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黄历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首页 > 感人故事 / 正文

汉语主持词范文8篇(全文)

2025-01-21 23:52:39 感人故事
文章汉语主持词范文8篇(全文)由网友温柔了岁月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汉语主持词范文8篇(全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汉语主持词范文(精选8篇)

汉语主持词 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正当思茅区各中小学掀起“爱汉语”活动的热潮时,思茅五小也积极身于“爱汉语”活动的行列中,思茅五小 “爱汉语”汉字听写大赛,即将拉开帷幕。汉字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汉字情,中国梦。在这个“提笔忘字”的年代里,让我们重新审视方块汉字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手书温暖的美好时光,为了增进同学们对汉字的感情,传承华夏文明,继续寻找和发现汉字之美。我们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语文组老师的精心策划下,今天隆重举行汉字听写大会。参加今天活动除了参赛选手,还有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学校领导,欢迎你们的参与!相信相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活动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一、下面先请罗校长上台讲话。

二、比赛规则:

下面将进一年级组的比赛。首先由我为大家宣读一下比赛规则,我们个人的“听写大王”争夺赛和班级冠军赛是同时进行的。每位选手代表本班上场听写5个词语,每写正确一个词语就为班级和个人累加10分。听写结束后将五位选手的得分进行相加,总分最高班级就是本年级的班级冠军。如出现同分状况的班级,将进行一轮的加时赛。全程由计分人员进行分数统计。

而个人得分从高到低,依次类推,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年级的“听写大王”一名。如出现同分的选手,将进行个人冠军争夺赛的PK赛。PK赛定为淘汰制,写错的选手视为淘汰,同错或同对将继续PK,直到最终留在台上的一位同学便是本年级的“听写大王”。

三、温馨提示:

1、本次大赛保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如在比赛过程中现场监督人员发现有场下同学提醒的状况发生,我们将即刻取消场上同学的比赛资格,该班成绩清零。

2、为了选手能够为班级争夺更高的成绩,请场下的同学以及场上等待的选手保持绝对安静,以免场上正在比赛的选手听不清题发挥失误影响到本班成绩。

3、答题时间为50秒(40秒),系统会自动进行最后10秒的倒计时,请选手们注意聆听,掌握好时间。预祝我们的小选手能够得到最好的成绩。

接下来,思茅五小“爱汉语”汉字听写大会正式开始,有请每班一号选手上场

四、赛中串联稿:

1、请选手们做好准备;

2、请听题;

3、念“词语”;

4、解释;

5、我们要写的是“词语”;

6、听清楚了吗?(同时点击“发题”)

7、请作答。(同时点击“确定”)

请裁判为一号选手做出裁定,二号选手,三号选手...... 裁判是否点评?

请第一组选手退场,第二组选手上场。(循环,以此类推。)

第一轮比赛结束,选手们也已经适应了场上的环境,不要紧张,轻松发挥,现在我们开始第二轮的角逐。(循环以上)

X年级组的比赛已经结束,请各位稍等,我们的工作人员正在统计分数。

接下来是年级个人“听写大王”的争夺,有请同分的同学XXX.XXX.XXX.上台。PK赛定为淘汰制,写错的选手视为淘汰,同时错或同时对将继续PK,直到最终留在台上的一位同学便是本年级的“听写大王”。(循环念题流程)

我们X年级组的“听写大王”诞生了,他就是XXX班的XXX同学。

我们的颁奖典礼定于本周六进行。好了,思茅五小“爱汉语”汉字听写大会X年级组比赛到此结束,请各班有秩序带回。

汉语主持词 第2篇

青春是一道绚丽的风景,是一串跳动的音符,是一艘载满希望的轮船, 是一座通往幸福的桥梁。 青春是躁动的,青涩的,更是热情的,生动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青春,品味青春的诗。好的,下面我宣布文法学院大学生涯系列活动之“青春的诗”演讲决赛正式开始!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本次比赛的评委,他们是:

文法学院党委书记龚成老师欢迎您

文法学院xx级辅导员卢进丽老师欢迎您 文法学院xx级辅导员孟凡昌老师欢迎您 文法学院xx级辅导员王秀芝老师欢迎您 文法学院级辅导员马成成老师欢迎您 文法学院xx级兼职辅导员袁宏刚老师 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评委老师们的到来!

下面宣读本场比赛的比赛规则:

本次比赛分为两轮,第一轮为主题演讲环节,选手按次序依次进行演讲,演讲过程中评委依据选手表现打分,所有选手演讲结束后主持人公布第一轮成绩。第二轮为即兴演讲环节,选手现场抽题,准备两分钟后依据题目要求进行演讲,演讲时间为一分钟。所有选手演讲结束后主持人公布最终获奖选手。

青春是人生中一段美妙的乐曲,它注定是不平凡的,它需要我们用心灵和智慧去诠释,也需要我们用勇气和自信去充实。今天就有这么一群青春的弄潮儿,他们自信他们努力他们 永不言弃。首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今天的第一位选手曹树顶、宋雪冰,他们来自行管三班

感谢一号选手的精彩演讲,接下来即将出场的是二号选手郑姣,他来自广电一班

青春不仅仅是明媚的花季和迷蒙的雨季,青春更是勤奋的探索和不倦的追求,是执著的信念和勇敢的拼搏。接下来出场的是三号选手靳昭国,他来自法学二班

感谢三号选手的精彩演讲,接下来出场的是四号选手冯飘飘,她来自法学二班 王祖琪来自汉语三班 张胜华来自行管二班 吴燕飞来自广电一班 王震宇来自汉语二班 杜书丛来自社工一班 邓晓雨来自汉语三班

好的第一轮所有的选手都演讲完毕了,听了这么多的演讲想必大家都出现听觉疲劳了,接下来啊,给大家换换口味,有请广电一班带来情景剧表演《 》

感谢同学的精彩表演!不愧是广电人,表演就是专业啊。下面宣布第一轮选手的得分。 恭喜在第一轮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那么没有获得高分的选手就要注意了,把握好接下来的机会吧。下面进入本场比赛的第二环节,即兴演讲环节。有请一号选手抽题。读题 好的一号选手可以进行准备了。

说到即兴演讲啊它比我们第一轮的主题演讲要更有难度了,它要求选手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手要在短时间内整理思路,用语言表达出对题目的领悟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好的在一号选手上台之前我们先来抽取二号选手的题目。有请一号选手上台

感谢一号选手的精彩演讲,时间到了,请评委打分。其实说到青春一词,每个人的心中人都有不同的定义。下面有请二号选手上台

感谢选手们精彩的即兴演讲,在这一环节中 你们真正秀出了自己的风采。下面就有请我 们的评委龚书记为今天所有的选手表现做 一次点评。 感谢龚书记的精彩点评!接下来就是今晚的 压轴环节了,下面由我宣布获奖选手名单, 请获奖选手上台第三名: 有请马老师为选手颁奖。(下台)

第二名: 有请卢老师为选手颁奖。(下台) 第一名: 有请龚书记位选手颁奖。(下台) 让给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恭喜今天的获 奖选手! 我们的大学生涯系列活动一路走来,给大家 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不论是温馨的班级PPT展示,有趣的情景剧表演,还是彰显风采的演讲比赛,都让我们在活动中看到班级的温暖集体的力量,当然更多的是让我们感悟到大学的意义。

汉语颜色词探析 第3篇

一、汉语颜色词的特点

(一) 构成方式灵活多样。

汉语颜色词在数量上极为丰富, 构成方式也灵活多样, 可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颜色词作不同的分类。例如, Berlin和Kay的颜色范畴化理论认为所有语言都有2~11个基本颜色词, 可以据此将汉语颜色词分为基本颜色词和非基本颜色词;刘均杰先生从词源角度出发将汉语颜色词分为纯颜色词、物体颜色词、物纯颜色词 (物体颜色词跟纯颜色词的组合) 、纯颜色词的生动形式四类;詹人凤先生则将颜色词分为基本颜色词和非基本颜色词两大类, 非基本颜色词中又分为程度颜色词、实物颜色词、派生式颜色词三种;叶军把颜色词分为具体颜色词 (包括基本颜色词和普通颜色词) 和抽象颜色词 (包括联想抽象颜色词及知觉抽象颜色词) 两个大类。

(二) 数量众多, 分类细致。

古汉语中颜色词的数量多, 分类详细。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颜色词也以这种形式作详细区分。这是与人类早期思维较少抽象与概括能力相关的, 所以人们在定义和区分事物时往往非常具体。有些物质的每种色彩都用一个词来表示。如《说文》中:“瑕”, 玉小赤也;“玖”, 石之次玉黑色者;“碧”, 石之青美者;“翡”, 赤羽雀也;“翠”, 青羽雀也。这种区分实际上正是古人对一些本质相同、相似而外在色彩有别的事物的定义和区分。人们对于经常接触、赖以生存的事物, 观察仔细、了解深入, 语言中自然会有所反映, 色彩词的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而这类由于所指物色彩不同而创造的不同语词, 正体现了颜色词的丰富性。

(三) 语义的模糊性。

事物的色彩是复杂多样的, 但语言中的词语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为每一种色彩都进行命名, 因而颜色词的概括性很强。比如一个“红”可以包括“浅红”、“深红”、“酒红”等许多种概念。客观事物的色彩并不都是单一的, 常常是介于几种颜色之间。因此, “红”、“黄”“蓝”、“绿”等颜色词的意义便不易精确规定。汉语中对这六种基本颜色词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例如, “蓝”, 《说文解字》解释说:“蓝, 染青草也。”《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像晴天天空的颜色。”这两种“蓝”的定义解释仍然不是很清楚, 到底是什么样的青草色才称之为蓝?什么样的晴天天空才是蓝?这都是没有准确的数值可以判定的。

二、汉语颜色词与社会文化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曾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 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中国人与中国文》)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是该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总是最大限度地反映着文化。颜色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个民族都有反映和记录色彩的颜色词, 但由于各民族的民俗、宗教、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有多方面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颜色词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汉语颜色词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中, 这些颜色词大多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仅只是指纯粹的光谱或调色板上的色彩, 还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意义, 深深地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

(一) 汉语颜色词与汉民族的民俗风情。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 它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一定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表现在生产活动、交换方式、家庭和社会组织、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文学艺术活动及服饰用具等方面的惯例。语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语言系统一部分的颜色词, 也反映了我国汉民族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中的色彩以红、白两色文化意味最为浓厚。“红”色在民俗中是喜庆的颜色, 也是汉民族最喜欢的颜色之一。从古代的贴门神、挂相符到贴春联、挂红灯、供门神, 红色都是主要用色。古代的红指的是朱红, 结婚时以红色为主调, 贴红喜字, 用“红围帐、红被面、红枕头”等。新娘从头到脚都穿红, 如红盖头、红衣服、红色绣花鞋等。 (现代年轻人结婚就不用盖红盖头, 穿绣花鞋了) 汉语中, 红色具有喜庆、顺利、成功、旺盛、光荣等象征意义, 于是产生了“走红”、“红人”、“红运”、“红火”、“开门红”、“披红”等词语。红色象征着革命斗争则是由其联想意义产生的。红色可以联想到战火和鲜血的颜色, 而革命斗争往往伴随着红旗与流血, 所以近代常用红色来象征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斗争, 旗帜是红的, 战士的袖章是红的, 帽徽是红的, 因而红色象征了革命, 也就产生了“红军”、“红区”、“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红色娘子军”。此外, “红枫”象征革命热情, “红烛”象征奉献精神等。红色还象征着正义和忠诚, 如“红旗”、“丹心一片”、“赤心报国”等。汉民族对红色的崇尚, 与古代华夏民族对太阳神和火神的崇拜有关。红色是太阳和火的颜色, 所以可以驱邪避灾。另外, 红色还可表示“不好意思”、“难为情”、“愤怒”、“生气”等情绪。如“脸红”、“气得脸红脖子粗”等。这是与人的生理现象联系在一起的, 当人生气, 或者激动, 或者为难的时候, 血液循环就会加速, 充满毛细血管, 从而使面部呈现红色。

白色, 汉民族传统为丧事之色, 象征悲凉哀悼和凶事。丧事又称白事。因此,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白色被视为凶色, 是悲哀的象征, 容易使人联想到凶祸丧葬等不祥的事情。《战国策·魏策》:“信陵君闻缩高死, 服缟素避舍, 使使者谢安陵君……”所以自古以来, 亲人死亡, 其家属要穿白丧服, 戴白帽, 穿白鞋, 设白灵堂, 出殡时要打白纸幡, 撒白纸钱, 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尊重。

(二) 汉语颜色词与汉民族的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 各种信仰和偏见。”汉语颜色词与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黄色和紫色是汉语颜色词中留下宗教思想印迹最多的两个颜色词, 黄色是佛、道二教共同崇尚的色彩, 他们常常把黄色与教义联系起来, 从而使黄色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在原始宗教中, 中华民族把龙视为崇拜的图腾。汉民族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 把龙看做是汉民族的象征。传说中, 龙这一神灵之物, 遍身鳞甲, 闪着金色的光芒。因此, 黄颜色有了神圣和祥和的意义。东汉时期, 道家推崇黄 (帝) 老 (子) 之术, 因此道教的道士所穿的道袍和所戴的道冠均为黄色。

对中国影响最为深广、最早传入中国的藏传佛教 (黄教) , 也崇尚黄色。佛教和道教把黄色与教义联系起来, 是因为他们认为黄色素雅, 有超然脱俗的意味, 从而使黄色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如:古时候, 道士也穿黄衣, 韩愈《华山女》诗中说:“黄衣道士亦讲说, 座下寥落如明星”。佛教也崇尚黄色, 和尚、喇嘛的着装皆为黄色。从本质上说, 道教、佛教在封建社会也属于特权阶级, 他们也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汉朝初期道教推崇黄帝、老子, 冠服尚黄, 以后相沿成习。汉末的太平道 (黄老道) 首领张角提出“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的口号, 组织农民起义, 起义军头裹黄巾, 被称为“黄巾军”。“黄天”就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世界。“黄纸”, 道教用黄纸画驱鬼避邪的符咒, 也用黄纸祭祀神。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中占有着指导地位。由于他们的教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因此他们所尊崇的黄颜色也被世间俗人所推崇。

紫色也是道教尊崇的颜色。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地为“紫府”、“紫台”、“紫殿”或“紫海”。在中国民间传说中, 天帝居于天上的“紫薇宫” (星座) , 故而以天帝为父的人间帝王 (天子) 和以天帝为信仰的道教都以紫为瑞。紫色作为祥瑞、高贵的象征, 更多地被封建帝王和道教所采用, 如称吉瑞之气为“紫气”, 如《长生殿·舞盘》中有这样的句子:“紫气东来, 瑶池西望, 翩翩青鸟庭前降。”后来以“紫气东来”用为祥瑞的象征。北京的故宫确切的叫法是“紫禁城”, 人们还把道书称为“紫书”, 把神仙居所称为“紫台”。

总之, 汉语颜色词是一类具有特殊性的词, 它增加了我们世界的色彩, 点缀了人们的生活, 丰富了人们之间的语言表达。通过对基本颜色词的分析, 我们不仅了解了它们所表达的各种色彩, 而且了解了它们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魅力。因此我们认为颜色词是民族语言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涵着汉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谢新英.汉语颜色词初探[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2.

[2]张宝明.颜色词汇的渊源和分类[J].汉字文化, 2003, 4.

[3]陈国屏.色彩即思想[J].求是学刊, 1990, 2.

[4]方孝坤.汉字的哲学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汉语色彩词初探 第4篇

关键词:汉语色彩词 文化 借代意义 象征意义 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色彩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汉语色彩词的借代意义、象征意义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都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因此,通过对汉语色彩词文化内涵的探讨,能够使我们了解汉族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社会风气等,从而把握其文化。

一、汉语色彩词的借代意义

很多文学作品在使用色彩词时,并不是单纯地表达客体颜色,而是借用色彩词来另表色彩之外的意义,即它的借代意义。汉语色彩词的借代意义是多方面的。

(一)表示方位

在古代神话或“阴阳五行”说里,色彩是用来借代方位的。古人用画有四种色彩的鸟兽来表示方位,如“前后左右”分别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来表示,而“东西南北”分别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据考证,青色代表东方,赤色代表南方,黄色代表中央,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这是古人用五行、五色说来对空间的推演。这些色彩的借用沿袭下来,如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有个五色土的土坛,就是用五色来表示方位的。

(二)表示尊卑

在古代,汉语色彩词通常用来表示尊卑。“紫”是“间色”,间色一向不被人们喜欢,但因为“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后来,“紫”这个色彩词就被赋予了高贵的含义,代表了一种尊贵的颜色。而“黄”是正色,它被借代为独尊的含义。隋代作出规定:黄专为天子所用,只有皇家才有权穿黄色的衣服,使用黄色的器皿,而普通的老百姓是严禁使用与黄色有关联的物品的。

古人的服饰颜色也表示尊卑,不同的服饰颜色就代表着官职的高低和地位的尊卑。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从中可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官阶为九品,着青衫。

(三)表示人的身份或地位

在汉文化中,古人服饰的颜色通常用以表示人的身份。古代年轻的读书人要穿学士服,为青色(相当现代的黑色)。“青领”“青衿”是“士”的代称,泛指读书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白代表无,因此在古代,白色是平民之色,平民百姓的衣服不能施彩,故称老百姓为“白丁”。

在当今,以服饰颜色表示职业也比较流行,如“白领阶层”指受过专门技术教育的脑力劳动者,“金领阶层”指有专业技能又懂管理和营销的人才,“蓝领阶层”指普通劳动者,“白衣战士”即医护人员。

二、汉语色彩词的象征意义

汉语色彩词除了具有借代意义外,还具有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色彩词的象征意义是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色彩词来表示抽象的意义和思想感情。象征意义与民族的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社会风俗等息息相关。

(一)黄色

汉民族是一个“尊黄”的民族,黄色之所以有象征意义,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诞生于黄土高原,栖息于黄河之滨。而黄色又是黄土高原、黄河之水特有之色。这样“黄”的象征意义也就由此产生了。

在古代的阴阳五行说里,土居中央,黄色成为中央之色,其神为黄帝。而黄帝又是传说中的华夏祖先,因而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的衣服,是为“黄袍”,臣子如果“黄袍加身”,那便是谋反,所以黄色在中国是权势、尊严的象征,是帝王之色。在汉语中,许多与黄色有关的词语也都反映出黄色在汉族人心中尊贵的地位。在当代迷信的人把宜于办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

(二)红色

红色是汉民族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之一。中国人从古至今偏爱红色,视红色为吉祥、富贵、忠诚之色。红色象征吉祥:如在春节,要贴红对联、挂红灯笼、送红包等;古代结婚以红色为主调,贴红喜字,用红帷帐、红被子,新娘从头到脚要穿红等。汉族人还认为红色可以除恶辟邪、保佑平安,所以常在车头挂红绸,本命年穿红裤衩等。红色还象征富贵,如“朱衣”是达官贵人所穿的衣服,“朱门”“朱刻”是古代富贵人家的代表。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佐证。除此之外,红色还象征忠诚,把忠于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称为“赤子”“赤胆”等。近代以来,红色又赋予了革命的意义,红旗、红军、红色政权都成了革命的象征。当然,红色也象征顺利、成功,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得到上司宠信的人叫做“红人”。

一般说事物都会有两重性,因为红色与鲜血有关,使人产生恐怖、死亡的联想,所以红色也有消极的象征意义。据《荀子·正论》记载:“杀,赭衣而不纯。”意思是说定死罪的人,穿没有领子不镶边的赭色衣服。

(三)青色

古代的青色既是指蓝色、绿色,也可以指黑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里的“青”是指蓝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黑头发。另外,“青史留名”是指用绿色的竹简写历史。

今天所说的青色大多指绿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绿色被定义为“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所以绿色是植物之色,是生命之色,象征生命、希望和平等,如“绿洲”。由植物蓊郁使人想到青春韶华,因而古代人形容年轻男女为“红男绿女”。在原始时代人类借助绿色植物保护自己,赖以生存下来,但同时,绿色植物也保护其他凶猛的食人动物,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还表示邪恶,如“绿林好汉”“绿林军”既指聚集山林、劫富救贫的人,又指占山为王、拦路抢劫的盗匪。

(四)黑色

在中国古代,黑色为天玄,在汉族文化里有神秘之感,象征庄严、严肃,让人联想到正直、诚实,如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包拯,勇猛的张飞、李逵等,在傳统戏剧中都是黑色脸谱。人类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黑夜是野兽出没的时刻,这样,人们对黑暗有很深的恐惧,因此,黑色又象征邪恶、恐怖等,如称阴险狠毒的人为“黑心肠”,称杀人劫货、干不法勾当的客店叫做“黑店”。中国自古以来都把险恶的形势、残酷的统治比喻为黑云、黑夜,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把政治上的是非不分、好人受害看作是“颠倒黑白”,如屈原《九章·怀沙》中写道“变白为黑,倒上为下”。

虽然黑色象征恐怖、邪恶,但在上古也有敬黑的习俗,原因是受敬天的影响,古代帝王的衮服是“玄衣黄裳”,玄色本是天青色,因接近黑色,后来玄色也就为黑色。衮服的上衣为玄色,取之于天,代表天;下裳为黄色,取之于地,代表地。因此“玄衣黄裳”就意味着对天地的敬仰,由敬天转为敬黑的习俗,比如周代规定天子在冬季祭祀时要穿黑衣,配黑玉,卿大夫要以缁(黑)布衣,缁布冠做朝服。

(五)白色

在汉族人的传统观念中,白色是不吉利的颜色。在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因此,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義,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和凶兆。如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的孝服),设白色灵堂,出殡时打白幡,这是为了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因为白色是凶兆的象征,古代帝王在祈祷消除瘟疫、饥荒的祭祀时所穿的衣服都是白色,叫“素端”。如《周礼·春官》:“其斋服,有玄端、素端。”

在汉语中,白色的派生词又有无价值,轻视的含义,如“白搭”指没有用处,不起作用;“白费”为徒然耗费;在传统戏剧中,“白脸”象征奸诈和背叛,舞台上的奸臣大都是白脸,叫“白脸奸雄”。但“白”字也派生出纯洁、无辜的意思,如“清白”“洁白无瑕”。

三、汉语色彩词与传统文化

人生活在色彩世界中,色彩词是人心灵的窗户,通过它可以看到人类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精神世界,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心态、道德伦理、哲学观念,等等。汉语色彩词是汉族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顿悟、总结提升,它与哲学、道德密切关联。

(一)汉语色彩词与五行说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一个基点,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哲学家、思想家在五行的基础上排出了五色,五色又和五方、四时相联系,因而赋予了色彩各种借代意义,这几者的对应关系如下:

木 火 土 金 水

青 赤 黄 白 黑

东 南 中 西 北

春 夏 秋 冬

古人还把五行、五色的相生相克说推演到朝代的更替、帝王的兴衰上来。秦文公以获黑龙为水德,秦灭周是水克火,故秦尚黑色。

(二)汉语色彩词与位序

中国古代对正和副、卑与贱是很分明的,正尊副贱,两者的尊卑界限非常森严。嫡妾为正妻,姬妾为庶妾,正妻之子为正房嫡子,姬妾之子为庶子。正妻、嫡子在皇室家庭中享有头等地位,可以承袭王位、封邑、财产,而庶妻庶子的地位则要低得多。日常生活中也有正副之分,如房屋有正房、偏房;座位有正座、侧座,等等,这种强烈的正副等级观念反映到色彩上来就有正色和间色之分。正色贵,间色卑,正色就是黄赤青黑白,间色就是绿、碧、紫等,间色是不正之色。这种正贵副贱观念在服饰中比较突出。《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緅是深清透红,比绀色深,绀色也如此,只是比緅色浅,緅、绀、紫在古人眼里均为间色,因此,君子是不能用它来做服饰的。

古人常用间色压正色来比喻僭越或邪气压倒正气,如《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孔颖达疏:“间色之绿今为衣,而正色之黄反为里,而隐以兴今妾兮乃蒙宠兮,不正之妾而显,嫡夫人反而疏而微,绿兮以邪干正。”这段话用小妾得宠僭越国君夫人之位比喻邪气压了正气。

(三)汉语色彩词与道德哲理

色彩词与汉民族的道德哲理有密切关系,中庸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是汉民族祖先在与自然界作斗争中所悟出来的与天地自然万物平衡、协调、中和的思想方式。正是这种中和之道,使汉民族始终去追求事间万物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均衡完美的境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中国人内敛、淳朴坚韧的民族性格。在五行说中,黄居中,所以古人视“黄”为中和之道的代表,称它为“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易经·坤》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美之至也。”这是对道德极致的赞美。

四、结语

汉语色彩词作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丰富、深刻的汉文化,通过对汉语色彩词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汉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风气、伦理观念、哲学思想等。分析掌握汉语色彩词有助于我们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加深对汉文化的理解,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对其正确运用,可以使色彩词更加丰富,使生活更加多彩。

参考文献:

[1]潘勃.色彩词的借代表意[J].修辞学习,1999,(6).

[2]陈启英.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精神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

[3]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张常清.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北京语文出本社,2001.

汉语桥大赛主持词 第5篇

甲: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 乙:亲爱的各国留学生以及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这里是由国际交流处和电子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感知天津 外国留学生说汉语 展才艺大赛”的比赛现场 乙:感知天津,了解文化 甲:汉语是桥,中国是家

乙:带着梦想,我们来到中国,有梦想就会了不起 甲:带着勇气,我们来到中国,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乙:嗯,是的。我们本次比赛正像是一座桥梁,拉近了各国留学生与天津的距离

甲:通过本次比赛,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留学生加入到学习汉语、热爱汉语的队伍中来。

节目开始之前,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到场的各位嘉宾以及评委,他们分别是

乙:XXX,欢迎你们的到来

甲:下面有请XXX为本次大赛讲话

乙: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XXX的讲话

甲:今天的比赛总共分为3个环节,分别是自我介绍、“我与天津的故事”主题演讲和才艺表演。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次比赛的第一环节 合:自我介绍

乙:比赛规则如下:每位参赛选手进行1分钟的自我介绍,在规则时间内充分展示自我。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一号选手XXX

甲:朋友们,汉语是桥,中国是家,相信我们所有的留学生,通过学习汉语、热爱汉语都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更确切的说,他们已经将天津当作了“第二故乡”。而在这当中,一定发生了很多我们不为人知的故事,下面就让他们一一讲述。

乙:下面就进入今天比赛的第二环节“我与天津的故事”主题演讲。

比赛规则如下:每位选手进行3到5分钟的主题演讲。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真实、语言精练、表达得体。要从独特的视角反映天津的风采风貌,以及外国留学生的在津生活。

下面有请一号选手XXX

乙:XX,你知道吗?现在全球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与中国风!甲:真的吗?

乙:你要是不信呀,就让我们进入比赛的第三环节:才艺表演。下面有请一号选手XXX

甲:好的,谢谢。谢谢各位带来的精彩表演,下面就到了我们本场比赛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乙:嗯,是的。到底谁是本场比赛的冠军呢?让我们现在揭晓。

(颁奖)

同时他们也获得了参加天津市举办的“感知天津 外国留学生说汉语 展才艺大赛”的资格。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

甲:以青春的名义,以友谊的名义 乙:以汉语的名义,以中国的名义

汉语主持词 第6篇

【中文摘要】离合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离合词以其复杂的特性,成为对外汉语教与学的难点,近年来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离合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立足于教材的综合研究还略显不足。所以本文选取了《桥梁》这部对外汉语精品教材,以《桥梁》主课文和副课文中的全部离合词为研究对象,以杨庆蕙编著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为参考,对离合词的性质、特点、用法及常见偏误进行了探讨,最重要的是对教材中所有离合词一一加以考察,旨在为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离合词的学习与运用中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分为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在正文部分,主要介绍了关于离合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各家对离合词的观点。由于到目前为止,关于离合词的性质尚存在争议,所以本文也并不过多地纠缠于其理论层面,而主要以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落脚点和出发点进行研究。其次是对离合词的类型、用法特点和常见偏误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第二部分附录的编写提供了理论支撑。附录包含两个部分。附录一是《桥梁》中全部离合词的扩展度考察表,该表从13个方面对离合词“离”的情况进行了考察。附录二是《桥梁》中全部离合词的用法分析,从“离”、“合”两个方面着手,“离”采用了附录一考察表中的13种分离形态,“合”参考了杨庆蕙《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中列举的10种情况。关于离合词的理论探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将

其置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的某一个方面,或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希望我们的研究对此有所裨益。

【英文摘要】The clutching word is a characteristic language phenomenon of Chinese language.The grammar of the clutching word is so complicated that it becomes a difficult part for scholar to teach and to lear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nalyzed and studied all the aspects of clutching word, it is not enough to study it just based on textbook.So a exquisit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for foreigner—“Bridge”is selected to be studied in this thesis.All the clutching words in the main-text and the vice-text of“Bridge”are the object of study.In addition, the“Contemporary Usage of Clutching Words Dictionary”written by Yang Qinghui is chosen as the standard for the thesis.In this thesis, I state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 usage and the biased error of clutching words.What’s more, I analyzed the detail of each clutching word in“Bridge”aiming at helping Chinese learner who is in vantage level to study clutch words in a right way.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main text and appendix.In the main part, I focus on introducing the study history of clutching wor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At the same time, I summarize the

different standpoints about it.So far, there is not an all-accepted definition of clutching words, so the practical use of i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thesis, rather than the theory of clutching words.Then, I deeply discuss the type of the clutching words, its character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it, which becomes the support theory of the appendix.The appendix includes two parts.Appendix One is a form of all the clutching words in“Bridge”, and the form is about the 13 aspects of“split”in clutching words grammar.Appendix Two is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usage of all the clutching words in“Bridge”, and I start the statement from two sides– splitting and combining.”Splitting”is based on the 13 separate patterns in Appendix One.”Combining”is referred to the 10 examples given by the“Contemporary Usage of Clutching Words Dictionary”written by Yang Qinghui.We should do more study about the theory of clutching word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t also can be a good attempt to study it as one aspec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Hopefully, the thesis can help a lot in this kind of study.【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离合词 《桥梁》

【英文关键词】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lutching words “Bridge”

【目录】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摘要5程7-8

一、绪论7-16

中文摘要4-

5英文

(一)对离合词的认识及发展历

(三)研

(二)关于离合词界定的争议8-11究概况,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11-1616-19

(一)动宾式16

二、离合词的结构类型

(二)动补式16-17

三、对外汉

(三)联合式17-18

(四)主谓式18-19语教学中离合词的用法特点19-231923-30成因25-27语30-31考察表31-4040-157

(二)“离”的用法19-2

3(一)离合词的偏误类型

(一)“合”的用法

四、离合词的偏误研究23-2

5(二)偏误的五、结

(三)教学策略和解决方法27-30附录

31-157

附录一:《桥梁》中离合词扩展度

附录二:《桥梁》中全部离合词用法分析参考文献157-160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 第7篇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陆志韦首先提到了“离合词”这个概念,之后吕叔湘、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也都对此作出过讨论。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成与短语的构成方式基本一致。有些组合形式,如“理发、散步、洗澡、睡觉”等,介于复合词和短语之间。它不分开时是词,分开(扩展)时是短语,但不分开时较多,拆分要受到条件的限制,跟自由组合的短语也有所不同。我们把这部分语法形式叫“离合词”。

我们认为,所有的离合词都要符合一个条件,即构成成分中必须有一个具有表述功能(即谓词性成分)。

(一)从构成离合词的语素来看,分为带有粘着语素和无粘着语素(构成成分都为自由语素)两类。有粘着语素 朱德熙先生(1982)指出组成成分里有粘着语素的都是复合词,不是句法结构。如“吃亏、吵架、理发、散步、上当、睡觉、跳舞、洗澡”等,后一个成分都是粘着语素;而像“鞠躬”两个语素都是粘着语素的比较少。2 无粘着语素 朱德熙先生(1982)认为:组合成分都是自由语素整个结构可能是句法结构,也可能是复合词。而现代汉语中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除了明显的词组之外,有的则是介乎词与词组之间。因此学者们对词与词组区分的看法不一致,所以对离合词范围和数量的确定也不一致。

离合词和一般词组的区别在于:一般词组可以无限扩展,而离合词只能有限扩展;一般词组的意义是它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综合,而离合词的意义却不一定能从组成成分的意义看出来。如:“操心、关心、忘掉、拼命、谈心”等。

(二)从构成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主谓式 前一部分为名词性成分,后一部分为动词、形容词成分。如:“嘴硬、眼红、手软”等,这类词合时为一个形容词,拆开使用时为主谓结构的短语。(中间能加入程度副词“真”、“很”,否定副词“不”等),如:(11)他还真嘴硬(合)——— 他嘴还真硬(分)

(12)别看别人有什么就眼红(合)——别看别人有什么眼就红(分)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离合词语义的一致性。如果拆开时的语义和未拆开时不一致,我们不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语言形式。例如:(13)这件事真让人头疼(合)——今天我头很疼(分)

这里我们不能说“头疼”是离合词,因为拆开时的意义不是原来的意义。前一个我们认为是主谓结构的形容词,后一个我们认为是主谓结构的短语。动补式 前一部分的构成成分为动词性,后以购成成分为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如:“躲开、搬动、降低、叫醒、看见”等等。动补结构中的补语又分为表示趋向的和表示结果的。

(14)他想挽回我的感情(合)——他再也挽不回这些损失(分)(15)你能搬动那台冰箱吗(合)——这个箱子搬得动(分)(16)叫醒她,我们出发了(合)——叫不醒她怎么办(分)

这里我们把例(14)中的“挽回”看成表示趋向的动补式离合词,(15)(16)看成是表示结果的动补式离合词。3 动宾式 这是数量最多、最主要的结构类型。前一部分为动词性成分,后一部分为名词性成分。扩展前,主要是以以下三种表现形式出现: a 动词。占绝大部分。这部分的离合词有以下的特点:

有的能重叠,重叠的方式是“AAB式”、“A一AB式”、“A不(没)AB式”、“A了AB式”。如:

(17)天气好的话我们一起散散步吧。

(18)今天晚上的晚会主要是唱一唱歌、跳一跳舞。(19)上周你们学校补没补课?

(20)她知道这个场合很重要,所以化了化妆。

b 形容词。它们受程度副词修饰,而且不带宾语。它们一般不能重叠,主要通过“AB不(没)AB式”、“A不(没)AB式”来表示疑问。如:

(21)昨天我没有给你回电话你生气没生气?=昨天我没有给你回电话你生没生气?

(22)我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吃惊不吃惊?=我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吃不吃惊?(23)你说他的话扫兴不扫兴?=你说他的话扫不扫兴?(24)再做一遍,费劲不费劲?=再做一遍,费不费劲? c 副词。这种情况很少,不能重叠,在句中只做状语。如:

(25)有什么话当面说清楚(合)——有什么话当着我的面说清楚(分)(26)趁便把东西买了(合)——他趁职务之便做了这件事(分)

动宾式离合词在扩展使用时,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插入的词语较多,常见的有“着、了、过、不、起。。。来、数量词、名(代)+的”等等。如:(27)他年纪不小了,父母为了他的婚姻大事担起心来。(28)金鱼已经帮了农夫三次忙了,所以再也没有出现。(29)他考试考得不错,所以请了班里所有同学的客。(30)我们老师备了一天的课。

由于离合词中绝大多数为动宾式离合词,所以本文主要以动宾式离合词为例,着重分析其几种扩展形式。

二 离合词的扩展形式

由于动宾结构的离合词的两个语素是动宾关系,多由单音节的动词性语素加单音节名词构成。这些离合词,多属动作性动词,如:上学、理发、备课等。还有一些离合词可以兼属名词或形容词,如:贷款、导游、安心、努力、着急、倒霉等。离合词的构成是丰富多彩的,其扩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怎样扩展,扩展部分的位置在哪里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般来说,离合词扩展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用助词扩展

1.插入动态助词“着、了、过”。其重要形式为:

V+着/了/过+O 能插入“着”的离合词一般为可持续性的词语,如:(31)小点儿声,孩子正睡着觉呢。(32)你打电话的时候我正洗着澡呢。能插入“了”的,一般也能插入“过”。如:(33)他在这件事上吃了亏。

他在这件事上吃过亏。(34)今年他结了婚。

事实上他结过婚。

2.插入时间助词“的”,主要表示强调,其主要的扩展形式为:

V+的+O :

(35)你在哪所大学毕的业?(强调“哪所”)(36)你去哪儿出的差?(强调“哪儿”)(37)你们几点下的课?(强调“几点”)

(二)用补语扩展

离合词可以插入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时量补语和数量补语。插入“着”的离合词不能再同时插入其他补语,但离合词插入“了/过”后还能插入别的补语。1.插入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补语一般为单音节词,这个补语要紧跟在V后,并且只用在“了”的前面。其扩展形式主要为:

V+补(结果/趋向)+(了)+O(38)他莫名其妙的就生上了气。

(39)知道他完全脱离了危险,我们才安下了心。(40)昨天我去了他家,才和他见着(了)面。(41)他觉得真是伤透了心。

2.插入数量补语。补语一般为动量补语,一般为双音节的,所以放在“了/过”的后面。其扩展形式主要为:

V+了/过+数量补语+O(42)哦!我们以前见过一次面。(43)他上了好几回当了。

3.插入时量补语。补语表示时量,和“了/过”同时用,可放在“了/过”的后面,也可以在O前加“的”。其主要扩展形式为:

V+了/过+时量补语+(的)+O(44)他昨天生了一晚上的气。(45)我理过三个小时的发。

(三)用定语扩展

插入离合词的定语可以是数量词、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插入定语时只有一个位置,即紧挨着宾语。

1.插入数量词。一般的情况同例(42)——(45)。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插入量词、或不定量的数词。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为了表达量,而是带有一种轻松、短暂、随便的语气。其主要扩展形式为:

V+(了/过)+数+量+O(46)我们一起照个相吧。(47)没事他就撒个谎骗人。

(48)以后在公众场合还是要注点儿意。2.插入代词。离合词可以插入人称代词或疑问代词。一般人称代词后要加“的”。其主要扩展形式:V+代词+(的)+ O(49)我们一起革他的命。

(50)又没有什么事,你担什么心?

3.插入动词、形容词、名词。其主要扩展形式为:

V +了/过+名词/动词/形容词+(的)+O(51)你这样做伤了妈妈的心。(52)我可不想这样受窝囊气。

(53)政府很快就给我们拨了救命的款。

4.插入短语。能插入离合词的短语主要是偏正短语,整个偏正短语主要是起到修饰离合词中后一个语素的作用。如:

(54)终于他还是吃了无知、肤浅、虚荣的亏。

(四)用其他成分扩展

可以用否定形式,插入“不”,如:(55)这件事情我也帮不上忙。

(56)我真的放不下心,你就告诉我实情吧。

离合词还有一种变化形式是VO颠倒。这必须需要扩展后才能实现。这种颠倒必须是在上下文问答中单独用,一般情况下,需要加后续句。(57)舞跳了,歌也唱了,我们也该散了。(58)客也请了,你快点把东西给我吧!

三 离合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

在教学中,对于离合词不仅要分析它的内部结构,研究它的各种离合方式,还要研究它的外部功能,研究它作为一个整体在句子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作为谓词,离合词主要体现出动词的语法特征,但是离合词还具有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一)大多数离合词不能再带宾语,只有一小部分能带宾语。如:“担心、出口”可带宾语,“担心考试、出口汽车”等。离合词带宾语时要用它的原式,不能用它的扩展式。大部分离合词带宾语时,有两种形式: 1.用介词把宾语提前。(59)* 我明天见面他。

我明天和他见面。

(60)* 今天下班后我们帮忙他。

今天下班后我们给他帮忙。2.把宾语插在中间。

(61)* 你为什么生气他?

你为什么生他的气?

(62)* 我们都上当那个司机。

我们都上了那个司机的当。

(二)离合词带时量补语、程度补语时,要重复前一个语素。

(63)* 他游泳了三个小时。

他游泳游了三个小时。(64)? 他跳舞很美。

他跳舞跳得很美。带程度补语时,VO可以颠倒成OV,如“他舞跳得很美”。带时量补语的时候,可以扩展为“他游了三个小时的泳”。

(三)一些离合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有些表示心里活动的离合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同时还能带宾语,如:(65)我很着急明天的面试。

(66)我们都非常吃惊他的举动。

还有一些离合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不能带宾语,如:(67)总是这么下雨可真要命啊!

(68)她来公司这么一闹可真够丢脸的!

四 离合词的偏误类型

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留学生学习和使用离合词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类型不尽相同,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应该“离”而没有“离”

离合词区别于其他动词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可“离”可“合”,“离”就是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留学生们往往不知道何时,在什么位置插入何种成分,就出现了偏误。如:

(69)* 他帮忙我了,我一定请客他。(70)* 我今天洗澡两次了。(71)* 他讲话完,我们鼓掌着。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首先要讲清楚离合词的特别之处,如例(69),我们就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我们“合”,我们要把宾语用介词提到前面,“他给我帮忙了”,或者“离”,把宾语放在离合词中间“我一定请他的客”。如“着/了/过”这种动态助词,我们就要放入离合词中间,同时带着数量词。“我今天洗了两次澡”、“他讲完话,我们鼓着掌”。

(二)“离”了,但是插入成分处理不完善(72)他因为考试担起来心。(73)他上过当两回。

类似这种错误,可知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关于离合词的知识,但是处理的不完善。我们要和普通的动词对比让学生记忆深刻。如:(74)拿出来一本书

贷出一批款来=贷出来一批款

(75)我刚把衣服收好,他又找起来衣服了。

刚一会儿他又生起气来。

(三)重叠形式的偏误

(76)* 我们到操场散步散步行吗?(77)* 见面时我们握手了握手。

我们要特别强调离合词的重叠形式为:“AAB”、“A了/一AB”。那么应该为“散散步”“握了/一握手”。

(四)“倒装”形式的偏误

汉语文化词及文化含义词的英译 第8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词,文化含义词,翻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而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 它的运用方式集中体现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量带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词汇逐渐融入中华民族文化, 反映中国文化的词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英语词汇中。文化词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的事物和概念, 而另一文化中没有。文化含义词是指事物或概念在对方文化中有存在, 但是在词义的宽窄方面不完全重合。文化词是一种词义空缺现象, 文化含义词是一种词义相异现象。要深入理解文化词和文化含义词, 终究要从中西文化入手。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国民俗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语言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 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的确切含义”。[2]文化词和文化含义词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化渊源不同。

中华文化源头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和以佛教思想为代表的外来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文化渊源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 比如汉语中“花木四君子”梅、兰、竹、菊, 象征高雅、坚毅、淡泊、纯洁的高尚品格。而在英语中, 梅、兰、竹、菊 (plum blossom, orchid, bamboo, chrysanthemum) 只是植物名称, 并不具有汉语词汇所包含的情感内涵。

(二) 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文化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 因而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 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 守旧, 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 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3]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 东方文化价值体系凸显得淋漓尽致, 同时英美国家作为西方文化的有力实体, 也把西方文化的精髓解读得酣畅痛快。

(三)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总体来说, 西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个人负责, 由此引出“天赋人权”, 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 信奉个人本位, 自我中心。[4]而东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个人要向集体负责, 这也是中国哲学理念“万物一体”的映照, 认为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如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在汉语文化中具有贬义。然而, individualism在英语中为中性词, 意为个体主义。

(四)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法不同。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根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对立, 认为人应该征服、控制自然。这在中西园林建筑上体现最为充分。中国园林以自然式为主, 重在寄情山水, 寄托园主人某种感情或志向, 如苏州四大名园。西方认为自然美只有经过人的改造才能达到最理想最完美的美, 力求理性。

二、汉语文化词及文化含义词的英译处理

(一) 文化词的英译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 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通常采用用汉语拼音进行翻译, 比如太极拳Taiji, 阴阳yin and yang等。还有一些文化词的英文是采用中国南方口音 (多为粤语) , 这是由于南方地理优势在对外交流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另外有些文化词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产物, 这时通常采取意译, 或者是汉语拼音再加注。如三八红旗手a woman pace-setter, 糖葫芦Tanghulu, a sugar-coated fruit on the stick。

(二) 文化含义词的英译

1, 具有相同意象, 不同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汇

汉语是意合语言, 注重“观象取义”。这就赋予汉语词汇其他语言所不能相比的文化信息。如“心素如简, 人淡如菊”, 只能省去汉语中的意象而意译为to be modesty and keep yourself away from seeking fame and fortune。对于在两种语言中有相同意象不同意义的文化含义词, 我们通常采取意译, 或直译加释义。

2, 具有不完全重合意象, 不同文化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汇

中国文化重伦理, 亲属关系称为明确。汉语中“大伯”有两种含义, 英文表达就是: (1) father’s elder brother (2) husband's elder brother。龙和凤在中英文化中意义不同。“龙凤呈祥”若直译dragon and phoenix bringing prosperity或许会令读者不解, 意译为in extremely good fortune又平淡无奇。综合考虑文化与心理因素, 糅合意译与直译, 将其译成“showing auspicious omen with a dragon entangling a phoenix”。

在翻译具有不完全重合意象, 不同文化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汇时, 还会采取半音译手段。汉语中很多词汇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或两个词构成的合成词或复合词, 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一部分汉语音译, 一部分英语意译而构成半音译借词。如:京剧Beijing opera。

三、结语

文化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备双语语言知识, 还要有很深的双语文化修养与极敏感的双语意识, 翻译过程中力图正确解码语言和文化。把文化词和文化含义词翻译好, 不仅给中西双方交流科技文化交流、丰富双语表达功能提供契机, 也从文化层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新思想、新概念的无限包容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融汇创新。

参考文献

[1]、钱穆:《人性十论》,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2]、顾嘉祖, 陆生:《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 《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 2002

由小编温柔了岁月整理的文章汉语主持词范文8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汉语   主持词   全文   范文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