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日记范文(精选8篇)
教师节的日记 第1篇
XX年09月06日星期二天气:晴
老师你记得吗?几年前我还是迷憧的.女孩,那时在您的课上,我第一次有勇气走上讲台,是您带动大家鼓起掌,是您用期待和鼓励的眼神,让我张开了嘴,在众目睽睽之下,我结结巴巴的念完了作文,我的心忐忑不安,是您用亲切的微笑掩盖了我心目中的茫然。那时我真的觉得好轻松仿佛自信,都占据了全身细胞。
“掌声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尊重。”老师可以说,我是您一次次的鼓励提醒,一次次期许鞭策中不断前进,可以说,是您让我从新认识到认真做一件事的态度,是您一路呵护一路鼓励我,到今天使我不轻言放手弃。正是有了您的赏识,有了您的期待,“朽目”也可以雕成艺术品。
老师千言万语也抵不过您的细心教导,你的良苦用心,我们都懂。我们也在暗自努务,暗自拼搏想要给您一个惊喜,因为我们都知道您那朴素的愿望。
老师您为祖国培养成千上万的花朵,您的功绩,您的名誉却是不可换来的。
教师节的日记 第2篇
今天是9月9日,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我很想送些小礼物给李老师,相老师,olive她们。该送些什么呢?我正在冥思苦想,贺卡是一定要送的,这个已经做好了。
可是我还想送一些其他东西,我想了想,还是做几朵花吧。但是我今天太累了,实在做不动了。祝老师们节日快乐,我先睡了。
从年轻教师的日记看教师专业成长 第3篇
《在两点和一线之间》实质上是一本日记,记载了本文作者教师教学生涯中的教学和生活,通读全书,可见作者是一位进取心与爱心并举的老师,在记录教学生活点滴的同时,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一、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语文特级教师、本书主编李镇西为此丛书做序,他说:“只要你把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你的思考坚持不懈地记录下来,就是一本你自己的《爱心与教育》。”作者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告诉我们,教师的写作,对于教师的成长实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写作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反思。写作与阅读同行,与实践相随,与思考为伴。写作的源泉是实践,写作的基础是阅读,写作的灵魂是反思。因此,写作的确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的有效途径。同样,学而不思则殆,作者在写作中没有停止思考,对哪怕是一件微小的事情,她也在思考,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作者更多的是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以学生为镜子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即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成熟的“催化剂”。卢老师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教师,教学反思是日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事件、教学反思构成了日记的主体。日记则为她提供了一种反思的方式和一个交流反思的场域,甚至在整理这本日记准备出书时,卢老师又不失时机地为自己的那些所思所想再添反思。经历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日记则成为一笔丰厚的财富。
二、构建师德是新教师成长之根本
师德的核心是关爱学生,新教师的成长在于师德的构建。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可见,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主体,而师德又是教师素质的灵魂。研究证实,在学生诸多素质的发展中,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生影响最大。本书作者、年轻的卢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耐心和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时候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刺儿头”也能变得乖巧,内向闭塞的小A也会变得活泼开朗,小C变得主动参加班里的活动,小S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也许只是因为一句话,也许只是一个不经心的动作,老师关心了她,老师没有忽略她,于是学生感受到的就是整个世界的温暖。卢老师善于另眼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卢老师是一位平凡的老师,但同时也在默默创造着师恩深似海的感动,我为教师队伍里有这样的“伯乐”而庆幸,更为有那些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师而叫好!
三、爱心教育是教师教育成长的原动力
新教师只有学会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做教师容易,但想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则不容易。本书作者是一个用爱心对待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的老师。她用自己的爱心和执著换取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在私立小学的那些日子,作者用自己的爱心和宽容教导着一群刚离开父母,还不适应寄宿生活的孩子。在学校里,老师就是妈妈,老师用她的爱心温暖着这些孩子,在3个月后,因为办不下相应的手续,戏剧性地离开千辛万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到的私立小学,回到原单位,一切像是在做梦。仅仅3个月,离开已经不舍得,背着包走时只好骗学生说“出去一下”,不敢说要离开;学生见不到老师就会再三地询问打听他们的老师怎么了,在哪里,还回不回来?我们需要你!孩子们不断地轮番从学校公共电话亭打到老师手机上,说着我们想你,你回来吧!所有孩子在听到老师再也不回来的消息后,居然痛哭到第2节课。
而本书的作者则感受到了被学生们“宠”的甜蜜,一声“乖老师”虽似别扭,可也舒服!要是能做到“离开的时候,学生都痛哭了”,这也不失为对一名教师最大的肯定!舍不得便是学生对老师最大的赞美,这是当老师的幸福!
幼儿教师反思日记的分析方法 第4篇
近年来,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十分注重反思能力的培养,倡导教师通过撰写反思日记对自身的学习和教学进行反思,但培训内容多集中于幼儿教师反思的理论指导,培训过程中缺乏科学而实用的反思方法的指导,培训者也很少运用系统化的工具来评价幼儿教师反思日记。就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教师反思日记大多表现出不系统、随意性大等特点。为了提高幼儿教师反思的效率,不少研究者假设,通过构建幼儿教师反思日记的评价工具,规范幼儿教师反思日记的内容框架和撰写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培训者掌握评估幼儿教师反思日记的方法,进而提高受训幼儿教师学习和教学的效率。但目前的难题就在于,培训者是否需要规范和分析评估幼儿教师反思日记的内容框架和撰写的方法,是否可以开发出幼儿教师反思日记的评估工具?
一、对于幼儿教师反思日记是否需要评估的思考
目前,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该对幼儿教师反思日记进行分析和评估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其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分析和评估反思日记的标准,二是缺乏撰写反思日记的通用语言。
如果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关注于对幼儿教师反思日记内容的评估,而不是反思过程时,就会出现一个难题。一些反思日记内容在一位教师看来是深层反思陈述,而在另一位教师看来却是肤浅而简单的,或者一时看来是深层反思,可能在另一个时间看来就是常见认识,而且并不是每个日记陈述都是反思性的。一些陈述只是传递信息或描述写作的语境,而另一些可能是解释想法、感情和态度。因此,这就需要有个明确的评估和分析教师反思日记的标准:另一个难题是缺乏一种统一的语言来描述和促进反思实践的交流,这就影响了清晰、全面地交流想法、感觉和态度。反思日记的有效使用要求有一种通用语言来交流反思实践和写作问题。通用语言能够为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和学生提供一种交流方式,共同确定在从信息分享到内省的连续体中教师的描述水平处于什么位置。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问题最终归结于反思的评估方法。基于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提出2×2表和5×6表作为反思日记分析方法以解决上文提出的两个难题,
二、分析和评估幼儿教师反思日记的方法
在理想的学习情景中,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和教师需要运用通用语言,来讨论幼儿教师的内省、领悟和思考过程。本文提出的分析表正是为了帮助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和教师形成通用语言,以便考量、分析和评论幼儿教师在日记陈述中表达的反思情况。
笔者认为,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和幼儿教师在合作分析反思日记陈述时,他们之间的对话除了关注日记某一陈述所传达的想法、感觉和价值观之外,还应关注对反思技能的培养。同时,对话也能使幼儿教师有机会澄清和阐述自己的陈述,从而减少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对幼儿教师日记内容的误读。而且,以通用语言为媒介进行有导向的对话,能够引导幼儿教师对反思行为进行反思,也就是升级到有意义的元反思层面。表1为这种有导向的对话提供了分析框架。
表1中,日记陈述作为横轴,反思层次作为纵轴。A象限包括那些对内容的关注较为表面,而几乎没有情绪语境的日记陈述,B象限包括那些虽然同样表面但包含情绪语境的日记陈述。C象限包括那些传递表面理解、暗示对内容的更复杂理解的日记陈述。D象限更为复杂,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内省过程,结合了自我觉察和深刻分析。这个过程类似于乔普林提出的体验教育五阶段模式:最佳的教育就是学生对其教育体验进行关注、实施、接受支持、接收反馈并汇报情况。
首先,按照从内容关注到过程关注,将日记陈述作为一个连续体。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和幼儿教师合作判定某一条日记陈述是关注幼儿教师外的内容,还是关注教师内省层次的过程。比如,教师写道“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幼儿成为主导”,这是关注教师之外的事实,因此是内容陈述。“布鲁姆(Bloom)的分类法能够用于撰写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没有情绪内容或人际关系(personal connection)的事实陈述。这两条都可以归人A象限。与内容陈述相反,过程陈述融合了幼儿教师的想法、感觉或态度,比如“我不喜欢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目标”,归入B象限。
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从表面反思到分析反思的维度,将日记陈述作为一个连续体。比如,“他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表面内容陈述,没有分析性思维或附加的解读(如重述事实)。而另一条陈述就更具分析性和反思性:“虽然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很多情况中很有效,但我发现多数幼儿还是需要更多的干预。”第一条陈述说明幼儿教师大致理解了给定理论的起源,可以归入A象限。第二条陈述表示幼儿教师通过分析达成了结论,可以归入C象限。
在理想情况中,幼儿教师善于将内省和分析相结合,D象限正说明这种结合。因此,D象限包括过程、内省和分析等因素,这些因素揭示了对内容的理解如何与幼儿教师在专业实践、自我意识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倾向相结合。“虽然我认为心脑算训练对幼儿很有必要,但我承认这只是我的看法。其他幼儿教师可能并不这样认为。”表现出幼儿教师的自我觉察和内省分析,可以归人D象限,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幼儿教师的日记陈述总是从A、B象限开始。最早写的陈述简单地重述幼儿教师在培训学习或在实习期、实践课中遇到的情况,或者包含了自我关注的陈述,但没有涉及对新学习活动的观察和新旧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指导,教师的陈述从表面性陈述(A、B象限)发展到了批判反思性陈述(C、D象限)。同时,虽然2x2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反思日记陈述隐含的思维过程,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需要关注陈述之间更细微的差别。将2×2表拓展成5×6表(见表2),能使每一格表现出更细致的反思。
与2×2表相似,表2横轴是内容一过程连续体,左侧关注于内容,右侧关注于过程:表2纵轴是表面一分析连续体,上端的陈述没有分析性思维或解读,而下端的陈述包含反思性或分析性领悟。日记陈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儿童成为主导”是事实性陈述,可以归入A1格。另一个陈述“以儿童为中心的技巧我用得很不好”描述了日记陈述中表现的领悟的强度,包括了情绪内容,可以更精确地归入C3格。必须指出。因为每一格并不一定针对某一独立而确定的范畴,有些日记陈述不能直接归人某一格,而会跨越多格。比如,“因为我在与儿
nlc202309010431
童的互动过程中没能保持以儿童为中心,我担心自己成不了一个好老师”表现出幼儿教师将新的学习与自己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可以归入D5格。此陈述也可以看作是幼儿教师承认可能存在不足,对自我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和尴尬,可以归人E2陈述。之前归人C象限的陈述“虽然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很多情况中很有效,但我发现多数儿童还是需要更多的干预”,表现出幼儿教师对理论与真实生活之间的互动方式的理解,可归入C5格。同时,因为这一陈述承认可能存在冲突并分析了可能出现的结果,也能归入B6格。反思日记的某一条陈述在表2中的准确定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从对陈述的考量、评论和归类活动中获得的领悟。以此表为媒介和参照,幼儿教师在分析和评估其思维过程时,将他们的想法向自己,也向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用文字表达出来。
虽然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可能会用表2来评估教师反思技能,但其更大的价值是作为讨论和评论幼儿教师批判思维和反思技能的通用语言和规范化的标准。该表中的30个参考点提供了一种设计和分析反思日记陈述的方式,可用于跟踪、评论和修正教师的反思类型。笔者认为,成功的反思实践者能够符合5×6表中每一格的描述,能够同时分析自我认知和情绪经历,能够同时展现表中这些重要的技能。
三、结论
反思日记是幼儿教师展示其心理过程的多用途工具,5×6表是幼儿教师和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剖析这些日记陈述的有力工具,有助于幼儿教师将理论、内容和经历与其专业和个人实践联系起来,也有助于将最初的陈述与后来的陈述进行对比,从而跟踪反思技能的发展,而且,该表为讨论幼儿教师的反思日记陈述提供了讨论框架和通用语言,从而拓展和推进教师自我理解和反思的发展。
当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要求幼儿教师对特定的活动和课堂经历进行反思时,可以使用该表来评价学习内容,从而为诊断教师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有用的数据。教师教育者或培训者和幼儿教师使用该表,不仅能回顾日记陈述,也能强化准确的学习,调整对培训课程内容的错误理解。同样,幼儿教师可以使用来自于该表的数据,自我分析内容和过程之间的联系,关注自我反思层次的变化。
【参考文献】
[1]Dyment J.E.&O’Connell T.S.Journal writing on wilderness expeditionsas a tool for sustainabilitv education:Reflections on the potential and reality[J],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nd Communication,2007,6:139-148,
[2]Boud D,Using journal writing toenhance reflective practice[J],New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Education,2001,90:9-18.
[3]JoplinL.On definingexperiential education[J].Journal 0fExperiential Education,1981,4:17—20.
感恩教师节的日记 第5篇
来到教室,两位老师已经站在教室里了。教室的讲桌上,已经堆满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我拿着鲜花走到老师面前,对老师说:“老师。节日快乐。”老师高兴地接过花,说:“谢谢。”送了花,我便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上课了,老师走到讲台上,说:“谢谢大家的鲜花。但是,买花太浪费,送给我的礼物就是你们乖一点,学习好一些。”听了老师的话,我决定以后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难忘的教师节日记 第6篇
与老师朝夕相处深深地感受到老师们的宽厚、仁爱以及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心血这些都让我觉得师恩难忘。
就拿教我们数学的陈老师来说吧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很吵闹可她依然如春风般温暖。记得她怀孕的时候每天挺着个大肚子给我们上课。同学们觉得好奇都在猜测她肚子里的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每到这时陈老师总是默默不语望着我们微笑。
有一些同学还不很懂事老给老师添麻烦。有一次陈老师给我们上课这些同学又吵闹开了。陈老师拍了几次讲台都没有用于是脸色沉了下来正要对我们生气。这时只听“啪”的一声讲台上一块板子突然被风吹落下来。大家都吓了一跳只有陈老师镇定自若只见她眉头微微一皱然后轻轻地转过身缓缓地俯下去慢慢地伸出一条腿身子努力下倾。终于抬起那块板子艰难地将它放回原处。同学们都屏住呼吸地看着这一幕。这一课没有一个同学再讲一句小话。
就这样陈老师一直坚持到生产前几天仍然在给我们上课。望着陈老师日益消瘦的脸庞我真想说:“您为我们做的每一点每一滴我们都会牢记在心从您那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如山一般的师恩。”
2009月09日 星期五 天气:晴
那个教师节,没有鲜花的装扮,没有贺卡的陪伴。但,那却是一个特别的教师节,一个令人难忘的教师节。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节语文课。在上课铃打响之前,无论是“乖孩子”还是“调皮蛋”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这一反常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即将为老师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讲台上的主力队员刘若水,正时刻准备为老师献礼。终于“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李老师满怀期待又满心好奇地踏进教室。猜测着我们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只见刘若水清了清嗓子,装出一副正经的样子,学着老师的严肃的口吻说道:“同学们好!”
望着他那副神奇的模样,我们个个都强忍住笑意,聚集了自己所有的表演天赋,可怜巴巴地,叹着气说:“我们不好。”说罢,还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偷偷瞄了瞄站在讲台一角的李老师,笑意已在不经意之间流露了出来。
接着,刘若水眨了眨眼睛,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好?”
“心情不好。”我们假装情绪低落地说,谁说我们心情不好,我们心情好得很,因为看见李老师满足又幸福的微笑,我们就知足了。
刘若水见节目将要进入高潮,扯开嗓门大声吼道:“心情不好,我们来说句话好吗?”
或许是被刘若水的激情所感染,或许是为即将送出的祝福所激动,我们也大声回应道:“好!”
只见刘若水用手笔画着1……我们不禁深吸了一口气;2……李老师,你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激动呢;3……“祝李老师教师节快乐!”简单的一句话,却是每个同学最真、最诚的祝福;简单的一句话,也似乎把这几年对老师的所有感情都倾吐了出来。一旁的李老师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话音刚落,李老师便迫不及待地说:“谢谢你们。”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也无法描述我们的内心,有激动、有幸福、有快乐……
李老师,我们的葫芦里没卖药,卖的是幸福与快乐!
那个教师节,没有贺卡与鲜花,有的只是最真诚的祝福和那浓浓的师生情。
难忘的教师节日记 第7篇
徐老师长得十分漂亮,人人都喜欢她,不信?你瞧:头上扎着一束马尾辫,大大的双眼皮眼睛上虽然带着一副黑眼镜,但还是那么炯炯有神......
记得有一次上劳动课,我忘带了美工刀,徐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拿起一把美工刀走向我的身旁,亲切地说:“怎么,忘带了美工刀?我这儿有一把,借给你,小心用了。”当时我还不懂事,以为老师心疼自己的美工刀,才让我小心用的,因此这节课上我每时每刻都在责备徐老师,谁知心急之下就把手给划破了,鲜红的血顿时流了出来,我尽力不让泪珠流下来可眼泪似不受我控制般的流了下来。老师听见了我的哭声,急忙跑过来,问同学借来餐巾纸,拿出纸杯从饮水机内倒出温水为我洗净伤口,又迅速到办公室里向其他老师借来创口贴帮我包上。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学习游泳的鱼——教师日记四则 第8篇
人是容易健忘的。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 每一点痛苦都让我们以为那是足以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那时, 常常幻想:如果有一天自己是老师, 一定会倍加呵护自己的学生。可如今我们真的成为人师, 却淡忘了自己过去做学生时的难过与忧伤、无奈与彷徨。我们只记得学生又没按时完成作业, 又考得不理想, 却忘了自己当年也曾考得很差, 惴惴不安地回家看爸妈的脸色;我们只记得个别学生考试作弊了, 却忘了当年我们也曾在考试之前把那些公式偷偷地写在自己发热的手心;我们只记得用粗嗓门儿责怪学生, 却忘了当年老师用同样的声音责怪我们时, 心情曾坠落到沮丧的低谷……
好了伤便忘了痛。
的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曾经在课堂上遭遇到的尴尬与不公;忘记了自己曾经很努力很用心, 却没有什么收获;忘记了自己的泪水也是咸的, 曾在无数个夜里打湿了自己年少的梦境和单薄的衣衫……
大家都是“演员”
我从教时间很短, 对很多教育现象无法深入地剖析。可我还是想说一下主题班会观摩课, 或者展示课、公开课什么的。
这些观摩课或者展示课、公开课, 本来都有极好的用意, 可是真正落实到教学中, 已经面目全非、面目可憎了。当开展这些课成为提高教师、学校知名度, 成为教师晋升、加官晋爵的敲门砖的时候, 它们的性质只是工具, 毫无意义的工具。而这些课就成了一场场教师和学生之间预谋的表演。既然是表演, 彩排是少不了的, 彩排一遍肯定是不行的, “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要笑, 要投入, 要自然;要多练习, 要重复练, 再来一遍———可爱的孩子们都很懂事, 或者过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 都收起了平时的懒散, 认真地投入到这场表演当中, 惟妙惟肖, 甚至比老师还投入。
曲终了, 人散了。来欣赏课的人带着看不清内容的脸走了。
教师终于吁出了一口气:终于过了这一遭。
学生仰着脸认真而谨慎地问:老师, 我们的表现好吗?
教师威严地说:还可以, 还要努力。
还要努力什么?是表演, 还是其他?
当然, 教师和学生都不喜欢表演, 因为大家都不是专业演员, 演起来自然很累。来欣赏的人呢?他们也说不要表演, 太失真了, 虚假教育要不得。不过上公开课没办法啊。
为什么没办法?为什么?
究竟是谁使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必须表演?
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要以学生为主的, 所以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动起来, 说出来。课堂讨论这个手段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 既满足了孩子想说的愿望, 又满足了教师活跃课堂的愿望。教师与学生互动, 学生与学生互动, 这种教学方式的确很好。
也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总要设置几个小组讨论的“节目”, 尤其是有人来听课的时候。
教师说, 请大家在小组中讨论讨论。
班级里声音立即哗然, 场面热闹。
教师看在眼里, 喜在心上:“今天配合得还不错。”
———“妈妈煮的鱼总是咸了。”“周杰伦的《东风破》太好听了哦。”“他胖?我爸公司里的大胖子才胖呢。”“阿绪啊, 我蛮喜欢, 你们不要乱讲。”“我昨天看到一个像Jolin一样的女孩子, 好像好像的……”大家兴致盎然, 小声地讨论。反正听课的人坐在后面听不到。
之后评课———学生表现得很好, 教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师生皆大欢喜。很少有人再去审视这节课质量的优劣了。
学校是一个“大工厂”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春天。
学生甲:春天是这样的, 春天花会开, 鸟儿自由自在……
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说, 不要说这些没什么品味的流行歌曲。
学生乙:春天来的时候, 雨水就多了, 空气湿多了, 我就变得烦躁了。
教师:要用优美的词语, 要有新意。你用了太多的“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春雨伴随着春天轻快的舞步来了, 我们的心情也像这美丽的春天一样, 好极了。
这样的语句的确好极了。所有的学生都充盈着春天的气息, 心情都很舒畅了。只是这真的是学生的词语吗?这些词语背后隐匿的心情真的是学生的心情吗?
由小编墨染青衫整理的文章教师节的日记范文8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