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黄历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首页 > 心情随笔 / 正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8篇(全文)

2024-12-30 14:59:10 心情随笔
文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8篇(全文)由网友走进回忆的画廊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8篇(全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精选8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 第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学计划

东莞小学三年级一班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2、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设想:1、2、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估算。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教学难点:

1、2、连续进位加法。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设想:

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3、4、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形式。

课时安排:1、2、3、4、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加法„„„„„„„„„„„„„„„„3课时 减法„„„„„„„„„„„„„„„„3课时 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周长。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和估算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

1、四边形、周长的含义。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

1、平行四边形。

2、周长的计算。教学设想: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3、理解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课时安排:

6课时。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第考的过程和结果。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课时安排:5课时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看整时、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读、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包括:认识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

1、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想: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课时安排:

1、秒的认识„„„„„„„„„„„„„„„„1课时

2、时间的计算„„„„„„„„„„„„„„„1课时

3、练习

„„„„„„„„„„„„„„„„„1课时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1、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2、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设想:

1、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3、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4、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时安排:

1、口算乘法„„„„„„„„„„„„„„3课时

2、笔算乘法„„„„„„„„„„„„„„9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设想:

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2、加强多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3、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时安排:

1、分数的初步认识„„„„„„„„„„„„„„3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概率论的基础,从内容上看共分三个层次:一是事件的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三是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生活中许多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许多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一些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正确的描述,并能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

4、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设想: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试验中逐步完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4、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九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

本单元教材是在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内容包括: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

渗透数学思想。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价值。教学设想: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

1、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课时安排:

4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 第2篇

教学设想

情景导入学生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通工具入手,去探索相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速度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探索得出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新知学习,引导学生由已经掌握的乘法知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目标

1、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

3、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

4、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

5、通过口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6、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理解用乘法去乘被乘数个位,满10怎样进位,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各种交通工具速度的图画。

2、关于时间、速度、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式图。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观看关于各种交通工具速度的图画。

图画上一头马车的速度大约是10千米/小时。以同样的方式分别介绍其它交通工具的速度:自行车约16千米/小时

小汽车约80千米/小时

火车约160千米/小时

磁悬列车约340千米/小时

飞机约800千米/小时

2、导入本课学习:上面是关于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探索关于速度的知识

1、讲解:什么叫速度呢?我们说的速度,是指一个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路程,比如上面看到的马车的速度约是10千米/小时,就是说马车在一个小时内大约可以行使10千米。

2、引导学生自己结合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并和同学交流。可以说说自己乘坐的不同交通工具对它们行使快慢的感受。

3、引导学生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三、复习旧知,为本课作铺垫。

1、口答:

(1)16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6呢?(2)14个

十、38个

十、15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10×5=

20×3=

13×3=

130×3=

3、导入本课学习:刚才我们复习了以前学过的乘法的口算,如果老师将复习题13×3改成16×3(板书:16×3),仍然是一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但和以前学的又不完全相同。这样的题怎么口算,现在我们来进行研究下。(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的口算)

四、新知探索

1、学习例1中的第(1)题。

(1)引导学生读例1中试题,让学生想一想:前面我们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里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2)引导学生看第(1)问: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这里已经知道自行车的速度是16千米/小时,时间是3小时,求路程是多少?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可知,求路程应该:16×3=

(千米)

(3)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如何口算16×3=?

(4)明确算理:16是由1个10和6个1组成的,要求3个16是多少,要先算出3个10和3个6是多少,然后把两部分积相加。因为3个10是30,3个6是18,30加上18等于48。所以,3个16是48。

板书:10×3=

6×3=

30+18=(5)比较异同:同桌讨论13×3和16×3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两道题都是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过程相同,都是先乘被乘数的十位数,再乘个位数。区别是:16×3个位相乘满10,最后一步是整十数加两位数。

(6)反馈练习:做“做一做”的第一排。

2、学习例1中的第(2)题。

(1)引导学生读题,然后根据题的提示写出算式:160×3=

(千米)(2)让学生比较这里的算式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这个算式只是被乘数末尾多加了一个0,就转化成一位数乘整百整十(进位)的口算,让学生试着算一算。

(3)让学生想一想:130×3是怎么口算的?

引导学生理解:只要在13×3得数39后面添写一个0,即390,就是130×3的结果;那么,在16×3的结果48后面添上一个0即480就是160×3的得数了。

(4)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

交流:16个十乘3,得48个十,就是480;一个百乘以3是300,6个十乘以3是180,300+180=480;3乘16得48,后面添一个0是480。

(5)小结:我们知道了3乘16得48,因此计算160×3只要在48后面添上一个0就可以了,这样做起来既正确又迅速。

(6)反馈练习:做“做一做”下面一行的练习。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的口算

13×3=39

130×3=390

例1(1)16×3=48(千米)

(2)160×3=480(千米)

10×3=30

100×3=300

6×3=18

60×3=180

30+18=48

300+180=480

教学探讨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 第3篇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 第4篇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 第5篇

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五小学 梁盛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布置前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在课堂中进行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究量角的方法,并能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总结不同的画角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动手操作、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掌握画角的方法。

二)、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在操作与交流中体现学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主导课堂带来更多的知识碰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画角的方法,并能正确画出角。

2、难点:按要求正确画出角。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分别说出每个角的度数。

2、量一量下面的角多少度?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举手上讲台汇报,并说一说量角的过程。

3、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1)中心与顶点重合;

2)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3)度数就看角的另一边重合。

二、探究新知

1、展示前置作业,小组合作交流。

1)让学生拿出提前自己的前置作业,在小组里交流学习。2)教师巡视,引导小组合作交流。

2、展示点拨。1)、点名个别小组上讲台汇报。2)、讲台上的汇报小组与讲台下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3、归纳升华

1、让学生根据同学们的汇报结果及自己的见解,对画角的方法及易错做法进行小结。

4、画角的方法小结。用量角器画角: 1)、画一条射线

2)、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对准60˚的刻度点一点。3)、从射线的端点起,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4)、画完角要画上弧线和写上度数。

提醒注意:画角时要弄清,看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

三、动手操作

用两个三角板可以拼出哪些角?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95°的角,步骤是: 1)画一条(),使量角器的中心和()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重合。

2)在量角器()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

2、我说你画,让个别学生说一个角度,让全班画。

3、完成书本43页做一做的第2题。

五、全课总结

这一节课里,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画角

一、量角器画角的步骤:

1、画射线

2、重合,3、找点连线,4、画弧线,标度数

5、检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 第6篇

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480×5的积末尾有()个0;405×5的积中间有()个0。

3、一个因数是104,另一个因数是8,积是()。

4、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203×5×0的积是()。

5、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一位数相乘的积是()。

6、183的9倍是(),8个194是多少()。

二、在圆圈里填上>、<或=。(每小题1分,共8分)

24×5○240+0

160×0○160-0

420×6○42×6

0+23○23×1

252×6×0○0×1×365

708×3○780×3

12×5○62

123○124×2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320×5的积末尾有﹙

﹚个0

①1

②2

③32、435×﹙﹚时,积一定是四位数

①0

②1

33、求125的8倍是多少?列式是﹙﹚

①125+8

②125-8

③125×84、162×4﹙﹚356×5

①<

②>

③=

5、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的乘法,要从﹙﹚位乘起

①个

②十

③百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7分)

(1)0乘3小于0乘7。

()

(2)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3)一个三位数乘0,积也是三位数。

()

(4)一个非零的数加上0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5)4个90的和再加上40得400。

()

(6)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有几个0()

(7)一个因数中间有几个零,积的中间也有几个0。()

五、连一连。(共5分)

31×6

得数大约是280

79×5

得数大约是400

92×6

得数大约是180

43×7

得数大约是540

72×8

得数大约是560

六、做一做。(共12分)

419×5≈

121×3≈

518×2≈

42×6≈

87×6≈

49×5≈

217×3≈

77×7≈

79×6≈

29×8≈

121×4≈

58×6≈

七、列竖式计算:

146×7=

245×4=

108×5=

113×2=

123×5=

2101×3=

306×7=

214×2=

324×9=

2040×3=

157×9=

333×3=

1089×4=

3142×8=

422×8=

1424×2=

111×9=

2124×8=

345×5=

456×5=

八、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30分)

1、小宁每分钟能打字192个,一份1000字的稿件,她5分钟能打完吗?

2、张村计划挖一条1000米的水沟,每天挖124米,挖了7天,还剩多少米没挖?

3、用一根铁丝做一个边长为212厘米的正方形框架,还剩下50厘米,这根铁丝长多少厘米?

4、有100名学生参加运动会,每人分一瓶矿泉水。每有12瓶,8箱够分吗?

5、青山小学组织330名学生去春游,租了6辆汽车,已知每辆车上能坐56人,请问租6辆汽车够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 第7篇

一、我会填(20分)

1.35×4表示()个()连加,也表示()的()倍是多少。

2.6乘7个于是()个十,是()。

3.一个数加上0得(),一个数减去0得(),一个数乘0得()。

4.25的4倍是(),24的5倍是()。

5.4个12的和与4的()倍相等。

6.写出两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720的算式:()、()。

7.98+99+100+101+102=()×5=()。

8.在2、3、199、446、669五个数中,选出4个数分别填在下面的括号里,使算式成立:()×()=()×()。

9.在○里填上“>”、“<”或“=”。

74×3○200

24×5○120

6×0×4○4

240

×4○120

×8

10.203×7

×6积的个位是()。

二、相信自己的判断(对的打“√”,错的打“×”)(5分)

1.求85与9相乘的积,只能列式为85×9。

()

2.两个因数相乘,积一定比每个因数都大。

()

3.一个数的3倍是12,这个数是36。()

4.一个数乘7,其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5.998千克接近1吨。()

三、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9乘一个三位数,积是()。

①三位数   ②四位数   ③三位数或四位数

2.2600×5积的末尾有()个0。

①1

②2

③3

3.2□×4的积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①3

②4

③5

4.□42×3的积是四位数,□里最小填()。

①5

②4

③3

5.小雨住在离学校300米的地方,小雪住在离学校400米的地方,她们两家住地相距()。

①700米   ②1.00米

③无法确定

四、我会写(写出整百数乘一位数,积是2400的算式,你能写几道?)(4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五、轻松口算,我能行(12分)

260-0=   72÷8=   302×4=   131×0=

450-70=

102×4=

700

×4=   93+40=

398×5=

21×5≈

102×4≈

510×9≈

六、我会算(18分)

327×4=

418×5=

2700×3=

1020×7=

3006×8=

815×4=

七、列式计算(6分)

1.比204的9倍多164的数是多少?

2.281减去273的差乘309,积是多少?

八、我能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快乐(5×4+10=30分)

1.六年级有37个同学为新生做小红花,每人已做了4朵,如果再做68朵,就可以送每位新生1朵。今年共招新生多少人?

2.为美化校园环境,学校栽了39棵桂花树,29棵松柏,栽的樟树的棵数是桂花树和松柏总数的3倍,栽了多少棵樟树?

3.在一个正方形场地四周插彩旗,四个角都插一面,每条边插了18面,这个场地共插了多少面彩旗?

4.学校举办优秀作文展,小雪把自己的三篇作文打印出来,准备参展,每篇作文的字数如右表。

5.①

买4双袜子,需要多少钱?

用100元钱买两双鞋应找回多少钱?

姑妈给小亮买两套衣服,应付多少钱?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开放题(20分)

1.小芳去文具市场买钢笔,每支钢笔零售价为5元,但市场规定,5支或5支以上可以批发,批发价为每支4元。小芳要买3支钢笔,可以怎样买了(请写出你的购买方案和理由)

第六单元B卷

八、1.4×37+68=216(人)2.(39+29)×3=204(棵)3.(18-1)×4=68(面)4.342+334+313=989(个)110×9=990(个)990>989  能。5.①15×4=60(元)②100-40×2=20(元)

(58+32)×2

=

180(元)

开放题:1.方法不唯一方法一用零售价买3支,需要15元。

方法二:用批发价买5支,以后再以批发价卖2支,要4×5-4×2=12(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 第8篇

一、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学生在回答数学问题时之所以显得不够完整, 并不是因为学生不想把答案说完整、说具体、说准确, 也不是因为学生不会说或说不清楚, 而是因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心答案和数学性的词语, 甚至自己帮学生完成一部分其实学生完全知道的标准答案, 代替了学生。这就在不知不觉中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担当起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责任, 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觉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

1. 让学生清楚地用语言表达数学的解题程序;

2. 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解题的思考过程;

3. 提高学生说理能力, 以清楚表达解题思路, 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的表达意识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识和表达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 确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培养出愿说、敢说、会说的学生。

二、教师要学会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理能力

教师观念的转变,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那么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 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为例, 简要介绍我在这个方面的一些体会。

1.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 加强算理教学, 重视说的过程, 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 又能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本教材“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为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熟练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除了要求学生大量计算此类问题, 我认为更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充分说理, 只要他们真正明白了算理, 就不用花很多功夫在此类问题的计算上, 从而实现减负、高效的目标。

如:128×4, 学生的说理方法是:先用128个位上的8去乘4结果得32, 向十位进3个位写2;再用十位上的2去乘4结果是8, 加上进来的3得11, 再向百位进1十位写1;再用百位上的1去乘4得4, 加上进来的1得5,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512。在说理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指着算式的每一步来进行, 这样学生说理有实体、有依据, 也易于使同学领会。虽然说理的过程很繁琐, 但只要教师长期坚持, 一定要比在班级里天天搞题海战术更有效。

2. 在概念课中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说理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因此, 教师要重视让学生描述出概念的本质, 不仅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的具体内容, 更要说出概念的关键词句。对于近似概念, 则要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内在联系和容易混淆之处。

如:1米-2分米= ()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 分米

7000米+8000米= () 千米

1吨-400千克= () 千克

此类题,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更要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如1米-2分米= () 分米, 就是把1米转化成10分米, 再用10分米-2分米得出8分米。教师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这种方法而不是很盲目。

3.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简明而准确的数学表述是数学思维过程的反映。不过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

(1) 应用题读不懂, 获取信息能力差;

(2) 不能正确领会数学语言 (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 ;

(3) 不能用简明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有关数学问题。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了几种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1) 围绕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的意义进行扎实的说理训练

从一年级学习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应用题时, 我就注重学生的说理训练:加法就是把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 (学生同时用手势表示) ;减法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是多少? (生也用手势表示)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比较特殊, 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把总数平均分成若干份, 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一种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学生将以上这四种运算的意义掌握扎实了, 再学习简单分数加减法时, 他们就会感觉很轻松, 因为它们的意义没有变, 只是数的范围扩大了。

(2) 找到题中不变的量

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 改围成一个长9厘米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同样一根铁丝先做成正方形, 后做成长方形, 其实它的周长没有变, 故根据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可求出它的周长是32厘米, 这同时也是长方形的周长。找到题中不变的量再分析, 这类问题就容易多了。

(3) 利用画图的方法

有两个长方形, 长都是4厘米, 宽都是2厘米, 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 厘米, 周长是 () 厘米。

一个长方形长80cm, 宽60 cm, 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一个新的长方形, 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

以上三个问题如果学生能用图形来表示, 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说理, 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4) 学会找中间问题或在题中找到有关系的两个数量

一根绳子长17米, 剪掉8米做一根长跳绳后, 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 最多可做几根短跳绳?

294个同学乘4辆汽车去春游。前3辆汽车每辆坐75个同学, 第4辆汽车要坐多少个同学?

三一班40人去玩“激流勇进”, 每条船最多可坐6人, 每条船租金58元。问至少需租几条船?共付租金多少元?

以上用黑线画出来的都是在题中有关系的两个数量, 可以根据它们进行第一步的分析, 这样的方法为学生分析说理搭建了桥梁, 降低了他们说理的难度, 教给他们方法, 使他们不盲目。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能力培养的前提是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去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 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活动经验;其次, 一定要让学生在读题时有目的地去读, 而不是为了应付。在实践中, 教师有时因为过于急躁, 总是不能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就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思想上的惰性, 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科学成果是用数学语言表述的, 正如伽利略所说:“自然界的伟大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一切数学的应用, 都是以数学语言为其表征的。数学语言已成为人类社会中交流和贮存信息的重要手段。数学表述能力高低, 恰恰反映了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由小编走进回忆的画廊整理的文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部单元教学计划8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教学计划   上册   三年级   人教版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