颇为相似,还因为韩国在四次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测试中均被划分为“中等熟练度”,排名一直居亚洲3~5 名,仅偶尔落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香港。中国、芬兰及韩国历年成绩、排名及等级见下表:

(数据来自www.ef.com/epi,2011,2012,2013,2014英孚全球英语能力报告。)

二、芬兰、韩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和外语教育模式

1.芬兰外语教育政策演变

(1)从双语言教育到多语言教育

1922 年,芬兰将官方语言定为芬兰语和瑞典语,当时国内分别有90.7%和5.4%的人民以这两种语言为母语。二战以后政治形势改变,芬兰社会开始更多地接受欧洲和美洲价值观的影响,英语开始受到重视。英语作为选修课程进入学校始于1970年代的全国教育改革。这一次教改将早期的多样化分散的学校体制统一为综合性学校系统,教改成果成为后来芬兰教育体系的核心。[1]教改使得外语(除芬兰语和瑞典语之外的语言)从部分中学选择性教学扩展到全体中小学强制性教学,可供选择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等,其中英语逐渐成为学生的普遍性选择和中小学的常见科目。

(2)从本国语教学到外语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

1976 年至1978 年,芬兰语言教育部门提出了一项教改提案,建议芬兰人人都须学习瑞典语和英语,30%人口要学习德语和俄语,15%~20%人口学习法语。提案还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在两门官方语言之外再学习两门外语。这一提案为芬兰的语言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使芬兰早于其他欧洲国家20年确立语言教育目标。[2]从1980 年代开始,芬兰政府颁布了数条政令以扩大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并提升语言熟练程度。到了1990 年代,芬兰高中80%的学生选择学习外语。

同时,在1980 年代政令的影响下,1989 年教育部下属机构建议从中小学开始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此前,芬兰学校教学语言主要为芬兰语和瑞典语。现行法律规定,在九年制综合性学校和高中学校里,可适当选择除本校教学语言之外的语言进行教学。在初、小学校和高中学校可以自愿组织一到多个教学团队以提供外语教学。[3]

2.芬兰外语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77%的芬兰人在外语方面有天赋,这一数据超过欧洲平均水平44%。英语作为芬兰的最普遍外语,会讲英语人口占总人口的63%,领先于官方语言瑞典语(41%) 和传统优势外语德语(18%)。芬兰政府鼓励民众学习多门外语,且芬兰人学习外语动力强。欧洲的一项语言调查表明,排名前三的积极语言学习国家依次为瑞典(32%)、拉脱维亚(28%)和芬兰(28%)。[2]

从1990 年代早期开始,跨文化技能开始成为芬兰外语教学的指导性概念。芬兰的外语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外语沟通氛围,目的是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并尊重他国的文化,另一方面让他们熟练地使用语言技能。从1991 年开始,芬兰的教师们采用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法,开始使用外语进行全学科的教学。因此尽管所有的外语教师都是芬兰本国人,从小学到高校,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完全使用外语教学,仅在解释语法时使用本国语。学生提问时也只可使用外语。在语言学习的早期,学生的口语训练甚至是在还未充分学习语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语言课程结束时学生接受笔试,口语测试则在学期中进行。学生的口语技能在整个学期内受到多阶段形成性评价,因此他们须积极参与课堂口语活动。[4]

3.韩国英语教育政策演变

(1)韩国英语计划和外教的输入

韩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变革始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1995 年在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韩国制定了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的、旨在提升国民英语水平的英语教育政策———韩国英语计划,该计划邀请英语为本族语者教师(下简称外教)进入韩国任教。政策实施当年韩国接受了59 名外教,1997 年激增至856人。1998 年因受金融危机冲击降至274 人,至2002年经济复苏重新攀升至500 人。[5]

而该计划虽每年花费千亿韩元,却未如预期达到效果。由于并未对外教提出有效的准入要求,以至于早期赴韩任教的外教仅凭着一纸任意专业的学士学位即可入境求职。后期虽增加了对外英语教学资格证的要求,但因学时要求较低,因此外教的大量输入并未给韩国的英语水平带来实质进步。

(2)韩国英语计划的修订

2008 年,韩国政府为应对国内居高不下的英语学习需求,修订了外教入境政策。将外教输入来源国扩充至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双语国。其中后两者在亚洲拥有最高的英语熟练程度。对来自于这些国家的语言教师,韩国提出了更高的入境门槛要求———语言熟练程度证明和教育或英语相关学位。然而该项举措收效不大,菲律宾因为一些手续问题暂无法派出外教,而印度仅在2010年和2012 年各派出两名外教。

(3)本土英语教师培训及英语口语培训师计划

外教输入计划收效甚微,韩国政府意识到培养本国英语教育人才的重要性。2008 年,韩国政府教育机构决定将公立学校的英语教育交给本国教师。后来三年里,政府录用了23,000 名本国教师进行英语教学,并建立了每年3000 名的本土英语教师培训计划。[5]

除外籍教师和本国教师以外,韩国2009 年采用新计划雇佣英语熟练的韩裔英语口语培训师。口语培训师无须接受常规教师培训,须提供英语母语国家的本科以上学位、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或对外英语教学证书、英语能力证明及测试分数。有推测认为,政府最终计划用口语培训师取代外教。首尔市已于2012 年削减了255 名高中、200 名小学以及252 名初中外教。

4.韩国英语教育模式

韩国教育部1992 年颁布的“第六版国家初高中课程大纲”中建议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模式从语法翻译教学法转变为交际性语言教学法。2003 年颁布第七版大纲,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以全英语授课,并在前一版基础上增加了语法要求。2008 年新计划要求截止2012 年,全国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高中英语课堂以全英语授课。韩国推行交际性语言教学法的四个目标是:第一,提升英语学习兴趣;第二,树立使用基础英语语言的信心;第三,建立使用日常英语交流的基础;第四,通过英语教学了解国外风俗和文化。而交际性语言教学模式在韩国中小学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遇到的障碍包括教师信心不足、教师口语能力不够、课堂人数过多、缺乏对教师交际性语言教学法的培训以及缺乏教育经费等等。尽管韩国教育部公开表明英语教学需要使用真实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来提升中、小学生的沟通能力,但现行的中小学教材(2012 版)中却鲜见沟通性教学任务。[6]而多数韩国学校学子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性语言教学课堂(包括小组活动、课外语言练习、任务学习法、使用真实教学材料以及信息差活动)表示欢迎。[7]

5.比较及评述

从总体来看,芬兰和韩国的英语教育政策的演变是遵循各自国家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国家发展需要规律的。芬兰受到二战后德国战败,英美战胜的影响,而开始重视英语教学;从农业化北欧小国到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定位转变,而开始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体系;为了平衡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和加强交流,而致力拓展外语教育的语种。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而开始社会及教育政策变革;为了加速国际化并拉近东方文化与世界的距离,而大规模引进英语为本族语的英语教师;为了切实保证英语教学质量,而着力培养韩裔英语教师。

从语言教育背景上,两国具有很多共同点,如两国都是非英语本族语国家,都基本属于单一化民族国家,两国教师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但在各自的英语教育变革后,两国所取得的英语教育成效却具有较大的差距。芬兰在语言教育上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国人令人惊讶的语言天赋,还有他们在语言教育理念上超出其他国家20 年的前瞻性,将语言内化于文化中的教学实践以及语言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韩国意识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推广交际性语言教学,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教师素质不过关、教考分离和配套措施跟不上等阻力,可见语言教学从理论到师资准备、从体系建构到教学实施需要一个过程。

三、对我国英语教育模式的启示

1.对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反思

近年来英语改革已成热点话题,研究者们纷纷指出当前学校英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归纳来看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学历及能力和英语教育环境。

从课堂教学组织来看,很多教师教学内容的呈现和语言操练基本上以PPP模式为主,即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和production(输出)。由于学生数量多,练习时间少等原因,学生小组活动徒有其表,缺乏有效性。很多教师在进行外语课堂设计时,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只有与教材有关的教学内容,无具体目标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依旧处于被动地位。[8]

从教学效果评价来看,缺乏英语学习的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学习者很难把其学习者英语提升到使用者英语这一层面。[9]

从教师学历来看,我国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学历背景都是英美文学或英语语言学,而非二语习得或教育语言学。[10]这样的学历结构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很难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法,有效地传授知识。从教学能力上来看,“很多教师的外语使用多限于课堂组织,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人际交流’,而且语言表达不丰富,语法和用词错误多”。“由于无法用外语自由表达,教师常常会采取‘回避’或‘缩略’策略,呈现给学生的是不地道、不准确的外语。”[8]

从教学环境来看,全国的学校英语教学,无论哪个层次的学校大致执行的都是教育部制订的统一培养方案,接受的是统一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教材的选用范围有限,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教材。[11]不仅如此,王初明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针对考试而学,学不好外语”。

2.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变革设想

鉴于以往的研究虽对学校英语教改提出了各方面意见,但多数立足于本国的英语教育阶段性发展和改革,很少能结合国际英语教育的大趋势,现提出国际性视野下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变革的一些设想。

(1)全面提升英语教师素质,形成教师终生学习观念

在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方面,语言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至关重要。因此除现有的英语教师在职培训项目以外,可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中长期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定期更新、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并可采用工作坊、公开课等形式帮助教师进行实践,以掌握多样化教育技巧运用于不同类型学生;可鼓励教师进修教育学相关学位。在培养未来的语言教师方案中,可仿照芬兰方式,实行“4+1+X”教育模式,即四年语言学习、一年教育理论及实践、一段时间海外学习生活经历。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保持竞争力。

(2)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促进个性化教学

关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区别,White做出了以下比较———Type A以教师为中心“学什么”,Type B以学生为中心“怎么学”。[12]

White认为习得的过程更重于习得的主题,而Type B通过内化语言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商量确定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化教学单元为不同项目任务,每项任务中由学生提供部分教学材料。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并通过频繁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而内化并习得语言。通过轮流负责项目任务的方式,也可兼顾每个学生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以个人兴趣申请科研项目,以发挥其所长;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仿照欧美模式,另设“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单独辅导。数名英语教师可组成备课小组,共同讨论教学手段和学生类型,分享教学心得。

(3)实现教材多样化,鼓励教师编写符合教学目的的讲义、教案

个性化教学要求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编写的统一教材难以适用。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了解到,EFL/ESP教师几乎不使用固定教材,他们的教学内容多是围绕教学目的由教师选用、学生补充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选取材料,还可积累学生提供的好素材编成适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内化语言知识的讲义、教案。可根据难易度、侧重点不同,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教学类型的讲义。学校还可举办自编讲义、教案比赛以鼓励教师的教材研究热情。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对输出性技能说、写的形成性评价

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评价比例。说、写技能强调平时的积累和使用,频率不够则无法形成知识内化。同时,提高形成性评价使得学生不再过度关注终结性考试,不再为考试而学,从而强化了平时语言训练动机。现有英语测试形式对英语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对阅读、词汇、听力和语法的强化和对口语的弱化,使得学生重听读、轻说写的功利性明显,可仿照国际性考试将口语考试项目常规化,并增加写作所占比例。

英语教育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 教育模式 教育政策

跨国语言教育机构英孚集团于2014年11月发布了第四版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报告(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又称英语熟练度指标),该指标是目前覆盖面最广的全球英语能力排名。中国在上榜的61个国家及2个地区中排名37,在22个亚洲国家与地区中排名11,得分50.15,与最高分获得者丹麦相差19.15分,在五档熟练度评分等级“极高、高、中等、低、极低”中处于第四档——低熟练度。这一成绩并非孤例,从2011年3月英孚开始公布第一版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报告以来,统计国家数量从44国增至63国,参测人数从200 000增至750 000,而中国一直处于英语“低熟练度”国家,不仅在全球排名偏后,在亚洲也属中等。

中国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展多年,虽然有进步,但步子较小、成效不大,那么,我国的英语教育模式存在哪些不足?国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建构更有效的英语教育模式?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选取了芬兰和韩国这两个国家的英语教育体系改革和英语教学模式,对其进行介绍、比较和评述,进而结合目前国际语言教育形式探索我国英语教育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研究背景

本文将主要评述芬兰和韩国(北欧国家和东亚国家)在英语教育政策上的演变,以及目前采用的英语教育模式。这两个非英语母语国家都相当重视语言教育,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英语教学模式。选择芬兰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直处于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最高等级“极高熟练度”的北欧地区国家;而选择韩国不仅因为其在外语学习背景和文化上和我国颇为相似,还因为韩国在四次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测试中均被划分为“中等熟练度”,排名一直居亚洲3~5名,仅偶尔落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香港。中国、芬兰及韩国历年成绩、排名及等级见下表:

二、芬兰、韩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和外语教育模式

1.芬兰外语教育政策演变

(1)从双语言教育到多语言教育

1922年,芬兰将官方语言定为芬兰语和瑞典语,当时国内分别有90.7%和5.4%的人民以这两种语言为母语。二战以后政治形势改变,芬兰社会开始更多地接受欧洲和美洲价值观的影响,英语开始受到重视。英语作为选修课程进入学校始于1970年代的全国教育改革。这一次教改将早期的多样化分散的学校体制统一为综合性学校系统,教改成果成为后来芬兰教育体系的核心。[1]教改使得外语(除芬兰语和瑞典语之外的语言)从部分中学选择性教学扩展到全体中小学强制性教学,可供选择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等,其中英语逐渐成为学生的普遍性选择和中小学的常见科目。

(2)从本国语教学到外语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

1976年至1978年,芬兰语言教育部门提出了一项教改提案,建议芬兰人人都须学习瑞典语和英语,30%人口要学习德语和俄语,15%~20%人口学习法语。提案还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在两门官方语言之外再学习两门外语。这一提案为芬兰的语言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使芬兰早于其他欧洲国家20年确立语言教育目标。[2]从1980年代开始,芬兰政府颁布了数条政令以扩大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并提升语言熟练程度。到了1990年代,芬兰高中80%的学生选择学习外语。

同时,在1980年代政令的影响下,1989年教育部下属机构建议从中小学开始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此前,芬兰学校教学语言主要为芬兰语和瑞典语。现行法律规定,在九年制综合性学校和高中学校里,可适当选择除本校教学语言之外的语言进行教学。在初、小学校和高中学校可以自愿组织一到多个教学团队以提供外语教学。[3]

2.芬兰外语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77%的芬兰人在外语方面有天赋,这一数据超过欧洲平均水平44%。英语作为芬兰的最普遍外语,会讲英语人口占总人口的63%,领先于官方语言瑞典语(41%)和传统优势外语德语(18%)。芬兰政府鼓励民众学习多门外语,且芬兰人学习外语动力强。欧洲的一项语言调查表明,排名前三的积极语言学习国家依次为瑞典(32%)、拉脱维亚(28%)和芬兰(28%)。[2]

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跨文化技能开始成为芬兰外语教学的指导性概念。芬兰的外语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外语沟通氛围,目的是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并尊重他国的文化,另一方面让他们熟练地使用语言技能。从1991年开始,芬兰的教师们采用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法,开始使用外语进行全学科的教学。因此尽管所有的外语教师都是芬兰本国人,从小学到高校,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完全使用外语教学,仅在解释语法时使用本国语。学生提问时也只可使用外语。在语言学习的早期,学生的口语训练甚至是在还未充分学习语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语言课程结束时学生接受笔试,口语测试则在学期中进行。学生的口语技能在整个学期内受到多阶段形成性评价,因此他们须积极参与课堂口语活动。[4]

3.韩国英语教育政策演变

(1)韩国英语计划和外教的输入

韩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变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在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韩国制定了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的、旨在提升国民英语水平的英语教育政策——韩国英语计划,该计划邀请英语为本族语者教师(下简称外教)进入韩国任教。政策实施当年韩国接受了59名外教,1997年激增至856人。1998年因受金融危机冲击降至274人,至2002年经济复苏重新攀升至500人。[5]

而该计划虽每年花费千亿韩元,却未如预期达到效果。由于并未对外教提出有效的准入要求,以至于早期赴韩任教的外教仅凭着一纸任意专业的学士学位即可入境求职。后期虽增加了对外英语教学资格证的要求,但因学时要求较低,因此外教的大量输入并未给韩国的英语水平带来实质进步。

(2)韩国英语计划的修订

2008年,韩国政府为应对国内居高不下的英语学习需求,修订了外教入境政策。将外教输入来源国扩充至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双语国。其中后两者在亚洲拥有最高的英语熟练程度。对来自于这些国家的语言教师,韩国提出了更高的入境门槛要求——语言熟练程度证明和教育或英语相关学位。然而该项举措收效不大,菲律宾因为一些手续问题暂无法派出外教,而印度仅在2010年和2012年各派出两名外教。

(3)本土英语教师培训及英语口语培训师计划

外教输入计划收效甚微,韩国政府意识到培养本国英语教育人才的重要性。2008年,韩国政府教育机构决定将公立学校的英语教育交给本国教师。后来三年里,政府录用了23,000名本国教师进行英语教学,并建立了每年3000名的本土英语教师培训计划。[5]

除外籍教师和本国教师以外,韩国2009年采用新计划雇佣英语熟练的韩裔英语口语培训师。口语培训师无须接受常规教师培训,须提供英语母语国家的本科以上学位、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或对外英语教学证书、英语能力证明及测试分数。有推测认为,政府最终计划用口语培训师取代外教。首尔市已于2012年削减了255名高中、200名小学以及252名初中外教。

4.韩国英语教育模式

韩国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第六版国家初高中课程大纲”中建议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模式从语法翻译教学法转变为交际性语言教学法。2003年颁布第七版大纲,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以全英语授课,并在前一版基础上增加了语法要求。2008年新计划要求截止2012年,全国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高中英语课堂以全英语授课。韩国推行交际性语言教学法的四个目标是:第一,提升英语学习兴趣;第二,树立使用基础英语语言的信心;第三,建立使用日常英语交流的基础;第四,通过英语教学了解国外风俗和文化。而交际性语言教学模式在韩国中小学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遇到的障碍包括教师信心不足、教师口语能力不够、课堂人数过多、缺乏对教师交际性语言教学法的培训以及缺乏教育经费等等。尽管韩国教育部公开表明英语教学需要使用真实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来提升中、小学生的沟通能力,但现行的中小学教材(2012版)中却鲜见沟通性教学任务。[6]而多数韩国学校学子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性语言教学课堂(包括小组活动、课外语言练习、任务学习法、使用真实教学材料以及信息差活动)表示欢迎。[7]

5.比较及评述

从总体来看,芬兰和韩国的英语教育政策的演变是遵循各自国家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国家发展需要规律的。芬兰受到二战后德国战败,英美战胜的影响,而开始重视英语教学;从农业化北欧小国到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定位转变,而开始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体系;为了平衡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和加强交流,而致力拓展外语教育的语种。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而开始社会及教育政策变革;为了加速国际化并拉近东方文化与世界的距离,而大规模引进英语为本族语的英语教师;为了切实保证英语教学质量,而着力培养韩裔英语教师。

从语言教育背景上,两国具有很多共同点,如两国都是非英语本族语国家,都基本属于单一化民族国家,两国教师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但在各自的英语教育变革后,两国所取得的英语教育成效却具有较大的差距。芬兰在语言教育上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国人令人惊讶的语言天赋,还有他们在语言教育理念上超出其他国家20年的前瞻性,将语言内化于文化中的教学实践以及语言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韩国意识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推广交际性语言教学,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教师素质不过关、教考分离和配套措施跟不上等阻力,可见语言教学从理论到师资准备、从体系建构到教学实施需要一个过程。

三、对我国英语教育模式的启示

1.对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反思

近年来英语改革已成热点话题,研究者们纷纷指出当前学校英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归纳来看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学历及能力和英语教育环境。

从课堂教学组织来看,很多教师教学内容的呈现和语言操练基本上以PPP模式为主,即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和production(输出)。由于学生数量多,练习时间少等原因,学生小组活动徒有其表,缺乏有效性。很多教师在进行外语课堂设计时,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只有与教材有关的教学内容,无具体目标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依旧处于被动地位。[8]

从教学效果评价来看,缺乏英语学习的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学习者很难把其学习者英语提升到使用者英语这一层面。[9]

从教师学历来看,我国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学历背景都是英美文学或英语语言学,而非二语习得或教育语言学。[10]这样的学历结构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很难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法,有效地传授知识。从教学能力上来看,“很多教师的外语使用多限于课堂组织,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人际交流’,而且语言表达不丰富,语法和用词错误多”。“由于无法用外语自由表达,教师常常会采取‘回避’或‘缩略’策略,呈现给学生的是不地道、不准确的外语。”[8]

从教学环境来看,全国的学校英语教学,无论哪个层次的学校大致执行的都是教育部制订的统一培养方案,接受的是统一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教材的选用范围有限,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教材。[11]不仅如此,王初明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针对考试而学,学不好外语”。

2.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变革设想

鉴于以往的研究虽对学校英语教改提出了各方面意见,但多数立足于本国的英语教育阶段性发展和改革,很少能结合国际英语教育的大趋势,现提出国际性视野下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变革的一些设想。

(1)全面提升英语教师素质,形成教师终生学习观念

在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方面,语言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至关重要。因此除现有的英语教师在职培训项目以外,可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中长期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定期更新、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并可采用工作坊、公开课等形式帮助教师进行实践,以掌握多样化教育技巧运用于不同类型学生;可鼓励教师进修教育学相关学位。在培养未来的语言教师方案中,可仿照芬兰方式,实行“4+1+X”教育模式,即四年语言学习、一年教育理论及实践、一段时间海外学习生活经历。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保持竞争力。

(2)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促进个性化教学

关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区别,White做出了以下比较——Type A以教师为中心“学什么”,Type B以学生为中心“怎么学”。[12]

White认为习得的过程更重于习得的主题,而Type B通过内化语言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商量确定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化教学单元为不同项目任务,每项任务中由学生提供部分教学材料。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并通过频繁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而内化并习得语言。通过轮流负责项目任务的方式,也可兼顾每个学生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以个人兴趣申请科研项目,以发挥其所长;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仿照欧美模式,另设“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单独辅导。数名英语教师可组成备课小组,共同讨论教学手段和学生类型,分享教学心得。

(3)实现教材多样化,鼓励教师编写符合教学目的的讲义、教案

个性化教学要求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编写的统一教材难以适用。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了解到,EFL/ESP教师几乎不使用固定教材,他们的教学内容多是围绕教学目的由教师选用、学生补充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选取材料,还可积累学生提供的好素材编成适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内化语言知识的讲义、教案。可根据难易度、侧重点不同,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教学类型的讲义。学校还可举办自编讲义、教案比赛以鼓励教师的教材研究热情。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对输出性技能说、写的形成性评价

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评价比例。说、写技能强调平时的积累和使用,频率不够则无法形成知识内化。同时,提高形成性评价使得学生不再过度关注终结性考试,不再为考试而学,从而强化了平时语言训练动机。现有英语测试形式对英语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对阅读、词汇、听力和语法的强化和对口语的弱化,使得学生重听读、轻说写的功利性明显,可仿照国际性考试将口语考试项目常规化,并增加写作所占比例。

21世纪的英语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而是保证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助力。一个国家外语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积极了解国际语言教育发展形势,并结合国内的发展现状,由教师、学生和政府教育部门的相互配合做出教育模式调整。教师要拟定个人终身学习计划,努力提升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改变效率不高的教学方式。学生要摒弃为考试而学的思想,成为课堂的中心。政府教育部门应为改革提供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希望本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Nevalainen.T.Studies in Variation,Contacts and Change in English Vol5:National survey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Finland:Uses meanings and attitudes[M].Helsinki.Varieng,2011.

[2] Korhonen.M.Foreign Languages in Finland’s Educational System[N].Europe.The New Federalist,2006.

[3] Marsh. D.,Nikula.T.,Takala.S.,Rohiola.U.,KoivistoLanguage.T.Teacher Training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in Finland [J].Fu-Berlin.Userpage,2006.

[4] Kim S.Why Are Finnish Fluent in English?[N].Korea. The Korea Times:Education Abroad,2008(4).

[5] Ramirez.E.Is Korea's EFL Education Failing?[N].Korea. Education. Groove,2014(3).

[6] Kanter.C.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a Korean English Elementary Textbook[D].Saint Paul. Hamline University,2013.

[7] McClintock.K.Korean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Review,2011(11).

[8] 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

[9] 沈惠忠.中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新构架:感知、实践与范式[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1).

[10] 蔡基刚.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J].外语教学,2014(3).

[11] 赵光慧.张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个性化、学科化、中国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6).

[12] Jambor.Z.P.Favorable Teaching Approaches in the South Korean Secondary Classroom[J].US.IES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2009.

[13] Life.J.,Falout.J.,Murphey.T.EFL students’ educational preferences in Korea and Japan[A].Stoke.A.M. JALT 2008 Conerence Proceedings[C].Tokyo:JALT,2008.

[14] 任庆梅.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J].外语界,2014(3).

[15] 陶丽.王腊宝.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与反思[J].外语学刊,2013(6).

[作者:夏璐(1978-),女,湖北武汉人,文华学院外语学部英语系副教授,硕士。]

英语教育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方法

学习不能一味的读死书,新课程实施调整,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初中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显得这方面尤为重要。

1、培养认知方法

1.1独立思考、联想、对比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实际情景,营造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对比分析,找出词、句、文以及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减少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负迁移,实现正迁移。

1.2勇于善于请教方法。学习英语难免会有各种疑难,而且疑惑会越积越多,最后导致学习无法进行。现在大部分学困生是因此形成的。其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所致,有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害怕自己的问题太简单,给同学们造成笑柄,或引起老师的抱怨与责备。对于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其次,对于学生的疑问,无论难易,学过与否,学过 几次,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讲解,并在讲解之后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请教的勇气和信心。

1.3创造性学习方法。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语言规则(如句型、短语、词的构成规则等),经过替换、转换、扩展、合成,产生出无数具体的句子、短语和词,为语言活动提供基本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归纳总结语言规则,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则进行创造性学习。

1.4朗读背诵方法。读背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词、句、文;结构、功能、情景;语音、语法、语用;逻辑、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现代化。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大声朗读和背诵。并指导学生读背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读背习惯。

2、培养调控方法

调控方法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自主性活动。训练方法如下:

2.1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提出合适的学习目标。在帮助学生制定计划时要因人而异,目标的提出也要有适合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

2.2定期不定期地督查学生学习目标实施情况,并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反思学习效果。

3、培养交际方法

3.1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和交际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英语学习只有在不断地交际中才能得到提高。

3.2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交际环境,提供交际机会。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多给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点责备和纠错,增强他们交际的信心。

3.3鼓励学生多听、多模仿,多练习,并多在语音语调及强弱音等方面给予指导,使他们的语音尽可能接近标准音,以提高口语表达兴趣,之外,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要求。

4、培养利用资源方法

利用资源方法是指中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方法。随着中国的入世,英语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街上的广告 ,家电说明,还是电视节目,都或多或少地有英文出现。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可避免媒体中的英文,而要细心观察,大胆地学习和运用。鼓励学生多看原声电影,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一切媒体进行学习,如英汉或汉英词典、网络资源、录音、录像等。

良好的认知方法、调控方法、交际方法、利用资源方法在中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英语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师报》3月23日第6版征文选登。

英语论文提纲英语论文提纲怎么写 第6篇

推荐阅读:教师在继续保持基础英语课,重视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融入情感教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求知激情、创新能力和语言潜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语言

1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讲授

1.1基础英语课应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1)语音知识的掌握是专业英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语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听力水平、口语水平以及阅读速度和理解效率的提高。“人们发出的音,其传递的过程就是接收者听的过程。没有良好的语音基础,就无法把单词的音和义联系起来,就会严重影响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学好语音,是提高听力的基础,对最终提高听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郭瑞芝,2003)而基础英语又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学习与提高,所以语音知识的讲授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重音的掌握。一些单词由于重音不同,词性、词义就会发生变化。语音、语调的准确度也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

(2)语法是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身规律的系统化的归纳总结。教师教授语法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该门语言内在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过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之中,达到巩固和熟练的程度。在基础英语课上,教师更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说出、写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3)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而基础英语则是词汇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英语课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学阶段,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词汇意义比较单一。上大学以后,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想在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就必须扩大词汇量,丰富词汇知识。

1.2基础英语课应融入文化知识的讲授和学习

语言本身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一种载体,一种外壳,其内在富含着很多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百科知识、社会文化,更有着人们对生活的哲理和智慧,这就要求基础英语课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融入文化知识的讲授与学习。语言的内涵是知识与文化,而语言是不能离开知识与文化的;离开了内容,运载工具是没有意义的,是空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基础英语课堂中情感教育的融入

(1)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教育。笔者所在的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所用的基础英语课本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度》。现就第一册的第二课为例,对利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教育进行分析。

第二课(GoingHome)教师在分析完全文后可让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熟悉文

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很容易就会总结出“Forgiveness”是通篇的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谅解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人能够快乐生活的一项重要法则。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那四个热心的年轻人进行分析,得出人与人之间应该存有信任和热情。进而,引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鼓励学转自http://生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包容和原谅别人的错误。

(2)教师用自身的眼神、表情及课堂用语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情绪是调动语言交际的有利手段。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友好、宽松、自由的表达氛围,就会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轻松的气氛能开启人的左脑(主管语言)和嘴唇”。加之教师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和鼓励性的眼神、表情更会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中,从而敢于表达、愿意表达。

(3)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对呆板、教条的教学模式充满了排斥。教师可结合所讲授的内容合理的加入“对话表演”、“游戏”、“辩论”、“唱歌”、“自由谈话”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新鲜感和愉悦感,从而减少中国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矜持”和“被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样会更有利于开启学生的表达能力,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继续保持基础英语课,重视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融入情感教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求知激情、创新能力和语言潜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多媒体的应用

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多种形式下的语言信息的传入。教师可通过多种感官,用多种信息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多媒体技术正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一种技术。

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现阶段的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虽然已经逐渐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但大部分基础英语教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课堂模式。(教师以各种形式,从课文中列出语言点、重点、难点句子,通过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语言点,弄懂句子,理解文章中心。学生课后则困在记单词、词组和语法规则的学习任务里。结果是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乏味。)学习最终成了苦差事,学生也就失去了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的介入,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境地,让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语言素材(如时代背景、角色、形象、心理活动等),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尤其是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消化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大课容量。基础英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输入量大。多媒体教学大大加大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可以将以前需要在黑板上抄写的大量教学内容实现做在课件上,上课时鼠标轻轻一动,教学内容就立刻出现在屏幕上,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从而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也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其它内容的讲解上,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

4结语

基础英语课程在英语专业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必须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一步步改进、完善。也只有在不懈的实践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基础英语课教学任务的目标,最终促使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由小编皓月整理的文章英语教育论文范文6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英语教育   全文   论文范文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