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的课文翻译(精选10篇)
《童趣》的课文翻译 第1篇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人称代词,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 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
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里,暗暗地。
12.于:在。
13.则:那么,就。
14.或: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或白色的帐子)
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让。
20.而:并且。
21.作:当做。
22.观:景观。
23.唳 (lì )鸟鸣。
24.为之:因此。
25.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6.以……为……:把……比作……。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8.兴:兴致。
29..盖:原来
30.虾(há)蟆:癞蛤蟆。 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
31.方:正。
32.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
33.之:代词,它指虾蟆。
34.驱:驱赶。
35.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外表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
36.果:果真
37.林:森林
38.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9.私拟作:(我)暗暗把他们比作。
《童趣》的课文翻译 第2篇
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回味无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1、教师先讲解一些有关学习文言文的初步知识。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 ,相关疏通字词句)
三、合作学习
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直译课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重点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见二虫斗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然后在学习小组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生动、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读课文
五、小结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
二、问题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大班交流,教师评价引导;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2、本文第二节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
3、参照注释,说说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
4、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三、拓展创新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物外之趣的经历?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四、布置作业
发挥你的想像力,续写下列故事:
体育课里的童趣 第3篇
一年级的小丫,体型可一点都不“小”,眼睛都快胖成一条缝了。我拦住她,假装严肃地问:“说,昨晚吃了几个鸡腿?”她伸出圆嘟嘟的手指盘算一番,用做错事的语调答道:“两……个……”“以后不能吃那么多了!”我又说道。她带着无奈的哭腔解释“可是我饿……”
是啊,谁能拒绝孩子对于吃的“正当要求”呢。家长们大都忙于工作,没时间多陪孩子,吃上面总不能亏待吧。可是我们知道,从运动生理学和营养学上来讲,如果缺少维生素与膳食纤维摄入,单一地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会形成不良影响。有些孩子会陷入“肥胖——缺乏运动——更肥胖——更缺乏运动”的循环,更不用说今后会因为体型原因成为别的学生开玩笑的对象,从而心理上变得自卑。
作为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行政管理者,我让其他体育教师把各班超标准体重的学生统计汇总,然后让这些学生家长们集中开会。会议的主题就是给家长们普及“肥胖≠福气及营养充足”,要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就要改变他们的膳食结构与运动习惯。同时,体育课上,学习相应的运动项目,形成家庭与校园联动,使得学生从“惧怕运动到适应运动乃至爱上运动”,最后改善体质、重拾健康和自信。
三年级一班的小虎,各方面一直都挺好。可近来说不上为啥总有点不对劲。平时我对学生宽严相济,所以学生们既喜欢我,也会对我有所敬畏。可是以前一向热情认真的小虎,现在无论在排队列、做准备活动,还是结对练习上都有点慢半拍,提醒他后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说故意捣蛋吧谈不上,但态度中少了一份积极。“立正!向后转!”……“小虎,你怎么又转慢了?”“小虎,保持平衡。”……“老师,我又不是故意的。”“嗯,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可是你这两周都怎么啦?动作经常跟不上。”他选择沉默以对。
经过了解,原来小虎爸妈这段时期不时有争执,家庭有些不和谐。我恍然明白,十有八九是父母聚焦于自己的问题,忽视了小虎的感受。我当即找了小虎家长到学校,向他们分析利害,他们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的言行对于子女影响如此巨大。小虎父母开始时刻注意和他保持适当的沟通交流,消除他的顾虑。同时我也让他担任体育课领操员,各个方面都安排一些小任务给他,让他自我价值认知得到强化,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于是,他不但在体育活动上有变化,在文化知识学习上的态度也转变了许多。这些带给我的振奋,丝毫不亚于我带领队伍参赛取得佳绩所获得的兴奋。
去年,我刚接手五年级的两个班的时候,真是感觉压力挺大的,因为任教的这两个班在学校是属于挺有特点的班级,一班是全校公认的优秀班级,哪个任课教师都说纪律好;二班却恰恰相反是公认的“刺头班”,就体育这一科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身体素质差,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差,特殊体型学生多……特别是二班,种种原因,我接手的时候甚至连队列都无法规范地完成,为了让他们能迅速达到应有的程度,我调整了教学计划,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一年过去了,回头再看这两个班级,已经完全“烙”上了我的痕迹:规范的队列,规范的模式,规范的动作,规范的技能……
其实,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去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是这两个班级转变的重要条件。一班,他们的班级管理相对规范,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却相对较弱,我首先做的是让他们对自己进一步肯定,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值;然后针对学生素质,利用“跳短绳”这一个相对简单的项目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每周一测、分排竞赛等。看着一次一次进步的成绩,学生们的笑脸越来越多,由点及面,所有的项目他们都开始有了兴趣、有了自信、有了试一试的勇气、有了拼一拼的决心……“小胖墩”、“小精豆”们也开始活跃在操场上。这个班的学生甚至超越了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跳绳比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二班,我接手一个星期后,用自选队员的方法“重挫”了那些“小刺头”,让他们知道遵守纪律、融入班级的重要性。我让一个“小标兵”根据表现情况选出他的队员,成为班级的“标兵排”,看着那些争得面红耳赤,极力在“洗白”自己的“小刺头”们灰溜溜地自成一排的时候我心中就在暗喜,这种失落就将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源泉,他们一定会迎头赶上的!这个班虽然纪律较差,但学生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好,我就给他们选择了团队合作性较强的“跳长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班级凝聚力和自我控制力。从开始的各跳各的、互相埋怨,到后来的互相提醒、互相鼓励,到最后以低两个年级的身份代表学校去参加区里的比赛,一个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班级氛围已然形成。
粉的童趣世界 第4篇
每一个人对美的审阅,在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环境影响下,会有不同的感知。还记得那个特别喜欢粉红色的阶段吗?其实保有一份童心的人,过得更快乐!
粉红色的公主梦
女孩子小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公主梦,其实这个梦通过简单的房间布置就能实现。你并不需要把整个房间的墙壁刷成粉红色,而是通过一些粉红色的软装来帮忙,还可以避免“少女粉红期”之后,面对难以处理的墙面颜色懊悔不已。公主风可以通过选择圆圆的波点、甜美的爱心、各式各样的蕾丝,以及各种深色系、淡色系的pink堆积出来。床单、灯罩、地毯,还要特别选一个帐幔,既可以防蚊,又能够装扮出浪漫的梦幻视觉感。如果动手能力强,自己可以DIY一个黑板墙,把童年美好的梦想用画表达出来,画一座城堡,一个美丽的皇冠公主,还有那一轮皎洁的弯月!制作方法超级简单,用美纹纸将需要的墙面外围贴好,涂上黑板底漆,待充分干燥后涂上黑板面漆,24小时后再上一遍黑板面漆即可。最后,别忘了告诉孩子,可以在黑板墙上疯狂涂画出自己的梦想,但其他的地方就要保持干净哦。
“童心小姐”养成记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压心底,压心底,不能告诉你,晚风吹过温暖我心底,我又想起你,多甜蜜,多甜蜜,怎能忘记……浪漫的夏季,还有浪漫的一个你,给我一个粉红的回忆。”长大了的少女们,怀揣着一份粉红色的回忆,开始在四季交叠的时间里忙碌,在那些繁花似锦的季节里,还是会特别怀念小时候的那一份童心。那么,我们该如何装饰长大了的这份童趣呢?可以运用英式田园风格结合一些现代简约设计来留住心底的这份美好。首先,房间的整体环境还是要保持白色的基调,然后加一些粉绿色或者粉蓝色是童心小姐们的最好选择,可以在传统沙发旁边摆放白色木质双人椅,或者花朵图案的单人沙发,还可以摆放上小茶几和茶壶作为点缀,小小的改变就能让整个空间变得既田园又有趣!选用不同材质的复古相框,选择一些大自然的花鸟虫鱼作为展示,既可以突出你的个人品位,又可以怀想童年时的好心情!
趣味饕餮摆出来
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无非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现在的分享大都是聚在一起分享美味,我们的餐桌也需要跟着俏皮起来。营造田园清新感的小诀窍:桌布和餐具的底色都以白色为主,使用银色的筷子和刀叉。点睛之笔在于运用花鸟虫鱼等大自然元素或者几何元素的餐具,加上粉色的玫瑰和蓝色的蜡烛,精致的花束能够带来浪漫的童话氛围,清新有趣的小花苞和缤纷的花边融合在一起,复古又摩登,让童趣为可口的晚餐加分,心情也因此豁然开朗了起来!
电子课文·童趣 第5篇
沈复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时代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课文是用文言写的,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体简洁的特点。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njj00169_0020_1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njj00169_0020_2③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njj00169_0020_3④为之强njj00169_0020_4⑤。又留蚊于素帐njj00169_0020_5⑥中,徐njj00169_0020_6⑦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njj00169_0020_7⑧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njj00169_0021_0①。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②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③ [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④ [项]颈,脖颈。
⑤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⑥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⑦ [徐]慢慢地。
⑧ [唳(l@)]鸟鸣。
①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电子课文·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 (2)果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 (4)兴正浓
(5)方出神 (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
(4)夏蚊成雷:
三 背诵全文。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令存前四记。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俪情深,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陈毓罴)
参考资料·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因为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越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时间太长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长鸣一样,这让我感到极为高兴。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努力蹲下身子,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凭着这样的假想,我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童趣课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第6篇
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趣
[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为之强强:“强”通“僵”僵硬B.鞭数十鞭:鞭子 C.作青云白鹤观观:景观 D.方出神方:正
【小题2】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昂首观之A.驱之别院B.故时有物外之趣C.心之所向 D.使之冲烟而飞鸣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B.“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中,“捉”、“鞭”、“驱”三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作者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不爱护小动物。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一句的停顿应该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了一种独有的乐趣。
【小题4】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每句2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童趣全文翻译 第7篇
我回想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很好,能清楚的看到最细微的事物,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夜晚,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我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为这样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眼前的景象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为这个景象,而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般高;定下神来仔细观看,把丛草当作森林,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作丘陵,低陷部分当作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安适、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观察它们,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兽,掀倒山压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回过神来,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tí)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通“攀”】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译文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被选入:鲁教版 六年级下册12课文《伤仲永》;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册(初一上学期)第一单元“成长纪事”第4课;苏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5课。编辑本段注释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笔墨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译: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尽净,成为了普通的人。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还自扬州(倒装句)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从扬州回来。
二、字词解释 实词
1.伤:对……感到悲伤
2.民:平民百姓
3.世:世代
4.隶:隶属
5.耕:耕田
6.生:生长到
7.年:岁
8.未:不
9.尝:曾经
10.识:认识
11.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书,书写(名词作动词)
12.忽:忽然
13.啼:出声地哭
14.求:要
15.异:对……(这里指仲永向他索要书写工具)感到诧异(惊奇)
16.焉:他,代指仲永
17.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8.与:给
19.即:立即,立刻
20.书:书写,写
21.并:并且
22.自:自己
23.为:题写
24.名:名字
25.其:这
26.以:把
27.养:奉养,赡养
28.收:团结
29.为:当做,作为
30.意:意思
31.传:传送
32.一:全
33.观:观看
34.自:从
35.是:此
36.指:指定
37.作:写作
38.立:立刻
39.就:完成 42.其:它,代诗
43.文:文采
44.理:道理
45.皆:都
46.可:值得
47.观:观赏
48.者:……的地方(方面)
49.邑人:同县的人
50.奇:对……感到惊奇
51.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2.稍稍:渐渐
53.宾客:用宾客的礼仪款待他(方仲永)的父亲,宾,名词做状语
54.其:他的,代仲永的 55.或:有的人
56.以:用
57.乞:索要
58.之:它,代诗
59.利:以……为有利的 60.其:这
61.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通“攀”,拉,此指强拉
64.环:四处,到处(全,遍)
65.谒: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说,听闻
69.之:它,代这件事
70.从:跟随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
75.作:写
76.称:符合,相当
77.时:时候
78.之:的 79.闻:传闻
80.还:返回
81.自:从
82.复:又,再
83.问:询问
84.泯:完全
85.然:……的样子 虚词
86.矣:了
87.之:的 88.通:通达
89.悟:聪慧
90.受:承受
91.之:它,代通悟
92.天:先天
93.之:它,代天资
94.贤:胜过;超过
95.于:比
96.材:同“才”,才能
97.远:差距大
98.卒:最终
99.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100.为:成为
101.则:就是
102.其:他,代仲永
103.于:被
104.者:不译
105.至:达到
106.彼其:他(彼:他;其:他;同意复合词)
107.如:像
108.此:这样
109.其:不译
110.贤:贤明
111.之:它,代后天教育
112.且:尚且
113.今:现在 114.夫:不译(那些)
115.固:本来
116.得:能够
117.已:停止
118.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119.明道: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2-1033)
120.先人: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121.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122.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123.宾客其父: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通悟(幼年)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
③泯然众人矣。(青年,今)编辑本段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文章理解 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哀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注释: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2.太元:晋孝武帝年号。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指刚开放的花。6.尽:尽头。7.才:仅。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11.悉:尽,全。
12.黄发:指老人。垂髫
(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3.要:通“邀”。
14.咸:都。讯:消息。
15.邑人:老乡。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6.间隔:隔离。17.乃:竟然。18.无论:不要说。19.延:邀请。
20.扶:沿着。向:原先。
21.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22.寻向所志,志:标记 23.郡下:指武陵郡城下。24.诣:拜访。25.刘子骥:晋代有名的隐士。26.规:计划。
27.未果:没有成为事实。28.寻:不久。
29.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出自本文成语: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外桃源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参考资料:
苏轼的童趣 第8篇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誰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漂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有点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他还具有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孔子“不语怪力神乱”,而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局限的。
江河湖海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童趣原文和翻译注释 第9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地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翻译】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鉴赏】
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充满童趣的暑假 第10篇
暑假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使我们回味无穷,暑假里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有趣,有的令人高兴,有的令人悲伤,有的令人哭笑不得……总之,暑假生活就像一本相册,里面的每一件事都保存了我们的天真、烂漫、无邪。
暑假里,同学们有的在家里上网、看电视,有的做暑假作业;也有的一起斗蛐蛐儿、捉蚂蚱,还有的……我却不一样,我来到农村的外婆家,和农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来到外婆家,农村的小朋友一个个似乎对我很好奇,他们没有到过城里,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我向他们讲了许多城里的趣事。讲完后,他们也一本正经地向我讲述农村的新鲜事儿。
下午,我和他们一起捉迷藏。“石头、剪子、布!”我输了,便去找他们。他们很机灵,一个个躲得不见踪影。我便运用在电视上学到的办法,大声喊道:“我看见你们了!”他们以为真的被我看见了,便无可奈何地走了出来。我看见了,急忙抓住了他们。他们后来才知道被我骗了,一个个唉声叹气。我把在城里学到的知识都教给了他们,他们一个个也都夸我聪明,我听后心里美滋滋的。
随后,我又给他们出脑筋急转弯。我提问:“树上有十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一只,这时树上还有几只?”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九只!”我说:“错!应该一只也没有!因为开枪打死了一只,其他的鸟听见了枪声,不都飞走了吗?”惹得他们哈哈大笑。我又问:“石头和西瓜打头,哪个更痛?”“当然是石头!”我说:“不对、不对。应该是头最痛嘛!”“哈哈哈!”整个院子里都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然后,我又和他们一起捕鱼、捉螃蟹、捉泥鳅、捉龙虾等等。
啊!这一天是我过得最开心、最快乐的一天。暑假里的每一天都是多姿多彩、充满童趣的,我希望以后的每一天都像这样愉快!
星亮点: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了童趣暑假这一主题,在叙述的过程中,小作者有详有略,重点叙述了捉迷藏和脑筋急转弯,其中童趣的语言更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星暗点:
由小编岁月留声整理的文章《童趣》的课文翻译10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