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精选6篇)
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 第1篇
1、历史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构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2、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之后用特征图形来简化、代替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必须程度,并构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构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构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构成中(或构成前)不一样阶段的表现。
可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必须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3、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很多异体字的情景,“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一样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很多增加的阶段。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4、造字及组成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我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很多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可是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向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可是没有说明具体资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5、现代汉字构成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之后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代替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构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等字形。
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 第2篇
大汶口文化陶文
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开端,所以我们通常说汉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汉字这个名称,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体字。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写法上,和拼音文字明显不同,即使是在中国的邻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汉字”为例: 简化字:汉字 拼音:hàn zì
英文:Chinese characters 日语:汉字(かんじ)
越南文:Trung Qu挞 nhan v琞 德文:chinesische Schriftzeichen 俄文:китайский иероглиф 法文:caractère chinois 波兰文:Chiński znak 丹麦文:kinesisk tegn 菲律宾文:Intsik karakter 葡萄牙文:caractere chinês 希腊文:κινεζικν χαρακτρων 意大利文:Carattere Cinese 印尼文:Cina karakter 匈牙利语:kínai karakter 芬兰语:Kiinalainen merkki 编辑本段几个特殊的汉字
1、卌(xì):意指四十;
2、卅(sà)意指三十,3、廿(niàn)意指二十.编辑本段起源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汉字来历的故事
“被”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被”字左边的“衣”字旁表示意义,说明被子是属于衣物一类,右边的“皮”字在造字的时代和“被”的读音相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和“被”的读音变得不一样了,逐渐失去了它表读音的功能。如果从会意字的角度来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义指的是一种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义基础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义。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天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1]
河图洛书说(4张)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2]《说文解字·叙》[1]:“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宋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编辑本段演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1、甲骨文 甲骨文主
汉字的鼻祖——甲骨文(40张)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
汉字演变、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大篆
3、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2]《说文解字·叙》[1]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小篆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5、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成忠臣草书作品(26张)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行书
6、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7、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
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楷书
8、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3]。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编辑本段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王羲之书法
1、拼音文字
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汉字和水书属于非拼音文字。在人类的历史上,比汉字更早的文字有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和埃及的圣书文字,但是它们早已灭绝了,所以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有人说汉字是中国五大发明,是一个奇迹。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梵文字母是创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创造并授予人类(详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的记载)其他文字却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来拼写古代的梵文及现代的印度诸多的语言和尼泊尔语。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这种字母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钉头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钉头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水书,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四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和水书,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汉语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汉字也能超越国界。在历史上,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汉字,还有另一项重大发明,就是写中国字,读日本词。只要其他国家愿意,他们也可以这样做。如果真是这样做了,汉字就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了,就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
2、优点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据统计,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6亿以上。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这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汉字了。
汉字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古埃及5000年前的圣书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的埋藏起来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它也消亡了。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还有玛雅文、波罗米文等等。而汉字不但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1.汉字是读法最动听的文字之一。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有铿锵悦耳、抑扬顿挫的美感,特别是诗,讲究平仄、对仗,所以,诗句可以特别整齐、节奏特别鲜明,琅琅上口。
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多开音节,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有人预言,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
2.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优美到什么程度呢?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
艺术汉字(3张)无法相比的。下列的古代书法作品已经成为无价之宝。3.汉字很好认。
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拼音文字=线形文字;汉字=方块文字。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4.汉字意思好懂,具有关联性。请比较下面一组中英文的词: 汉字词 英文词 牛 cattle 公牛 bull 母牛 cow 小牛 calf 牛奶 milk 这五个英文词,虽然意思都和牛有关,但写出来读出来却“风马牛不相及”,要认识它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毫无规律可言。而汉字词,只要认识一个“牛”字,就知道所有带“牛”的词都与牛有关了。又由于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所以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认 识了无数的词,即使有新词产生,也是建立在旧字的基础之上的,词义也容易理解。缺点则是在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上,表达起来,非常的薄弱和繁琐,例如运算,只有借助阿拉伯数字和符号。
在机械建筑制图方面也只能借助符号。
七十多年前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方块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所以“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中国近代史上的虚弱造就了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纵使是鲁迅、胡适之辈,也不能免俗。5.汉字很形象,直观达意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只有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有中国的教材,能把唐诗、宋词作为儿童必读的启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专家之外,其他人很难读懂。可见,汉字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形-义”的直接联结。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识,利于联想,这也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极大的便利。
现代的快速阅读法,首先是在欧美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表音的拼音文字,单个字母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若干个字母组合起来才构成单词。这样在阅读时,由于符合认知心理学的组块原则.所以有利于快速阅读的进行。而我们的文字却是与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表意文字。那么,汉语和汉字构成的阅读材料能不能进行快速阅读呢?答案当然是非常肯定的:汉语和汉字不仅能进行快速阅读,而且更适合快速阅读。具体来讲有以下几大方面:
首先,汉字的表意性便于形意互见,为快速阅读提供了天然有利条件; 其次,汉字作为语素文字, 构词能力强,常用字集中,为速读提供了便利; 其三,汉字作为拼形文字, 同音异义字差别明显,也是快速阅读的有利条件; 其四,汉字的书写形式便于整体认知,也有利于进行快速阅读; 其五,汉字作为复脑文字,认读充分发挥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最后,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使其言简意赅,容易意会神摄,便于快速阅读,直观达意。汉字有着区别于世界其他各种语言的根本特点,这就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无论是词组合成句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汉语语法的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中运用意会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加快阅读速度就有极大的便利。汉字的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无疑会使其在阅读心理方面较拼音文字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使汉字的书面语在感知、理解的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速度和效率,能够实现阅读速度、理解速度、记忆速度的协调发展,快速阅读。
3、局限性
中文信息处理由于打字机键盘在设计时本身没有考虑汉字输入的问题,输入汉字往往比输入拼音文字困难。汉字没有经过中文打字机的普及,直接进入了电脑中文信息处理阶段。在电脑发明初期曾引起汉字能否适应电脑时代的问题,支持汉字拉丁化的学者甚至以此为理据。随着各种中文输入法的出现,汉字的计算机输入、存储、输出技术得到了基本解决,大大提高了中文写作、出版、信息检索等的效率。中文输入法有上千种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输入和表形输入两类,也有两者兼之的。汉字的语音输入、手写识别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如收录数千字的GB 2312(中国大陆)、Big5及CNS 11643(台湾)、HKSCS(香港)、JIS(日本),以及收录两万多字的GBK(中国大陆)、国际标准Unicode、ISO 10646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技术及其他种种因素,在收录字数,及收录字体等方面或做不同层次的调整。中国政府为了解决邮政,户籍整理等领域用字的迫切需要,于2000年实行了一个新的汉字编码的国家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 18030-2000,共收汉字27484个。并强制所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售卖的计算机产品必须使用这个新官方标准。
汉字编码系统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国标码(“国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简称)在中国大陆使用。GB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K收录20912个汉字,最新的GB18030收录27533个汉字。BIG5码。收录13053个汉字。在台湾和香港使用的一字节或两字节编码。
Unicode并不被中国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国政府要求在中国大陆出售的软件必须支持GB18030编码。
在国际通信化和软件设计领域,CJK编码收集了汉语、日语、韩语中的汉字集。
4、传播
1.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朝鲜 李朝初期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编辑本段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北京国安咨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汉字91251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2]在《说文解字》[1]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台湾的异体字字典收录106230个汉字是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地区的CNS11643,5.0版全字库可供查询的字共87,047个中文字、10,771个拼音文字及894个符号。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殷墟的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汉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津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商周时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流行的青铜铭文(金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春秋以后,由于诸侯割据,“文字异形”。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始皇帝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国字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程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
曹魏时,钟繇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仅如此,而且自东汉末年起,汉字的书写已成一种专门的艺术即书法。
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实际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推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
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1]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台湾地区教育主管机关编撰的“异体字字典”第五版,内容含正字与异体字,共106,230字---无疑是收录最多汉字的字典.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编辑本段构造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2] 在《说文解字》[1]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如今的造型。
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等等。
形声: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韵,自大一点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穷”靠用“力”打工,“贱”的繁体是“贱”,右边两个“戈”,为钱而争斗,自然是“贱”。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辫、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会意: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妇”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2]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假借:此法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又如“闻”,本意是用耳朵听的意思,《大学》中就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后来被假借成嗅觉动词。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总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们群策群力归纳出来的文字学理论,其所含的汉字构成法则,并非一人独创,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辑本段音义 字形
汉字由表意象形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因形状方正,有“方块字”的别称,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上中下结构,如“赢”;左中右结构,如“斑”;“品”字形结构,如“品”。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笔画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如横画
(一),可表示地平线(如旦字中的一横)等。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从字体上分,可将各类汉字的字体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从宋代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宋体、黑体(包括粗、细等线体)等;第二类是由书法演变而来的字体,如楷体、仿宋体、行楷、隶体、魏体、舒体、颜体、瘦金体以及钢笔书写的字体等;第三类是属于美术字体,如综艺、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体多是属于以上三类字体的变异,例如:由宋体演变的大标宋、小标宋、报宋、长宋、中宋、姚体等;由黑体演变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线体(包括粗、中、细等线体,后又演变出粗、准、细圆体)等;由楷体、仿宋体等演变而来的中楷和细仿宋等;由黑体和宋体演变而来的美黑;由隶体演变而来的隶变体等。笔画最少的汉字只有一划。
书籍
有的字在书面上没有,只在民间流传biang是笔画较多的汉字,有56笔,异体字共有45笔,繁体字共有59笔。biangbiang面是源于陕西的一种面,也是一家面馆的品牌,还在使用这个字,流传不广,近几年方才流行,声称只能在康熙字典中查到biang字写法。事实上,在康熙字典中查不到biang字的写法。关于biang,有一个字谜: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东一扭,西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打个勾勾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日文汉字有一个字有84画之多.日语是读作「たいと」(Tai-To)----见右图
笔划最多的汉字[4] 注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各种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一命“呜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该国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日语。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国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浬”(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2]的说文解字[1]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需要注意的还有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āáǎà ōóǒò ēéěè īíǐì ūúǔù ǖǘǚǜü [5] 词语
语素是汉文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于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于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现经白话文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偏旁
偏旁又叫部首,人们习惯合成偏旁部首。在汉字的结构中,偏旁是比笔画大的构字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坡”中的“皮”是表示读音的偏旁,“土”是表意的偏旁。辞典
中国古代称“字书”,直到《康熙字典》问世才称“字典”。最早的汉语字 典是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1]。近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如《新华字典》;一类是专门性的,如《异体字字典》。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华大字典》。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汉语大词典》(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中文大辞典》(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编辑本段民俗
中国许多民俗都与汉字有关,例如:
射虎:就是猜灯谜,也叫打灯虎,与汉字有着密切关系。旧时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人射虎,谜面深奥,谜格复杂多样,谜底多为四书五经中的原句;一类是市井灯谜,谜面谜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编辑本段报道与争论 “最中国”汉字“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过不断变幻,用大篆、小篆、楷书三种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这一幕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而这个包含“和谐”“和平”“和睦”等意义的汉字,再度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最新一期的《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该社组织的“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17个角度看汉字繁简之争
“繁简汉字”之争在近几年,是年年争,岁岁争,讨论得越来越深入,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原来是学术圈子的话题,如今,已经成为全民讨论的题目了。繁体字和简体字严格意义上都不是汉字的一个正确的说法,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其实汉字没有简繁的区别,如果我们知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些只是一个字体的名称,它的统一的名字就叫汉字。学术上、概念上都叫汉字。(裴钰)汉字繁简之争引发话题:汉字该如何发扬光大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提出,对汉字应采用“识正书简”,即要认识繁体字,书写则可用简体字,并提议在预定于2009年7月11日和12日在湖南举行的两岸文化经贸论坛上探讨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将繁简体两种字词语汇陈列比较。此言论一出,再度引发民间与学界的汉字繁简之争。
在2008年、2009年“两会”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恢复使用繁体字。与此同时不少学者认为,要将13亿中国人已经熟悉了半个世纪的简体字加以废除“是开历史的倒车”。不同于以上持非此即彼意见的两派人士,有的大陆语言学家则与马英九的态度相似,积极主张“识繁写简”。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所不同的只是大陆对部分文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据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新的规范汉字表。初二上学期苏教版语文专题《汉字》[6]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汉字中的写法(3张)
河图洛书说(4张)
汉字的鼻祖——...(40张)
成忠臣草书作品(26张)
社会历史因素对汉字的影响研究 第3篇
汉字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条件和环境,同时外部的条件和环境也影响汉字的存在与发展。影响汉字的因素总体上可分为思想意识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对汉字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含文字政策、书写工具和材料、其他民族文字影响等。
1 语言文字政策对汉字的影响
在文字产生的早期,文字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使用文字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这样文字字形的变异和异体字不断的出现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从历史上看,国家政权分裂,社会动荡会加剧文字的变异。比如我国东周以后,经过春秋长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代出现了“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易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1]的局面。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混乱语言文字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中描述过当时的用字乱象。[2]近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用字也不统一,解放区曾采用和创制了许多简体字,国统区仍用繁体字。
文字字形的不断变化,异体字的存在,客观上会给文字使用带来困扰。一定时期内,要消除这种情况给文字使用带来的负面作用,单纯靠社会自发的约定俗成的作用是很难凑效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语言文字或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来规范文字。事实上我国历代政府都对汉字做过一些整理和规范工作。这对汉字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统一、规范汉字;二是改变汉字字形。
首先看统一、规范汉字。秦朝建立以后制定了文字政策。《说文》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3]唐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便把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纳入议事日程。贞观初,唐太宗诏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订五经文字,撰成《五经定本》,作为经学的标准文本,颁行天下,供儒学之士习用。
新中国建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字整理工作。1955年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6年又编了《第二批异体字整理表》,1965年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88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这些措施使汉字字有定形、字有定数,优化了汉字的使用。
其次,在汉字整理过程中也往往会对某些字的字形做些改动。新中国成立后出台了汉字简化政策。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由国务院正式公布。1964年5月文改会编印出《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又对原来总表中的个别字进行了调整。汉字简化政策直接促成了汉字形体大规模的简化。比如:漢—汉、戯—戏、環—环、聲—声、飛—飞、區—区、觀—观等。
2 书写工具、材料等因素对汉字的影响
陈梦家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给汉字变异归纳出四种原因,其中第三种原因就是因书写的方法材料和工具不同而变异。他说所书写的材料不同,所以方法不同,工具不同,手续不同,因此字体当然不同。[4]考察汉字历史,刀、毛笔、简册以及书写功用对汉字字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1 刀和毛笔对汉字字形的影响
中国文字是自源文字,从文字画发展而成,最初的文字图画性很强,字形繁杂,它的进一步简化和方块化与用刀契刻的书写方法是有关系的。因为,用刀刻写的笔道易细不易粗、异直不易曲,易折不易圆,不能像毛笔那样粗细自如、圆转随意。
毛笔对汉字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汉字隶变后,组成汉字的线条组织被新产生的笔画组织所代替。而隶书的笔画形状与书写它的毛笔是分不开的,隶书笔画有粗有细,提动明显,末笔往往捺得很重,笔道粗肥且长,呈现出波磔,如果不用毛笔书写是很难有这样的形状。与此相类似楷书的字形也与毛笔有关。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宋体、楷体等正规印刷字体。
2.2 简册对汉字字形的影响
在纸发明以前的各种书写材料中,竹木简是最常用的一种。《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早在殷商时代,已经开始使用简册了。简册决定了书写汉字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行款,也由于单支的简有一定的长度但宽度很有限,所以文字的形状可以略微长些,但不能过宽,否则就书写不到简册上了。由于这种原因,我们看到古文字形体比较细长或横着写比较占面积的字都竖起来写。例如,“象”、“虎”、“马”、“豕”这些字在文字画阶段本来都应该是横着写的,到甲骨文时代就都竖了起来。也有的字横着写占的面积太大,它的结构的一部分就往往省去。例如,“戎”字原象一人一手执戈,一手执盾,这是一个会意字,后来省去了人形。还有的横着写占了过多的面积,于是把它的向左右两边突出的部分移在下面。例如,“典”字最早为两手在“册”的左右两边,后来把一双手移在下面。
2.3 书写功用对汉字的影响
书写文字的不同功用对汉字也有影响。文字学史中常出现官书、民书或正体、俗体的概念。官书和正体通常使用在正式场合或有严肃目的的情况下,文字写得要庄重,字形要规范。民书和和俗体就是指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字,一般写得草率简易。在商代,金文主要刻铸于祭祀礼器上,比较庄严慎重,因而写得很正规,不能简率。而甲骨文,因为是日常使用的文字,所以比金文明显简率潦草。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是很有影响的一部字书,其收录文字就分正、俗、通三体,并规定了适用范围。
文字还有一种装饰美化功能,这对汉字也有影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秦书有八体……四曰虫书。”[5]又说:“(西汉)有六书……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6]鸟虫书就是改造文字原有的笔画成为类似鸟的图形,或在原有文字上另加鸟的形象。鸟虫书大多写在戈、剑、幡信上,有装饰美化的功能。今天我们在街头巷尾看到的招牌、题匾上的各种艺术字体也都是书写文字的这种功用使然。
3 其他民族文字对汉字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字受另外民族文字的影响就是指这个民族的文字全部或部分是借用、改造或仿造其他民族文字而形成的。在世界文字史上,除中国、苏美尔、埃及、阿兹特克、玛雅人等国家或民族的文字是自源文字外,绝大多数民族的文字都是受到其他民族文字的影响而形成的。汉字虽是自源文字,但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其他文字的影响。
3.1 在拼音文字的影响下产生了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的僧侣、学者开始接触到梵文。梵文是音节文字,在学习它的时候首先需要学习《悉昙章》一类讲述字母拼写规则等的初级教材。在字母悉昙的启发下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在近现代,受拼音文字的影响曾兴起过几次汉字拼音化改革的运动。如“切音字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几次运动都没有成功,但直接促成了“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注音字母(符号)尤其是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比反切的方法先进了许多,在汉字的学习、普及以及汉字的计算机输入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3.2 从其他文字系统里吸收了一些表序数、量数、计量单位等的符号
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以及计量单位m(米)、cm(厘米)、k(克)、kg(千克)等等。如果再加上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学符号的话,这些符号的数量是很多的。
3.3 从英文里借用了大量的缩写文字
由于目前美、英等国在科技和经济方面占有优势,再者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比较重视英语的教育和普及,所以在文字使用中出现了很多英文缩写。如:NBA(全美职业篮球联赛)、UFO(不明飞行物)、WTO(世界贸易组织)、GDP(国内生产总值)、VIP(贵宾)、IP(国际互联网络通讯协定)等。这些英文缩写涉及到经济、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在网络、电视以及各种印刷物上经常出现。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315.
[2]颜之推.颜氏家训[M].合肥:黄山书社,2002.2.170.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315.
[4]陈梦家.中国文字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4.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315.
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 第4篇
20余位汉语汉字专家聚会北京,联名要求拯救日益被忽略的汉字教学,呼吁建设汉语自身语言文字理论和创新汉字教学方法。他们一致认为,汉语教学的最大症结是近百年来一直在西方语言教学理论的框架内思考问题,对汉字的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
专家认为,汉字作为一种表意象形文字与事物最接近、最直观。应该说汉字是世界上最易学,而不是最难学的文字。所谓汉字“难学、难记、难写”是个大误区。
本发明为一种汉字结构数码识字新方法,用全球通用的10个阿拉伯数字分区表示汉字的部首,根据汉字造字(组字)原理和汉字的特点、结构规律,实行自然分解。怎样造字就怎样拆字识字。该专利抓住了汉字识字的核心和根本,并严格遵循“三字一句,四句一段,每段四码,一码定位”的规则,按照“区、段、位”三位一体输入汉字,每区段的汉字均做到押韵,形成了一个集“识字、打字、查字、写字”为一体的科学无缝连接的数码识字输入系统。
专利名称:汉字结构数码识字输入法
专利号:ZL 201410097081.1
专利权人:万仁芳
地址:南昌市青云谱区解放西路358号4-4-402室 邮编:330029 联系人:万仁芳
此专利转让价格2000万元
汉字的历史故事 第5篇
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叫做“小学”,这颇为发人深省,因为其对应的是处理社会政治主题、更宏阔的所谓“大学”。前佛教时期的小学——始于公元前数个世纪——几乎完全以汉字为中心,而对于语言本身一无所涉。(在现代标准汉语中,由于受日本的影响,大学的意思是university,小学则用来指primary school。)正是佛教,说服了不情愿的中国知识界在他们珍视的汉字之外,对口语也给予应有的关注。不过直到二十世纪之前,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都还在很大程度上聚焦于汉字,对口语只偶尔投以一瞥。
模仿日语中しょうがく和だいがく的对应汉字,小学的意思变成是primary school,大学用来指university——这一事实指向现代汉语词汇形成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面。即,数以百计有其原初意义的重要词汇(特别是在科学、文化、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领域),在前现代时期从汉语借用到日语中,然后这些词汇被日语赋予新的意义(通常在西方启发下),最终带着新的词义又回借给汉语。这种“往返词”包括了文学、文化、文明、语法、词汇、物理学、铅笔、演讲、讽刺、学士、博士、艺术、决心、具体、安全、封建、方面、法律、模特、保证、表达、观念、意义、自由、阶级、改革、革命、环境、课程、计划、经理、经济、权利、自我批评、机械、机会、机体、抗议、讲义、故意、公司、结构、教育、教授、共和、劳动、理解、流行、政治、社会、进步、信用、支持、思想、自然、方法、宗教、主席、便当、投机、预算、运动、游击,等等。(其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词汇是China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支那”。China来自于秦朝的chin,后被梵语借用为Cīna,而最晚到唐代,这个词又回译为汉字“支那”,并远渡重洋到了日本。所以,“支那”基本上是一个“二度往返词”。“支那”这个词现在在中国是禁止使用的,因为在二战时被日本官兵所污,除了有些学者出于特殊历史效果仍偶尔使用它。)现代汉语词汇中更大的一个子类(用来对应英语中具-ology和-ism词尾的词汇)也是最初为日语所生造出来以对应西方概念,后来又为汉语所借用。与以上列举的“往返词”不同,这类词汇在汉语中原来并不存在。
对汉字的首次彻底考察是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完成于公元1的作品至今仍作为与汉字有关事物的“福音书”而被频频征引。许慎将所有汉字分为六大类:
1.“指事”,属表意文字;
2.“象形”;
3.“形声”,形声字包含一个声旁和一个形旁,大多数汉字属于这个类别;
4.“会意”,字义由其组成部分的合义构成(如仁,言,信)。这是一个错谬的类别,因为实际上并没有哪个汉字是起源于这种方式;
5.“转注”,这是一个晦涩的类别,它试图解释人们所认为的具有近似形状而相互之间轻微变形的汉字。有些成对的汉字之间具有非常微小的字形区别;
6.“假借”,这个类别涵盖的是同义词,同义词在金文中相对突出。
以许慎“六书”为代表的汉字研究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的词源学。实际上,严格而系统化的汉语词源科学从未在中国建立起来。而词源学的基本内容——最早的使用以及词形词义的变化,告诉我们真正的词源学处理的是词的源流和演变。它包括词根和词素的语音语义分析,以及它们在不止一个词根的词汇中的结合。词源学关涉的是词的源流与演变,而非字的演变。中外学者正在合作编写一部中文的词源学词典,将于二十一世纪问世。
《说文解字》的另一处瑕疵在于,即使是它的汉字研究也只以年代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的小篆为基础。小篆与之前的金文、甲骨文有长达千年的时间距离。结果是许慎对汉字字形的解读经常是严重错误的。由于未能意识到字从起源时到他所处的东汉,其间会发生何等巨大的语音转变,许慎有时在分析字的发音时会谬以千里。虽然有这么多不足,许慎还是被追认为中国的语言研究(更精确的应该是汉字研究)创始人,他的《说文解字》也成为后世这一领域著作的标杆。
许慎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在于他抓住了如何给数千汉字排序这一至今让信息专家头疼不已的重要问题。许慎的解决方案是创立540个形旁部首,然后将所有现存汉字分门分类在540个部首之下。到了清代的《康熙字典》,部首慢慢削减为214个(其排序法实际上早在明代的16已由梅膺祚所创立)。当我们考虑到如下事实,才能充分理解这一体系令人生畏之处:一、一个汉字可能包括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部首,这让人很难确定它到底属于哪个部首(比如只有九画的“章”字,却有不少于五个可能的部首);二、因为有要将它放进汉字的方块形状中这一削足适履的习惯,部首很可能会以变形的面貌出现;三、即便成功辨别某字的“正确”部首,一个部首之下有可能会包括数百个汉字,这便又提出了一个如何给部首之下的汉字逻辑排序的复杂问题。(通常的方法是根据减去部首之后的剩余笔画排序,但实际笔画数有时候也是模棱两可的,同时如在“木”或“心”部首的七画下,会超过一百个汉字。)除了用许慎发明的部首法查字带来的困难之外,部首分类法的存在还或多或少排除了汉字逐渐演变为语音文字的可能性,因为这一分类强调所有包含一个以上成分的汉字(绝大多数汉字)都能这样进行分析,这样它们就能被视为包含一个语义成分——不管被分配的语义是否在该词的词源学演变中确有其事。
如何排列(反过来就是如何查找)数万个汉字这样一个头疼的问题,导致产生很多其他方法。中国传统的类书经常根据名词概念(如天、地、人、岁时、鸟兽或者草木)来组织。而在吸收了印度音韵学之后,汉字开始根据音律这一高度技术化的体系来分组,一共出现过数百种排序和查找汉字的其他方法(四角法、上下笔画法和笔画顺序法等)。大多数方法发明于急迫追求效率的二十世纪,此时的中国词典编纂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经济和文化竞争压力。汉语使用者越来越发现拼音是最简易快速的检字方法。(这一点从图书馆词典中拼音检字表的污损,以及非专业打字员的一般电脑使用者的输入习惯那里得到证明。)对所有词汇(单音节、双音节以及多音节)来说,完全的字母音序排序正在成为比首字排序更受欢迎的方法。在词典编纂领域和信息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都是如此。
除了《说文解字》,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中另一部标杆性著作是东汉刘熙的《释名》(约200)。《释名》的主要分析技术是“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于是基本上,它试图用双关法来解释词汇的起源与关联。虽然这让《释名》多少具有音律研究方面的价值,但是对于词义和词源研究而言,就很难采信。
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 第6篇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是我国交流的重要文字。曾对许多国家的文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可他是怎么来的呢?《龟背上的花纹》这部书就会告诉你答案。
这部书主要讲了:在德国生活的中国女孩米兰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里,和她在英国认识的中国女孩马兰一起,发现了一只美丽的来自汉代的漆杯。更让她惊喜的是,刻在漆杯上的那些文字,她竟然都能认识。那一瞬间,她好像突然听到一个穿越千年的声音在她耳边低语……
回到家后,米兰开始跟着妈妈,追溯中国汉字美丽而悠久的历史。她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轰炸”她妈妈,她妈妈告诉她春秋时期有金文、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这些文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为跟书写的工具有关。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人们用不同的工具,把文字写在不同的东西上。有的刻在龟甲骨上,有的烧铸在青铜器上有的画在陶器上,还有的写在丝绸上、竹简或木简上。那些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字体轮廓尖锐多角。那些烧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就带一点浑圆。而那些用毛笔写在竹简。木简或丝绸上的字,就比较细致流畅。
由小编化成小熊糖浆整理的文章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6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