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电影观后感(精选3篇)
维基解密电影观后感 第1篇
维基经济学读后感
最近虽然还在为别人推荐一些管理类书,但是自己对于那些“忽悠”成分很浓的管理类书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厌倦。如果说还有一本商业畅销书值得一读的话应该算是《维基经济学》。我已经读了大半,虽然不如《货币战争》那类书纯为了阅读的快感(且不论其是否有很深的理论造诣),但其带来的启示却几乎可以说超越《世界是平的》那类仅仅是对于趋势的阐述,这本书可以说不仅让你感知我们时代正在经历的巨变,更多是想让你理解这样的变化并能从中获益。如果仅仅如《世界是平的》那样罗列我们时代种种现象的观察其实还不难,在这方面托马斯•弗里德曼已经把一个记者的直觉与丰富的阅历发挥到了极限,也确实为我们勾画出了21世纪的个个片段。但是要把这种种现象用经济学、商业模式等等各种学科进行解释最终完成一幅完整的图景,让我们完全理解所处的变化那就绝非易事。还好《维基经济学》基本做到了。可能也应和《维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协作”,这本书也是一个协作项目的产物。维基经济学的整个观点来自于一个9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是由很多学者共同协作完成。讲一些题外话大多优秀的经得起时间考研的著作多为研究项目的产物,最典型的要数杰姆•柯林斯带领的斯坦福研究团队写作的《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足能验证一句话The Wisdom of Crowds。
维基经济学中有太多开启我们思维的地方,现截取两个来探讨一下。
首先作者将科斯的产权理论引入到对于大众协作模式的探讨,从而解释为什么Blog、Linux社区的蓬勃发展。如果对于现在的网络世界的观察可以发现传统的门户网站已经开始没落,这种单方面提供资讯而缺乏互动的模式正在淘汰。不知道有没有人比较过新浪博客的某篇浏览量最高的文章与新浪首页浏览量最大的新闻到底谁的浏览量更大,也许这样的比较并没太大意义,传统媒体仍然可以用优质的编辑与权威性来占据我们信息接受的中心,但是不可否认个人的力量正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崛起。对于这样的趋势仅以科斯的产权理论来解释可能即不合规则也有用错地方之嫌。但是也能从一个独特角度阐释这样的现象。博客、播客、个人新闻网站等等这些网站不再将产权集中在网站管理者的手中(因为传统网站你只能浏览编辑权掌握在网络管理员手上)而将产权给了所有的网站参与者。那样所有拥有产权的网络参与者便会有动力有激励去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源在自己的博客上而不是在网上涂鸦。随着越来越多人利用博客出名获是切实赚到了钱这样的正激励就愈发明显。正因为有了明确的产权你在网络上创造的东西的利益被准确的归到了你的头上。你在Linux社区编写的一段创意程序也会得到众人的仰慕,正是这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和同时产生的正向激励很大程度上成就了web2.0现象。人们不是不能协作但建立在产权制度上的协作就更完美了。科斯理论:任何交易都要以产权为基础在网络领域竟然也大有用武之地。
另外一点是关于网络游戏模式的讨论,大家在各种媒体应该了解到最近美国很红的一个网络游戏“第二人生”,很多500强的公司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甚至在游戏中开了虚拟商店取得了非同一般的广告效应。与大多网络游戏尽量把内容设计的无比丰富、剧情无比复杂相比这个游戏就好像白纸一张任由游戏参与者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维基经济学》中有写道第二人生中95%的游戏内容都由众多参与的玩家自己创造。再回看另一个网络游戏领域的绝对明星:魔兽世界,暴雪费时多年制作的网络游戏也是暴雪至今唯一的网络游戏。(暴雪制作游戏虽然不多但都极经典,其对于游戏品质的追求超越所有的游戏制作公司,代表作为:星际争霸与魔兽争霸,其所制作的每一个游戏都有10年+的寿命在整个游戏业界叹为观止)。魔兽世界无论是系统的平衡度设计和可玩性都达到了一个可以说无法企及的高度可以说传统网络游戏已经达到了顶峰。但是第二人生的模式确为我们开启了思考网络游戏的另外一种模式,这种开放性的设计增加了无限的可能性。世界上不可能再有一个暴雪,不可能再设计同魔兽世界一样完美的游戏,那么何不利用协作的力量让所有参与者自己制作自己想玩的游戏而不要在追求单纯的练级和PK。无独有偶,当PS3和Xbox360在游戏机市场为了更豪华的硬件设备、更炫目的游戏而不断烧钱的时候,任天堂的Wii确以更简单的主机和更贴近生活的游戏异军突起,不但在两大巨头之间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而且截至到现在其销量竟然超越PS3和Xbox360的总和,令所有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维基经济学》这样的书名会产生一些误解让人们觉得这是一本严肃的经济学著作其实用《维基模式》更贴合书的内容。作者其实是想阐述维基模式在各种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一些突破常规的东西。而很多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维基解密:云来化解? 第2篇
据传, 管理系统可能有阻止陆军PFC布拉德利·曼宁 (Bradley Manning) 为维基解密下载电报并发送机密信息的途径。尽管曼宁拥有安全许可证, 因为他原来的工作是向上司汇报情报, 但他并不一定有权限访问和下载国务院报告。
已采取的措施可以防范曼宁被指控的违纪行为, 但是, 同样的措施能否在其他环境中部署实施——比如银行、医院或者公司?一家基地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网络软件供应商Continuity Control的首席执行官和创办者安迪·格林瓦尔特 (Andy Greenawalt) 认为, 不一定。“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 它和微软的word, excel或者其他的文件格式不同, 当你试图获得这些东西, 你真的是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他补充道, “每次你发送这些文件中的任何一份, 都会被复制。”
一个大型组织, 如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Ju l ia n Assange) 提议成为下一个泄露目标的美国银行 (资产2.36万亿美元) , 在几天的课程培训中数以千计的外部文件被保存并通过邮件发送上百次。格林瓦尔特说:“一份文件每发送一次, 都会被复制成千上万个副本。公司可以设法保护和加密这些信息;但是现实是总有地方会出问题, 因为总会有一个副本存在。”
云安全
格林瓦尔特将它称之为所谓PC时代终结的信号和标志——一个因流动性的出现而复杂化的时代。传输和接收的文件比通过手持移动设备要多得多, 这使得实施安全保障和控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具挑战性。因此, 文件访问和传送安全的未来只能存在于云, 格林瓦尔特强调。云计算将所有信息归于一处, 信息访问有特权限制并且只允许精选出来的员工访问。格林瓦尔特认为云排除了将信息储存在硬盘设备或拇指驱动盘的必要, 也同样限制了信息泄露的机会。
“人类访问的需要证明PC时代已被打破。我们越早进入到云时代, 我们都将享受更多安全。”格林瓦尔特说, “通过云交通, 你可以使安全和访问划上等号一事从根本上变得更加可行。它有助于防止你错过差距。”
他说银行都在买进云概念。实际上, 许多银行已经在使用谷歌共享访问的文件, 而不是依赖传统意义上很容易被跟踪和拦截的“发送-接收”通信方式。
内在威胁
云可以防止一些内部的威胁, 因为当前的环境对员工来说很容易捕获到敏感的信息, 艾特集团有限公司的资深欺诈分析师朱莉·马可尼利 (Julie McNelley) 说:“这只是一些导致大多数内部泄密中的一些小事情, 就像你离开办公桌没有锁上电脑屏幕那样, 这类通过缝隙泄秘的事情有很多。”
但是锁定屏幕也无济于事, 就像格林瓦尔特所指:“对IT人来说, 换走硬盘或者干脆将它拿走是很容易的事情。”他认为“克服已经到位的安全做法并非难事。”
马可尼利说, 内部欺诈仍然是金融服务的最大隐患之一, 特别是因为资金挪用和出卖消费者财务信息的前景是如此诱人。金融机构已经实施管制来保护有可能危及消费者账户并最终导致身份被盗的信息, 但是当涉及保卫它们自己的内部信息, 防护尚未成为当务之急。
隐私专家和律师柯克·那赫然 (Kirk Nahra) 说, 大多数首席信息安全专家都只关注外部威胁——网络攻击、社会性破坏工程, 比如语音网络钓鱼、以及对交易数据的侦听拦截。维基解密制造的国务院泄密事件就证实, “内部威胁同样重要, ”那赫然说, “公司隐私就是公司的未来, 20年前我们关注商业秘密以及商业环境对隐私的需求;今天, 我们关注个人隐私。”
更多企业隐私权?
那赫然还指出, 当谈到企业自己的信息安全漏洞, 公司和法院都没有将其面临的风险放在心上。“为什么员工能够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这里有法律上的原因, 但我们给了告密者过多的同情。”此外, 维基解密证实, 一旦信息泄露, 极少有独立个体能试图解决公共关系反弹的问题。
“这充分表明我们有种类齐全的控制措施, 但他们却没有得到有效运转, ”那赫然认为, 当不能轻易限制员工必须访问的信息时, 控制就应该完善升级——时刻关注被浏览的信息和文件、被谁浏览以及浏览次数。
维基解密,解密阿桑奇 第3篇
2011年1月11日,因涉嫌强奸在伦敦被捕(目前在英国接受保释)的阿桑奇现身伦敦,出席了自己的引渡听证会。在不到半小时的庭审过程中,他一直都坐在玻璃屏风后面缄默不语,只开口对自己的身份及住址予以了确认。据悉,下次听证会将在2月7日和8日举行,此前阿桑奇可继续被保释。阿桑奇说自己对本次庭审结果很满意,同时也表示“维基解密”不会受到自己官司的干扰,将继续公布更多劲爆消息。
好奇的孩子
跟许多只喜欢跟着玩具动的孩子不同,阿桑奇从小更喜欢的是把玩具拆掉,研究它为什么会动。
1971年7月3日,阿桑奇出生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城市的汤什维尔,在他刚满周岁时,母亲Christine就与其生父离婚,嫁给了一位当地的导演,但这段婚姻并不稳定,只持续了7年就寿终正寝。阿桑奇8岁时,母亲再嫁,对象是一位性格暴虐的音乐家,并给阿桑奇生下一个弟弟。但这个男人竟然是一个邪教组织的成员,而该组织有一条教规就是教友要将自己的孩子敬献给教主。这个走火入魔的男人想要将小儿子献出,使Christine不得不带着两个儿子悄悄出逃,此后一直四处辗转。阿桑奇14岁时,他已经搬了37次家。在接受《纽约客》的采访时,他把这段经历称为“汤姆·索亚的历险”。
频繁的迁居使阿桑奇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正规教育,但他依靠自学读了大量书籍。其实早在幼年时期他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当时手头不宽裕的Christine常常从廉价商店里给他买二手玩具。拿着破破烂烂的玩具,小阿桑奇丝毫也不介意,他自己找来螺丝刀和手钳,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玩具“大卸八块”,在弄清其构造后又一一还原,甚至修得比之前更好。阿桑奇住在昆士兰州时的儿时好友说:“他就喜欢将事物拆开来看它们是如何运转的,这对他而言是比使用和享受它们更有乐趣的事。”
逃亡途中,母亲Christine在一家电子产品商店的对面租了间房子,于是少年阿桑奇经常到店里的一台Commodore 64型电脑上学习编程。后来,Christine把这台电脑买下作为礼物送给儿子,正是在这台电脑上,阿桑奇学会了如何破解常用程序。16岁时,阿桑奇得到一个调制解调器,并以Mendax的名号联上了当时还未成形的互联网,由此积累了名声。他还和两名年轻黑客组成了一个名为“国际观察家”的黑客小组,闯入欧洲和北美的保密计算机系统。因为他们的活动日趋大胆,澳大利亚联邦警察针对他们展开了名为“天气行动”的调查。
1991年,20岁的阿桑奇于当年9月的某天深夜侵入加拿大电信公司“北方电讯”设在墨尔本的主机终端时,发现系统管理员也在线上,便试图挑衅:“我已经接管了系统。”但管理员没有搭理他,于是阿桑奇又给他留了一条消息“我在你的系统里玩得很开心。我们没有做任何损害系统的事,反倒在有些地方给它做了些改进。请不要通知警察。” 这名管理员当然第一时间通知了警察,让“天气行动”获得了突破性进展。10月29日晚上11点,警官肯·戴伊敲开了阿桑奇的家门,对他说:“我想你已经在等着我来了吧。”
随后,阿桑奇被控31项与黑客有关的罪行,当局花了3年多时间才将此案提交给法庭,他原本可能被判处10年徒刑,但最后不知为何,只付了一小笔罚款就息事宁人了。
结案之后的阿桑奇辗转职场多年,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人类最关键的斗争,并不是左派与右派之争或信仰与理性之争,而是个体与机构之争。当一个政权内部的交流趋近于零时,阴谋就会被瓦解,而泄密正是信息战的一个工具。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推动下,震惊世界的泄密网站“维基解密”在2006年横空出世了。
寻爱的单身父亲
阿桑奇在“泄密”事业上可以晃动地球,但一旦遭遇感情却总是没有圆满结局,而这一次的“强奸”指控也正是与女人有关。
可能是受母亲坎坷的感情经历影响,阿桑奇自己的感情问题也是一波三折。阿桑奇的初恋出现在18岁那年,来自澳大利亚丹顿山区的16岁少女触动了他那颗敏感的心。两人很快就如胶似漆,并搬到几公里外的一处房子里开始同居。在那里,阿桑奇的初恋女友怀上了他的孩子。可是1991年阿桑奇的被捕让这段纯真的恋情被拦腰斩断,面临数项控罪的阿桑奇自身难保,吓坏了的女友只好带着孩子连夜逃跑。1995年结案之后,阿桑奇为争夺儿子丹尼尔的抚养权可谓心力交瘁,打了好几年官司。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个体与机构之间的斗争有多么残忍与艰巨。
阿桑奇一直对自己的这段初恋讳莫如深,当上单身父亲的他只表示自己想继续向前看。于是他化名“哈里·哈里森”在约会网站“OK丘比特”上开始了寻找爱情的旅程。在该网站上,阿桑奇把自己形容为一个颇具流氓气质的叛逆特工,并对自己的好色直言不讳,给自己打出了87%的好色指数。对于自己心仪的对象,阿桑奇列出了许多条件,尤其强调要有“勇敢”的特质:“具有异国情调、不墨守成规的女性。最好来自动乱地区,因为西方文化培养出来的女性毫无价值观可言,精神空洞。”
“黑客罗宾汉”
在同事眼中,阿桑奇是一个友善但又永远会与人刻意保持距离的人,而在那段距离里正是他对这个充满秘密的世界的洞察。
高而瘦、嗓音低沉语速快、一头智慧的银发,这是熟悉阿桑奇的人们对他最直接的印象。创办“维基解密”之初,阿桑奇的雇员只有他和当时16岁大的儿子丹尼尔(现在丹尼尔是一个软件工程师,与父亲很少联系),没有固定的办公室。陆续有雇员加入后,情况也没有多大好转,阿桑奇仍然经常睡在朋友家的沙发上。在同事们眼中,阿桑奇是一个非常依靠自我的人。“他性格坚毅又非常有策略”,一个曾在“维基解密”工作过的人这样说道,“他待人友善,但大部分时间都会刻意与你保持距离”。而在童年时期的朋友看来,阿桑奇不抽烟也不喝酒,唯一感兴趣的事就是寻找智力上的刺激较量。据称,“维基解密”一共有9名董事会成员,都十分神秘,阿桑奇是其中唯一对外公开身份的人。
由小编漫步云端整理的文章维基解密电影观后感3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