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黄历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首页 > 感人故事 / 正文

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8篇(全文)

2024-11-30 23:23:09 感人故事
文章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8篇(全文)由网友浅笑安然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8篇(全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精选8篇)

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 第1篇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筹备会: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地点:北平

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开国大典

(1)时间:10月1日下午3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2历史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抗美援朝原因: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2)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3)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4)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抗美援朝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时间:1950年10月 4司令员:彭德怀

5结束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6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7历史意义: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第三课 土地改革

1旧中国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

2根本原因: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完成标志: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

7历史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底

2背景: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5成果:(1)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2)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4)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5)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了。

6交通运输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7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 时间:1953—1956年底

1、三大改造是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3、农业

1主要改造原因: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影响: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4、三大改造的形式: 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5、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6、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意义(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3)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缺点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良好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失误:(1)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失误原因:(1)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2)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3)又急于求成(4)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5、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6、经济恢复原因: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7、“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和后果: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8、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成就:(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2)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3)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2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为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2时间:1966—1976 3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4目的: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5指挥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6对象:刘少奇,邓小平

7表现:(1)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局面(2)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3)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8结束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方针

2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1)是建国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3)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强

1成就: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义务教育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环境保护法》

2作用: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第九课 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2对外开放步骤(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3)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特区(4)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5)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国有企业改革内容:(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中共十二大:(1):时间:1982年

(2):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时间:1987年

(2)内容:1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4南方视察时间:1992年

5中共十四大内容:(1)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中共十五大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平等(3)民族团结(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回归时间:1997.7.1 3澳门回归时间:1999.12.20 4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两岸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3)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4海峡两岸交往密切的原因:(1)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字的基本方针指引下(2)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3)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4)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时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导弹部队建立时间:1966年

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旧中国外交:屈辱外交,叩首外交,即不独立,不自主,不和平的外交 2新中国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苏联

4建国初美国对华政策: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惠(5)和平共处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和平共处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7万隆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8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9万隆精神含义: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1)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国际形势的变化 2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标志着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美建交时间:1979年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10.25 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中日建交时间:1972年

7中国承办APEC会议时间:2001年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1“两弹一星”含义:原子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间:1964.10.16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7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8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9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863计划领域:生物技术 航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自动化技术 能源技术 新材料 海洋高技术

第十九课————第二十一课

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 第2篇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

⑴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⑶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4、实行民族政策的意义: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⑴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⑶实行民族区域政策;

⑷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个层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⑵5个省级自治区

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3、如何理解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答: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共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部分地方铁制农具尚未得到使用,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也十分落后。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⑴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⑵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民族的共同民主与进步。

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的结果: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4、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八(下)第三、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3篇

戳穿蜃楼啁啾臆断 喈喈翌日迥然毋宁 门枢铰链笃信彗星

嗣后宽宥阔绰魁梧 乞丐崽子惦记一泓 俯瞰旗帜充塞栩栩

单枪匹马光怪陆离渴不可耐海市蜃楼 欢天喜地夸夸其谈汪洋万顷

优柔寡断饶有兴味聊以自娱随心所欲 一语双关万紫千红历历在目

人烟市肆不屑置辩唯唯连声万贯家私 不省人事不由分说无精打采

无缘无故津津有味扣人心弦栩栩如生 纹丝不动气喘吁吁面面厮觑

死心塌地迥然不同异想天开大惊小怪 果不其然不三不四千恩万谢

二、理解下列成语意思

1.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2.优柔寡断: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3.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采,精神。

4.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5.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6.大惊小怪:形容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

7.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三、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2)若止印三二本 (止,同“只”)

(3)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5)舟首尾八分有奇 (有,同“又”)

(6)满坐寂然 (坐,同“座”)

2.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 (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意思是“用雕版”)

(2)火烧令坚 (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意思是“用火”)

(3)用讫再火令药熔 (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4)木格贮之 (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5)篛篷覆之 (篛篷,名词作状语,用篛篷)

(6)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帽)

(8)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9)石青糁之 (糁,名词用作动词,本义是煮熟的米粒,这里是“涂”的意思)

(10)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使动用法,使……卧,使……屈)

(1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1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3)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14)妇手拍儿声 (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3.古今异义

(1)会宾客大宴 (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合拢,聚在一起)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只,仅;今义:但是)

(3)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听见;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宾客意少舒 (古义:稍微;今义:跟“多”相反)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古义:说出;今义:名字,或作量词,如“三名代表”)

(7)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4.一词多义

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 第4篇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考点:一般将来时通常由“will/shall+动词原形”构成,表示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当主语为第一人称时,常用shall, 其疑问形式为:Shall/Will+主语+动词原形……?

真题:If I find his phone number, I ____you.(北京)

A. tellB. toldC. will tellD. have told

解析:C 题意“如果我找到他的电话号码,我会告诉你的”,应用一般将来时,故选will tell。

2. Will people use money in 100 years?

考点:⑴use作及物动词,表示“使用;利用”。⑵介词in在这里表示“在(一段时间)之后”,与将来时连用。

真题:①——May I borrow your camera?

——Of course. You can ____ it for 2 or 3 days. (威海)

A. borrowB. lend C. receiveD. use

②Shanghai World Expo(世博会) will open ____ a ____ time.(东营)

A. in; year’s B. after; years C. in; years’ D. after; years’

解析:①D 根据题意“我可以借用一下你的相机吗?”“当然可以,你可用一至两天”,borrow虽可表示“借入”,但因其是瞬间动词,不可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只有use“使用”是延续性动词,与题意相符。②A 题意:“上海世博会将在一年后开幕”。“in+a year’s time”表示“一年之后”。

3. I think there will be more pollution.

考点:more作形容词,意为“更多的,较多的”,是many和much的比较级,可修饰可数名词复数和不可数名词。与多音节的形容词或副词构成比较级,如:more beautiful更美的;more happily更幸福地。

真题: ____ we plant, ____ our city will be.(河南七地市联考)

A. The more trees; the beautifulB. The less trees; the more beautiful

C. The more trees; the more beautiful D. The less trees; beautiful

解析:C 题意“树栽得越多,我们的城市就越漂亮”,第一个more是many的比较级,意为“更多的”;第二个more与beautiful构成比较级,意为“更美丽的”。

4. I might even keep a pet parrot!

考点:keep是及物动词,意为“饲养,供养”;“保持,保存,保留”。

真题:——How long could I ____ your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nly one day, please.(淄博)

A. keepB. borrowC. lend D. get

解析:A keep“保持,保留”,是延续性动词,由答语Only one day,可以判断出是保存多长时间,所以应选keep。

5. During the week I’ll look smart, and probably will wear a suit.

考点:wear“穿、戴”,一般表示状态,可用于进行时。如:He is still wearing his thick coat. 他一直穿着那件厚外衣。

真题:——I saw Ann ____ a green dressat the school meeting.

——I think she looks better ____red.(烟台)

A. dressed; inB. put on; wearC. wearing; inD. wear; put on

解析:C 题意“我看见安在校会上穿着绿色的连衣裙”“我认为她穿红的更好些”。“看见某人正在做某事”用see sb. doing sth.句型,故选wearing;in red表示“穿着红色的衣服”。

6. I need to look smart for my job interview.

考点:need可作行为动词和情态动词,意为“需要,必须”,作情态动词时,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如:“Need we tell him?” “No, we needn’t.” “我们需要告诉他吗?” “不,没必要。”

真题:——Must I answer the question inEnglish?

——No, you ____.(临沂)

A. mustn’t B. needn’tC. can’tD. shouldn’t

解析:B mustn’t不可以;needn’t没必要;can’t不可能;shouldn’t不应该, must引起的疑问句,其否定回答用needn’t。

7. However, they agree it may take hundreds of years.

考点:hundreds of years意为“数百年,好几百年”,hundred, thousand, million等,其前有具体数字时,用单数,如five hundred; 其前无具体数字,其后有of短语时,表示模糊数字,如:hundreds of students好几百学生。

真题:The farmer keeps ____ cows on thefarm.(河南七地市联考)

A. hundred B. hundred of C. hundredsD. hundreds of

解析:D hundred表示模糊数字时,须用复数形式,其后必须用of短语,二者缺一不可。thousand, million用法与hundred相同。

8. Japanese computers have already made robots walk and dance.

考点:make作及物动词,表示“使得;迫使”,我们称之为使役动词,其特点为后接不带to的不定式(即动词原形)作宾语补足语。

真题:The woman made his son ____ finallyafter she told him some jokes.(通化)

A. laughedB. to laughC. laugh D. laughing

解析:C make后的动词用原形,即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

9. For example, it’s easy for a child to wake up and know where they are.

考点:“It’s+形容词+for sb.+to do…”句型,这里不定式to do作真正的主语,it作形式主语。如:It’s better for you to eat more vegetables. 对你来说,多吃蔬菜更好。

真题:——It’s very important ____ us tomake a plan before a new term.

——Yes. You must try to make it.carefully.(娄底)

A. ofB. forC. to

解析:B It’s important for sb. to do sth. 对某人来说做某事很重要。这是固定句型。

Unit 2

1.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考点:enough在此作形容词用,意为“足够的,充分的”,修饰名词时,放在名词前后均可;但当enough作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其他副词时,只能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后。例如:Are they warm enough? 它们够暖和吗?

真题:I find this computer game ____ toplay. (无锡)

A. enough easy B. easy enoughC. enough easily D. easily enough

解析:B 题意“我发现这个电脑游戏玩起来很简单”,“形容词+enough”为enough修饰形容词的常见结构。

2. You could borrow some money from your brother.

考点:borrow sth. from sb.意为“向某人借来某物”。注意:lend为“借出”,指把东西借给别人,如:You lent your bike to me yesterday. 你昨天吧自行车借给我了。

真题:——Can I ____ your textbook? Ileft mine at home.

——Here you are. Do remember tobring it with you next time.(太原)

A. borrow B. lend C. keep

解析:A borrow借入;lend借出;keep保留。

3. No, he doesn’t have any money, either.

考点:either此处为副词,意为“也”,用于否定句或否定词组中以加强语气。例如:You can’t play the piano. I can’t, either. 你不会弹钢琴,我也不会。

真题:——I am not sure which tie to wearfor the party.

——God! I have no idea, ____.(泰安)

A. too B. neitherC. eitherD. also

解析:C either用于否定回答中,并置于句尾,意为“也”。

4. I think you should ask your parents for some money.

考点:ask sb. for sth.意为“向某人索要某物”,如:He went to ask the policeman for help. 他去向那个警察寻求帮助。

真题:Why not ____ your teacher for helpwhen you can’t finish ____ it byyourself?(兰州)

A. ask; writeB. to ask; writing C. ask; writing D. asking; write

解析:C 第一空为“求助某人做某事”用ask sb. for sth.表示;第二空为finish doing sth.固定句式。

5. I need some money to buy gifts for my family.

考点:buy是及物动词,意为“买”,其后须接宾语。例如:I bought my father a T-shirt. 我给爸爸买了一件T恤衫。

真题:My bag is old. Let’s go to that shop____ a new one. (黔东南州)

A. to buyB. buy C. buying

解析:A to do表目的,我们去那个商店买个新的吧。

6. Everyone else in my class was invited except me.

考点:except在此作介词用,意为“除……之外,不包括”。例如:He does his homework every day except Sunday. 除了周日以外,他每天做作业。

真题:Mr Lin gave the textbooks to all thestudents ____ the ones who hadalready taken them. (无锡)

A. except B. including C. among D. with

解析:A 题意“林先生把练习册发给了学生,除了那些已经有了的人”。except符合题意。7. I don’t know what to do.

考点:此句的宾语部分为what to do,它由“疑问词+不定式”构成,也叫作不定式的复合结构,它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表语等。

真题:The old lady didn’t know ____ whenthe house caught fire. (无锡)

A. how to doB. how to do it C. what to do D. what to do it

解析:C what to do后不能接宾语,don’t know what to do不知道该做什么。

8. She also says that these children may find it hard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when they are older.

考点:此句为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主句为She also says,从句中又含有一个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y are older。that也可引导定语从句。

真题:——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newbookshop ____ is just opened?

——Yes. I went there yesterday. (济宁)

A. /B. who C. thatD. what

解析:C 题意“你去过那个刚开张的书店吗?”that从句修饰shop作定语。

9. I think Erin should tell her friend to get different clothes.

考点:tell意为“告诉”,此处tell sb. to do sth. 意为“告诉某人做某事”。如:He told me to wait for him at noon. 他告诉我中午等他。

真题:Doctors tell people ____ their handsoften and to stay home if they feel.ill. (临沂)

A. to washB. washesC. washD. washing

解析:A tell sb. to do sth.告诉某人做某事,and前后结构应一致,根据to stay应选to wash。

10. What’s wrong?

考点:wrong为形容词,意为“有毛病的,失常的”。What’s wrong with sb.?与What’s one’s problem? 表达意思相同。

真题:——You look worried. What’s your.____?

——I have trouble learning English. (南昌)

A. name B. questionC. problem D. job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 第5篇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目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

⑵时间:1953年—1957年底

⑶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

⑴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

⑵基本目的: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⑶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⑷时间:1953—1957

⑸巨大成就(结果):到1957年底,各项主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就。钢铁、煤、电力、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以及水利建设等各个方面捷报频传,不仅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的向前迈进。

3、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具体事件:

⑴至1957年,全国钢年产量已上升到535万吨。

⑵1953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

⑶到1957年底前,川藏、新藏公路也都先后改建或建成,全线通车。

⑷1954年,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56年,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⑸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三大改造”

1、时间:1953年

2、内容:“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简称“一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

3、实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4、历史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评价: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偏差。这主要表现在1955年夏以后,对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6、途径:

⑴农业:引导农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⑵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就是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国家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有步骤地和平赎买的办法,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目的: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时间:1954年9月

3、制定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性质(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项政策,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确定了下来。

6、历史意义: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第6篇

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2)相关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内容:

①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②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日建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中美建交

(1)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2)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建交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0中国还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5.现阶段任何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前提和基础是: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7篇

(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元;

(3)通商:自南向北分别为广州、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位于福建省)、福州、宁波、上海;

(4)协定关税: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简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2、简述俄国强占我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费一兵一卒,却得到了最大的好处)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1)黄海海战:(时间:1894年、地点:黄海大东沟、民族英雄:邓世昌)

(2)辽东战役(暴行:旅顺大屠杀)

(3)威海卫战役(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1)签订:1895年4月,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2)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最早在中国取得办厂权))

④通商:增辟通商口岸等。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1)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2)抗击史实:1900年6月(庚子年),八国侵略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义和团奋起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最后狼狈逃回天津。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签订: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日、法、意、俄、德、奥匈等国签订;

(2)内容:(谐音记忆:钱禁兵馆)

①钱: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担保;(赔款最多)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或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影响:

①《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思考: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三次战争、三个典型条约和三个影响)

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 第8篇

一、运用乡土素材, 进行爱我家乡教育

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具有时代性、代表性, 课本的每一个单元、章、节都呈现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痛苦与荣耀, 情节又是一个个不同的乏味的、枯燥的截面, 如何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呢?只有从多反面获取知识, 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述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 结合课文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同学们用记日记的方法向长辈了解车桥镇在抗日战争期间, 具体发生了哪些事情?将同学们收集的材料, 与观看历史纪实纪录片《车桥战役》相结合, 向同学们展示抗日战争中, 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抗日的战场: (1) 、车桥战役发生的时间、经过、战果; (2) 、车桥战役是谁指挥的?纪念碑文是谁题写的?碑文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发言后我及时点评:车桥战役描绘了老百姓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地狱般生活, 展现了新四军指战员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是一部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激励我们不忘国耻、为祖国的强大和民族尊严而努力学习。这样自然而然就将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热爱家乡。

二、选取典型人物、事件, 进行价值观教育

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单调、枯燥, 就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 对战争的思考就会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深度认识。针对不足之处, 教师设置好重点教学内容尤为重要。授课时教师把准机会, 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讲授《鸦片战争》课前, 设置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思考英国侵略者为什么非要将鸦片运到中国而不到其它国家销售?英国侵略者是为了赚钱, 还是毒害中国人?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本,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反对侵略、反对毒品的教育的目的, 让同学们铭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巧设教学情境, 进行人生观教育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全获取更多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 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 真正达到教师、学生、课堂高度融合、一致。例如:在讲授《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时, 通过多媒体技术, 和学生共同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像黄蜂一样飞过, 密集的炸弹下, 地面一片火海和残垣断壁;重机枪疯狂的扫向人群;刺刀在孕妇的腹部乱扎;侵略者挥舞军刀砍下一个个无辜的头颅……学生中露出悲伤、愤怒, 传出哭泣声。我关掉视频愤怒的说:“同学们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请同学们观看后, 谈谈自己的看法。”本节课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谈学习前辈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有的谈勿忘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要发愤读书;有的过激排斥日货等等。最后学生共同认识到:我们要牢记战争历史, 认识战争危害, 面向未来, 努力学习, 建设祖国, 珍爱和平。我总结到:我们国家以法律的形式,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不仅仅是对逝者的缅怀, 对生者的警示, 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忘惨痛历史, 铭记深刻教训, 彰显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 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维护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决心, 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向前发展。

四、以史为鉴,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完美的将情感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达到最终教学目的, 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1. 钻研教材、尊重历史

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 挖掘课本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尊重史实真相, 切忌参杂个人的感情因素而影响学生。例如:《鸦片战争》一课我用沉痛的语调导入新课“同学们,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也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流淌着多少华夏儿女不屈不挠抗争的血泪, 记载着多少侵略者疯狂侵略的残酷史实。让我们回到历史的1894年, 共同体会那段给中华民族带来苦难的悲壮历史。”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跟着我的情感进入到教材中。课堂上让学生用图表法列举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从不合理条款中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同时教育学生反对侵略、反对毒品,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打破时空局限,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抓住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的契合点, 让学生穿越时空, 融入历史。例如: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运用对比教学法, 从侵略者的暴行中, 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强大, 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由小编浅笑安然整理的文章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8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知识点   八年级   全文   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