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管理方法范文(精选6篇)
景区管理方法 第1篇
生趣盎然的动植物园,秀美旖旎的湖光山色以及留载历史印记的名胜古迹,都是一个国家珍贵的旅游和人文资源。如何在维护成本的现实考量下运营管理景区,同时充分发挥景区的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效应,并保护其免遭污染和破坏,世界各国各有其道,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法国:法国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产吸引着各国游客。法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管理原则。法国公园一年四季免费开放,但博物馆一般不免费。法国文化部掌握国家公共博物馆的门票价格政策,但具体票价由公共机构“国家博物馆联合会”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法国政府坚持由政府承担公共博物馆和文化景观的运营主要费用。2011年3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法国37家国家公共博物馆2009年运营费用为7.6亿欧元,国家直接补贴3.13亿欧元,占42%;国家承担的人员支出9300万欧元,占12%;博物馆收入(门票、出租场地收入等)1.78亿欧元,占23%。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法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制度,文化部下设遗产管理总局,在这套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研究遗产景点的保护和管理,法国政府设立国家遗产学院,专门培养遗产地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针对不同性质的遗产地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法规。
意大利:意大利同样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到此观光。对于保存状况不佳、承载能力有限或具有特别艺术价值的景观,意大利采取限制游客数量的措施,比如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1990年因担心斜塔的倾斜角度不断增大而倒塌,意大利文化部对游客关闭了斜塔,开始了最新一轮修复“扳正”过程,直到2001年年底才重新对游客开放。为避免过多游客同时涌入,目前比萨斜塔每天分批次(1小时2至3批)对游客开放,每批次的游客数量也有限制,游客参观时都会有景区的工作人员负责带队陪同,进行讲解的同时保证每批次所有游客均能按时进出塔。
德国:德国历史古迹众多,由各州分别管理。以位于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堡为例,它归州政府所有,管理方为州财政部下属的巴伐利亚宫殿、花园和湖泊管理局。这个机构管理着州政府所有的45座宫殿、城堡、宅邸、27座历史花园以及21个湖泊。目前新天鹅堡西面和北面正在修缮,工程将持续至2012年年底。部分修缮费用来自门票收入。新天鹅堡的运营预算中,门票收入占26%,其余大部分来自个人捐助和政府拨款。为保护城堡,管理局规定游客必须跟随导游游览,时间为30分钟至35分钟,且在城堡内不得拍照或摄像。
景区管理方法 第2篇
——以四川雅安碧峰峡景区为例
□李庆雷
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营销活动实现深刻而持续的变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消费者注意力日趋分散。在这种背景下,以人文中心取代以产品和消费者中心、价值观驱动取代利润驱动、消费者水平化信任体系取代企业垂直控制体系、隐性营销取代显性营销成为旅游营销的趋势。
什么是景区隐性营销对于隐性营销的概念,业界有不同理解。一种观点是将隐性营销等同于植入式营销,通常是通过植入影视作品、网络影戏或节庆赛事进行营销,形式相对比较隐蔽;第二种观点认为,隐性营销就是间接营销,较为常见的是举办公益活动、制造新闻事件及公共关系营销等,隐性营销容易消除消费者的戒备心理;第三种理解,是以相对隐蔽的手段和迂回包抄的方法达到传播相关信息、触动消费者心灵、激发购买动机、促成实际购买行为并建立忠诚度的营销活动。
景区隐性营销,除了形式隐蔽这一外在特征之外,还具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具体而言,景区隐性营销是指旅游景区在坚持社会责任、注重人文精神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深层次社会需求和旅游者需要,灵活利用或制造社会热点事件,赋予旅游产品以象征意义和附加值,以相对隐蔽的形式间接传递产品与服务信息,并借助旅游者、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来加强传播,以消除社会公众的戒备心理、反感情绪和抵制行为,提高信任度和忠诚度的营销理念。
景区隐性营销是对企业社会责任、产品人文精神、旅游深层次需求的重新认识,是社会营销、心灵营销、互动营销、网络营销、创意营销等营销理念的有机融合,是企业、旅游者、社会资源和新媒体等多方力量的综合运用,因此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它强调企业、社会、消费者的互动与整合,克服了过去单方面强调企业而忽视社会与旅游者、强调旅游资源优势而忽视旅游需求所造成的不足,对于新时期景区营销理念与方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典型案例与启示
景区隐性营销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过去的景区营销实践中可以找到它的影子。试以碧峰峡为例。碧峰峡位于四川省雅安市,1986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除了森林覆盖率高之外,碧峰峡并无垄断性旅游资源,缺乏特别突出的优势。万贯集团接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以提高碧峰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营销活动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隐性营销。假如说“东方超人”挑战饥饿极限、“摩梭女王”迁住碧峰峡、“一代棋圣”聂卫平挑战围棋吉尼斯三个营销活动还停留在依靠创意策划、通过名人效应来吸引公众眼球阶段的话,那么,民营景区模式大讨论、熊猫入驻碧峰峡、《爱,在四川·熊猫篇》微电影等营销活动则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隐性营销的精髓。
2000年3月20日,《华西都市报》头版头条刊载了《碧峰峡模式》及评论《敢为天下先》,引发了各界对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大讨论。之后连续三天,该报在同一位置发表系列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这引起了四川各类媒体对碧峰峡的更大关注,《中国旅游报》也持续跟进,形成了广泛深远的舆论共振。这一事件针对当时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能否承包景区”这一问题的关注,结合碧峰峡的实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解决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使碧峰峡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全国知名的民营景区的代表。
2001年初,万贯集团在得知国家林业局决定重新选址建设大熊猫保护基地的消息后,主动申请将基地建设在碧峰峡。经过精心准备,2003年9月,8只大熊猫迁到碧峰峡;同年12月,中国保护大熊猫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开园。这一事件的营销效果也十分明显:大熊猫迁到碧峰峡不久,就引来不少中外名流前来游览。这是一次培育垄断性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的资源整合活动,也是一次景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还是一次成功的公益营销活动,无声地向公众传达出碧峰峡景区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先忧后乐、敢于担当的企业精神。
2012年3月,雅安碧峰峡景区和成都野生动物世界联合推出《爱,在四川·熊猫篇》微电影,在境内外重要视频和社交网站上映。除了真假熊猫互动、原创音乐、美丽风景之外,熊猫“川川”对“幸福在哪里”的追问以及不同人群对幸福的诠释无疑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和对问题答案的猜想,观众跟随“川川”的脚步,走过成都、洛带,最后到达碧峰峡景区。它契合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这一深层次问题,为现代社会中面临各种苦恼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幸福的一种解答,因此容易引起心灵触动,唤起情感共鸣,使观众积极下载、评论并转播该视频。
从碧峰峡案例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景区营销理念与方法不同,景区隐性营销改变了单刀直入的营销理念,在营销主体、营销手段、营销内容三个方面相对隐蔽,通过旁敲侧击、迂回包抄等策略来传达相关信息。虽是“旁敲侧击”、“迂回包抄”,却能“入木三分”、“直指人心”,引起旅游者的心理共鸣和情感认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景区隐性营销反映的是景区和营销机构的思维创新,体现的是景区的社会责任,谋求的是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营销策划人员必须具有敢于突破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社会这个复杂系统中思考景区的独特属性和立足之地,利用庞大的社会资源来撬动景区,通过社会公众的参与来获得市场认同和口碑效应。此外,景区隐性营销实战中应关注人文精神、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三个核心要素,从社会需求和文化传统中寻找新颖、独特的营销创意,并依靠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加以传播和推广。只有抓好这三个关键问题,景区隐性营销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五点建议
景区要想做好隐性营销,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创新作为景区发展的动力,将游客需求作为景区营销的方向,在深刻理解营销环境变化和景区产品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公益活动、互动参与、深度体验等方式引起游客内心共鸣,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具体而言,景区隐性营销活动中应注意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深刻理解旅游活动的属性和景区产品的特征
从根本上说,旅游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物质消费活动。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载体,景区的基本功能不仅仅是提供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而是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景区在营销中不能停留在直接、单纯地介绍自己有什么的阶段,而是应重点阐述可以向游客提供哪些核心利益、可以满足游客的何种精神需求。据此而言,隐性营销天然地适合旅游景区。
2.充分关注社会需求和旅游者内心情感需要
旅游景区是镶嵌在社会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因子,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现潜在的社会需求,明确旅游者的内心需要和情感需求,不仅是景区营销的基础性工作,而且往往蕴含着能够触动游客心灵的主题和线索,为景区隐性营销指明了方向。例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效率日益提高,在丰富个人生命体验、促进社会财富积累的同时,也导致了不少社会问题:精神压力增加、亚健康人群增多、幸福指数下降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慢生活理念。据此,武夷山景区举办了“慢步513快乐121”主题活动,推出了慢游卡,设计了慢游线路,受到媒体关注和游客青睐。
3.重视社会热点事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资源整合是景区营销的基本理念,可以突破自身有限资源的制约,用别人的资源办自己的事。景区资源整合的对象多种多样,尤其应该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热点事件既体现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又反映着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核心问题,还集聚着众多媒体和无数公众的眼球,具有巨大的营销“潜能”。景区如果能够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巧妙利用社会热点事件,结合旅游者的情感需求,以隐蔽的形式开展营销活动,可以收到借船出海、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阿凡达》全球公映后,张家界将“南天一柱”更名“哈利路亚峰”,引起了各界关注,其中也不乏争议。如果能在更名的基础上,结合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历程,策划关于旅游生态文明的大讨论,并推出系列富有创意和体验性的低碳旅游活动,就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隐性营销。
4.积极寻求新颖、独特、适用的营销创意
景区隐性营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线索和素材,通过适宜的渠道和方式,将相关信息传达出去,吸引旅游者的关注和参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旅游者注意力日趋分散。有鉴于此,景区隐性营销必须突破常规,讲究创意,通过独特的意念和新颖构思来寻找营销主题、整合外部资源、获得注意力。然而,创意是稀缺资源,真正能令人眼前一亮并且能够体现景区特质、符合景区实际的创意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景区可以通过设立合理化建议奖、委托策划、有奖征集等方式,面向内部员工、外部专业机构与社会公众,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寻求最佳创意。当然,上述三种渠道各有利弊,在景区隐性营销实践中通常都是综合运用的。从长远来看,景区应更加重视创意的地位和作用,强化营销部门的策划功能,大型景区应该考虑单独设立企划部。
5.灵活运用网络平台和社会化媒体
景区管理方法 第3篇
1 碰撞检测综述
目前,常用的碰撞检测算法是包围盒法和空间剖分法等。本文就是根据虚拟景区的实际情况,将层次包围盒法和空间剖分法相结合,提出了层次碰撞检测的方法。
1.1 层次包围盒法
层次包围盒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将虚拟场景中复杂的几何物体包围住,之后通过构造树状层次结构越来越逼近真实的物体。当对两个物体进行碰撞检测时,首先检查两个物体最外层的包围盒是否相交,若不相交,则说明两个物体未碰撞,否则再进一步对两个物体作检测。常见的包围盒有包围球(Sphere)、轴对齐包围盒(AABB)、方向包围盒(OBB)、离散有向多面体(K-DOP)等[2]。包围盒的二维示意图如图1所示。
1.1.1 包围球(Sphere)
一个物体的包围球(Sphere)被定义为包含该对象的最小球体,如图1(a)所示。包围球可表示为[3]:
其中(X,Y,Z)是球的中心坐标,r是球的半径。包围球的球心可以用物体顶点坐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一半来确定。设物体顶点坐标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xmax,ymax,zmax)和(xmin,ymin,zmin),则球心C坐标为:
包围球半径为:
包围球间的相交测试相对比较简单。对于两个包围球(C1,r1)和(C2,r2),如果球心距离小于两球半径之和,即|C1-C2|≤r1+r2,则两包围球相交。为节省计算,避免开根号,则比较球心距离的平方与半径和的平方。故包围球之间的相交测试需要4次加减运算、4次乘除运算和1次比较运算。
1.1.2 轴对齐包围盒(AABB)
一个给定对象的AABB(Axis Aligned Bounding Box)被定义为包含该对象且边平行于坐标轴的最小的正六面体,如图1(b)所示。AABB可表示为R={(x,y,z)|lx≤x≤hx,ly≤y≤hy,lz≤z≤hz}值。其中,lx,hx,ly,hy,lz,hz分别是该AABB在x,y,z坐标轴上投影的最小和最大坐标值。
给定对象的AABB的计算很简单.只需分别计算对象中各个元素的顶点的X坐标、y坐标和Z坐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可。AABB间的相交测试采用区间测试的方法。AABB包围盒分别在三根分离轴上投影之后,在每个坐标轴上采用区间测试,可以确定两个AABB包围盒是否相交。区间测试在每根轴上最多进行两次,每一对包围盒最多进行6次比较运算。
1.1.3 方向包围盒(OBB)
一个物体的OBB(Oriented Bounding Box)被定义为包含该对象且相对于坐标轴方向任意的最小正六面体。如图1(c)所示。OBB的最大特点是其方向的任意性,这使得它的紧密性更好。但OBB的构造比较复杂,假设虚拟实体由n个三角面片构成且第i个三角面片的顶点为pi,qi和ri(i为标号),则生成对象OBB的具体步骤如下:
Step1:求出所有n个三角面片的数学期望。
Step2:求出协方差矩阵,1≤j,k≤3,其中,Ai=pi-μ,Bi=qi-μ,Ci=ri-μ,它们均是R3中的一个向量,p,q,r均为三维向量,Mjk为3×3的协方差矩阵中的元素;
Step3:求出协方差矩阵M的特征向量,确定OBB包围盒局部坐标的三个轴向。由于协方差矩阵M是对称矩阵。其三个特征向量相互正交。将这三个特征向量单位化后。设定它们为OBB包围盒的局部坐标的三个轴向(d0,d1,d2);
Step4:将对象凸壳的所有顶点分别向三个轴向(d0,d1,d2)投影。在三个轴向上的最大和最小投影距离差定为OBB包围盒的大小;
Step5:计算OBB包围盒的中心[4]:
OBB间的相交测试基于分离轴理论[5]。若两个OBB在1条轴线上的投影不重叠,则这条轴称为分离轴。若1对OBB间存在1条分离轴,则可以判定这两个OBB不相交。因此,1对OBB,只需测试15条可能是分离轴的轴,只要找到一条这样的分离轴,就可以判定这两个OBB是不相交的。如果这15条轴都不能将这两个OBB分离,则它们是相交的。两个OBB的相交测试最多需要15次比较运算,60次加减运算,81次乘法运算和24次绝对值运算。
1.1.4 离散有向多面体(K-DOP)
一个对象的离散有向多面体K-DOP(Discrete Orientation Polytopes)被定义为包含该对象且它的所有面的法向量都取自一个固定方向(k个向量)集合的凸包,如图1(d)所示。K-DOP间的相交测试与AABB相似,即依次对其在固定方向集合D中的k/2个方向轴上的范围区间进行相交测试。两个K-DOP的相交测试最多只需k次比较运算。
1.2 空间剖分法
空间剖分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某种规则对整个虚拟场景空间R3沿X、Y、Z轴进行剖分,形成一系列空间单元格,并为每一个单元格对应一个列表用来记录所有属于该单元格的对象。由于不相邻单元格中的对象之间距离较远,因此只需检测同一个单元格或相邻单元格内的对象间的相交情况即可。空间剖分法主要有均匀剖分、八叉树剖分、二分空间划分树(Binary Space Pardoning Trees,BSP树)等。
均匀剖分:均匀剖分把整个空间剖分成大小相等的单元格,把每一个物体放入它所占据的单元格中。在碰撞检测过程中,对每一个物体,需考虑与其相交的所有单元格。
八叉树剖分:八叉树剖分是一种自适应空间剖分方法。首先,把整个空间作为一个沿坐标轴向对齐的长方体,分别沿着每个坐标轴的方向将该长方体均匀二分,形成大小相等的八个单元格。对于每个单元格,如果单元格中的物体数量较少,则可以方便地进行各物体间的碰撞检测;如果单元格中的物体数量较多,则以同样的方式迭代进行剖分。
BSP树剖分:BSP树剖分与八叉树剖分相似,同样采用分层结构,BSP树剖分通过一个平面将根节点分为两个部分。BSP树剖分的原则是两个部分的复杂性相近。
2 层次碰撞检测
根据现实世界知道,发生碰撞的两个物体,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运动物体。所以,我们只需对运动物体进行碰撞检测就可以了。在虚拟景区中,有大量的静止物体和极少的运动物体,据此特点,首先对整个虚拟景区进行空间剖分,找出潜在的相交区域;然后,利用层次包围盒方法进行精确的相交测试。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预处理阶段,全局检测阶段,局部检测阶段。
2.1 预处理阶段
预处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虚拟景区中的每个对象构造层次包围盒树,为后期对象间的碰撞检测做准备。由1.2节(层次包围盒法)的叙述我们知道,虽然OBB和K-DOP比较紧密,但构造和相交测试复杂度较大,而包围球和AABB虽然紧密程度不如OBB和K-DOP,但构造和相交测试复杂度都相对小的多,而且,OBB相对AABB,只有对于沿斜对角方向放置的瘦长形对象才明显的显示出其优越性,而虚拟场景中,这样的对象并不多,所以,使用AABB包围盒要比OBB包围盒整体性能好。另外,由于包围球构造和相交测试比较简单,以及为了后期构建碰撞检测空间的便利,我们选择包围球做为层次包围盒树的最外层包围盒。综上所述,我们采用S-AABB层次包围盒为场景中对象构造层次包围盒树:即对于每个对象,S-AABB层次包围盒树的顶层采用包围球,以下各层采用AABB包围盒。由于二叉树结构简单,自顶向下的构造方法比较成熟,所以我们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构造S-AABB二叉树,其构造过程如下:
1)由根结点所包含的基本几何元素的坐标值求出元素的表现点(几何元素的中心)。
2)求出结点的包围球。
3)确定分裂轴,先确定所包含元素是否为基本几何元素,如是则直接作为叶子结点,否则使用最长轴剖分方法,即选择包围盒的最长轴作为分裂轴,选用垂直于该轴的平面来剖分包围盒,若最长轴无法剖分,则选用次长轴,若次长轴仍无法剖分,则选用最短轴。
4)确定分裂点,目的是定位分裂平面,我们采用中值方法[6]。剖分的位置选为包围盒中所有顶点的均值位置,即选用包围盒的中心。
5)应用若干分裂平面的划分方法将所有S-AABB的元素分为两个子集。
6)把两个S-AABB的子集分别作为根结点,返回步骤(3),直至将基本几何元素划分为叶子结点,形成一棵平衡二叉树。
在上述S-AABB二叉树构造过程中,对于碰撞检测精度要求不高的对象,划分进行到满足碰撞检测精度要求即可,不必进行到基本几何元素。这样在满足碰撞检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既简化了二叉树的结构,也减少了后期的相交测试次数。
2.2 全局检测阶段
由于虚拟景区中场景比较大,对于一个运动的对象,在一个极短的时间段内,它只可能与它附近的对象发生碰撞,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空间剖分方法,找出场景中距离它很近,可能与它发生碰撞的物体,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碰撞检测的次数。这里的空间剖分主要是针对场景中的静止物体,由于场景中运动的物体非常少,所以,运动物体之间的碰撞检测可以直接使用层次包围盒法。
一般情况下,对3维场景的划分应该是按照三个坐标维度分成a×b×c个子区域,但由于虚拟景区中大部分对象均处于地面上,把虚拟景区空间按照地面二维坐标进行划分,把三维划分简化为二维划分,可以进一步减小计算和设计的复杂度。对于单元格大小的确定,我们按照这样一个原则:保证划分好的每一个单元格能够容纳景区中任一运动对象的包围球和绝大部分静止对象的任一对象包围球。这样可以大大简化存储结构。对于个别特大的静止物体,要对其进行切割,并保证切割后的每一部分的包围球可以被一个单元格所容纳。
为了便于存储对象信息,我们将景区中的每一个对象都看成一个质点,并用该对象的包围球球心坐标作为该对象质点的坐标。如此一来,景区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分别归入到它对应的单元格内,这样,当确定了一个单元格,也就确定了该单元格中的所有对象。由于在空间剖分时,我们只是把物体看作一个质点,而实际上,该物体除了质点对应的球心坐标,还有其体积大小,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个单元格内的物体,除了占据本单元格中的空间,还有可能延伸到该单元格相邻的单元格空间。因此,可以根据运动对象的坐标确定它所在的单元格,再根据该单元格及其相邻单元格,可以很容易的确定该运动对象附近可能与之发生碰撞的物体。这样,便很容易的把绝大部分远处暂时不可能发生碰撞的物体排除掉,大大减少了碰撞检测次数。
2.3 局部检测阶段
局部检测阶段主要利用层次包围盒法进行碰撞检测。局部检测阶段又分为粗略检测层和精确检测层。
2.3.1 粗略检测层
根据碰撞检测的实时性,基于视觉显示的要求,碰撞检测的速度一般至少要达到24Hz,只有达到1000Hz才能获得平滑的效果[7]。由此可见,碰撞时间采样点的取值是非常密集的。由于虚拟景区中运动对象的速度并不快,所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片Δt(比如1秒,Δt的取值视具体情况而定)内,当前运动对象的位移是很小的,在这个时间片Δt内,只有特别贴近当前运动对象的那些极少数物体才可能与之发生碰撞,而当前运动对象所在单元格及其相邻单元格中的物体和虚拟景区中的其他运动物体,大部分是不会与之发生碰撞的,所以,在这个时间片Δt内,如果让当前运动对象与所有这些物体都进行碰撞检测,那将是很大的浪费。为了避免这种浪费,我们可以对当前运动对象构建一个碰撞检测空间,所谓碰撞检测空间,即在时间片Δt内特别贴近当前运动对象并可能与之发生碰撞的所有物体的集合。为了便于表述,这里引入一个概念,把这个当前运动对象称为中心运动体。碰撞检测空间的构建过程如下:
Step1:设中心运动体的最大速度为V,最外层的包围球半径为R,其他任一对象的速度为vx,对于静止物体,其速度vx默认为0,该对象最外层包围球的半径为rx;
Step2:由中心运动体的球心坐标和任一对象的球心坐标,求出这两个球心的距离d;
Step3:if(d-R-rx)/(V+vx)<=Δt,将该对象放入碰撞检测空间;
Step4:中心运动体只与碰撞检测空间中的对象进行碰撞检测,每一个时间片Δt的初始,碰撞检测空间都更新一次;
碰撞检测空间示意图如图2所示。
2.3.2 精确检测层
经过粗略检测层的处理,进入碰撞检测空间的对象已经很少了。此时,即可把碰撞检测空间中的对象的层次包围盒树的数据结构信息调入内存,与中心运动体进行精确的碰撞检测了。当对两个物体进行碰撞检测时,首先检查两个物体最外层的包围球是否相交,若不相交,则说明两个物体未碰撞,否则再进一步对两个物体作检测。对于任意两个物体a和b,如果他们的层次包围盒二叉树分别为Ta和Tb,则Ta和Tb相交测试算法如下:
在层次包围盒二叉树Ta和Tb进行相交测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除了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包围球之间的相交测试与AABB包围盒之间的相交测试外,还会涉及到包围球和AABB包围盒之间的相交测试,以及基本几何元素三角面片之间的相交测试。包围球和AABB包围盒之间的相交测试如下[8]:
设AABB包围盒的长为L,宽为W,高为H,包围盒的一个顶点在原点,包围盒的中心坐标为(X,Y,Z),则AABB包围盒的约束方程为:{(x,y,z)|0
设包围球的半径为R,球心坐标为(X0,Y0,Z0),则包围球的约束方程为:{(x,y,z)|(x-X0)2+(y-Y0)2+(z-Z0)2
在此先假定包围盒和包围球均在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其它情况都可利用坐标转换转化成这种情况,此时,只需判断以下几个简单的方程组是否有解即可判断出包围盒的相交情况,具体方程组如下:
在判断包围盒和包围球的相交情况时,只要判断出以上任意方程组有解,即可断定它们是相交的,并且当包围球球心的y坐标大于R时,即可判断出方程组(4)无解,同理当x>R,z>R时,方程(2)、(6)无解。在最坏情况下,只需要进行6次判断即可判断出它们的相交情况。
由于虚拟景区中对象间的碰撞检测精确度要求不高,所以基本几何元素三角面片之间的相交测试在上述测试过程中用到较少,而且三角面片之间的相交测试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比较成熟的论述,比如文献[9]、[10]、[11]中均有论述,所以本文不再赘述。
3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目前常用的碰撞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在此基础上,针对虚拟景区场景大、对象多的特点,将几类适用的碰撞检测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层次碰撞检测的方法。该碰撞检测方法在满足实际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碰撞检测次数和复杂度,有效提高了实时性,是一种针对虚拟场景高效快速的碰撞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魏迎梅,吴泉源,石教英.碰撞检测中的固定方向凸包包围盒的研究[J].软件学报,2001,12(7):1056-1063.
[2]PALMER I J,GRIMSDALE R L.Collision detection in aspect and scale bounded polyhedral[C].Proc.9th ACM-SIAM Symposium,1998:127-136.
[3]丁佳.大型复杂场景中快速碰撞检测技术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4]林巧民,林萍,王汝传.3D游戏开发中的碰撞检测算法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5):39-46.
[5]王立文,刘璧瑶,韩俊伟.基于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算法[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7,25(4):16-19.
[6]Held M,Klosowski J T,Mitchell J SB.Evaluation of Collision Detection Methods for Virtual Reality Fly-Throughs[C].Processings SeventhCanadian Conference of Computational Geometry,1995:205-210.
[7]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96-97.
[8]刘健鑫,崔汉国,张晶,等.包围盒碰撞检测算法的优化[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18):51-53.
[9]赵鑫.基于包围盒与粒子群的碰撞检测算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10]王晓荣.基于AABB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算法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景区承载量测算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第4篇
【关键词】 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景区拥堵;旅游体验
一、《旅游法》实施后旅游旺季景区依然拥堵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和公历新年为“全体公民假日”,这项举措激发了人们的旅游、休闲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使景区拥堵成为旅游旺季中人们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
为了治理景区拥堵,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但是就2013年国庆期间的情况来看,上述规定并没有发挥其预期效果。根据全国假日办发布的通告,2013年国庆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同比增长15.1%,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25个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124.51万人次,同比增长6.8%。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又一次进入了旅游接待高峰期,同时景区拥堵问题也频频见诸报端,九寨沟游客拥堵数公里,西湖断桥只见人影不见桥面,故宫人山人海……
新法没能治住景区拥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最大承载量的核定标准尚不明确。本文在分析现有的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景区承载量测算方法的优化方案,并以增大旅游心理容量为切入点提出了缓解景区拥堵的三条建议,期望可以为科学合理地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拥堵问题提供参考。
二、旅游环境容量的涵义及测算方法
(一)旅游环境容量的涵义及概念体系
“容量”一词最初起源于生物学研究,目前尚无公认的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将旅游环境容量等同于景区最大承载量,即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1]。国家旅游局于2003年制定的《旅游规划通则》指出,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2]。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对于该概念体系的组成成分,目前研究尚未达成一致。Shelby和Heberlein(1984)认为旅游环境容量包括生态容量、自然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容量四类[3],崔凤军(1995)认为,旅游环境容量由环境生态承纳量、资源空间承纳量、心理承纳量和经济承纳量四部分组成[1],而保继刚和楚义芳(1999)则认为,旅游环境容量包括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社会容量五个部分[4],这可以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对旅游环境容量较为全面的理解。
旅游资源容量是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生态容量是在不造成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心理容量是在不降低旅游者活动质量和旅游体验的条件下,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旅游地受各种经济因素制约所能达到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地社会容量是旅游地的人口构成、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最大旅游活动量。
(二)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
对于由上述五种容量组成的旅游环境容量,学术研究中常采用赋值法和最小因素法进行测算。
赋值法是先分别计算出上述五个环境容量,再根据五个容量对总容量的贡献大小,采用专家评定的方式对每一个容量的权重赋值,最后计算五个环境容量的线性加权和。例如,李睿和戎良(2007)通过计算25位生态旅游专家评分的平均值,确定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的权重分别为0.37、0.22、0.15、0.13和0.13,经加权求和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4145-6450人次/日[5]。
最小因素法是指通过计算或分析确定上述五类容量的大小,以其中最小的一个容量值作为旅游环境容量值。例如,严春艳和张明(2013)通过分析认为,华山风景区的旅游业开发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区域经济文化发达,故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经济容量和旅游社会容量都相当大,无需定量计算,而经计算得出的旅游空间容量为9321人次/日,旅游设施容量为7000人次/日,所以,华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取决于最小的旅游设施容量,为2100000人次/年(华山可游览天数为300天/年) [6]。
实际应用中,由于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社会容量都涉及到多种因素,难以定量计算,所以,通常依据《旅游规划通则》规定的方法分别测算或分析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心理容量,然后按照最小因素法确定旅游环境容量。对于一个旅游区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测算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并分析生态容量和心理容量,如果条件允许,上述四个容量都有测算值,那么一个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取决于生态容量、心理容量、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之和三者中的最小值[2]。
目前,多数景区核定最大承载量时只测算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部分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景区也会测算生态容量,但大部分景区都忽略了心理容量的测算。一方面原因在于,旅游心理容量是从旅游者心理需求角度提出的容量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测算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在“门票经济”的大环境下,大部分景区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只关注游客数量,而很少考虑游客的旅游体验。殊不知,旅游是一种以满足心理需求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7],最终目的是满足审美需求、获得愉悦体验。游客数量超过心理容量值将直接导致游客的旅游体验下降,并影响游客对景区景观、环境、服务和设施的评价 [8],甚至影响景区的整体形象和收益。因此,充分重视心理容量,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才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旅游心理容量的测算方法
(一)早期测算方法及其不足
旅游心理容量是旅游者满足程度最大时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早期研究中多以旅游空间容量的测算代替旅游心理容量的测算,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旅游心理容量受旅游地空间结构及开发程度、旅游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个性心理特征、旅游活动形式及旅游组织形式等多种因素影响[9],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测算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第二,旅游空间容量的确定也需要确保旅游者达到一定的满意度,所以,可以认为旅游心理容量与旅游空间容量在数值上是相同的[4]。
但是,近来有研究发现,旅游心理容量通常小于旅游空间容量。例如,郑国全(2011)以游客满意度为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心理容量为5453-9033人次/日,依据空间容量测算方法得出的旅游空间容量为6120-10800人次/日 [10];周年兴(2003)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计算边际满意度函数,得出武陵源黄石寨景区的旅游心理容量为3040人次/日,而依据空间容量测算方法得出的旅游空间容量为5400人次/日[9];张钦凯和唐铭(2010)根据随机调查的结果计算得出莫高窟旅游心理容量为1584人/日,而依据空间容量测算方法得出的旅游空间容量为4213人/日[1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将旅游心理容量等同于旅游空间容量,并依此来推算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可能会使景区核定的承载量远远大于最佳的承载量,当游客数量接近但未超过景区核定的承载量时,可能就会出现游客体验下降而怨声载道的情况。
(二)目前常用的测算方法
目前研究多采用满意度模型和拥挤感知模型测算旅游心理容量。
满意度模型以游客满意度为测算指标,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心理容量测算模型。其基本过程是,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满意度,然后建立游客满意度对游客数量的函数关系,通过拟合度分析,确定满意度与游客数量间的最佳函数关系,最后通过计算边际满意度确定最佳的满意度取值,进而获得游客满意度处于最佳水平时的游客数量。边际满意度是满意度对游客数量的一次求导函数。当边际满意度大于0时,增加游客量不会使游客满意度显著下降,而边际满意度小于0时,略微增加游客数量就会使游客的满意度显著下降,因此,边际满意度为0时的满意度被认为是最理想、最经济的满意度[9]。周兴年(2003) [9] 、郑国全(2011) [10]、张钦凯和唐铭(2010) [11]等采用的都是满意度模型。
拥挤感知模型的测算过程与满意度模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拥挤感知模型以拥挤感知为测算指标。拥挤感知是个体对外在的拥挤情景进行评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由个体体验到的空间密度和个体对空间密度的负性评价构成[12]。马扬梅(2011)采用拥挤感知模型测算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心理容量[13]。首先,让游客用Likert七点量表评估其对游客总数和团体总数的可接受程度,1-7分分别代表非常不拥挤到非常拥挤,其中4分代表普通,即拥挤感知处于最佳水平。然后,以拥挤感知为因变量、以游客总数或团体总数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等十种函数曲线,并分析各种曲线的拟合度,选择拟合度最高的函数作为拥挤感知函数。最后,计算拥挤感知为4时的游客总数和团体总数。结果显示,拥挤感知对游客总数的十种拟合曲线中拟合度最高的是对数函数,拥挤感知对团体总数的十种拟合曲线中拟合度最高的是三次函数,拥挤感知为4时,游客总数和团体总数分别为729人和6个,因此,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心理容量为729人或6个旅游团体。
相对于满意度,拥挤感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因此,许多研究认为以拥挤感知为指标测算旅游心理容量更为合适[8,13,14]。
四、景区承载量核定标准的优化
如前所述,《旅游法》并未明确规定最大承载量的核算标准,目前多数景区只是以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为依据核定最大承载量,很少考虑以旅游体验为基础的旅游心理容量。结合目前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在制定景区承载量的核算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进一步探索简便、易操作、适用性强的心理容量测算方法,并将其整合到景区承载量的测算体系中。目前常用的满意度模型和拥挤感知模型都以游客的旅游体验为指标,能够反映旅游心理容量的内涵,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问卷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测算成本相对较高,二是问卷调查只能在发展相对成熟的景区中进行,不适用于尚未开放的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有效又高效的测算旅游心理容量测算方法。
第二,制定统一的景区承载量测算标准,同时兼顾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特点。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包含多种成分,对于不同类型的景区,各种成分的意义是不同的。例如,洞穴多属于观光型景观,决定其容量的应该是空间容量和生态容量,而主题公园以人造景观为主,生态容量的实际意义不大,决定其容量的主要是设施容量和心理容量。因此,制定景区承载量测算标准时应考虑到景区的性质和形式,统一测算标准的同时,还要为不同类型的景区提供不同的测算方法。
五、基于旅游心理容量的景区拥堵调控建议
旅游心理容量是从游客的心理需求的角度提出的容量概念,以游客的满意度或拥挤感知为测算指标,而游客的满意度和拥挤感知受景区的空间环境、其他游客的活动以及游客的个人因素等的影响[8],因此,如果可以从景区和游客两方面着手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将满意度和拥挤感知维持在适当水平上,将有助于增大景区的旅游心理容量,进而缓解景区的拥堵状况。基于此,我们建议:
第一,多景区合作建立统一的预警机制和门票销售机制,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旅游旺季出行的游客往往都要游玩多个景区,多景区合作建立统一的预警机制和门票销售机制,通过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公布各景区游客人数、交通住宿条件等信息,可以方便游客合理地安排游览计划。另一方面,推行门票预约制或“一票多地”、“一票多日”的通票制,减少游客因排队购票而等待的时间,既可以给游客提供便利,也有助于景区提高周转率,降低景区拥堵的可能性。
第二,改善景区规划设计,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例如,莫高窟景区摒弃传统的讲解员带团逐窟讲解的参观方式,将所有游客分为“蓝色”和“绿色”沿不同路线进入每个洞窟,由窟内指定的讲解员轮流讲解,这一措施有效地分散了客流量,即使客流量突增,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能得到保障。又如,达古冰山景区在游客集中的地方提供免费饮用开水,组织民俗表演活动,并邀请游客参与,让游客在等待乘坐索道的同时,体验当地的藏民俗风情,使游客的旅游体验不致因拥堵而降低。
第三,呼吁理性出行,倡导文明旅游。随着交通的便捷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自驾出游和自助出游的比例大幅增加,散客旅游逐渐成为主要形式。相对于团队旅游,散客旅游的形式灵活,自由度大,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但也更容易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如由于得不到相应引导而出现的人流集中、等待时间增长等问题。旅游是游客与景区之间双向互动的一种活动,我们在要求景区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呼吁游客理性出行、文明旅游,进入旅游地后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文明礼让,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3]Shelby, B., & Heberlein, T.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arrying capacity determination [J]. Leisure Sciences,1984,6:433-451.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睿,戎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 2301-2307.
[6]严春艳,张明.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山西农林科学,2013(2):203-206.
[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8]张丽.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区和象山景区为例.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9]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2-104.
[10]郑国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2(3):39-45.
[11]张钦凯,唐铭.石窟类景观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与调控的探讨-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242-246.
[12]Vaske, J.J., & Donnelly, M.P.. Generalizing the encounter norm-crowding relationship[J].Leisure Sciences,2002,24:255-269.
[13]马扬梅.旅游心理容量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景区管理方法 第5篇
——以《广西桂林恭城燕子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游客对于山地景区的游憩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游步道+缆车的定向、定线、定时序的观光游,已经与游客“追求个性、自由安排线路、探奇自然”的需求心理不相匹配。因此,新常态下,对山地景区的游憩空间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燕子山,位于广西桂林恭城县,地处广西和湖南两省交界处,是桂林地区少有的高山草原与喀斯特地貌兼具的山地资源。燕子山景区规划面积大72平方公里,南部为银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为高山风车电厂,山中错落布局沙地原野、瀑布丛、灌木林等,盘山公路近10公里。多年来,燕子山始终保持着原始未开发的状态,直到桂林-广州的高铁开通,燕子山成为两广游客出游2-3小时即可抵达的旅游地。
燕子山作为一个地质类型多样、形态相对复杂、体量较大的景区,如何有效地串联山地景区的功能组团,利用山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元素打造精致的游憩空间,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游客体验与山地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一、燕子山景区游憩空间设计难点
难点1:出入口设置
燕子山地势东高西低,西侧山下村落是传统的上山入口选择。然而,西侧的传统入口距离景区主游览区域较远,且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拓宽涉及到的村落改建工程量大。东侧和南侧由于地势的原因,无法满足作为主入口的设置选择。如何设置出入口和交通动线组织,是游憩空间规划面对的首要问题。
难点2:大尺度空间的景观游览差异
燕子山区域的生态景观差异不大,除了高山草原地块的景观具有区域独特性,山中、山下数十平方公里均为沟谷林地。山势起伏较大,视野范围所涉及的景观却十分类似,且由于保护区的整体开发限制,不宜对生态景观进行过多改造。如何构建景观的差异性体验,是一个较为难突破的瓶颈。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难点3:立体游憩空间的交通组织 燕子山规划面积大,虽分为五个景群,但景群之间的交通联系十分不便利,山路通行难度大,距离远,景群之间尚无通车能力。一方面,山下、山中、山上的空间类型差异大,游览方式的衔接成为难点;另一方面,未来建设景区电瓶车道的工程量较大,需要结合地形与项目设置,解决大尺度空间的交通组织问题。
二、燕子山游憩空间营造方式
营造方式1:有效选择出入口和交通动线
景区道路依托山地自然地形以及现有乡村道路建设,景区入口根据不同客群以及不同区域旅游项目设置,选取靠近城镇,便于依托高速以吸引近中程市场自驾游客,同时也易于打造“快旅漫游”的游憩方式。
区域内以“主线串联”的方式实现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通过一条或多条主线将山下空间与山上空间联通,并在山中打造多个特色游憩节点以保持游客的兴奋度。组团内部根据不同地理空间内型组织交通。在谷地沿主环呈带状,山脚及山地形成环状交通组织模式。基地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省道201及县道160。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与停车要求等因素,设置三个出入口,均位于基地西侧,其中出入口一与县道160相连。未来,随着过山隧道的开通,南侧出入口将成为景区的主要出入口。
营造方式2:以功能策略引导空间组织,建立立体游憩方式
结合燕子山的大尺度空间特征,规划提出燕子山景区的功能策略:山上游,山下住。
所谓山下游,山上住,就是把山下作为旅游服务的基营,提供住宿、餐椅、综合服务的空间,山上则作为生态观光、娱乐休闲的场所。山上、山下空间的联动,主要依托交通路径串联。上山沿途根据地理特征打造有层次的景观风貌,并提供立体式的多种交通方式。
在功能策略的基础上,规划提出燕子山景区的空间策略:立体交通,点轴渐进。
结合燕子山地貌空间的类型以及视觉空间特点,设置了集游步道、车行道(包括电瓶车和小火车)和索道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方式。游步道穿越的地貌空间类型最多,空间类型丰富,视觉感知方式多样,步道路径能够完整全面的感知山地风景区的地貌空间景象;车行道能够快速方便的连接各个组团,节省交通时间,同时小火车对儿童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索道能够突破地形地貌的空间限制,串联目的地,并且能提供较独特的观赏视角。
连通东西向谷地交通,与山顶核心景观相接,峰谷联动,先期引爆项目。强化东西向旅游线路,串接南北向节点,加强南北互动。环路优化,项目整体协调发展。多种立体交通的配合,串联了山上山下的空间,同时也盘活了山中的游憩空间,使整个山地景区的各个区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营造方式3:因地制宜,个性化设计游憩方式“微体验” 山上:强化主题,塑造燕子山景区的引客特色。
燕子山天仙生态草原拥有大面积山地原生态草甸草原,一方面释放草原景观吸引力,将游憩资源的可游玩最大化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立体游憩方式的应用,置入多种旅游新业态项目,创造美好旅游体验。以观光、运动为项目设计核心,通过恭城瑶族文化历史符号植入、玩酷极限运动概念运用,打造面向家庭、自驾、高端等专项客群的南方稀有天仙草原品质景区。
山下:引水造湖,重构山水隐逸的休闲空间。
山下从三个方面进行游憩空间的建设。依托山下的乡村资源,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度假村。以旅游景观设计引导,营造原乡生活情境。第一,燕子山有山无湖,流经的溪水难以存留。因此,在地势较为低洼的村落引水造湖,丰富水景。第二,通过导入特色酒店业态,打造养生度假休闲娱乐服务组团,令游客畅享度假好时光。第三,在景区入口处,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交通换乘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小镇,服务出入景区的游客。
山中:设置集散中转地,拓展秘境探奇的游憩空间。
利用山中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以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主体功能的游览体验区。同时在山中的景区内部交通中转地,建设一处特色服务小镇,解决游客餐饮、住宿、娱乐等休闲度假需求,成为景区内休闲服务基营项目,与其他项目一起构成景区综合服务、休闲度假功能中心。
同时,在小瀑布群景观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置秘境探奇类型的旅游项目“瀑布林”,以本地神婆文化为元素,将生态景观赋予传奇内涵,通过三条特色游步道抵达山中制高点—蜜蜂顶,形成完成的山中探奇游憩体验序列。
结语
景区管理方法 第6篇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企业托管,大多数都采用的是租赁、承包和买断形式,实际上就是经营权出让。目前国内外在酒店业实行委托管理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但景区托管起步不久。
1.什么样的景区适合委托管理
1)新开发的景区;
2)经营不景气和盈利能力较差的景区;
3)景区所有者主营业务不是旅游产业的景区(如工业旅游项目等);
4)体制不顺,靠自身力量难以走出困境的国有老景区。
2.景区委托管理的主要形式
1)全面托管
景区所有者或经营权拥有者将景区的经营管理权限全部委托给托管方,自己主要起协助和监督作用。适应于经营不景气,管理较混乱,目前盈利能力较差但发展前景较好的景区。2)部分托管
将景区中某一个环节或部分经营项目委托给其他单位经营,如景区内部管理、市场营销、景区中某一个或几个经营性项目等。适应于整体经营状况良好,但某些方面或某些项目因为人才资源等原因存在问题的景区。3)短期托管
短期内将景区经营管理权限全部交给受托方,并挑选合适人员委托给受托方培训和参与经营管理,为托管期满后自己独立运营储备经营人才。适应于新开发的景区。
3.如何做好景区委托管理工作
1)托管形式的选择
要认真分析自己景区的资源优劣势、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景区人才结构、景区发展前景,通过仔细分析决定是否需要借助外力,以哪一种形式借助外力。有些景区经营管理的执行人才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景区的盈利项目、经营方案、市场营销思路等,这样的景区完全可以不实行托管,需要的是聘请专业公司对景区进行诊断和开药方,并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工作。
如果靠自身的力量确实难以改变景区经营不景气的局面,就需要考虑采用景区托管的问题了。实现景区托管,要充分分析景区的问题,选择最合适的托管单位和采用有效的托管方式。
新景区因为没有开展过经营工作,很难确定经营目标,可以首先采用短期全面托管,由有经验的专业景区托管公司派驻专业团队帮助景区筹备开业事宜、编制经营方案、制订管理制度、搭建营销平台和培训人才队伍等,样做实际上更加节省成本。这些工作如果一项一项找相关单位或人员完成,可能花钱更多,并且效果还不一定明显,因为他们不一定能像专业的景区托管公司那样各方面的人才都具备,不能派出专业团队长期实地调研、考察和分析,也不可能像专业托管公司那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强大的营销平台。短期全面托管一般为半年左右,时间太短了工作完不成,时间太长费用较高。半年后可以根据景区的发展和经营情况,或确定经营目标继续托管,或自己培训的人才接管景区经营管理工作。
在采用委托管理时,除了个别情况特殊的景区,一般采用全面托管形式比较好,这样不但有利于景区的快速发展和综合提升,同时可以避免由于多个管理或经营主体同时介入而产生的矛盾,有些矛盾还会抵销托管的作用,甚至会阻碍景区的发展。根据我们公司的托管经验,托管经营期限一般以3~5年为好。时间太短工作成果难以稳固,原来的问题容易反弹,时间太长,经营目标不好预测。托管期满后双方可以重新商定托管目标,继续托管。
2)托管目标的确定
托管目标的确定是景区托管的焦点。许多景区是由于经济效益不好才采用托管,所以,在确定托管目标时只考虑经济目标,而忽视了服务质量提升、营销渠道建设、景区影响力和认知度的提高、品牌价值的提升等景区发展潜力指标。
决定景区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特别是托管公司一般没有景区真正意义上的人事权和资金支配权,在节省管理成本和加大营销投入上往往受委托方制约较多,所以,完成经济目标的难度很大,但其他工作一般都会做得很好。所以,在确定托管目标时不能只考虑经营收入,这样可能会对景区的长期发展和品牌运作不利。
3)双方工作的协调与配合
因为景区受托方一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事权和资金使用权,委托方和受托方会在以下方面经常出现分歧,应该在这些方面加以协调和配合: 用人和奖惩方面:老景区人浮于事和人事关系复杂是普遍问题,也是阻碍景区经营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有些景区所有者强调的就是人事权不能给受托方,给受托方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如我们公司派往某个景区的管理团队一个月抓到一个职工脱岗6次但不能处罚,许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也不能实行竞争上岗、择优上岗等措施,尽管我们公司派出专业人员进行了针对性的员工培训,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服务质量上不去,管理成本下不来,经济效益自然提不高。
营销资金投入方面:许多景区由于负担过重、债务较多,并且认为完成经营目标是受托方的事,很少有营销投入,特别是急需宣传促销的时候没有资金投入,影响了经营收入,完不成经济指标,最终双方扯皮而影响合作。其实“皇帝女儿不愁嫁”,但也要让别人知道她是皇帝的女儿。营销在景区经营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一般景区的营销投入是经营收入的20~25%左右,新景区可能还要更多一些。因此在营销投入方面一定要达成共识。
人情票、关系票方面:景区所有者一般在当地都有复杂的关系网和人情网,其实他们也知道人情票和关系票使景区收入损失很大,并且不利于景区经营管理,希望受托方来减少这方面的损失,可真正等到托管公司接管以后要求托管公司给予免票的人还更多了。其实,规范的景区管理秩序和制度是景区持续经营发展的基础,大家都要一起来维护、推行。
4)对受托方的选择和要求
选择托管单位时主要应考虑以下方面:
人才队伍资源:全面性、专业性、实战性
营销渠道资源:旅行社资源、媒体资源、官方资源 派出团队情况: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实战经验
风险承担能力:公司实力、法人治理结构等
5)人才的培养
聘请管理公司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和品牌知名度,还是希望通过聘请公司实践培训和指导,以便提高景区管理人才整体素质,以便景区的长远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需注意:
人员选择: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经验、人品等;
人员结构:要根据景区经营的需要培养团队;
人才储备:有目的地多培养一些人,防止部分人才跳槽造成新一轮人才危机。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在中国首家提出像管理酒店一样进行景区管理,我们针对不同景区的现状提供合理高效的解决方案,并配备专业团队入驻景区,参与和指导景区运营。总结我们在全国40余家景区运管、景区托管的实践经验,以提高我们现有景区的盈利能力和商业价值,为当地民众提供就业机会,为地方政府提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由小编春日樱亭整理的文章景区管理方法范文6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