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黄历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首页 > 万年历 / 正文

现代论作文

2024-12-08 23:56:40 万年历
文章现代论作文由网友梦里花落知多少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

“高级蓝色松子”为你分享30篇“现代论作文-500字”,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现代论作文-500字

现代论作文-500字

现代论作文_500字

现代人得的思想在不断的进步着,随着思想的变化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在改变。

说道现代人们就会想到科技发达,思想进步,文化发展这些改变确实是古代与现代最大的差别。

可是现代人的的观念的改变却是会常常出现偏差。

例如人们在外表与身体健康上的选择,大多人会选择外边光鲜亮丽不惜伤害自己的健康。特别是一些女人把外表的美丽看的比什么都重,冬天人们常常对女人说的一句话是:“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即使冻得瑟瑟发抖也不多传几件衣服,为的只是让大家看见她身体的曲线。说实话冬天大家都冻得发抖谁还会有心情去看那风雪之中摇摆的的'人呢?‘’

由于现代人所谓的以瘦为美的影响下,一些正在发育的少女们节制着自己的食欲从而影响身体发育。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列报道:一个17岁的小姑娘在无意中被人说身体发胖,结果那个小姑娘便开始疯狂的节制进食,导致得了厌食症,小姑娘便因厌食而死去。他死时骨瘦如柴,他这样确实瘦了可是失去了生命的躯壳还有什么用呢?

现代人的虚荣心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虚荣心使人们走向无底深渊。

所以现在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哪一些发展是好哪些是有害而无利的。

德名中学初一:刘书涵

篇2:论现代人格

论现代人格

社会现代化不单纯是经济现代化,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为此,我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国民现代人格的.培养.现代人格是由个性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积极进取创造三个层面构成.为了促进现代人格的形成,应加强教育和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作 者:和玉恋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人民警察学院,公共基础部,河北,石家庄,050091 刊 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B848 关键词:现代化   现代人格   模铸生成  

篇3:论现代音乐

论现代音乐

本文标题据赵fēng@①观点由辑录者所加。

(一)

音乐教育担负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具有混乱思想的现代主义音乐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然,学习知识也应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批判。在音乐艺术问题上,特别还有个流派、风格、体裁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一些流派、风格、体裁等必须有所了解。(注:《音乐教育事业的胜利》,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25~2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

(二)

有人说音乐也要“现代化”。说真话,我弄不清这是指的什么?音乐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这是无可非议的,自古以来的音乐大多如此。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变音乐题材、体裁、样式……?这就要分析一下了。音乐要按照“先锋派”路子走?这问题更复杂了,“先锋派”不是一家,哪一种是“真正老王麻子”?在金钱至上、竞争第一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作曲者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中,“宫廷乐队”没有了,“仆从制服”和“年金”也没有了,任何乐队都要靠各种各样赞助人,期望更多的“基金会”来捐助,作曲家较之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更为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相敌对的地位。文化教育也有两极分化,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真正的“代沟”。作曲家在一种接近绝望的心情下走向“自我发掘”的“新”路,回头一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国民乐派……的技法也不适用了,商业化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电视占领了大多数家庭的起坐间,也占了大多的舞台和歌榭,听众变了,他们生活节奏快了,视野前所未有的广阔了,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也更复杂了。一句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变了。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美学趣味……崩溃了,最敏感也最脆弱的作曲家不能不在这种既反感又无助也无望的心理状态下各找各的“新”路。“新”的才过了一夜又变成旧的了。于是花样翻新、挖空心思地独出心裁,找科学、找技术,也找“心理分析学”和形形色色的“新”学问,找神秘主义,找理性思辨或者反理性主义,……这不正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一代,面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急剧变化和压力的窒息下所作的必然的反应么?(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三)

现代主义或先锋派,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它代表着许多立场、观点、方法截然不同的小派别。有些派别昙花一现,有些派别则变化到和原来的主张迥然不同,有些派别的主张和自己的实践并不总是一致的,有的承认现实主义文艺的一般原理,有的只承认自己主观思辨的体系……对之作出详细分析是很困难的。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迷茫、焦虑、不安、失望甚至绝望;一是对传统音乐价值的时而尊重时而怀疑,甚至对传统音乐的一切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只求自辟蹊径。因而,对这一种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作非常艰巨的分析、研究工作。比如,从表现主义走向十二音体系又回到自己独特道路的亨德米特(1895―1963),可以称得上是所谓“现代主义”开山祖师之一,他便经历了上述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而他的主张也不是我在上述对“现代主义”的概述中尽能包括的。他的主张也有发展和变化,同他的作品也有发展和变化一样;用他形之于笔墨的“主张”也不能解释其全部的音乐,因为这只是某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主张”,亨德米特在其著名的论文《作曲家的世界》及其他的论述中陈述了他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和他早期的见解无疑是不同的。不妨摘出几段作为例证:

“交流”。尽管音乐就象我们在实践上所示,它(指音乐)的语言倾向于抽象化,但它是作者与他的音乐的直接需要者之间交流思想的形式。作曲家在能够做到在直接需要者的要求和他的才能之间达到相互了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这要求他们无需言喻而被理解,这才能让其直接需要者得到满足而又充满智慧和诚实。

这是亨德米特的“音乐基本原理”的第一点。我们发现,他的追随者和后继者们与他的主张有着多么大的差别,还不是昭然若揭么!

亨德米特的第二点原理是“技巧”。

“所有建立起来的音乐理论必然与音乐实践有关,作曲家必须具有的训练是乐器演奏和谱写音乐的过程一起经由持之以恒的实践体验。体验达到通晓,特别是经过一批一批的实践直至得心应手的境界”。

他的第三点原理是“调性”。

音乐的调性对于亨德米特就象地心引力定律对于物质世界一样是理所当然的,想要忽视它不仅是无效而且是导致混乱的。在音阶的十二个音里,各种可能的音程组合有安排得很自然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和与基本中心调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的。在所有音乐创作中,这种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守(1948年他的《玛丽亚的生涯》的修订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修订前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改变了声乐的线条,使旋律与和声配合得更加紧密,总体结构有其明确的调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符合其表现和象征的意图)。

这两点主张,和其有的后继者们有着多么大的分歧,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他的第四点主张――“象征”。对于他可能是重要的,对于我们剖析现代派技法关系不大,但在音乐思想上是重要的。

1940年之后,亨德米特日益接受这样的思想。即音乐作品里各种符号安排的式样应该是象征性的,它象征的是全人类在道德和心灵里更高的状态――有意识地回到圣・奥古斯汀和其他人阐述过的中世纪的教义。这种教义的最充分的例证是他的作品《世界的和谐》。歌词是他自己写的,涉及的是十七世纪初天文学家凯普勒生涯和思想。亨德米特把凯普勒的16的天文著作《世界的和谐》的题目和思想作为这一歌剧的名字。

这种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汉代以后“天人交感”的变种,音乐和宇宙运行的规律一样在于“和谐”。

上述这一思想要进行分析得用不少的篇幅,我们可以暂不涉及。我这里摘出一些段落,其目的在于说明都笼统地称之为“现代派”的这一流派,其中不同时期不同主张的流派是非常不同的,有时是相对立的。比如说,传统是“训练的基础”呢,还是必须弃之如敝屣?对“调性”是应视作自然、生理、听觉、习惯的基础,还是应该置“调性”于不顾――象有些序列音乐的主张者那样?音乐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称它“交流”也罢),还是音乐根本不表现任何东西?

总之,被称为“现代派”或“先锋派”的音乐有时是绝然对立的东西,是良莠不齐的混合体,对之不能简单地、笼统地全部加以肯定或全部加以否定。但从其思想根源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知识分子彷徨、苦闷、失望思想的反映,这一些东西我看是不能接受的。但其中也不乏有用的成份,是金沙并陈。我们对之只能作沙里淘金的工作,不能全部地肯定甚至照搬。鲁迅先生是主张“拿来主义”的,但对人家“送来”的东西“要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自己来拿”就要有所取舍,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还要看到,其思想体系乃至具体技法,大多是不应“拿来”的部份。鲁迅先生说得好:“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或要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文艺。”

我认为,关键在于胆识,有拿来的胆识,有辨别的

能力。有胆有识,乃真勇者,二者缺一,或为莽汉或为尾巴而已。(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四)

近年来有部分青年音乐作曲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热心于姑且称之为“先锋派”的一些作曲技术问题。被称之为“先锋派”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潮,仅在一点上是统一的,即大多醉心于改革和创新,但其主张、思想、观点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其中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的我认为我们不能接受的观点,即对“传统”的背离。“传统”应称之为人类音乐实践的积累。其中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的因素是不能抛弃的。抛弃传统和背离生活一样,这样的音乐是不会有什么积极结果的。这也是这些流派中许多“派”此起彼伏、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因为离开人类千百年的音乐实践的传统,抛开传统的习惯的心理的审美习惯,甚至离开一定的物理学的基础来侈谈革新和创新,无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不反对在特定的目的下,借鉴其有益的、有效的某些手法)。但不能笼统地总体地予以接受。因为,缘木是不能求鱼的。(注: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92~293页。)

(五)

近些时候,音乐界的同志们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新的作曲技法,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即使为了开阔眼界,我们也需要对它有所研究,有所了解,有所借鉴。所以,少数作品借鉴了这些新技法,只要用之得当,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以来一般被称之为“先锋派”的新的技法,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派别,其中有铿锵有力的可贵的创新,也有苍白无力的主观的臆想,正象对待一切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一样,必须由表及里,去芜存精地批判学习和借鉴,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新的”就一律肯定。有人说,欧洲古典作曲技法已经被前人挖掘殆尽了,因而必须引用这些新的技法才能进行新的创造。这种说法则就失之极端了。古典技法,或者具体地说基于调性概念上的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是否已经全部挖掘殆尽了呢?我想引用一段普罗柯菲耶夫的名言,他在《旋律会不会枯竭》一文中说:“我们写一支旋律,可以从任何一个音开始,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音作为第二个音,其中包括向上一个八度和向下一个八度的每一个音。向上一个八度有十二个音,向下一个八度同样有十二个音,如果再加上开始用过的那个音(旋律中是可以重复用音的),那么我们安排第二个音时就有二十五种可能,在安排第三个音时就有25×25  =  625种可能。我们现在设想一个旋律,不要太长,就算八个音吧,二十五同二十五可以连乘六次,也就是二十五的七次方,这就将近60亿种可能……。”这段话虽然讲的是旋律,我想对于和声、复调手法、织体手法……都是适用的。所以,我们说基于调性概念上的古典技法远远没有被挖掘尽,相反,在创造上还大有驰骋的广阔天地。当然,解放以来,我们的音乐创作在技法上过多地局限在古典乐派,在美学上过多地局限在浪漫乐派、民族乐派的原则的框框之中,因此适当地、有目的地引用一些新的技法以适应新的创作上的需要,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我们在管弦乐创作的领域,过多地局限于浪漫学派和民族学派的美学原则之下,已经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管弦乐创作的束缚。但是,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一切新技法都无原则地顶礼膜拜,非“新”不可,非“新”不要,“新”的就一定是“好”的。

一般说,二十世纪以来的新的作曲技法并不是一个很单纯的文化现象,各种流派之间,其主张差异之大是很明显的,但他们根本的出发点虽然都标榜是在力求创新,力求走前人们所没有走过的道路。而且,历史上确有不少当时的“新”不为同时代的人所了解、所接受,若干年后才为人所接受、所尊崇的事实。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二十世纪以来的一切“创新”都视之为同时代人不了解而将来必然被尊崇的事物。因为历史上也不乏自认为“创新”,实系假创新或其基础与路子不对头而永远不能为后人所接受的事实。

我认为创新,一要源于生活――人民生活的本质反映,二要基础于传统――吸收传统中一切有益的东西。离开这两条侈谈“创新”,不仅不能为同时代人所接受,也不可能对后人有所贡献。

因此,对于引用新技法,必须持批判地借鉴态度,有所选择、有所区别、有所分析、有所取舍。(注:见《音乐研究》1982年第1期。)

(六)

由于上述的两个否定(指“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反映论”和“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辑录者注),在音乐界引出了两个“怪胎”。第一个“怪胎”是对新潮音乐的无原则的吹捧。这里必须说明,我这里指的“怪胎”,不是指新潮音乐本身,更不是要否定我们应该批判地借鉴新潮音乐的技法。事实上,近年来用新潮技法写作的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或新颖之作,如瞿小松、谭盾、苏聪的某些作品便是。其他一些作曲家在运用传统技法的同时,也从未拒绝使用适合于他们的作品的新潮技法,如马思聪、朱践耳、罗忠róng@②、桑桐和王澍等,都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我所说的“怪胎”是指对西方新潮音乐从哲学体系到技法的全面肯定和无原则的吹捧,甚至认为今后中国音乐只有走西方新潮音乐的道路,才能走出所谓“困境”。把新潮音乐当做“新圣经”,这只能导致一花独放而百花凋零的局面。事实上,连西方的音乐专家也认为“听不懂”某些新潮音乐,那么,这种音乐和群众的思想情感距离有多远,就可想而知了。(注:见《中国教育报》1990年9月15日第4版。)

(七)

我在两次座谈会上都提到了“两个怪胎”的问题,据说传说很多,也有误解的。我曾经  多次说明怪胎指的既不是新潮音乐,也不是通俗音乐本身,而是指的对前者的无原则的吹捧,对后者的泛滥、放任以至怂恿。前者和我们理论工作者有关,后者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音乐界不可能担负全部的责任。

新潮音乐的称号我也不知道是何时何人提出的,的确没有一个很科学的界定。但是,大家约定俗成地使用了,大家都知道是何所指。我个人的意见是在本世纪以来,西方兴起的这种音乐,其中一些形成文艺思潮的哲学基础,我们是不能全部接受的;至于技法的借鉴,只要适合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便不容反对。老一代的作曲家从马思聪到朱践耳,从罗忠róng@②到王澍……都作过许多有益的借鉴。年轻一代的从瞿小松、陈怡到谭盾,第一,他们都非常重视民族神韵;第二,他们都在借鉴中力求发挥自己的个性,这不仅是应该承认的,也是应该鼓励的。(注:见《人民音乐》1990年第6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氵右风

@②原字左钅右容

篇4:论现代反战幼稚病

论现代反战幼稚病

一�N�似肺炎,�Q做SARS的致命�魅静≌�在四�蔓延,疑�槟撤N未知�^�V性病毒肆虐。

一�N�F代反�鹩字刹≌�在世界各地流行。��γ烙⒅�У姆�σ晾�克候�因政�嗟���,�募~�s到�f金山,安曼到�_�R士革,墨西哥到�R德里,吉隆坡到布�塞��,�R尼拉到到�s翰�{斯堡,反�鹗就�如火如荼,�⒓尤�狄�模�狄郧��f�。

“�f物人�橄龋��f事和�橘F”,“反�稹碧旖�地�x,何�碛字刹。恐痪��@�龇�疬�拥幕�本特徵竟是:不反����u造者,大反����K�Y者,多�⑴c者惘然不�X倒�_之�鸬�v史定位,意�R不到自己正在扮演的反派角色性�|。

黑格���f�^�@�拥�庠�:“我����v史中�W到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人���砭筒����v史中�W到什么。”事��差不多就是�@�印H酥�所以�槿说南嗵�之道也者,��ひ��成千上�f年,好比�是�z著在找不著生�T的八卦迷魂��Y,�胎不出那�p�d不�M的你死我活、弱肉��食�擦址�t(Law of the Jungle)。人�Q“二十四史”�椤跋嗫��”,普天之下世界通史何�L不然?一部文明史,何�L不是野�U史。不�炎子�O,同源同�N,或�T夏夷狄、非我族�之辨,�o不反反��停�互相�⒎ゲ恢梗�凶��暴戾,�o所不用其�O,�^非�{虎熊豹一切非�`性猛�F�所能望其�背。十八世�o法�m西有心人伏��泰研究了他以前九百年的�W洲史,�l�F“不�嗟��y使千百�f人死于非命,把多城市���U墟,代�r如此可怕,�蟪�s微不足道。”“史��里�]有多少和平安定的年月,只�破�暮�牡�。”��世嫉俗的德��人叔本�A�f,“�v史所��的全是���和革命;和平的年月不�^是零落短�旱耐nD或�g歇而已。”于是他�J�椋�“人�c人必然彼此���,因此永�h��相互仇�⒛酥����。”悲天��人的俄�_斯作家契可夫看法大同小���s“在人的心目中,生存的主要意�x是�P�Y,�v史是一系列���。”

另一位��世嫉俗的大���R克思不像他��那�酉��O,他把人�尚未�@得�氐捉夥诺娜�部�v史�Q�槿祟�的“史前史”,以�檫@部“史前史”有朝一日�Y束後,�⒂姓嬲�的人�的�v史�_始。

人之所以�o愧�槿f物之�`,��善用天�x特秉��造性思能力,��Y富的�v史��,�l�F、�I悟和��胤�合自身最高利益的人�g“正道”,全面取代非�`性生物�擦址�t,在互惠互利的良性���中持�m�l展�M步,互相�⒙镜���行�榻K要走�M�v史。

�v史事���@示,只是在�F代民主共和政治�w制形成以後,奉行中庸�Q策之道,在民主��家之�g凡有��端自可通�^和平理性途�剑��用天�x�`性智慧,“��r��r”折�_�f商�求��化解�Q之道,�o需�裥谐�越和平制裁措施以外的�游湎虏撸�甚至不必要以武力威�{作�檫_到目的的手段。人�世界�K於出�F了以相互合作和良性���取代���的希望和可能性。

二次大�鹨葬幔���^近半世�o核恐怖平衡冷�穑�世上�鸹�缀�奈粗瓜�;但西方民主�w系��家相互之�g,包括昔日一���v史世仇,也一律�D化�橐慌上楹偷木�子之交。例如法��和德���v史上曾�M行�^七十多����,�α⒏糸u至深,若非共此民主�w制美景良辰,�l能想象今天�P系友好密切?

�F代民主��家�c非民主政�w��家之�g如果�l生���,一般�f�恚�前者的中庸�Q策路�限制了�氖���的目的性,主要局限于制止侵略行�剑�解除武�b威�{,恢�驮�有秩序(通常指事�前的界�和��B),然後�求和平手段解�Q剩下的��端,而不是�榱送ㄟ^���消��Ψ健�U大�I土或�Z取�Y源、�富、�鹄�品,所以一般不必采取“剩勇追�F寇”的�O端方�,�K且全力防止殃及�o辜平民。

美��第三十二任��y富�m克林‧�_斯福如是�f,“美��的力量���始�K�用在�槿祟���取到一���M可能清除��家�g彼此�^�m使用武力的最後和平。”二次大�疳崦����行振�d�W洲的“�R歇�����”,惠���〉牡��,�K扶植�o�l件投降的日本迅速恢�徒���;美��主�У捻n�稹⒃�稹⒑����,武�b干涉波斯尼��再造多�N族民主,科索沃之�鹬亟ò���值�^�定局�莸龋�都以不同方式�w�F了上述非�鹨�D的“有限度”�事行�犹攸c。

��管世人��於西方�w系民主��家以人�嗪驼��x名�x���莞缮娴男�槎嘤邪�嘀髁x的批�u,但我����竟看到了基於非�鹨�D的����^的�d起,以1991年海�����橥怀鼋�例,一�N被�I�椤按虿悔A政策”(No-Win Policy)的“有限度”���模式�u次成型,由此展�F了最�K消����的前景。

常常�到有人指�美��充��“世界警察”,其��,在�擦址�t依然大行其道的今天,世界需要警察,以�Ω���I、小偷和各�N破�墓�共秩序的罪犯,每一���M步��家都有充��“世界警察”的�任和�x�铡H绻�最大的���H�f�{�C��如�合��力�q不逮,美��作�橐��最��大和最具公信力的��家,既有�Y格和能力,自然��o旁�J。美��以舍我其�l的姿�B主�映��“世界警察”�@��非常不�好的�D�y任�眨�持世界必要的秩序和基本的正�x,�檎���世界能�蜷L�r期持一��相��和平、�定和�l展的��B,不惜�奚�珍�F生命、�量��,忍辱�重,作出了�o�c��比的��I。就近期言,波斯�场⑺黢R里、波士尼��和科索伏等�鹗拢�都是美��主�Ш椭С窒鲁晒Φ恼��x行�印H�年多前南斯拉夫米洛舍奇政���科索沃人民�M行�N族清洗、屠��;�合��和整���W洲�t�t不�袢∪魏握��x�e措。是美���ь^果�嘈�樱�打�袅��行�N族�缃^的塞����基督徒政�啵�挽救了多科索沃穆斯林人的生命,�榘���职�u��砹撕推胶拖M�。世界需要美��和更多值得信�的��力派主持公道,不然,我��很�y想像�@��世界��像�F在那�映�M理性和希望。“世界警察”�@一�^�,是冠在美利�院媳����^上的崇高�s�u。

後冷��r期,全球政治民主化蔚成潮流,���一�w化�莶豢�酰�一度洋溢著好事�B�B的�酚^�夥眨�首度出�F了疑似人�史�ゴ筠D折�R近的美妙�E象;怎奈�L�L�t�m�e重�y返,返祖�A向逆潮��ィ�以911事件��苏I,���H恐怖主�x公�_挑�鹑祟��M步文明,�O大地干�_了�v史的航向,世情更其�U象�h生,危�C四伏,前程叵�y。

世界上�有不少�V篇�裁政�啵�施行暴政,�`踏人�唷0凑兆鹬��家主�嗟�鹘y原�t,�@些��家的�炔���}主要依靠本��人民自己解�Q,���H社��只能�M行�m���P注,不容越俎代庖,除非出�F像科索伏那��乐剡`反人�嗟姆N族�缃^事件,方才可能引起�事干涉。然而,在20911恐怖�u�羰录�以後,一旦事涉恐怖主�x,�@�N制�s�l件�荼匾�因��反恐�Y��的特�c而改�。?v0U IQKBcEEn- 94 V`ot+,TTA9h“W~p;q毕业论文格式 W;ka&8W Q Dhh@k%@1L 50O 5~

911�碾y告�V人�,基於恐怖主�x�O端邪�旱奶攸c,如果把大�模���H反恐�Y����橐����,�@然是一�鲂再|迥然不同一般的另����。��於非常�[蔽、�o所不在而且�o所不用其�O的恐怖主�x,任何�V�T理智和道德的非暴力方式都不起作用,寄希望於�靖或�判,自限於“後�l制人”的武力自�l,不但�]有明�@的防治恐怖主�x�萘Φ男Ч�,反�⑦M一步�v容和激�l恐怖分子的.狂暴�Y志;因此恐怖主�x的受害者根本�o���行上述解除�Ψ轿溲b威�{,恢�驮�有秩序(通常指事�前的界�和��B),然後�求和平手段解�Q剩下的��端的“打不�A政策”或“有限度”���模式。�榱�Ω���H恐怖主�x,�F代社��的安全�^念、安全�鹇浴⒎拦�目�恕���H合作以及相�P配套措施,或者�f世界警察的治安之道,有必要及�r�{整和更新。在�@�N情�r下,“先�l制人”(PREEMPTIVE STRIKE)的主�庸�簦�和除��毡M的�远�氐�鹇苑结�,就成了�A防和自�l的不得不然的必要的合理的�x�瘛B畚穆巯执�反战幼稚病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H恐怖主�x�萘σ�想形成大�夂颍��o��呢�力、物力、�M�能力、後勤基地、庇�o�l件,武器供��,尤其是大�模���性武器包括��d工具�碓纯矗�都不可能�]有��家����w或明或暗的支持。�Q言之,�L�h而言,�]有後台��家,就�]有堪以威�{人��M步文明的���H恐怖主�x�萘Α2恍业氖牵�今日世界,除了已�被摧垮了的阿富汗塔利班政�嗤猓��有�_�_姆.候�因�y治下的伊拉克正在�e�O充���@�拥牡�源要角。

伊拉克的�_�_姆.候�因政�����行�V平y治,以非人道手段包括大�模���性化�W武器��酷��罕��人民;�ν�o����H�P��t,�^�l��梢涟四���之後,1990年悍然侵�奏���科威特,��樽约旱囊��省,翌年�槊��主�У穆�合��武�b力量��。�被迫接受�合��制定了�栏竦墓苤拼胧�,特�e是禁止�l展生化到�岷说却笠�模���性武器。十二年�恚�候�因政�嗝暌�和�蚺����H社��,不�噙`反武器管制措施,甚至�逐�合��武器�z查人�T,�合���榇诉M行制裁,作出�^十七次��σ晾�克���}的�Q�h,都被�同�U�。尤其怵目�@心的是,候�因政�喙�然充��恐怖主�x後台,�榭植澜M�提供��基地,�Y助、鼓���害�o辜平民的自�⒐�簦��γ棵�自�⒐�羧�T提供�p�~二�f五千美元(911事件後提高至四�f美元),挑����H反恐�Y��,�r可能把大�模���性武器提供�o���H恐怖分子。一旦�@��政�嗯c���H恐怖主�x者�手�]舞大�模���性武器大肆活�又��r,就是人��M步文明�f劫不�椭�日了。

解�Q伊拉克政治�盒远玖龅淖詈梅椒ǎ���以和平的政治手段�樯希����只是�o奈的最後的�x�瘛B�合��和���H社��已�耐心�c候�因政�嘀苄�了十二年,在���H恐怖主�x公然大�e挑�鸬慕裉欤��M能�o限期拖延下去,��@��政�嘤凶��C���娜萆��a沙林毒�狻�VX神�毒�狻⑻烤也《尽�…以至�岷宋淦鳎�增加恐��、威�{其他��家、包括美��的能力。著�r�g的推移,清除�@��毒瘤的代�r�⒓�∩仙�,甚至�_到�o可奈何的地步,�o�美��和整��人�大家庭都承��不起�@�右蜓�自�`的致命�L�U。

11月,在美���猿峙�力�中�下,�合��通�^1441��Q�h,重新派出武器�z查人�T,�o予候�因政�嘧袷丶s法,免於�土P的最後�C��。如果�@��政�嗳匀徊荒�已吕振R,�y道今日世界�不能接受�靖主�x的�K重�v史教�,放��人�g正道是非原�t,再�_姑息�v容,鼓�钭�海��O�`�n生的�豪��幔�

第一次世界大�疳幔�一派反�鹦��搪�中,英��首相��伯���署了慕尼黑�l�s,把波�m、捷克拱手��o德��,意�D�Q取�{粹政�嗤V骨致浴S捎谌狈Α笆澜缇�察”功能,在���H�靖主�x姑息�v容下,德��法西斯��狂茁�L,日本���主�x肆�o忌��,�K於再度�е率澜绱�鸷平佟6��鹨葬幔�在美��主持下,���H社���Φ��和日本等原心��家��行�栏窆苤疲�防�侵略���悲�≈匮荩���向�l展���的良性�M步之路,成效卓著,造福人�,功莫大焉。近年�砻��主�б幌盗械种魄致缘���H�事行�樱��K�猿�绦蟹拦�再犯的管制�Σ撸�克服重重阻力,��鸱杆徒���H法庭接受�吞�。但�@�拥脑��t立��K�]有得到目光�近,沉迷在各自眼前利益的多人�同,更�檎�治�l愿和投�C客引�榭沙巳∏芍��C,致使美��步履�D。

篇5:论现代公司管理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于现代公司管理也是如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整个市场供需状况由卖方市场发展到买方市场,公司发展状况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营销为中心,营销重心由以产品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竞争对手的不断涌进、客户不断精明的需求、激烈的多层次竞争等使得公司不能不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变革,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从家长式管理到人性化管理、从感性管理到理性管理、从官本位管理到科学开明管理。

在目前公司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公司文化建设缺失。由于公司文化建设的缺失使得公司对员工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无法形成公司上下整体思维的共识,无法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员工对公司没有忠诚度和归属感,公司对员工缺乏信任和信赖,相互就是赤裸裸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劳动合作关系。

2、人才培养意识缺乏。一些公司总是感叹“人才难找,人才难求”的往往也是最不重视人才培养的公司。其实最适合的人才往往是公司自己培养的。很多公司不会也不愿栽培熟知公司状况的资深员工进入管理岗位,喜欢将“空降兵”招进公司,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期望一番大作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相对资深员工深感职业生涯发展只见到坚硬的天花板也选择离去。

3、用人观念生硬。除任人唯亲的恶习外,有了人才而不会利用,不是大材小用就是小才大用,这无疑是公司的一大悲哀。员工感觉公司没有公平畅通的职业发展前景而选择离去,从而直接导致公司内部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人才梯队,造成很多工作无法延续,没有有效积累和总结,甚至遗留大量问题。

4、管理模式简单粗暴。困扰中国公司管理的魔咒就是老板的“一言堂”, 事无巨细插手具体业务工作,甚至自行包揽决断;靠主观经验判断、简单粗暴地行事,决策变化莫测。从而造成整个公司莫衷一是、混乱不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官本位色彩浓厚,区域人员散兵游勇、天马行空等。

科学规范的公司管理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管理不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是如何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按照适宜公司现状的规范、制度、流程以及方法、步骤来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一些公司管理者传统地认为管理就是监视、监管、监控部属工作。这些管理者往往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琐碎的细节上,认为看起来比任何人都聪明就是管理,不懂得去激发员工、培育员工,

如果总想着控制、抑制员工,就会使他们处于黑暗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员工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无法激发每个员工的能动性。尤其一些管理者通常是从员工身上榨取绩效而非激发绩效,属于 “家长式管理”,对部属缺乏有效授权、支持和信任,对一线员工缺乏有效指导、教育和沟通。

国际营销界倡导“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的理念,并不是说全然不用管理,而是高层管理者不要陷入越位管理的漩涡无法自拔,中低层管理者不要陷入过度管理的泥潭。

1、管理最高境界就是道家风范,知人善任、无为而治!知人善任就是管理者应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做到才适其位、位适其才,分析人与事的不同特点,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高层管理者不需事无巨细插手干预具体业务,毕竟教练不是去上场踢球的角色,只需要作好“宏观管理”,拟定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和调配内外部各种资源,使整个公司按照既定的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模式以及相应的规范、制度、流程等顺畅运作,就是无为而治。

2、中层管理层应该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核心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思想重在教育,重在启发,重在感化。中层管理者应该是以身作则,教育启发,对员工怀有同理心、亲切随和、公正严明,与员工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扶持,使得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员工感受到平等的意识,如此公司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员工对公司怀有深厚感情和道义,他们就会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3、基层管理者应该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之初,性本恶”,一切要按照制度规范流程开展工作,做到奖罚分明、令行禁止。通过制度、规范、流程等管理行为来约束与引导员工行为而实现塑造强劲的执行力。值得注意的是制度流程的建立出台并不是局限、压制员工开展工作,而是界定团队每个成员分工的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彼此合作的方式,引导团队成员彼此协作,更高效地做好公司各个环节工作。

无论什么层次的管理者都需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这是管理的趋势,不可违背。这些不是停留在口号或者对外宣传上,而真正应该使之深入管理行为之中。人性化管理不是将“人性化”当作“人情化”,给下属买生日蛋糕,或出去“撮”一顿等。其实,这些可能都需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人性化管理也不一定是靠更多的薪水、靠更宽松的考核、靠更低的工作强度。重要的是,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喜欢下属”。这才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管理者真心喜欢每一位下属,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看他们的缺点,要学会肯定下属所做的一切努力,给了下属成就感和赞许,并要嘉许他们弥补缺点的勇气和具体行动,就算严厉批评他们,他们也会理解的,但决不是求全责备、苛刻坚吝。

如此,只有通过塑造科学规范的管理观念、管理行为、管理体系才可能铸造公司自身系统竞争力,从而获得稳定上升的竞争优势地位。

孟怡昭,EMBA,曾历任TCL金能电池有限公司区域销售经理、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营销总部渠道终端建设项目主管、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培训经理/内刊编辑、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营销管理高级咨询顾问/项目经理、上海思沃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等。具有较为丰富的营销实战经验和营销理论基础。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mengyizhao@msn.com

篇6:论现代城市建筑设计

论现代城市建筑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在大量的`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凸显了诸多问题,城市建筑与城市相互之间的脱节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文章从城市建筑设计出发,寻求缓解建筑与城市之间矛盾的办法,探索促使二者有机契合的有效途径.作 者:潘贤  作者单位:广州南方电子工程设计院,广东,广州,510055 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 ”“(6) 分类号:X2 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城市建筑    城市功能   

篇7: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

1 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1 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

(3)消费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市场竞争激烈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结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1.2 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的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

2 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不足

(1)管理相对太粗放,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不够细化。

(2)管理组织相对落后。

(3)企业管理者素质亟待提高,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精神。

(4)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主要是企业产品总体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低、超前意识差、科技开发投入少、企业发展无后劲,导致企业无力进行管理创新。

(5)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缺乏应有的监督审查管理机制。

(6)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配套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不健全。

篇8: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3.1 企业管理思维的创新

我国企业要实施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其次,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再次,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要追求管理思维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注重信息的挖掘、整合运用以及风险管控。

3.2 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上的创新

由于工作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另外,创新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富有经验的专业性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在管理创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的重点要由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重视企业文化,注意人际关系,使管理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相信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

篇9:现代生存论作文600字

著名自然学家达尔文曾言:“适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万古定律本将以一种永恒的形态存在于世,本意为“不向前便会被自然世界吞并,不竞争便会被食物链践踏于最末端。”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这一句言语,只不过是变了味,变了色。今人认为要想在世上生存下来,不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各端高科技技术,说白了便是刷微博、QQ、微信等社交网络信息,这般的随波逐流都可以成为他们炫耀“我没落伍”的资本。

由于网络的愈加流行,手机自此不离人类之手,各个网络红人、娱乐界明星都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你若是随意问一个人他一天的生活日常,相信答案八九不离十,一定是有类似“起床、工作、看手机、睡觉”的。你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并且撇撇嘴道“这有什么?我们这一代都这样。”没错,正是你这句话,一言中的了无数现代人的错误生存论与价值观。

碎片化生存使人与人之间愈隔愈远

不知你可否发现一桩十分普遍的现象:不论在哪里,是公共场所还是庄严场合,几乎每个人都低着头,只是偶尔与对方讲讲话。以往,有些人总是头痛人声鼎沸,过于嘈杂的环境,然而在今天,世界的忽然寂静却成了人们疑虑不已,无法破解的谜题。

该责怪谁?电子产品,还是人类自己?

电子产品的发明与过度使用让个个人成为了“低头族”,无论多忙多累,还有多少人可以努力克制住内心“想看手机”的欲念,去做实在的事呢?

电子产品的发明本意没有错,它们的目的当然也不是伤害你、诱惑你。让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了解和友情的,其实是人类的碎片化生存理论以及那颗充斥了欲望,无法管束住自我的心。

篇10:论知识产权法的现代发展

借助经济、政治、科技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和综合作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渐次诞生,茁壮成长,遂形成今日之规模。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互联网络、生物技术的科技浪潮,必将推动知识产权法因应形势之需求,继续向前发展。本文旨在从零散的法律改革中,自不同的角度,梳理出知识产权法的发展脉络,以揭示知识产权法的发展态势。

一、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客体上的发展

知识产权法之初始,仅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为其主干。历经岁月变迁,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权利客体)日益延伸,渐成无形财产保护的.主要法律表现。譬如商标法,早期仅保护商品商标,其后扩及服务商标,现在又延及地理标志和证明标记,似有将商业标识一网打尽的趋势。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客体虽日益丰富,但也日益背离其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和特征。

知识产权客体(即知识产品)的范围传统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创造性的知识产品,比如专利技术、文艺作品等;一是识别性的知识产品,比如商标、商号等。因此,知识产权的客体在传统上要么具有创造性,要么具有识别性,并非只要是具有无形性或非物质性特点的财产,就都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框架中找到位置。但近年来的知识产权立法,开始缓慢的动摇知识产品传统上应具有的创造性或识别性特征。

如果留意著作权客体的悄然变化,即可感受到背离传统的趋势。早期著作权法在保护范围上主要限于文学艺术作品,后来扩及到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显然这些作品逐渐的远离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至于保护计算机软件,更是与文学艺术作品毫不相干。为此,中山信弘曾经指出:“著作物的范围正在由纯粹的艺术型或者学术性向着实用型、机能性方面扩展。” 可见,著作权法之客体范围已然发生重大变革,但无论如何,这些客体尚能保持独创性的特征,只是独创性的程度逐渐弱化了。

但是最近,甚至连独创性的特征都抛弃了。通过的《欧盟数据库指令》,确立了一种新的知识产权“数据库特殊权利”,赋予数据库制作者以“摘录权”和“再利用权”,意在阻止他人擅自使用数据库的全部或实质部分的内容。从此,在内容选择和结构编排上没有独创性的数据库,也可以得到这种新型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在传统上,数据库只有在选择和编排上满足独创性的要求,才可按汇编作品给予著作权保护。知识产品的创造性特征,由此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商标法上,识别性的特征也日益弱化。证明商标的保护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商标是用以证明商品或服务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记。在证明原产地时,证明商标尚能体现出些许识别性,但这种识别性是对商品的来源地区的识别,而不像一般商标那样,是对商品的来源厂商的识别。可见,原产地证明商标已改变了识别性的内涵。至于仅仅是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产地等特定品质起证明作用的证明商标,基本上没有任何来源识别的功能。因此,证明商标动摇了商标权客体传统上的识别

[1] [2] [3] [4]

篇11:论集体主义的现代涵义

论集体主义的现代涵义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我国目前倡导的集体主义是现代集体主义.与改革开放前的传统集体主义相比,现代.集体主义是肯定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全面集体主义,是超越狭隘群体的普遍开放的集体主义,是以”守法“规范为基础的合法的集体主义.

作 者:刘天喜 王报换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攀登 英文刊名:ASCENT 年,卷(期): 23(5) 分类号:B822.1 关键词:现代集体主义   传统集体主义  

篇12:论现代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

论现代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

结合近年来对运动训练模式和运动成绩产生重大影响的`新的训练方法,重点介绍了核心训练、功能性训练、康复性训练,指出这些训练方法在军人体能训练中的移植与借鉴,对丰富军事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为战斗力更好更快地生成服务起到积极作用.

作 者:邓运龙 张海忠 DENG Yun-long ZHANG Hai-zhong  作者单位:八一军体大队科研所,北京,100072 刊 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8(4) 分类号:G808.1 关键词:体能训练   核心训练   功能性训练   康复性训练  

篇13:论哲学的现代功能

论哲学的现代功能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时代的哲学具有不同的功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进行审视,哲学的现代功能主要有科技功能、社会功能和实现人的价值的功能.科学功能在培养人们的问题意识和求真精神的同时,为具体科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提供方法论支持.社会功能则促进人们不断解放思想,在对现实进行辩证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构建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人的价值的实现功能,是通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协调入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满足人们的终极关怀,赋予人们现实生活以意义.哲学的三大主要功能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不断进步.

作 者:武东升  作者单位: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2) 分类号:B018 关键词:哲学   哲学功能   科学功能   社会功能   实现人的价值的功能  

篇14:论美学的现代发生

论美学的现代发生

本文探讨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现代社会获得确立的根源、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作者认为,虽然美的观念和对美的思考古已有之,但美学学科的确立却是现代社会发展后的产物;作为独立的现代人文学科,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审美和艺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而是在其对审美艺术的阐释中渗透了现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原则——美学是现代人文精神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

关键词美学现代发生现代性人文精神

引言

就人类文化史而言,艺术和对艺术的思考与研究古已有之;然而,以艺术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美学却是在现代文化运动中产生的。传统艺术理论(包括相关的审美思想)始终不能从对神话宗教、政治伦理等其他社会-文化形式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自律性的哲学-文化话语。这个基本的依附关系也决定了在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品的形式对内容的依附关系。美学以审美自律性为前提,主张审美形式的独立性和普遍价值。美学不仅使艺术理论摆脱传统的依附关系并获得独立,而且使艺术品的形式获得独立价值,成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中心。

从传统艺术理论到作为现代学科的美学的转换,包含了传统艺术思想和现代艺术思想之间的深刻差异。这个差异的深刻性在于,它是以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根本性变革为前提的。美学的现代性特征从根本上既决定了它不是一个普遍的(一般的)艺术理论学科,也决定了不能把传统的艺术理论划归人美学体系中以及赋予其“美学”的属性。揭示传统艺术理论与美学的历史性、本质性差异,是20世纪西方美学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始终把美学等同于普遍的艺术理论,把传统艺术理论与美学含混地归于同类。这一含混影响了从根本上认识美学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也制约着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现代历史发展的背景上,重新认识美学的现代特性是国内学术界应当着手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代性的奠基

在西方,1750年,随着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的《美学》出版,才出现“美学”术语;在中国,时至20世纪初叶,经过日本对西方美学的中转翻译,才逐渐使用这个术语。随着这个概念的出现和使用,在18世纪中后期,美学才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人类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为什么美学迟到现代文化发展之后才获确立?换句话说,以古老的美和艺术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之产生,为什么是一个发生在现代文化运动中的事件?          古代社会是个有机整体,它的意识基础是以宗教和形而上学为表现形式的基本理性。这个基本理性构成传统社会统一的世界观,规定解答一切社会文化问题的统一准则。具体讲,以统一的世界观为基础,科学、道德和艺术共同隶属于这个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基本理性,三种文化形式都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律原则,它们的一切问题都要根据这个统一的基本理性来判断。

在西方漫长的古代史中,因为宗教占据了社会整体的核心地位,是这个整体的基本凝聚力,艺术不仅因为依靠宗教而得到了纵贯历史的辉煌发展,而且艺术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内容)也是统一于宗教的——它是宗教活动的一种基本工具和方式。在西方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中,不深入理解西方宗教精神,不把这种精神作为艺术的内在动机,是不能真正把握自古希腊以至于前浪漫主义时代的西方艺术实质的。比如,人体艺术的发达,是西方艺术的一个基本传统。这个传统的确立,是以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宗教情怀为基础的。传统艺术家是把为人塑像作为为神造像的神圣事业来进行的。在此,我们看到艺术与宗教的内在统一性,也因此艺术是传统西方社会所绝对必须的。中国历史的情况不同。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宗法体制为核心的,这决定了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而艺术则在这一结合之下,成为传授宗法精神、实现宗法统治的基本工具和方式。在传统中国文化的主导体系(儒家学说)中,艺术被赋予两个层次的规定:艺与乐教。艺,即技艺,把艺术视为技术或技巧活动;乐教,泛言之,即今天所谓艺术教育。艺术作为单纯的技巧性活动,是儒家所看轻的;艺术作为“乐教”,即艺术教育,才是儒家所看重于艺术的。儒家认为,乐教的基本作用,是深人个体心灵而培养社会成员内在的社会认同意识——共同感。这一作用是其他社会方式如礼、法所不能具有的。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是社会维系所必须的。

现代化运动打破了古代社会的有机整体结构,取而代之以目的-合理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根据马克斯?韦伯(M.Weber)的理论,现代化运动是社会的启蒙和世俗化过程,它以理性化发展打破了传统社会基本理性的统一性,将之分为三个互相独立的领域:科学、道德和艺术。与此相应的是,原来隶属于统一世界观的问题被分别纳人三个专业化的属性下:真、善。美。在这个分化中,科学、道德和艺术获得独立性,并且形成各自发展的体系。文化的分化和各文化领域的体系化产生了相应的专门职业,出现了掌握和控制各领域的专家。在专家控制下,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认识-工具理性结构、道德-实践理性结构、审美-表现理性结构。韦伯认为,文化领域的三分化是文化现代性的基本特性,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化发展的要求。哈贝马斯(J.  Habermas)则认为,文化的专业分化是18世纪启蒙哲学家制定的现代性计划,其宗旨在于按照各个领域内在的规律发展客观的科学、普遍的道德和法律、自律的艺术,从而实现日常社会生活的理性化组织。这就是文化现代性对于日常生活的幸福承诺。[1]美学在18世纪中期以后形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这是以文化领域的三分化、艺术自律性的确立为前提的。

但是,美学的确立并不只意味着:艺术与科学、道德分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化领域,美学则是研究和规范这个专业化领域的科学。社会现代化对传统社会的理性化改造,解除了传统的统一世界观的神秘力量,这使现代人不再以神为中心来认识和考虑世界,转而以科学原则,即目的一合理化原则来重新组织世界。由于经济增长和政治管理化发展的压力,社会现代化过程不断侵人人类生

存的传统方式中,这就导致了现代化体系的原则对生活世界的专制,使日常生活交流的内在结构被扰乱。哈贝马斯认为,对日常生活世界交流机制的破坏,是现代化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危机。这个危机是形成文化现代性的反现代趋向的根源。文化现代性的反现代趋向主要是由审美现代性来表现的。[2]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点是,以审美的原则、艺术自律的立场,批判和反对现代化运动的理性化、制度化和体制化——目的-合理化原则。美学则是一门论证、维护和推动审美现代性发展的学科。

美学在欧洲兴起的时代,正好是宗教精神在欧洲被启蒙运动的科学、理性精神瓦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所居世界的统一性因失去了神的保障而解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解释,不再能够以神或神性为基础,而必须建立在反思我们自己关于世界的思想的基础上。[3]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因为没有神学前提,现代社会不再能够从任何既往时代获得标准来确定自己的方向,它不得不从自身创造自己的原则。现代性必须持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基础来确证自身。最早意识到现代性的奠基问题的是文艺批评界,即18世纪早期英法艺术界的“古今之争”。现代派借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观念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原则,主张以现代的生活和精神为现代艺术的基础,使现代艺术从古典艺术原则的统治下脱离出来。波德莱尔(Bodeclaier.M.L)主张,现代艺术应当关注自我生活于其中的时刻流动变化的经验,但同时又要努力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4]波德莱尔确认了现代艺术的现时性特征,这个特征规定现代艺术的真实性是与时间性相联系的,同时也就规定了现代艺术在根本上的不确定性。他认为现代艺术持续不断地寻找的现代性是本质上不可界定的东西。哈贝马斯指出,在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经验中现代性奠基的问题变得尖锐,因为在这里,从传统生活规范中分离出来的主体与短暂的经验连接在一起。[5]在这个意义上,现代艺术把对现代性的追问,即自我奠基的问题,展现为艺术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经验。

现代性自我奠基的问题是人类现代存在的基本问题,它的存在使主体性原则获得确立并且被突出出来。个性原则、批评的权利、行动自由,这些主体性观念不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主导性原则,而且成为现代性运动形而上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艺术的含义和功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这就是说,艺术的根本意义,不再是对神性的表现或对客观世界景象的模仿,而是对人类自我的表现。“表现性的自我实现变成了作为一种生活形式的艺术的原则。”[6]这个根本性的转换形成了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绝对的内在性确定了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就此而言,浪漫主义艺术是现代艺术本质的充分表现。传统的、以神为基础的世界观的瓦解、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和现代艺术精神的产生,是美学得以确立的三个基础因素。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论证。阐释和提倡的也正是这三个基础因素。因此,美学与现代性的联系是内在的、根本性的。

二、人文精神的开拓

明确美学以社会和文化的现代性发展为基础,就不再会把美学简单地或抽象地等同于一般的审美、艺术理论。这就是说,美学有其特殊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即确立在社会-文化现代性基础上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美学不同于传统或一般的审美、艺术理论,其关键就在于,现代性的人文精神构成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并决定了美学独立、自律的理论形态。

美学的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在把自由和个性确立为审美-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则。这应当归功于康德哲学。康德认为意志自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最基本的本质,是道德的真正前提,同时也是真正(纯粹)的审美一艺术活动的前提。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第一次明确、系统地阐明了这个基本思想:自由和个性不仅而且也是审美一艺术活动的基本动力。在肯定自由的.基本意义的前提下,康德设定了审美形式的普遍性、美感的非功利性、想象力的自由创造原则和艺术创造的个性、天才观念。在一般意义上,可以断定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的目标是以审美判断为中介,统一被笛卡尔二元论分裂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知识理性与道德理性。但是,更进一步应当认识到,康德工作的深层是对这个双重统一的基础的建设,而这个基础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着的意志自由。《判断力批判》的结论(实际上也是康德哲学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把自然视作一个合目的性的系统,那么人的天职(天性)就成为自然的终极目的;人之所以是自然的终极目的,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人具有理智,并且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的。[7]

《判断力批判》作为美学的奠基性著作,表达了“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人作为地球上惟一的理性动物发展成为道德和文化的存在者,是自然发展的终极目标。自由则是人的道德、文化生活的基础和内涵。康德认为,自由是只有人才具有的超感性存在,在本质上是不可界定的,因此也是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观念。自由作为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否定性的观念——它拒绝一切因果件的限定,自由就意味着无限,它只能存在于人的道德意识的心中。在这个意义上,即自由作为非因果性的无限的超感性存在,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它是合目的性的,但这个目的性本身是不可确定为一个具体的目的的,审美一艺术活动,是以想象力和理解力相协调的自由活动,既摆脱了知识理性的束缚,又超越了对自然物质的欲求依赖,自由地创造并感受着审美形式、这就是他所谓“审美是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观念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审美活动(“美”)成为自由的表现,即成为“道德的象征”。[8]

康德绝对化的理解自由,致使自由只能成为他道德哲学的一个形而上设定——前提。“美”则只能成为这个形而上设定的象征或演习——超感性的纯形式。因此,康德虽然强调美是纯直观的对象,然而对于他,这个纯直观的对象是没有感性内容的、纯理性的存在。席勒坚持康德的自由的审美观念,但是把它推到极端,主张审美活动本身就是自由,而且是现代世界惟一真正、最高层次的自由形式。席勒认为,人既不是绝对的物质存在,也不是绝对的精神存在,而是两者的统一体;自由作为人的本质状态,则是人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状态。正是以这种人性观和自由观为基础,席勒把审美状态作为人性的最完整形态,并把美的

本质规定为“有生命的形式”:美既不只是生命,也不只是形式,而是有生命的形式,是精神和物质的有机统一体。[9]所以,席勒虽从康德哲学出发,但修正了康德把人的本质和自由纯理性化的原则,这个修正不仅使席勒把审美状态规定为人性的完整状态,而且改变了康德把美的本质形而上化的趋向。

从康德向席勒的变化是美学人文精神走向深化的表现。康德美学表达的是人文精神的理性原则,并且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建立自由理想和自我(个性)意识。在其中,对理性的无条件信仰形成了对自由的形而上意识和把美的本质纯形式化、理性化。对于康德,人类社会一文化的现代性发展还没有展现为包含有深刻危机的基本问题。他以哲学形式确立了文化的现代分化,并且给予肯定。[10]康德代表了启蒙运动的理性乐观主义精神。但是,席勒看到了文化分化的危机,并已认为它的根本性危害是对人性的整体性危害。席勒指出,在古希腊,人最好地实现了它作为感性与理性、生命与精神统一体的完整状态。在这种完整状态中,人的生命活动自然地展现为精神活动,人的精神活动直接呈现在生命活动中——生命活动表现了精神形式的统一规范,精神活动的形式保存了生命活动的具体生动。因此,每个古希腊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他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具有古希腊社会整体的完整性。现代人生活在文化分化的环境中,自身的人性也被分裂;虽然在专业技巧、特殊技能上现代人超越了古代人,但以感性和理性、精神和生命统一的完整存在为标准,现代人远远不如古代人,他只是一种碎片的存在。现代人的存在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一些人完全受制于感性冲功,为物质欲望所驱使,退回到野蛮的凶恶状态:另一方面,一些人完全受制于形式冲动,以理性法则制约生命,沦人文明的残酷状态。席勒放弃了康德所代表的理性至上的启蒙原则,他肯定理性对于人的完整存在的基本意义,但是认为理性必须与感性合作,两者协调作用才能达到人性完整实现的理想境界。

人性完整实现的理想境界就是审美状态。审美状态的实现是以游戏冲动为动机的。游戏冲动是对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超越,又是两者的统一。在感性冲动中,人把自身完全下降为物质存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是时间中的偶然存在;在形式冲动中,人又把自身抽象为理性存在,受形式法则的制约,是非时间的抽象存在。游戏冲动则使人的存在实现为自我与有生命的形式(“美”)游戏,从而展现自身的生命与精神一体的完整人性。“只有当人是完整的人的时候,他游戏;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是完整的人。”[11]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席勒提出了对人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仅以审美活动来教育人,而且把审美活动作为恢复或实现人的完整存在的基本(惟一)途径,是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席勒美学代表了19世纪初期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专业分化和工具一合理化原则的批判。这个批判,以完整人性为社会一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否定理性或效益对人本身的完整存在的代替,因此突出并强化了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和自由独立性。

席勒的完整人性观念和美学思想启发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并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提供了精神前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罪恶就是对人性的剥夺,因此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反美学的。但是,与席勒止于对现代性作文化批判不一样,马克思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马克思指出,危害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使劳动变成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使人丧失人本身的类的属性而自我异化。异化是占有资本的资产阶级剥削丧失了劳动资料的无产阶级的结果,但是在迫使无产阶级异化的同时,资产阶级本身也异化了。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物,摆脱了生存活动的束缚,自由自觉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为单纯的生存而挣扎,把类的生活变成了生存的手段;资产阶级则疯狂追逐高额利润,占有资本获得高额利润变成了它惟一的生存目的。因此,无论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丧失了生产和生活的自由,也都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要消除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此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现实地掌握人的本质。”[12]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它只是人类实现目的的必要形式;人类发展的目的就是人以全面的方式掌握他的多样的存在,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着。[13]这个完整的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肯定、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社会等一切冲突的真正解决,历史之谜的真正解决。这个完整的人就是席勒所谓审美的人,或因为达到了完整状态而进人审美状态的人。马克思非常强调,人的本质属性的自我实现必须通过对象化的形式才具有真实性。对象化,即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创造产品,在这个产品中观照自我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正常)劳动的本质特征,因此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自我实现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式。正如马克思对人本身(完整的人)的规定具有美学化的属性,他也通过“对象化”概念把劳动的本质美学化了——把劳动等同于艺术创作。[14]在这个双重美学化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人和他的对象(产品)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排斥性的享有与被守有的关系,而是人用自己的解放厂的感觉的全部力量来观照、展示对象本身的丰富性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审美关系。在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对象都得到自由和自我本质的肯定性展现。资本主义的反人性和反美学本质则体现于它把占有变成了生存的惟一目的,把占有感变成了惟一的感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部感觉的解放和恢复(实现)属于人的本质,是人自我解放的基本内容。[15]

自康德以来,在现代性前提下,美学的人文精神建构,把审美一艺术活动作为人自我实现的基本形式,即把美的本质设定为人自我本质性的对象化,主体性、自由精神和独创性观念等则成为美学的基本要素。马克思与席勒一样,都把人对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看做人本身本质属性的最完美体现、最高状态。在审美关系中,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是必要的前提和真正的内容,也因此,审美关系或审美状态本身变成了人存在的真正(终极)目的。但是,两人又有深刻的差异。席勒认为,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是而且只能是一个审美活动,艺术创造是进行审美教育、实现审美状态的基本途径。马克思认为,审美状态或审美关系作为人的本质性的存在,必须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基础,而且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正因为人能够超越自身种属的限制,按照普遍的客观规律进行生

产,人不仅生产人类自身,而且同时再生产客观世界,因此人才是根据美的规律来生产的。[16]所以,尽管两人都把恢复和实现人的审美状态作为人性完善的基本内容,但是,席勒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达到目的,马克思则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生产革命的现实活动来达到目的。以马克思与席勒的差异为代表,美学人文精神发展了两条不同的实现道路。无疑,马克思的革命路线是把目标和希望寄托于未来的,而席勒式的审美道路却总是表现出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古代社会的生活和艺术乃至于神话的眷恋。

三、再创人生境界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获得确立,是以王国维在20世纪初期的论著为奠基的。为自我寻找一个人生的终极归宿(境界),而不是追求自我表现的可能,这是王国维美学的初衷。这个初衷使他的美学一开始就包含了与西方美学的深刻差异。这个差异也奠定了20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差异。

王国维先读康德哲学未通,继而读叔本华哲学,接受了叔氏悲剧性的美学人生观。19发表的论文《<红楼梦>评论》是此时王国维思想的集中表现。从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出发,王国维认为人生是以欲望为本质的,而欲望的本质则是不可最终满足的无限要求,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就是痛苦,因此,人生的本质就是无限的痛苦、因为人在现实中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欲望,现实就成为人生固有的水恒的悲剧。王国维以此思想来评价《红楼梦》,指出它的精神是真正的悲剧精神,它通过宝黛悲剧展示的正是“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17]要解除人生固有的悲剧,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欲望。悲剧,进而一切艺术的价值就是通过使人明白生活的痛苦本质,从而消除自己的现实欲望,成为一个无欲望的纯粹观赏者而获得解脱和欢乐。[18]19王国维重新阅读了康德,并已接受了席勒的游戏的美学观念。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通过这个转折点,王国维放弃了叔本华哲学而转向康德一席勒美学。这一年,他发表了《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明确要求哲学、艺术的独立性,主张两者作为真理性的活动的价值是无用之用。接着,在  19至19间,王国维先后发表了《文学小言》、《屈子文学的精神》、《人间嗜好之研究》和《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等文章。这些文章与《(红楼梦)评论》相比,其特点是:第一,不再把欲望和痛苦作为普遍的人生本质,相应地也不再主张艺术的本质是帮助人解脱欲望,转而认为现实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且是文艺的基础;第二,不再否定情感在艺术活动中的价值,相反认为情感与想象同为艺术(诗歌)两大基本要素;第三,确立了“一切美,皆形式之美”的基本美学观念,并且以“游戏”为“形式”观念的基础和支持。应当说,以这三个方面为基础,王国维才真正确立一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也正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支持在根本上有别于传统中国的审美一艺术理论,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美学。[19]

但是,王国维美学的成熟表达,而且充分实现他所接受的康德一席勒美学与他的传统中国艺术经验结合,是由他在1906年至19间撰写的《人间词话》来完成的。《人间词话》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境界”(意境)明确作为艺术作品的本体特性。“境界”(意境)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远在唐代就开始流行,而且自此开始有不断的论述。[20]

然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系统明确地赋予它美学内涵,并使之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王国维的“境界”概念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同时包含了康德“审美形式”观念和席勒“游戏”观念;第二,“境界”是意与境(情与景)的浑然一体,是物与我的统一;要创造高品质的境界,诗人对自然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第三,境界有大小,但不因此分高下。境界的要义在于能实现对自然人生的“热心的游戏”,即以诗人之眼“通古今而观之”。通过“境界”概念,王国维一方面赋予康德的审美形式观念以传统中国诗歌意象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把“意象”提升为具有普遍形式意义的诗歌本体——诗人和读者共同追求、创造和玩味的审美对象。至此,王国维不再以人生为痛苦、逃避人生,转而以人生为自然,主张忠实人生、同人生做热心的游戏。

自王国维后,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新元素是美学的人生观念的确立。这个观念的要义是:确认“美”本身有独立而普遍的价值,美的价值不仅不需要依附于传统的道德伦理,相反以其无用之用高于具体的道德伦理而对于人生具有更根本的意义。蔡元培虽不同于王国维持悲观主义的人生意识,但也坚持美的独立性和普遍性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以美的普遍性教育人们,“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21]这足以见到,美学在中国兴起,是因为在传统中国文化崩溃之际,美学被用以代替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成为个体自我新的安身立命基础。现代西方把美学作为自我张扬、确认个性的手段,现代中国却在失去传统精神归宿之际把美学作为寻找新的归宿的途径。因此,现代西方美学把个体化的形象(形式)作为审美对象的本体,现代中国美学则以整体性的境界(意境)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体。中西美学之差异,虽然有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为基础,但是,两者面临的不问的生存境遇和不同的意向确是其重要的根源。

王国维、蔡元培对中国美学的确立起了思想先驱的作用也有精神的奠基意义。但是,中国美学的体系化和全面展开是由其后的朱光潜、宗白华来实现的。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不仅失去传统文化的天然基础,且外侵内战。苦难重重、两位先生不仅深感于国家、人民难以解除的痛疾,更深感于在重重苦难中的道德沦丧、心灵无归。他们把希望寄托于重建人心的宽宏热忱、自信刚健,并且认为人心重建的基本手段就是审美教育和艺术创造。朱光潜指出:“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22]

朱光潜美学的出发点是,社会、人生的

美好和幸福来自于人能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情。这就要培养自我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胸襟。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在这种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他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准确讲,因为是无所为而为,审美活动是人对于环境的自由而超越的活动,人在审美活动中超越了环境对它的限制,同时也超越了自我限制而实现了人之为人的最高的价值。朱光潜有系统深厚的西方美学和艺术修养,这为他美学思想的三个特征提供了前提。这三个特征是:第一,朱光潜特别强调艺术形象(意象)的独立性。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越现实利害关系而独立的。艺术形象(意象)的独立性是其完整性和纯粹性的前提和保证。“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23]第二,朱光潜特别强调艺术活动是人生的超利害的理想境界的创造。他认为,艺术活动,无论创作或欣赏本质上都是心灵自由的创造活动,而创造的本质是超越现实而进人人生理想的境界。他为了保证艺术的创造性而推崇“无言之美”。因为无言之美既暗示了理想境界的无穷意味,又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创造的可能和空间。[24]第三,朱光潜认为,艺术(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即情趣与意象的统一体。这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理论有一致性。但是,朱光潜的境界观念经过了现代艺术美学,特别是克罗齐的直觉说和里普斯的移情说的洗礼,因此,在情景统一的境界观念中,朱光潜强调的仍然是情景相合中的主体自我的创造性,而不是王国维所主张的意与境浑、物我一体的同一状态。“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创造出来的,生生不息的”[25]。

王国维、朱光潜都致力于西方美学精神与传统中国艺术经验的融合,王国维因此确定了“境界”作为艺术本体的地位,朱光潜因此揭示出“境界”的创造性本质(存在)。但是,两人都还只是停留在经验、心理层次上的探讨,还没有上升到艺术的形而上层次,对之作哲学的把握和阐释。因此,两人所论的境界,本质上还只是传统中国艺术的“意象”层次,而不是“意境”层次。[26]叶朗曾对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做过概括:意象的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都要创造意象,因此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本体;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它的特殊规定是超越具体物象。情感的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27]

宗白华则是在艺术的形而上层次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的比较,阐发了中国艺术的意境理论,并进一步把“意境”确立为中同艺术的形而上本体。在基本的美学观念、对于艺术与人生的基本态度上,宗白华与朱光潜是大体一致的,差异在于朱光潜偏于西方美学的经验原则,而宗白华偏于中国哲学的形而上领悟。宗白华美学的基本特点也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明确地把艺术品的存在划分为“形”(形式)。“景”(形象)。“情”(情感)三层结构,并确认“形式”是艺术品最本质的层次,即形而上存在。宗白华指出,形式除了有间隔艺术与现实,组织艺术境界的作用外,还有揭示生命真理的作用。“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飞越,超人美境。而尤其在它能进一步引人‘由美人真’,深人生命的节奏。”[28]第二,强调艺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把材料象征化、形式化,以表现生命的意境。由于艺术的目的在于生命形式的揭示和创造,它表现的即不是普通的世界,也不是幻梦,而是审美的现实。以生命为中心,宇宙、人生与艺术三者统一于既富有无尽生命。又归入和谐的形式的自然运动。这个运动的本质是创造性。艺术不模仿自然,它本身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自然的创造过程。艺术的超越性,不来自于对另一理想世界的幻想,而在于艺术创造实现为自然创造的过程。[29]第三,揭示中西艺术的本质性差异,在于中西艺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把握和表现宇宙生命形式。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30]。”西方艺术从物质结构、数学天文出发,把握宇宙存在的数理性的秩序,因此西方艺术偏重于完美和谐的形象的创造,以形成与自然相比美的艺术世界。中国艺术则从生命运动的直感出发,领悟宇宙运动的节奏和韵律,因此中国艺术努力表现一个具有音乐意味的、时空合为一体的宇宙。把自我的生命投人到宇宙生命的整体运动中,体会和表现这个运动的深远意蕴,则使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对意境的创造。          由王国维、朱光潜至宗白华,中国美学确立了境界(意象)作为艺术本体的观念,并进而确立意境为中国艺术独特的境界创造。至此,中国美学获得了自身形而上的基点,既以西方美学为启发和参照,又能自成体系的发展。就中国美学寻找人生的安顿和归属而言,意境的揭示则使之获得了形而上的支持。宗白华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31]通过对意境的本体性确认,中国美学自然消解了现代与传统、个体与世界、自然与人的矛盾,而进入生气深远的宇宙生命体认中。相反,西方美学则始终在这多重矛盾中摇摆、彷惶,以为矛盾是根本而不可消除的。究其根本,西方美学坚持以个体为独立而不可化解的实体,中国美学则把个体化解在宇宙整体的生命运动之中。进人20世纪以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西方美学试图对主体哲学进行批判,消解个体化原则,把对个体自我的艺术表现转向对世界人生的整体观照。这个转变应当证明了中国美学所赖以生长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于现代性件发展的意义。[32]

结语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的产生都是因为社会的现代化变革,导致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瓦解,现代文化把审美一艺术中心化、自律化,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人类文化精神。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运动是一一个只有双重意义的世俗化运动。一方面,它通过理性启蒙,把人类从传统的神话一宗教统治下解放出来,使人类获得精神自由;另一方面,它的工具一合理化原则把人的存在束缚于技术的无限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追求,消解、甚至剥夺人类自我存在的内在价值、目的意义。现代化的双重性使人类的现代生存面临着理性与自由、个性与整体、技术与生命、精神、物质等多重互相悖反的矛盾。面对着这些矛盾,美学始终站在人类自我存在的立场上,从人的内在精神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出发,开拓和表达现代人文精神。美学不仅提供了研究和阐释人类审美一艺术活动的新角度、新方法,而且是现代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基本形式、实际上承担了传统宗教和伦理学的工作。这是美学对于人类现代生活的特殊意义所在。   &nbs

p;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面向世界的全面现代化历程。这个历程使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面临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整体的基本矛盾。这两个基本矛盾是美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自觉,并且把它贯彻到对审美一艺术活动的研究中。这就是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应当认识到美学不是抽象地研究所谓一般艺术理论的学科,美学的研究必须以人类现代生活为基本背景,以现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为中心,探讨和阐释审美一艺术的人文意义。张扬人的精神价值,从而为现代生活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性的精神维度。现代化赋予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能最终解决的,无论是现实实践的方式,还是审美一艺术的方式都不能解决这些矛盾。但是,美学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对解决矛盾的理想维度的倡导,无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参照,也因此形成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运动。这个张力运动对于协调现代生活的多重矛盾,对于限制社会技术化和商业化发展的负面作用是必要的。在对美学现代性深刻自觉的基础上,中国美学的发展才可能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文责任编辑:王兆胜〕

--------------------------------------------------------------------------------

[1]  Jurgen  Habermas.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  The  Anti-Aesthetic,ed.H.Foster(Washington,  1983)

[2]  Jurgen  Habermas.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  The  Anti-Aesthetic,ed.H.Foster(Washington,  1983)

[3]  Andrew  Bowie,  Aethetic  and  Subjectivity:  from  Kant  to  Nietzsche(Manchester,  1990),  pp.l—3.

[4]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5]  Ju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Cambridge,1987),pp.8,18.

[6]  Ju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Cambridge,1987),pp.8,18.

[7]  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Judgment,tr.W.S.Pluhar(Indianapolis,1987),p.318

[8]  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Judgment,tr.W.S.Pluhar(Indianapolis,1987),p.228

[9]  Friedrich  Schiller,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tr.R.Snell(Bristol,1994),p.77

[10]  Ju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Cambridge,1987),p.19

[11]  Friedrich  Schiller,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tr.R.Snell(Bristol,1994),p.80

[12]  Karl  Marx,  Early  Writings,tr.and  ed  .T.B.Bottomore(New  York,1963),p.155

[13]  Karl  Marx,  Early  Writings,tr.and  ed  .T.B.Bottomore(New  York,1963),p.167

[14]  Ju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Cambridge,1987),p.64

>[15]  Karl  Marx,  Early  Writings,tr.and  ed  .T.B.Bottomore(New  York,1963),pp159-160

[16]  Karl  Marx,  Early  Writings,tr.and  ed  .T.B.Bottomore(New  York,1963),p.128

[17]  《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册,干春松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版,第60-61页

[18]  《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册,第57页

[19]  关于王国维从《<红楼梦>评论》到《人间词话》是否有变化,变化是什么,80年代以来,学术界时有争议。笔者赞同王国维在此期间重要变化的观点。但据笔者所见,有关问题没有谈清楚,本文这一段及试图对此作进一步的阐释。

[20]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0页。

[21]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载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22]  《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23]  《朱光潜全集》第3卷,第52页

[24]  《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69页

[25]  《朱光潜全集》第3卷,第55页

[26]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612页;《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版,第262页

[27]  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第57页

[28]  《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29]  《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189-190页。

[30]  《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58页。

[31]  《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373页。

[32]  对于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三位先生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奠基意义,学术界已有共识。但是,他们的贡献究竟是什么?特别是三位先生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学术界尚未作深入具体的甄别。本文从对境界的艺术本体性、境界的创造性和境界的形而上一一三个层次的阐释来分别界定三位先生的不同贡献,试图深化这个问题的研究。

篇15:论美学的现代发生

论美学的现代发生

本文探讨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现代社会获得确立的根源、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作者认为,虽然美的观念和对美的思考古已有之,但美学学科的确立却是现代社会发展后的产物;作为独立的现代人文学科,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审美和艺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而是在其对审美艺术的阐释中渗透了现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原则――美学是现代人文精神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

关键词美学现代发生现代性人文精神

引言

就人类文化史而言,艺术和对艺术的思考与研究古已有之;然而,以艺术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美学却是在现代文化运动中产生的。传统艺术理论(包括相关的审美思想)始终不能从对神话宗教、政治伦理等其他社会-文化形式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自律性的哲学-文化话语。这个基本的依附关系也决定了在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品的形式对内容的依附关系。美学以审美自律性为前提,主张审美形式的独立性和普遍价值。美学不仅使艺术理论摆脱传统的依附关系并获得独立,而且使艺术品的形式获得独立价值,成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中心。

从传统艺术理论到作为现代学科的美学的转换,包含了传统艺术思想和现代艺术思想之间的深刻差异。这个差异的深刻性在于,它是以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根本性变革为前提的。美学的现代性特征从根本上既决定了它不是一个普遍的(一般的)艺术理论学科,也决定了不能把传统的艺术理论划归人美学体系中以及赋予其“美学”的属性。揭示传统艺术理论与美学的历史性、本质性差异,是20世纪西方美学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始终把美学等同于普遍的艺术理论,把传统艺术理论与美学含混地归于同类。这一含混影响了从根本上认识美学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也制约着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现代历史发展的背景上,重新认识美学的现代特性是国内学术界应当着手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代性的.奠基

在西方,1750年,随着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的《美学》出版,才出现“美学”术语;在中国,时至20世纪初叶,经过日本对西方美学的中转翻译,才逐渐使用这个术语。随着这个概念的出现和使用,在18世纪中后期,美学才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人类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为什么美学迟到现代文化发展之后才获确立?换句话说,以古老的美和艺术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之产生,为什么是一个发生在现代文化运动中的事件?          古代社会是个有机整体,它的意识基础是以宗教和形而上学为表现形式的基本理性。这个基本理性构成传统社会统一的世界观,规定解答一切社会文化问题的统一准则。具体讲,以统一的世界观为基础,科学、道德和艺术共同隶属于这个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基本理性,三种文化形式都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律原则,它们的一切问题都要根据这个统一的基本理性来判断。

在西方漫长的古代史中,因为宗教占据了

[1] [2] [3]

篇16:现代汉字字形三论

现代汉字字形三论

现代汉字的构件依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词符、义符、音符和记号四类,独立构成单字的'构件不应定为不表音义的记号,而是兼表音义的词符.现代汉字义符与被构字的意义关系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共分十一类.音符构成情况复杂,包括多音音符、成字音符、非字音符、变读音符等.

作 者:王贵元 Wang Guiyuan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H02 关键词:现代汉字   义符   音符  

篇17: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正确的人才理念以及与这种理念相适应的家庭数育措施。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人格发展、道德成长、亲子互动等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都是不同的。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实践模式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儿童的经验;孩子的需要

中国历来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严重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更是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也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4月到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

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

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

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指导,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

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

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

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

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导。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

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路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稳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种真正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美)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版。

2.L.A.铂文[美)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8月版

篇18:论现代声乐教学改革论文

论现代声乐教学改革论文

一、教师素质水平不统一

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教师专业水平的影响,教师正确的、严谨的教学态度能够对学生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据考察有些音乐教师不能很好的胜任工作岗位,有的教师不能够说课,并且缺乏驾驭教材的能力更有甚者音乐教师不会钢琴伴奏,还有部分教师不能熟练的使用现代的教育技术。

二、声乐改革的主要内容

由于声乐教学的现状很不利于声乐的发展,因此必须的声乐教学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1、加强专业理论的教学课程学习每项专业,理论课程是所有学习内容的基础。只有在理论上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再结合自己学到的理论,最终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2、增加学生的实践项目在课堂上学到了理论知识必须要有实践的经验,要把艺术实践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放到声乐的教学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师发现技能的不足之处,改进再实践,以便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个人素质。

3、改变教师在学教学当中的老观念教学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致使学生失去了自主的创新意识,很难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从根上纠正教师的观念,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方式改为互动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1、新课标教育改革的必然音乐作为娱乐大众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旧的音乐模式已经跟不上人们对音乐的追求速度。音乐专业教育是培养音乐新人的桥梁,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领域。年国家教育行政主管办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新课标力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了达到并实现《标准》的各项教育改革要求,音乐教育机构就必须对声乐教学体系及其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变动,这也是新课标发展的必然。

2、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标准、增强人的道德观念、培养人的素质内涵。音乐艺术教育在丰富人的情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学习音乐要通过对声乐知识的学习、对名人名曲的鉴赏、和利用各种乐器的演奏来掌握专业知识。这种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享受,他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品味,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浮躁的心灵。其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看”、“听”“、触”来实现。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演奏,学生通过眼睛观察教师的动作、表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学习模仿教师的行为,这样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对教师演奏的注意力。众所周知,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个人素质,这样多形式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音乐教育还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身创造力,进而提高了个人的音乐素质,通过好的音乐的熏陶,陶冶了个人的情操。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来演奏教学,学生先是通过看和听来学习,但是最终同样需要自己的亲身接触来学习、巩固。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接触才能把通过听和看学习的内容融入其中,融会贯通,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再次,积极向上的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且每个人塑造自己独特“三观”的方式又是不同的。积极上向上的音乐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如:爱国教育、审美教育、生活教育等等。比如一些爱国主义歌曲,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向往的歌曲,再有一些鼓励奉献的歌曲。这些都会使学生在无形当中接受,进而塑造出自己独特而又对国家、家庭和自己有利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音乐教育即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终身受益。

3、文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声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外国的民族文化业逐渐渗透到国内,带有外国元素的作品逐渐增多,各种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声乐教学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更多的青年愿意接触、学习,从而喜欢上民族声乐文化和传播民族文化,进而影响更多的国民,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样才不至于属于本国独特的民族声乐文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被淹没,使民族的文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篇19:论现代大学的主体

论现代大学的主体

在现代大学复杂的'人员构成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着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实践着大学以传播、发展高深学问为己任的本质特征,共同构成现代大学的主体.

作 者:肖福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黑龙江高教研究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G640 关键词:大学职能   教师   学生   大学主体  

篇20:现代课程论的读书笔记

在“了解性”听课中发现我们的教师有很多很好的做法,其实可以作为课程来研究。所以有了研究课程的冲动,找来了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翻看几页,感觉很深。阅读就是一种挑战,慢慢穿越,一定有所收获。

课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堆积,它还包括了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的活动。学生有计划地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能,在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发展起一定的能力、习惯和态度,例如,通过说话、记叙、报告,发展表达能力;通过事物的系统观察,发展观察能力。这就是说,课程是由知识、技能及与之相应的学生的活动组成的。

有必要授予学生明确的、系统的基础知识、技能,以便使学生自己学会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技能。这样,就得从许多知识、技能中,选择真正的基础知识、技能,并据以构成课程。

正式的课程的形成,大体是在19世纪以后。在此之前,严格意义上的课程是不存在。课程形成历史是比较新的,但构成课程之基础的学科本身的历史却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德国合科教学的三种形态:

第一类:以奥托的合科教学为代表的课程。他抨击在规定的课时内向学生灌输一定的教材的传统教学法,主张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组织学习一定的课题,教师作适当的辅导。

第二类:以莱比锡计划为代表的小学低年级的合科教学。这个方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计划的练习——读、写、算、体育;一部分是以乡土科的真观教学为内容的合科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以后者为核心,有机地组合其他内容的。

第三类,拜恩州纽伦堡学校展开的小学合科教学。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塞茨,他在1926年提出“教学转轨论”

塞茨的“教学转轨论”,他在肯定科学的价值的同时,注重“心”的问题。他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单纯地灌输知识是不行的,应当提高人的本来的创造性。因此,他主张“教学转轨论”。亦即,教学不能仅仅以传递知识为目的,还必须追求心灵的世界,就是说,教学必须“转轨”。

塞茨认为:“意义的发现”比之事物的科学描术更重要,从而构想了超越分科框架域的合科教学,构成此种合科的中心的是“集结作业”。他把小学1——3年级、4——6六年级、7——8年级分别作业第一、二、三阶段。

第一阶段的课程,用朴素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能够体验的环境。具体地说,以儿童在家庭、学校及乡土环境中的生活,构成“集结作业”;第二阶段,儿童的环境有了拓展,随之而来的是儿童的意识发展起来,“自我”表现出来。作为“集结作业”,是让儿童了解广阔的世界、往昔的时代、他人及自然与自我的关系等。第三阶段,以“自我”为基础的世界的形成成为中心。

集结作业的三个阶段中应当掌握的能力和技能,主要是:1.必须是从教学的整体中产生的;2.必须是以体验整体——教学总是要求客观世界与自我的融合——为基础的;3.不得从外部赐与。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合科教学可以称之为“整体教学”。

篇21:现代课程论的读书笔记

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的方法———对外部秩序的信念以及对秩序的充分反思必须以一种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和精确的实证观察来表达。

笛卡儿为指导理性追寻真理设计了四种方法论规则。

规则之一:只接受那些“清晰而显然地”呈现于心灵面前而自明的真理.:

规则之二:将每一困难之处“分成尽可能多的部分”以寻找更容易的解决办法。

规则之三:“以有序的风格思维”,像几何学家一样沿着“推理的长带”逐步推进,从“最简单和最易于理解的”出发过渡到更为复杂的原理。

规则之四:复习前面所有的内容以“‘确信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这些规则的有趣之点在于:

(1)它们与现代主义“科学方法”以及泰勒模式的接近;

(2)规则自身对数学尤其是欧几里德数学思想的忠诚。提倡清晰的定义、简化的方法论和仔细的评价,笛卡儿为今日学校所运用的课程方法论提供了总体基础—从感知上良好的方法论转向经验上有效的方法论。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笛卡儿方法的第二个要点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与欧儿里德几何推断之间的联系,尤其在第一条和第三条规则之中有所体现。“清晰而显然”的真理是自明的几何原理的直接体现。笛精儿“逐步推进的·…推理长带”是欧几里德论证中所用的演绎步骤。

笛卡儿的方法中存在着对外在现实的假设——现实是由理性的、几何的、无法欺骗的上帝所决定的,而且不受个人思考和活动的影响。外部和个人内部二者之间的类别分离。

事实上,笛卡儿甚至强调将现实分解为主要和次要特征。主要特征本质上是数学的和客观的,指的是那些尺寸、形状、动作和位置的特点。次要特征从属于主要特征而且较少具有“真实性’‘(因为它们是主观的),指的是那些通过感觉认识到的特点—颜色、气味、味道、质地、声音。

笛卡儿倡导的客观从主观中的分离使人类—至少就其感觉而言—变成了次要特征的集合体。个人感情、直觉和经验不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来自“外部”——是不动的、不变的——存在于自然法则之中。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这一系统是封闭的。笛卡儿赋予现代主义思想的是一种发现预先存在的世界的方法,而不是面对形成中的演变的世界的方法。因此笛卡儿的方法论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法国的后结构主义者塞利利用隐喻对笛卡儿的方法论进行了评论。认为笛卡儿的方法论是独x者,他们通过不允许对自己有任何超越而将死错误,科学理性成为至高无上的法则。

牛顿稳定的宇宙观:

牛顿关于自然及其规律的形而上学观:自然在简单对称的统一性之中是美丽的;暗含于这一对称性之中的是适用于数学描述的必要的、线性的、因果的关系。对牛顿来说,自然既是简一单的又是可观察的。

其实牛顿形而上学的真正“独特性”并不在于他的理论自身而在于我们视其为字宙的‘“自然”规律而予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我们视混沌的或复杂的秩序、不确定性、转变、内部指导和自组织为不正常,不是因为它们自身如此而是因为它们抵制我们对牛顿宇宙观的‘’自然”接受。

是牛顿的形而上学观和宇宙观—不是他的科学观—主导了现代思想如此漫长的时间,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因果预测性、线性序列性和封闭(或发现)方法论的基础。这些反过来又成为科学(其实是科学主义)课程设计的概念基础。

线性序列化、因果关系,以及对随时间推移而达到质变的否定对于我们构建框架从而将课程勾勒为一系列需要掌握的任一务或材料都是重要的。

线性序列化:从统一的、累加的步子来看待变化和发展。教科书采用序列的、逐步的次序,教学大纲也是如此;甚至家庭作业和教学方法也体现这一次序。它是当今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的课程都具有的暗含的但却是主导的方面。

因果关系:同样的原因必定带来同样的结果,同样的结果总是来自同样的原因。这种机械论的因果关系存在于拉普拉斯的决定主义、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原则、教育工作者对智商预见性价值的信念,以及教师对重复作为重要的如果不是惟一的学习力一法的信念之上。

对随时间推移而达到质变的否定:对牛顿而言时间是不重要的,即便时间成为一个因素,当发展走向更高级和更复杂的组织形式时,这种发展仍被看做是序列性逐步发生的。进步的逐步性和发展的线性联系也体现在教育和课程理论之中,时间自身作为学习内容的相关变量只是从累加的角度予以对待:时间越长,积累的学习越多。时间不被视为发展内在于任何情境之中的'创造性潜能的必要的积极的成分。在后现代观中,发展不仅仅是累加的而且具有质的转变性;转变随着相互作用的扩展、增长和成熟—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

在教育上我们必须认识到时间作为一种转化框架所具有的内在潜能。反思、再组织和互动游戏的方法应该成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这些方法与后现代科学所展示的将宇宙内在的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相一致。我们需要超越线性的和累加的方式来看待时间,视其为达成质变必要而根本的因素。

牛顿对课程产生影响的另一个形而上学概念是个别部分构成最终实在或自然的“建筑组块”。在现代主义范式中,课程作为自主但相互联系的单元这一概念无所不在。从一年级起便从线性排序的角度来考虑课程。学习自身从覆盖、掌握和积累的一单元数门来界定。这种观点无助于从转变过程的角度来看待课程,这一过程由复杂的、自发的相互作用听构成。视课程为转化过程,我们需要超越视课程为一系列相邻单元的观点—而是要视其为丰富的、开放的经验的多层次组合;视其为随我们注意力的转移而不断变换中心的复杂的马赛克。

篇22:现代课程论的读书笔记

“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一课程理想之中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者社区之中一个平等的成员。

多尔所设想的课程为具有四R特点的课程:丰富的(rich)、回归性的(recursive)、关联的(relational)、严密的(rigorous)。丰富性来自于课程的开放性和假设性,为合作性对话探索提供了多重领域。回归性很重要,一种丰富的课程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之中,而且,从杜威的观点看,回归性为经验的反思性再组、重构和转变提供了机会。关联性指的是对观点和意义之间联系的不断寻求,并考虑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关系感知之间的联系。严密性成为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的有目的的寻求。

实质上,多尔所提出的后现代的、过程导向的教学与课程观建立于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之上,在这一认识论之中,我们以共同的历史为背景参与到彼此之间的会话之中,通过多重解释和转变而寻求意义。

作者深刻批判了西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一个环节,教育与课程从而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作者进而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

这种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提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后现代课程设计理路,这是对具有工具理性性格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篇23:现代课程论的读书笔记

德国的合科教学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随后美国也出现了打破传统学科的框架,试图采取巧大单元的方式将课程整起来的动向。

推进这一运动的进步主义教师认为,课程编的基础必须是学习者经验本身。即,课程不应当是由一组学科编成的学科课程,而应当是包括了儿童的学习活动在内的一连串的生活经验。

这种“经验课程”的理念同赫尔巴特学派理念是对果立的。这样,便开始出现了赫尔巴特学派的统整与经验课程折衷起来的形式。即形成了广域课程或核心课程的课程。这种广域课程采取的方法是,将具有逻辑相关性的一组学科归纳成社会、理科、美术、人文一类的若干主要领域。

到了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源于美国的理科课程改造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它表现为两潮流。

一是改革学校制度,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掘尽可能多的儿童的智慧潜力。

二是改革课程,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更完整地、及明地反映在学科结构之中。表现为两个特点:1.压缩科学的古老层部分的内容,加强“新生层”,充实学科内容;2.根本地改造学科课程,从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开始,就要在教材中引进儿童也能理解的同现代科学息息相关的一般原理和思想。

篇24:论成功作文500字

“失败乃成功之母”是至理名言,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只有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解开“天火之谜”进行了闻名中外的“风筝实验”。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通过多次实验,最终捉住了“天电”揭开了雷电的秘密。可见,成功的背后一定蕴藏着多次的失败与付出。

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还是炸药。起先,诺贝尔发明了一种“诺贝尔爆炸油”后来考虑到它的运输,又通过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的实验,最后发明了能够安全运输的黄色炸药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在这之后,他仍不断加紧实验,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正如冰心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布鲁斯带领军队打仗,一连七次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因受到蜘蛛结网的启示,进行了“第八次”最终获得了胜利。这告诉我们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一朵花的成功都是由许多苦雨,血泥和强烈的暴风雨的环境培养成的”。所以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篇25:论抄作文500字

论抄作文500字

学校中抄作业,社会中抄作品,现在抄已经形成一股强劲的风,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中,随处都充斥着“抄”的身影。这让“抄者“的水平大幅度上升,模糊了他的真实水准。倘若把“抄”的水抽干,那么“抄者“本身的'含金量也就所剩无几了。

我有一位同学,热衷于“抄”事业,抄成为了他每天的工作,就像吃饭睡觉那么日常。他不仅抄作业,就连考试也抄。考试时,纸条漫天飞舞,他捡的不亦乐乎,作弊手法花样百出,巧妙高明,不由得让我暗自佩服――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一次我写了篇作文,自认为文采奕奕,由于他是我的前位,我便随手拿给他鉴赏。他看完后用怀疑的眼光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作文,说道:“你这篇作文是抄的吧。”我大惊,连忙解释我的清白,他却一口咬定我的作文就是抄的。唉!这平日里抄习惯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自己抄,认为别人也会去抄。

记得老师说过:“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也得有技术含量,如果抄纯粹是为了应付别人,那么抄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宁可交上白卷。

就拿中国的xxx来说吧,巴基斯坦买下了乌克兰一艘退役的xxx转送给了中国,中国开始对这艘退役的xxx进行大换血,在“抄”的同时也做出了许多改进,中国后来几艘诸如辽宁号之类的航母,都有他的神韵,这样既扬了国威,又提高了军事技术,一举两得。

对于某些人来说,自己的一生都要踩着别人留下的脚印前进。自己却害怕苦难,挫折,那样也就失去了人生的光彩,注定悲剧。

篇26:论成功作文500字

成功,倍受我们中学生重视,然而,它不是路边的石头,随处可拣;也不是田地里的一棵小草,随意可得。想拥有成功,一定会经历一段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这条路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克服障碍,难免要经历失败和困苦,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挫折。屡败屡战,坚持下去的便是成功;屡战屡败,最终放弃的便成了失败。

从古到今,试问有几个成功者没经历过许多挫折?司马迁在受奇耻大辱之后,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完成初稿后,竟然将它丢失!但他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靠自己惊人的记忆和大胆的想象,成功地“复制”出这一名,使得他名声大扬。由此观之,在挫折面前不低头,而是勇往直前,遇挫越勇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平静的湖里锻炼不出勇敢的水手,恒温的花房里的开不出耐寒的花朵,安适的环境中造就不出时代的伟人。有句话说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不错,成功要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后才能获得。如果当年,项羽兵败之际,勇于面对江东父老,知耻而后勇,那历史就可能因此而被改写了。所以我们要学会正视挫折,用积极的姿态面对挫折。只有这样,挫折才会变成我们通往成功的一个个阶梯。

篇27:论尊严作文500字

尊严是什么?有人理解为容不得自己受半点侮辱,别人恶言相加,就用拔剑而起来应对。如果“尊严”是这样得来的话——硬要别人承认得来的——我认为这反倒是不自信、不自尊的表现。真正的强者从不需要向别人证明,或是逼别人承认自己的尊严,单凭他们的行动就足以让人敬而服之了。

李嘉诚小时候就胸怀大志,然而有一次母亲带他去算命,算命先生却说,这个孩子将来养活自己是可以的,难有大事业、大成就。李嘉诚连句不服气的话都没有。可几十年后,他成为亚洲首富,假如有的人天天买彩票中头奖,连中三年,也不如他公司一个项目投资的钱多。李嘉诚没有去反驳瞧不起他的人,但李嘉诚失去自己的尊严了吗?答案显而易见。面对外界的歧视,他淡而处之;做行动英雄,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自尊,才是真正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如果都像匹夫一样挺身而斗,那么天下便少了一个韩信,多了一个市井小民,尊严又从何谈起?一时的胸中畅快,比之功名有成、万人景仰,哪个又才是真正的自尊呢?

由此看来,维护尊严不需要过多的话语,也不用因他人侮辱自己而凌厉出击,应当像海一般包容一切恶意,像山一般高耸做出不容人忽视的成绩。山的尊严、海的尊严,又何须证明!

篇28:论孝作文500字

论孝作文500字

不知在何时,读了一段无名短文,文不长,不过二三百字,却让我满心震惊。短文讲的是主持人杨澜采访诺贝尔化学奖,美籍华人崔琦的故事。在他们谈到妈妈时,崔琦说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十二岁时将他送出村,外出读书。这一走造成了他们的永别,后来他的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杨澜这时问崔琦:“要是你十二岁那年,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样?”短文作者猜想,崔琦会说:“我可能永远出不了名,一生在河南农村种地。”可是错了!崔琦的回答大大的出乎人们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我的父母就不会在三年困难时期死!”说完他后悔的流下了泪。读到,这我心颤抖了,崔琦是谁?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世界的'名人!可是他末曾被名利玷污了明透的心,一字孝,何其重!大家可能说,他是名人,有钱,有时间,而我们拼死拼活的挤出时间来,不就是为了挣钱养家养老吗?呵,说的挺好——借口!你们想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从容尽孝,可是你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父母……忘了父母老了!记得我们心理老师说过:你若安好,即使千里之遥,心也踏实,你若有恙,虽隔咫尺,心也不平。其实父母想要的,不就是千里之遥游子的平安吗?你若是平安了,父母心也踏实啦。

唉!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千里的书信,也许是咫尺的嘘寒问暖;也许是一纯黑的博士帽,也许试卷上大大多多的红对勾;也许是花团锦簇的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他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还健在!

篇29:论《红楼梦》作文5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喜爱看小说,我总以为小说是创造了另一个世界,看小说的人能带入进另一世界,体会那些书中人的喜怒哀乐。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红楼梦》爱上了,这白年前的动人故事。

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总在床上细细品尝《红楼梦》,会为黛玉的逝去而哭泣,会为贾府的衰败而唏嘘,会为宝玉黛玉的爱情而欢喜,灯盏里飘逸出的是风干了的桂花沉香,萦绕在床榻边,就这样,呷咂着一本叫做《红楼梦》的,整晚整晚、、、、、、

总不知,敬业飘落的花朵会有谁来埋葬?只怕是有了这景没了那情,没了那哀忧惋绝。飘落于树下,炫舞于天际,终于,随风飞到天尽头,它可知,花落红颜尽,葬花惹谁怜了遭受了一生的劫,还尽了一时的泪,如今也是随风飞到天尽头,终换了花去人亡。不是清高孤傲,而是本就孤若伶俜,倘若再试了高洁,还拿什么来配。

总不明,你处处留情是无意还是有意?难道万世情劫真的如此纠缠不清?为何你脸望着黛玉却眼看着宝钗?为何你话挑着金川却心念着袭人?为何你手拉着袭人却口叫着黛玉?到底哪一个才是你想要的?如若没了那个千年的劫数?你怀中到底依偎着谁?我想你应是个薄情郎,多情即是最薄情。

总是想,如若没了那仙石是传说,是否真的可以造就一段“金玉良缘”呢?总是固执地认为,宝玉和宝钗的爱情只是时间问题,只是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叫做先来后到,叫命运。佛说千百世的蓦然回首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可是,为何轮回不可以错过,为何同在轮回中,有人作者幸福的主角,有人只是甲乙丙。

捧着厚厚的《红楼梦》,浸着醉人的花香,朦胧的眼,昏昏睡去。想着我遇到我的宝玉,我该是黛玉还是宝钗,又或是谁都不是,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我想《红楼梦》这本书历史学家应该是看出了那个时代的故事,经济学家看出了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作家看出了那个时代作者的文笔,小女生看出了凄美的爱情。

红楼梦读后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而中华经典更是哺育了一代又代人的成长。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便是被人们合称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及《三国演义》。这几本经典名著不论是书还是电视剧都深受人们喜爱。而我最喜欢从《西游记》和《红楼梦》了。喜欢它们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内容,更是因为他们所给我带来的影响。上起初我并不爱看《红楼梦》,妈妈买给我看都不看,却未曾想过看完这本书的自己会为妈妈把我这本书卖了而伤心,直到自己存够了钱又买了一本才将此事翻篇。我喜欢看这本书是因为一句“满纸荒堂言,一把辛酸泪。”这本书看从内容不多,却完整的记录了一个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正因如此.我将这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看一遍便哭一次,只是不知是因为如此强大的家族也衰落了,应了那句盛宠必衰,还是因为贾宝玉和林妹妹之间多情幻灭哭泣。我只知道,次有《红楼梦》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红楼梦》能让读者明白人生百态,能让人们知道环境会造就人们的性格,性格影响你对一些事情的心态,林黛玉便是如此她因为体弱住入母亲娘家,认为自己寄人篱下,便成为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正因为这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其因贾宝天娶她人而死,死前焚诗也所早含恨而终,伤心欲绝了。这本书中最让人可惜的是贾.林二人之间的爱情而贾氏一族也随着一人没落了。书中也描绘了许多奢侈生活,这便是封建时代的生活。所谓由给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想而之贾氏一族人往后生活的艰难。

《西游记》我最先看的不是书而是动画片,可以说《西游记》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我先是看完了《西游记》的动画片,然后又让妈妈买了有插画的《西游记》的书,再后来又开始看《西游记》的电视剧等自己会拼音了字也认得差不多时,又买了全是字的《西游记》由此何见我对《西游记》这本书的喜爱程度了。小时候爱看它是因为喜欢孙悟空的能干及内容十分生动有趣,而现在我看到有志者,竞成的师徒四人。因为我看到了他们的不容易,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畏艰险,只为求取真经。不论多难都朝着这个方向,在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善良,知错能改.忠厚老实等等优良品格。

我喜欢看《西游记》和《红楼梦》因为它们是无尽的宝藏,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梦的是谁的良辰美景,荣辱兴衰?

一、颂歌,颂歌!

红楼梦的是伟大的,在它里面,女性是伟大的。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清曹雪芹著前八十回,现流传的版本有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其中描述了封建大家族的繁荣与衰落,但曹公塑造最为成功、吸引人眼球的是里面的女性形象。莺莺燕燕,她们不仅美丽、聪明,还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意志有独立人格的人。在那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曹公的用意是多么深沉而伟大!

黛玉的气质与才情、宝钗的大家闺秀风范、史湘云的机灵可爱、妙云的清丽脱俗,等等,无疑是全书中最精彩美丽的姹紫嫣红。《红楼梦》中,丫鬟不是卑贱的,她们也有独一无二的个性与自由,晴雯、袭人、鸳鸯、平儿……她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一个鲜明可爱的女性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曹公本人与曾说过:“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勿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他怀着“传闺阁昭传”的目的写成红楼一梦,梦是光彩陆离、姹紫嫣红的,梦中不仅有行止见识不凡的众多女子,还有一个爱她们、尊重她们的男子——贾宝玉,他真心相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之钟于女儿”,这个贾宝玉,到真正是“通灵宝玉”之化身,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连他于如此爱护女孩儿们,又将女子的地位提高一个层次。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三言二拍》中杜十娘、玉堂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水浒传》里德扈三娘、潘金莲,女性总是作为低眉顺眼的弱势群体,顶多得到的是同情可怜。《红楼梦》确实女性的大舞台,一曲曲颂歌为她们吟唱。

二、悲剧,悲剧!

整曲《红楼梦》其实是场悲剧,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的结构是如此精妙而严谨,千丝万缕的字眼中,密密扎扎地织成一张庞大的网,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却在曹公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读时是深沉的悲哀,更有憾人心弦的震撼。

《红楼梦》其实是笔算不明的糊涂账!世间情爱本是最复杂的东西,偏偏成了书中最重的一块。宝玉、黛玉试试浊世的一对知己,相伴相依早已心中暗定“木石之缘”,怎奈封建社会中,确实身不由己,黛玉虽好,气质中却有着叛逆性,而宝钗方是贾家上下认为最好的少奶奶人选。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宝玉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却无法选择相伴一生的妻子,一切取决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终究成为无可避免的结局。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女人如果只是花鸟,是玩物,她们的毁灭,顶多博得一声惆怅,几声叹息。《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表现出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没的,而内心,更是美的。

那些悲剧中,史湘云、李纨青春守寡;贾迎春出嫁便被丈夫折磨而死;探春远嫁,惜春绝望出家,金钏儿投井而死,秦可卿与鸳鸯含冤而死,妙云被强盗掠去……她们注定是“薄命司”册子上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书中最让我怜爱的是黛玉,她高洁美好,在不该做梦的是日子里偏偏做了一个美得让人痛心的梦。“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于她言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严相逼”的场所,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醒,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宝玉于她言,不是“男才女貌”的“如意郎君”,更是可以“偕隐”的知心者。若没有知道这一切,就无法体会黛玉含恨而死之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的惨痛哀凉。呜呼!可叹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莹雪,霁日风光耀玉堂……一曲曲颂歌,是高度的尊敬,是满腔的同情!唯有如此美好,最后的悲剧才如此令人痛惜!

三、韶华,韶华!

究竟是韶华易逝,难奈得闲情几许。红楼里的痴儿,纵情撼天地,一切却是没落至终。当所有繁荣烟消云散,雾霭深处萧瑟的身影,勾起人们怎样的感慨千万,思绪万千?!

韶华易逝,从兴盛至衰没,不过过眼一瞬,闲情几许,只作了叹息罢。

少年衰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出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少年时的痴,黠,化作了凄丽温柔的红楼一梦。

红楼梦读后感

开始读《红楼梦》是小升初的那个暑假。好像还是不是原著,但是内容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所谓的宝黛的爱情悲剧让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感叹着曹雪芹和高鹗的精妙文笔。最让我所热爱的那个女人是王熙凤。

即使在整本书的构架上,王熙凤不是主人公,但是她却是一个最不容让人忽视的配角。曹雪芹先生下的王熙凤美丽,机灵,又有着极高的地位,俨然是一副女强人的样子,而这样的她却是我最喜欢的模样。

她华贵美丽,“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泼辣有心计,“明似一把火,暗似一把刀”,纵使书中形容的她已经快要成为反面人物,但是还是我心目中最精明的女人。她是贾府的大管家,她用自己本身瘦弱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族的重担,她一世“机关算尽太聪明”却终究换了一个“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惨结局。

她或许没有林黛玉那样柔弱多情惹人怜,也没有贾宝玉那样叛逆率真的个性,但是她有的却是贾府上下的人都没有的张狂和泼辣,而机灵的她又总是可以讨到贾母的欢心。

有人笑她太炫耀自己的地位,我却把那当做她对下人的告诫。

有人笑她太泼辣,我却唯爱她这一身的张扬。

她是王熙凤,在我心目中的那个完美的女强人王熙凤。

她是整个贾府上上下下的支柱,她是家族的大管家,她精明能干又泼辣,她衣着大体显奢华。

不论世人再怎样贬低她,她却依旧是我心中的那个张扬的女强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王熙凤,一个机关算尽却又失了性命的泼辣女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王熙凤,能干又奢华得体的女人。

红楼梦读后感

林黛玉是《红楼梦》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是降珠仙草下凡,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向神瑛侍者还泪。于是,就勾开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解此案,共同演绎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梦》。

先看黛玉的身世。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林如海,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林家祖上曾袭过列候,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所以黛玉自小便生活在书香之家,学得满腹才华原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可惜在三岁时便死了,虽然父母爱发珍宝,但也正因无兄弟姐妹,住进贾府的黛玉更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吟诵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何等无奈的句子。

在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作者便直白地写出了黛玉的心理想法:“……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他了去。”从这句中我觉得至少体现了黛玉的三个性格特点。首先说第一个特点:与世无争。她不想惹上什么事,只求平平静静地生活,她不惹麻烦,麻烦也不来惹她。而黛玉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心思过细。她由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思考到贾府,再到以后的日子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时时刻刻都十分警惕。决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小步。她不想惹麻烦,成为别人的笑柄,被他人耻笑,这也是黛玉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的小心思——爱面子。

还是在第三章。因林黛玉掂量后说出的一句话,宝玉生气地把帖身宝玉给摔了。于是,对什么都万分敏感的林妹妹,又在那儿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抺眼泪,独自伤感。其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也都时刻透露出林妹妹对其他人和事的严重猜忌。

而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妹妹被勾起伤春愁思,将残花掩埋,却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作了一首《葬花吟》。我想,不仅是宝玉,每一个读到这里想到此景的读者都会为之痴倒,为之心碎吧。在旁人眼中的“天堂生活”,在她看来“却是愁绪满怀无处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淌香断有谁怜?”再美的鲜花,也会有凋落的一天,正像《落花》中所唱的:“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枯萎的花儿有谁会怜惜呢?凋落的花儿或许还会存有丝丝幽香,但愿“一杯净土掩风流”,让那些花儿纯洁地去,正如她们纯洁地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被人称为“病罐子”、“药罐子”和“醋罐子”。“病罐子”主要表现在:体弱多病。例如在第四十五回中写道:“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天,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咳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药罐子”具体表现在:从小药不断,她自己曾说过:“从会吃饭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所以说,林妹妹完全称得上是“药罐子”;而“醋罐子”所体现的地方就更多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触动林妹妹的神经,让她醋意大发,像薛宝钗来贾府时,因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众人一心,因此林妹妹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她对周围太敏感了,这也导致了她后来病情加重,最后“魂归离天”,结束刀悲惨的一生。

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我是充满着矛盾心理的。她不像其他小说里的女主那样完美得无可挑剔,她有着体弱多病的身体,出类拔萃的才华,多情善感、好强善妒的内心和一段令人叹惜、心酸的爱情。在花柳繁华地,温柔贵乡中,她无依无靠地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正像林黛玉的曲中所唱的那样:“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她,又曾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呢?从春流到了夏,最终哭尽了眼泪,春残花渐落,春尽红颜老,只留下一个“花落人亡”的凄惨故事,让后人感慨。

篇30:论胖瘦作文500字

论胖瘦作文500字

其实在古时候,胖,是一种美,因为这象征着健康,可是现如今呢?胖,被人厌恶,大人这样,小孩子更不得了,如果要有个标准,那么,超过60斤就已经算胖家族的了,同学们个个是这样,瘦,就觉得自己很荣幸,胖的,就很自卑,那些苗条的`同学就常常去取笑别人了,给别人起外号,什么大肥猪、肉团、胖墩之类的词语,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别人的感受吗?

其实我认为,胖,并不是完全是坏,现在我们还小,要多吃东西才能长高,如果为了美而不吃东西,将来过了年龄,就不长了,那时,不吃东西就很矮,就算你的面容美,但你长得不高,也不好看的,对吗?我们现在还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应该太在意身体的胖与瘦,只要健康就好,如果你因为美而不吃不喝,身体会得病的,如果你不健康,那美,还有什么用??

但胖,也有不好,如果你是因为暴饮暴食而肥胖的话,那就不好了,这样会引起体内的胆固醇过高,很容易生病,所以,吃东西一定要按自己的食量来吃,不要因为好吃就一个劲猛塞,已经很胀了还要塞,那些多余的食物就浪费了,因为适当的营养已经吸收了,再有别的已经是多余了,浪费掉了。而且,暴饮暴食还会引起胃炎呢!!

希望大家注意身体健康哦!要适当的吃东西,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对了,还要积极锻炼身体!!不要太在意胖和瘦,健康,才是最美!!

由小编梦里花落知多少整理的文章现代论作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作文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