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黄历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首页 > 心情随笔 / 正文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8篇(全文)

2025-01-26 20:33:09 心情随笔
文章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8篇(全文)由网友霓裳羽衣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8篇(全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精选8篇)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第1篇

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首先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西方国家在使用化石燃料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同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地球吸热高于放热,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据联合国开发署(UNDP)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工业化时代起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高造成的影响是:过去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是过去1300年中最为暖和的50年;冰川大幅度消融;气象灾害和气候异常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这种趋势如不扭转,21世纪末气温可能上升4℃,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对生态系统、食物与淡水供应以及人类居住都将带来深入持久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岛屿国家受害更甚。

从国际动向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2003年发布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9年7月发布《低碳转型计划》,确定到2020年,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领域,包括31%来自风能、潮汐能,8%来自核能,投资达1000亿英镑。日本1979年就颁布了《节能法》。2008年,日本提出将用能源与环境高新技术引领全球,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2009年8月发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奥巴马政府推出的近8000亿美元的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旨在将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短期政策同美国的持久繁荣结合起来,其“粘合剂”就是以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为内容的绿色能源战略。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至少还有5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对发达工业化国家而言,当发展阶段到了能源消费相对成熟、高能耗工业逐渐移出时,碳排放强度才会逐渐下降,故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是从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主要任务是减排温室气体、实现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与经济增长点。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我国不仅要节能减排,还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

在战略取向方面,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三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最终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五是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在战略目标方面,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研究,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实现显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碳捕获与封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中国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

在战略重点方面,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国内优先战略发展目标和各行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低碳化”。重点包括6个方面。(1)工业生产、交通和建筑领域。开展高能耗行业的能效达标管理,淘汰重点用能部门的落后产能和强化新建项目的能效监管,努力获得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3)优先部署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系统开发、示范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等先进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开发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节能建筑,总结推广最佳实践技术,探索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洁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加快进口和利用优质油气资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系统中的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服务。(5)深入研究农田、草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通过生物和生态固碳减缓气候变化。(6)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设。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于低碳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不少城市表达了要争做低碳试点城市的强烈愿望。低碳发展对我国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项:

一是政府主导,摸清家底,立足实情,确立目标,制定规划,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制高点。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

四是立即着手开展行业(工业、建筑、交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以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大转变。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第2篇

2011-03-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理事长潘家华指出“城市发展要向低碳转型”。他表示,告别高碳时代,需要理性设计低碳指标和标准,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告别高碳时代,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城市则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去年8月,国家低碳省市试点工作启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的首批低碳试点省和低碳试点市。

企业参与低碳经济要跳出三个误区 第3篇

紧箍咒, 还是竞争王牌?

2009年11月底, 我国政府在公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中表示——到2020年, 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此数据一公布, 就有业内人士为这场“减排运动”算了一笔账, 即在今后10年间, 我国每年需要为此新增300亿美元的投资, 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多负担64美元。

“要实现这一目标, 无论是对于我国政府还是企业而言, 压力都是很大的。‘十一五’规划中, 为了达到碳减排的目标, 我国已经通过行政手段关闭了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企业, 如果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加大减排力度, 将比较困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金乐琴表示。

曾有专家披露, 为达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 中国需要关停5000万千瓦的小火电, 而头三年已经关停了3000多万千瓦, 这已经造成数十万人的失业。

有部分企业在我国实现减排目标中,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也有企业尝到了“甜头”。2008年上半年, 出口下滑挫伤了苏、浙、粤等地纺织品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导致了对上游氨纶需求的大面积萎缩。供需间矛盾的激化, 使得氨纶生产商竞相杀价, 部分规格氨纶成交价位走到了成本线的边缘。华峰氨纶显然也无法逃脱整个行业的拖累, 账面利润出现缩水, 但产量却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 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究其原因, 正在于华峰氨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未雨绸缪, 使得他们成为了这个微利时代的“侥幸者”。据报道, 氨纶行业单位GDP综合能耗的国际水平为0.5吨标煤/万元, 而“华峰氨纶”却仅为0.35吨标煤/万元。

低碳发展对于企业而言, 究竟是束缚发展的紧箍咒, 还是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的竞争王牌?在企业眼中, 却是一道单选题, 只能有唯一的答案。

锁定效应, 还是溢出效应?

成本问题的确是企业是否参与低碳发展绕不过的一个难题, 一次性的投入太大, 尤其是在当前前景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 企业对于参与低碳经济很犹豫。

“在今后的几十年中, 能源建设和设施建设将迎来一个高峰。如果不采取低碳技术来进行能源建设、设施建设, 将形成一种锁定效应。”金乐琴表示。

她进一步举例说, 如电厂这一类的企业, 其生产设施的使用年限比较长, 一旦投入使用, 至少50年不会更新换代, 因为投入很大。

所以, 如果电厂采用了传统的技术和设备, 由此带来的锁定效应将使得电厂在进行设备、技术等的更新时成本翻倍。而且, 不仅如此, 随着这种锁定效应的不断累积, 企业参与低碳发展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小。

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 中国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 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到2840亿美元, 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

但已经采取了低碳发展的企业案例也告诉我们, 低碳发展的投资收益是可观的, 这其中并不存在太大的投资风险, 而且, 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 低碳发展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回收投资成本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对于企业而言, 在传统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之间的选择, 实际上是一个远期利益和现实成本之间的‘角力’”。中国转让定价服务联盟总协调员、思威瑞特联合 (北京) 财税咨询有限公司总协调员王骏表示。

一边是固步自封所带来的“锁定效应”, 一边是如果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或可带来的“溢出效应”。是背上锁定效应固有的成本大山, 还是慢慢消化低碳发展带来的成本激增, 不少企业着实很难抉择。

成本劣势, 还是成本优势?

一方面是一次性投入巨大, 犹豫不决;一方面是长远利益的驱动, 跃跃欲试。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企业而言, 究竟是将造成成本劣势, 还是成本优势?从短期来看, 因为参与低碳经济而投入的资金将有可能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短时间内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但是, 一旦发展低碳经济成功, 将为企业在节约成本上带来新的天地。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曾在文章中指出,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后发优势, 与老的传统工业相比, 在扩张过程中, 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

王骏也表示, 低碳技术领域, 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没有在传统技术领域大, 低碳经济为我国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第4篇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追古思今,让我们重温那一页页辉煌,来思考如何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如何成就今天丝绸之路的伟业。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当西汉王朝完成统一时,西域匈奴部落也在漠北崛起,从此匈奴与汉朝的战争连年不断。等到刘彻继位时,汉朝已是空前繁荣,决定联合匈奴的仇敌——月氏,对匈奴进行东西制衡。

月氏王国距离汉朝首都长安的直线距离就有3 000余千米,当时汉朝西边势力只到金城(即今天的甘肃兰州)。而且,根据传说,西域犹如死亡之地,有去无回。可想而知,出使西域要有非凡的勇气、智慧与理想追求。张骞就是这样的人。

公元前138年,张骞和他的使节团从长安出发,进入河西走廊后不久就被抓住了。匈奴军臣单于对汉朝同月氏结交非常不满,将使节团软禁,不过又敬重他们是英雄人物,允许他们娶妻生子。十年之后,不忘使命的张骞找到机会,带领随从逃离匈奴,抵达大宛,后辗转到月氏。但是,月氏已变得非常富有,加上首领已更迭几代,对张骞的建议不予理会。张骞只得失望而归,归途中又被匈奴骑兵捉住。公元前126年,张骞再度逃走。出使时100多人,回到长安只剩两人——张骞与他的仆人甘父。

公元前116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匈奴首领已在4年前投降,汉朝可直接和西域接触。张骞这次把部下分派到西域诸国,大大加强了与西域的和平友好往来,以及商贸、文化交流。

柏杨先生认为,张骞的贡献只有1 600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说张骞是“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庞大的物流网络

张骞率先打通西域之后,历经几代人经营,一条东起长安, 途经河西走廊、西域,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商贸通道建立起来了,总长约7 000千米。这是一条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荣了1 700多年。

1877年,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特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这条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但是,丝绸之路是不是就是指这条古道呢?丝绸之路仅仅就是一条小路?可能与希特霍芬的命名获得广泛影响力有关,人们对丝绸之路形成了一些误解。

世界上很多人以为那仅仅是中国古代一条能够通行骆驼,最多能够通行车马的小路,只是面对丝绸那样的轻、薄物资的贸易和运输的道路。其实不然,实际上,它是由不同地区若干条陆地上的和海上的线路以及它的扩散、辐射道路之间联结所形成的物流网络,一个从中国西部开始向西,沟通东西方、甚至通向世界的物流平台。

丝绸之路根据运输形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根据地理走向,又可分为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同时根据地理景观,还可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张骞凿空西域,即是陆上北方的沙漠绿洲丝路,这也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

北方沙漠绿洲丝路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东段指长安至敦煌,在长安以西又分为北线、中线、南线,三线会合后经张掖、酒泉、瓜州到敦煌。中段指敦煌到葱岭(帕米尔高原),不同的路段有南北线之分,而南北线又有多条岔道。西段指葱岭到古罗马,涉及地域最广、国家和民族最多,所以线路比中段还要复杂。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使臣、士兵、商人们该有多大的探险精神和追求,才打通了这样的古道。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这也是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回望历史,马蹄和车轮打通的不只是古道,还有心灵与文化,而一列列骆驼所运输的不只丝绸、茶叶、香料、宝石,更是承载着人类共有的文明和精神。

陆上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指的是蜀—身毒(即四川到印度)的路线。张骞首次达到大夏时,就发现了产自蜀地的布匹和竹子,大夏人说这是从身毒买来的。

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就没那么复杂,大致分为三条航线:东线至日本、朝鲜;南线至东南亚;西线至南亚、欧洲和非洲。和张骞出使西域相媲美的郑和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推至顶峰。

“万国博览会”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两千多年来,商品、技术、人才和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互通互鉴实现了充分的交流,沿途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推动。那么,古代中国为何要畅通丝绸之路,它又反映了怎样的开放政策与经济发展思路呢?我们可以选取隋朝这一页来分析。

隋文帝统一中原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农业大为发展。到了隋炀帝统治时期,人口、疆域、粮食储备急速增长,手工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隋炀帝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派驻官员管理贸易,积极改善软环境。吏部侍郎裴矩被派到张掖,主持丝路“互市”。裴矩在“挂职锻炼”期间,遍访各地商人,了解西方世界的风土人情,撰写了《西域图记》,还附有地图。书中涉及国家多达45个,最远的是今天的里海沿岸诸国。隋炀帝还下令丝绸之路沿途郡县要做好迎来送往工作,西方使者、商人来到长安,不仅给予好酒好菜招待,还可报销差旅费。

第二,大力打造国际贸易市场。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张掖就不多说了,那里的各国商人、传教士、使者络绎不绝。长安、洛阳是闻名海外的国际大都市,史书分别描述“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这些场面我们今天在巨资制作的电影里可以看到。

第三,极力拓展丝绸之路的规模。隋炀帝下令在大西北地区设立五郡,并开辟了一条新路线——从敦煌出发,经伊吾、特勒、楚河、锡尔河,抵达咸海。隋炀帝还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和日本、东南亚诸国都有频繁的往来。经过隋炀帝的努力,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里程、辐射范围、商贸规模都超过了前代。

需要提及的是,公元609年6月,隋炀帝御驾亲临张掖,登上丹境内的焉支山,参禅天地,接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史称“万国博览会”。据史书记载,道路两旁焚香奏乐、歌舞噪喧,数万名穿着鲜艳服装的侍女夹道欢呼,车辆人群连绵数十里。此举虽然增加了沿途百姓的负担,但它的确让丝绸之路更加闻名。

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今天的丝绸之路已是另一番繁华景象: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穿越大漠,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物流运输夜以继日。

一路向西,不再令人胆寒,而是让人神往。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已让丝绸之路变成一片热土,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将进行更加深度的发展,其文化将会有更加紧密的融合。

在2014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为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也正在酝酿深刻的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发展的活力与合作的潜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启动了新的机遇之窗。

“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是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中国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从建交初的4.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460亿美元,仅仅21年翻了100倍。

根据最新初步测算,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双边贸易值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7%左右,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超过了10%,进口增长1.5%左右。2015年,随着“一带一路”共建的不断深入,这个数据肯定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具体来说,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将“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落实到位,给沿途各国人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比如,在产业合作方面,传统农业和现代高端制造业、服务业都可以进行对接,公铁空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力、通信、新能源等项目可以快速推进。在合作方式上,既要重视国家之间的大项目合作,也要重视友好省州(市)的互动合作。

只要将政治关系、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就一定能成功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第5篇

请简述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来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虽然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制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发展低碳经济 第6篇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及高效益等特征,其能够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来获取更大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则属于低碳流放,即是在旅游过程中有效的实现低能耗和低污染,是环保旅游的一种深层次体现,同时也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可持续性和可持续性旅游为基础的一种旅游模式。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发展生态旅游,这对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及环境保护的实现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内涵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即通过利用技术、制度和观念等的创新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即采用低碳的旅游方式来实现旅游区内的节能减排,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升级及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当前对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在生态旅游中更强调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保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即通过旅游生产低碳化、旅游消费低碳化及旅游产业低碳化来促进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时代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有效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环保理念下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绿色出行、绿色旅游,不仅可以实现旅游成本的节约,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耗量的降低,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及时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扭转一些不良风气,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的效率,同时将节能减排技术全面引进旅游产业中业,降低碳消耗量,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在旅游中应树立低碳出行理念,将低碳环保用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大支持的力度,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做为生态旅游的支持和引导,做好各方面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做好对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引导工作,利用低碳旅游的理念来达到旅游过程中低能耗及低排放的目的。同时还要创建和发展绿色环保旅游企业,使旅游企业能够充分的利用新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环保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示范工作,以此来改变传统企业发展观,在旅游地开发低碳环保景区,使旅游者能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构建管理制度,规范低碳旅游发展。为了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构建低碳发展经济战略,从而促进低碳化生态经济的发展:

构建低碳经济的组织机构与战略规划,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需要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旅游相关协会为主体,从而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发展组织结构,将减排的目标层层分解,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采用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景区内的旅馆、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实行低碳认证,并且采取严格的评定分级,保证旅游产业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同时需要选择低碳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不断的推进旅游产业的低碳标准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消费、旅游运输等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建设,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低碳旅游消费。低碳时代的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首先需要以低碳意识的推广为前提,从而对生态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的推进低碳旅游消费,从而减少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着力开发低碳旅游景点。针对当前一些著名的旅游景c,需要加大低碳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打造和开发低碳旅游景点来有效的将自然风情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从而使旅游观光与精致农业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具有深厚现代色彩的山林野趣,从而打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典范。旅游景点中需要重视植物和森林的保存量,使其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也使其成景区天然的过滤网,从而更好的推动景区的发展,全面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展低碳经济 第7篇

关键词:模板周转次数;节能减排;模板发展观;低碳经济;木材资源;森林碳汇

当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共识。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政府明确了减排目标,即到20xx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xx年下降40%~45%,并将作为约束性标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我国目前处于发展建设阶段,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建设规模占世界规模的44%,我国每年新竣工总建筑面积约20亿m2。建筑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革新也关系到模板、脚手架应用领域的节能减排。所以,节能、高效、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模板发展的潮流和趋向。

1高物耗、高能耗的木胶合模板

1.1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高物耗模板据国家发改委木材节约发展中心主任介绍:组织有关专家对北京20xx~20xx年41个工程项目进行调查统计,我国用量最大的木胶合模板周转1~3次的占总量的78%,其中周转3次的占总量的24.5%,周转2次的占总量的42.7%,周转1次的占总量的10.8%。由于我国大部分木胶合模板为低质脲醛胶素面木胶合模板,也只能周转使用1~3次。20xx年10月14日住建部发布(建质[20xx]170号)规定胶合板模板周转使用次数为30~50次。虽然与国外优质胶合板模板相比,已大幅降低周转使用次数标准,但我国现行的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仍比国家规定的现行标准多消耗木材资源20倍,即木材有效利用率只有5%,所用的95%的木材资源是被白白浪费掉的。

据有关文献,我国某地区用于模板的木胶合板产量已占该地区木胶合板总产量的80%以上,据国外经验,用于模板的木胶合板最高占木胶合板总产量的50%。保守估计,以占木胶合板总量60%计算,以20xx年为例,全国木胶合板的总产量为3 540.86万m3,则当年我国建筑模板消耗木胶合板可达2 125万m3,生产1m3木胶合板需耗用2.53 m3原木,则20xx年建筑模板用木胶合板需耗用5376万m3原木,若按现行规定标准,仅需269万m3原木,相比之下多用了5000万m3,浪费惊人。

森林是环保型资源,可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同时,它更是天然的“减排”型资源,由于森林通过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森林每m3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约为1.8t。以20xx年为例,由于我国广泛使用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造成多用5 000万m3的原木,这样巨大数量的原木(本文由中国论文库整理提供)可吸收9000万t的二氧化碳,即相当于减排9000万t二氧化碳,所以,保护森林意义重大。

1.2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高能耗模板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比符合现行规定标准的模板产量高20倍,仍以20xx年为例,我国全年共耗用2125万m3的低质木胶合模板,若按现行规定标准生产模板,只需木胶合板106万m3,则20xx万m3的低质木胶合模板所消耗的生产能源是多用的、浪费的。20xx万m3的低质木胶合模板,由生产企业运至施工现场,必然消耗大量的运输能源,该能源消耗也是多用的;同时,经1~3次使用后的低质木胶合模板又成了污染环境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运出工地并进行垃圾处理,又要消耗运出和垃圾处理的能源;生产20xx万m3低质木胶合模板需要5000万m3原木,这些原木从林场运到生产企业,又要消耗大量的运输能源。综上所述,由于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的有效利用率只有5%,则95%的生产能耗和各项运输能耗都白白浪费,当然是高能耗模板。

1.3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易污染环境模板20xx年,北京住总集团王宝申总经理等三人联名著文表述:据北京、上海两地的统计数据显示,每1万m2的住宅建筑施工就要产生500~600t的建筑垃圾,而建筑施工产生的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模板周转次数低(有的仅为1~2次),大量低质,甚至劣质模板跻身于建筑市场和工地现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公司副总经理曹勤在20xx年的模板租赁委员会年会上表述:作为模板,目前普遍使用的多为竹、木模板,以木模板为例,往往周转1~3次即出现开胶、起皮、鼓包、变形等质量问题,影响混凝土表面观感;一个工程结构施工完成后,现场破旧模板堆积如山,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为社会产生了大量垃圾,不经济也不环保。庞大的模板用量必然给施工现场带来巨大的堆场压力、环保压力和垃圾模板处理压力。

2我国模板行业如何实施低碳经济

2.1转换观念、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转换观念就是要从以浪费资源、牺牲环保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换为节能、高效、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完成这样的转换,首先必须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业内有这样的观点:“木胶合板模板是我国模板的发展方向。”“在经历了后,我国木胶合模板得到迅猛发展,年产量增长了13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并以此成就而自豪,这是一种观念。可是10年来,我国木胶合模板的质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初期周转使用10多次,一路迅猛下滑到3~5次,近几年又下滑到1~3次。这是典型的只讲发展、不讲质量和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业内也有这样的观点:“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政府均鼓励多用木材,木材需求的扩大,可以激发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刺激森林增长。”笔者认为,欧洲芬兰舒曼木材有限公司的维萨木胶合模板最具代表性,模板周转次数50~100次,而我国现行低质木胶合模板周转次数1~3次,二者相比,我国模板要多用木材资源达30倍以上,即他们用材只相当我们的1/30。

美国赛盟公司木胶合模板周转次数为50次,与我国现行低质木胶合模板相比,我国模板要多用木材资源达25倍以上,即他们用材只相当于我们用材总量的1/25。日本,由于废旧木胶合模板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政府严格控制木胶合板模板的使用。智利,10年前木胶合模板的市场占有率为90%,经过10年“以钢代木”的努力,目前木模板市场占有率仅为10%,广泛使用的是钢模板体系。

事实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节约木材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很重视。

业内还有这样的观点:“以来,木胶合板模板在国内建筑工程中开始大量应用,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胶合板企业的发展和胶合板产量的增长,以至有专家提出‘严禁使用木胶合板模板,对待木胶合板模板的对策’‘不是发展,而是治理,不是鼓励,而是限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意见呢?是木胶合板模板的性能差,使用不方便,影响工程质量?不是,这种模板具有表面平整光滑,容易脱模,耐磨性强,防水性好,模板强度和刚度较好,使用寿命较长、材质轻,适宜加工大面模板等特点,(本文由中国论文库整理提供)能满足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要求,是理想的模板材料。是模板的价格高,施工企业难以接受?不是,这种模板是各种模板中价格最低,也是施工企业应用最多的模板。”笔者将这段论述进行疏理,提出以下质疑。

(1)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强度和刚度较好”的模板吗?(2)该模板是“使用寿命较长”的模板吗?(3)该模板是“各种模板中价格最低的”,但是,是不是经济性好的模板呢?(4)是不是只有该模板才能满足清水混凝土施工要求,非它莫属呢?(5)多元代木是否应尽早得到共识?笔者认为:面对不同观点的争议,应该发扬技术民主,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本着摆事实、讲道理、讲政策的科学态度,求得明辨,正本清源,以便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促进行业向低碳经济发展。

2.2产业转型、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当今,发展低碳经济已成全球共识,我国现行木胶合模板属高能耗、高物耗、易污染环境的模板产品,生产此种产品的企业将面临产品淘汰、产业转型的严峻形势,是大势所趋。有些人认为:“我国木胶合板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产量庞大,木胶合板模板不可能不用。”在此,笔者善意提醒: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对不可持续的、违背低碳经济目标的、违背基本国策的企业和项目,该整治的是要整治的,该关闭的会坚决关闭。比如: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坚决关闭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鉴于此,木胶合板生产企业应尽早转换观念,自觉提高认识,按国家现行规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可周转30次以上的双面覆膜优质木胶合模板,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积极投入力量开发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耐用、对环境友好的高附加值模板新产品。对于设备简陋、缺技术、缺人才的家庭式作坊企业,应早作产业转型准备,寻求新商机,比如转产制作包装箱等。

2.3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市场机制

我国模板行业走低碳经济之路,首先要引起地方政府住建主管部门领导的极大关注与重视,同时,要唤醒施工企业的低碳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根据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部署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12个国家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58号)、住建部发布《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xx]223号)以及住建部发布《关于做好〈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xx)〉推广应用的通知》(建质[20xx]170号),建议各地方住建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上述诸文件的要求,应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强制性地方法规,地方法规中的实施细则应涵盖:进入施工现场的木胶合模板周转次数不少于30次的规定,建立生产企业准入证的规定,建立监督机制的规定,对施工企业使用优质或违规木胶合模板的奖惩规定等,以达到严格控制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进入施工现场的目的。另外,努力使施工企业的老总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的使用。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住建主管部门对开发多元代木新型工具式模板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我国各地区模板租赁和专业化施工的发展,使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绍民.我国模板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建筑技术,20xx,42(8):678-682.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第8篇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 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的概念, 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 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 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 无论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还是从承担国际责任出发, 低碳模式都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 相关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基本统一的认识, 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但对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测度指标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 与测度指标有关的文献很少。何建坤 (2004) 等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其减排目标的建议, 分析了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的原因, 并利用历史数据定量研究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GDP的增长率、碳排放增长对GDP的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能源消费的碳强度等相关关系;赵敏 (2009) 等曾利用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对上海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了计算, 并由此分析了上海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付加锋 (2009) 等在主要探讨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 包括低碳生产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和低碳政策指标。纵观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文献, 大部分都针对某一方面的指标, 缺少综合性和可比性, 为了对低碳经济的具体内涵有一个全面的量化的认识, 本文主要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进行归纳和评述, 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1 碳排放量与人均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的计算是低碳经济测度指标的基础。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规定, 碳排放的主要类别为5个部分: (1) 能源, 包括燃料燃烧活动、源于燃料的逸散燃烧、二氧化碳运输与储存; (2) 工业过程与产品使用; (3)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 (4) 废弃物; (5) 其他。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别, 各国对于该指南的具体使用方法有一定差别。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估计数中, 经计算的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消耗、水泥生产以及气体燃烧的排放量。就我国来讲, 按照国家统计局编制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的要求, 能源消费量分为能源终端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 (投入量——产生量) 和能源损失量 (包括运输和输配损失) 3个部分。

碳排放量的最常见的计算方法为:

VCE=∑Ei×ci (1)

其中, VCE为总的碳排放量, Ei为能源i的消耗量, c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为了使单位一致, 原始数据中能源消耗量以焦耳 (J) 为单位的将其转化成标准煤, 具体转化系数为1×104t标准煤等于2.93×105GJ, 主要的碳排放系数如下表:

资料来源: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人均碳排放量指一国人口 (生产和消费) 活动排放的碳或二氧化碳总量, 除以该国总人口, 这是一个相对指标。目前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澳大利亚, 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枫园 (Maplecroft) 公布的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指数发现, 由于澳大利亚主要以煤电为主, 所以澳大利亚年人均排放20.58吨二氧化碳, 超过美国的19.58吨, 从而成为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人均碳排放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 VCE为总的碳排放量, P为全国总人口, ACE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了更清楚的理解人均碳排放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公式 (2) 可重新表示为: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第i种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份额, 称为能源结构;c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undefined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 称为能源效率因素;undefined表示人均GDP, 称为经济发展因素。公式 (3) 表明, 人均碳排放受以上4种因素的影响。

2 碳排放强度、碳生产率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 (CEI) 等于碳排放量VCE与GDP的比值, 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同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体现了一国的能源使用效率, 涵盖了经济发展与减少排放两个方面的要求, 比人均碳排放量更具有经济意义。但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比较复杂, 这个指标并不能完全体现各国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差距。比如中国大多数高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都优于印度, 但GDP的碳排放强度却是印度的1.6倍;中国主要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30%~70%, 但GDP的碳排放强度却比发达国家高出若干倍。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除了能源利用效率外, 还有汇率、产业结构、一次能源品种构成等。

具体计算公式:

undefined

碳生产率是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 又可称为“碳均GDP”, 它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呈倒数关系。通过现行统计数据中的“万元GDP能耗”, 可较为方便地计算出一个地区或某一产业的碳生产率水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提出的减排目标 (即到2050年, 力争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比1990年减少50%) 推算, 从现在起的41年里, 全球碳生产率必须每10.4年翻一番, 到2050年达到目前的15倍。

3 清洁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

一次性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 又称天然能源。包括化石燃料 (如原煤、原油、天然气等) 、核燃料、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

清洁能源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 可再生能源, 即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 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 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等; (2) 非再生能源, 在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包括使用低污染的化石能源 (如天然气等) 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过的化石能源, 如洁净煤、洁净油等。目前主要的清洁能源为: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光电。

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清洁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比例不断提高, 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目前, 很多国家都出台了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 其中, 奥巴马政府在上任30天后就启动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清洁能源变革计划, 界定了美国能源变革的时间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 中国国务院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4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指数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途径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国际上通常用“脱钩”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不同步变化的实质。建立脱钩指标的目的在于检验一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有效性, 并寻求影响连接与可能造成脱钩的因素, 作为制定适当脱钩政策的依据。如果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不平行的现象, 即为经济体系产生了脱钩现象。如果经济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 称为相对脱钩 (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 , 倘若经济驱动力呈现稳定增长, 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 称为绝对脱钩 (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 。如图1所示:

5 低碳竞争力指数、低碳改善指数、低碳差距指数

低碳竞争力指标来源于一份题为《20国集团低碳竞争力》的报告, 该报告对20国集团中的19个国家 (剔除了G20中的欧盟) 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评估, 该报告评估整体低碳竞争力主要通过3个因素:该国目前的情况、改变的速度以及改变的规模, 具体指标为低碳竞争力指数、低碳改善指数和低碳差距指数。

低碳竞争力指数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index) :根据每个国家当前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指标, 衡量各个国家在低碳世界中的竞争力以及能为它的国民带来物质繁荣的能力。一般而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同时也认识到需要对其经济发展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排放的国家在低碳竞争力指数中排名靠前。

低碳改善指数 (low carbon improvement index) :低碳改善指数是指各国所展现出来的随着发展提高碳竞争力的潜力。从长远来看, 各国能够提升 (或者降低) 其碳竞争力的幅度比它们现在的排位更为重要。在这一方面, 富裕的国家可能无法实现很大幅度的提高;相反, 对于人均GDP很低的国家来说, 他们或许并没有很强的碳竞争力, 但是却可能在提高碳竞争力方面取得很大进步。

低碳差距指数 (low carbon gap index) :低碳差距指数是该国的实际改进速度和要求达到的改进速度之间的差额。要求达到的改进速度是指, 按照该国预计的经济增长率计算, 为了使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标准值, 该国应该将碳排放减低到的程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该国应达到的改进速度。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做出的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450ppm CO2e的情景来说明,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有着区别的情况下, 必须要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在2020年时达到峰值, 大约超过1990年水平的25%。如果不及早采取行动, 差距大的国家向限制排放的转型过程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同时成本也会更高。这些困难和成本, 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 还有可能体现在社会和政治方面。

6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

以上各指标都是为了衡量不同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实质是统一的。目前, 我国碳排放总量较大, 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荷兰研究机构“荷兰环境评估局” (MNP) 根据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水泥生产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得出: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 约占世界总体的1/4, 为67.2亿吨, 加上排放量第二的美国, 共占了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46%;而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5.1吨, 仅占美国人均19.4吨的约1/4。该机构分析称, 水泥生产是制造业中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源, 而中国的水泥生产量将近占了世界的一半。随着四川大地震灾后房屋道路重建工程的水泥需求量增加, 预计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多。

中国在1990~2005年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4%, 但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2.7千克/美元 (以2000年价格计算) , 是世界平均水平3.5倍, 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6倍。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1) 汇率比价的不确定性。 (2) 高能耗强度的产业、行业与产品结构。在GDP构成中我国工业所占的比重高, 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低, 而且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偏大。此外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 (3) 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低。 (4) 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因此, 降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用天然气或煤层气替代煤、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

清洁能源比例方面, 中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8.4%提升至2009年的9.9%。根据国务院去年年底提出的目标,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从9.9%到15%, 可再生能源需提升的比重虽不算太大, 但考虑到未来中国能源需求的巨大增长, 上述目标的实现仍面临考验。发展清洁能源的热浪如今早已遍及全球:在德国, 政府规划到2020年清洁能源占整个能源的比例要达到30%;西班牙政府目标是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20%。此外, 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希腊等国家也都出台了太阳能发电鼓励政策。

在《20国集团低碳竞争力》的报告中, 中国的低碳竞争力体现在低碳竞争力指数、低碳改善指数、低碳差距指数上的排名分别为第6位、第10位和第3位。从排名情况可以看出 (附件1) :一般而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较高、同时也认识到需要对其经济发展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排放的国家在低碳竞争力指数中排名靠前, 依赖碳密集生产活动获得收入的国家排名靠后, 如澳大利亚、南非等;虽然一些国家在低碳竞争力指数方面排名靠前, 但在碳生产率方面却很难实现很大幅度的提高, 在低碳改善指数排名中, 许多中等收入国家在提高碳生产率上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特别是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南非和墨西哥, 低碳改善指数靠前的几个国家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它们在保持经济增长能力的同时, 还使每吨CO2排放所创造出的GDP大幅提高;同时, 在各自既定的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下, 目前只有墨西哥和阿根廷两个国家的碳生产率达到了全球减排目标的标准, 中国、南非以及德国正逐步靠近正确的发展轨道。

中国碳排放量与GDP增长的脱钩状态方面,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见附件2) , 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为相对脱钩, 经济增长速度始终超过碳排放速度, 但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碳排放产业。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来看, 想达到绝对脱钩的难度非常大, 原因如下: (1) 发展阶段,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 (2) 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 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 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 (3) 资源禀赋,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 煤炭占94%, 石油占5.4%, 天然气占0.6%, 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 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 (4) 贸易结构, 中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 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 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 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 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7 结 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大, 强度高, 碳生产率低, 清洁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较低,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处于相对脱钩状态, 低碳竞争力有待于提高。就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能源结构和贸易结构来看, 发展低碳经济的空间非常大, 如何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实现低碳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Goals:Definitions, Rationale, Concepts and Sources.January, 2005

[2].FINAL REPORT:G20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14thSEPTEMBER2009, fromThe Climate Institute and E3G

[3].Boden, T.A., Marland, G.and Andres R.J.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Fossil-Fuel CO2Emissions.Carbon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U.S.Department of Energy, 2009

[4].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EB].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index.html

[5]Albrecht, et al.A Sharply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out residuals[J].Energy Policy, Elsevier, 2002, 30 (9) :727~736

[6].China s Pathway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CCI-CED Policy Research Report, 2009

[7].Our energyfuture-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 theEnergy White Paper of UK, 2003

[8].赵敏, 张卫国, 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 2009, (8)

[9].何建坤, 刘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6)

[10].世界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数据对比.来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指标官方网站

[11].陈彦玲, 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9, (2)

由小编霓裳羽衣整理的文章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8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全文   发展   经济   低碳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