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总结(精选9篇)
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第1篇
为贯彻落实开展“安全目标”行动工作,医院领导召开专题会议,针对患者安全目标的要求,医务科每月对科室执行患者安全目标进行检查,通过资料检查、现场访问、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检查,现将检查汇总如下:
一、 严格执行患者知情同意及签字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 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医师在患者进行有创检查、特殊治疗之前严格执行了查对制度及谈话制度,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师与患者或患者家属做到了有效沟通,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为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执行了手卫生规范,落实了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医护人员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较规范,手术后的医疗废物处置均能按照医院感染要求正确分类处理。
三、完善了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严格 “危急值”报告项目的质量控制,未发现在执行质量控制措施,如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等过程中严重违反规定现象。“危急值”报告项目范围、针对科室服务范围符合要求 。
四、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试发生错误。
五、安全用药,同时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无压疮的发生。
六、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能积极主动上报。
七、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
八、检查中存在问题
2、医师对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时家属不能固定人员,给知情同意签字带来不便。
1、医务人员无培训计划和内容,对患者安全目标的相关制度不熟悉。
2、手术前未核对患者的科别和床号、手术方式、患者皮肤的完整性。
3、由于我院条件有限,科室无洗手池,手卫生依从性较差。
4、口头医嘱的执行能力不足。
5、极个别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一天未做手术标识,而是在手术当日才做手术标识,同时部分患者不知道标识的重要性而不小心擦拭模糊。
九、整改措施
1、加大手卫生培训力度,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监督实施。
2、加强我院的手术标识,同时告知患者标识的重要性,在患者不小心擦拭后要及时补上,以防手术部位发生错误。
3、加强对患者及家属沟通工作,便于医师被授权人的沟通签字。
4、加强口头医嘱的执行能力的培训。
5、加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依从性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
医务科
20xx年x月30号
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第2篇
针对《2013年患者安全目标》中的要求进行了全院各科室的查找医疗安全隐患检查,现将自查汇总如下:
一、严格执行患者签字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医院每月对科室进行1—2次有关医疗安全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科室利用晨交班时间定期对科室医师进行巩固培训。医师在患者进行有创检查、特殊治疗之前严格执行了查对制度及谈话制度,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师与患者或患者家属做到了有效沟通,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为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并实施了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检查手术患者病历核查表填写齐全,未发现确认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象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不全现象。
严格执行了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识的即刻停制度,能落实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安全核查及手术部位的确认,避免了错误的部位、错误的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的发生。
二、严格执行了手卫生规范,落实了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完善并严格执行了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我院针对医院感染中的手卫生进行了2次专项培训,配置了有效、便捷的手卫生物品、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2、医护人员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较规范,手术后的医疗废物处置均能按照医院感染要求正确分类处理。
三、完善了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严格 “危急值”报告项目的质量控制,未发现在执行质量
控制措施,如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等过程中严重违反规定现象。
“危急值”报告项目范围、针对科室服务范围符合要求
四、存在问题:
1、有个别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低。
2、医师对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时家属不能固定人员,给知情同意签字带来不便。
3、个别医师在择期手术患者手术时术者到达手术室不准时,使手术安全核查不能准时进行。
五、整改措施
1、加大手卫生培训力度,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监督实施。
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沟通工作,便于医师被授权人的沟通签字。
3、医院制定术者到达手术室时间,由手术室严格监督实施。
阿合奇县医院医务科
口腔科种植工作模式及患者管理 第3篇
种植义齿已成为牙列缺损、缺失的最佳修复手段,并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1]。目前,综合医院口腔科已陆续开展种植义齿修复,并逐渐扮演重要角色,种植技术已成为推动口腔科整体发展革新的重要动力。但由于多数口腔科开展种植技术较晚,经验不足,患者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改进工作模式、加强患者管理以提高口腔科的工作效率、社会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经过2年多的实践,从2009年开始,我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方法,现介绍如下。
2 种植工作的组建
种植工作的开展有赖于人员配备、人员素质、规模,以及医疗团队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有助于工作更好地开展,有助于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2.1 人员配备
口腔科种植患者较分散,患者具有波动性,专门从事种植不利于发挥医生的最大效率,我们提出“一专多能”,医生除从事种植专业,也兼顾相关学科。如何把一个医生的能量发挥到最大,需要最大的资源去支持。口腔科安排4名医生从事种植修复,实行全科发展、种植优先发展的策略。其中1名种植医生配备1名助手,1名种植护士,2名内科医生,1名洁牙师,成为一个种植小组。口腔科设有1间独立的种植诊室,配备专门的种植器械师负责全科种植医生手术器械准备;内科协作医生负责基础治疗,辅助种植医生完成整个治疗方案;口腔洁牙师负责种植患者术前牙周洁治。口腔科根据门诊量建立了口腔宣教小组,根据初诊量而定,约25人配备1名口腔保健师。
2.2 医疗团队
建立合理的医疗团队,有利于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团队人员的通力合作,更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3]。患者往往和种植医生的辅助人员联系,获取相关信息。因此,团结协作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消除患者疑虑。医疗团队括医生配备医助、医生与医生的协作、医生与护士的配合、医生与洁牙师的协作、种植人员与消毒人员的协作等。
2.2.1 医生与医助协作
医生是整个治疗计划的最终决定者和实施者。助手均为口腔医生,简称医助。医助配合医生实施整个治疗,配合四手操作,负责患者的预约、诊治前的器械准备、患者收费、患者档案记录、患者数据库的建立、患者跟踪随访以及一些基础操作,比如术前检查、临时冠的制作、取模、戴牙、简单的牙体牙周治疗等。这样可以把医生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对医助进行锻炼,提高其诊治水平[4]。
2.2.2 医生与医生协作
口腔科患者比较分散,每一个专业都有可能接触到适合做种植的患者。科室建立协作机制,有利于调动每1名医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给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过去,1名患者整个治疗由1名医生完成,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可能造成患者的流失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当内科面临根管治疗无法保存患牙、外科要拔除患牙时,都可能面临种植。医医协作有利于及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即刻种植应尽早实施,有利于牙槽骨的保存,减少患者复诊次数并节约时间。
2.2.3 医生与护士协作
由于口腔专业性较强,我国口腔护士较少。我科使用对医助进行上岗培训后逐渐取代护士的方法。然而,在种植室应保留1名护士,主要负责器械准备、手术配合、患者急救等。患者进入诊室,护士要及时安抚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在诊疗中,除了配合医生传递器械外,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情绪变化,以便医生尽早处理术中的突发情况。诊疗后,要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并清理台面,及时清洗送消器械。
2.2.4 医生与洁牙师协作
洁牙师不光是种植的护理者,更是客户关系的维护者。洁牙师可以发现更多的口腔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患者的保健基本从洁牙师这边获得,从种植开始学会了怎么控制牙菌斑。患者定期洁牙,洁牙师做到定期密切观察,能把患者最新信息传递给种植医生。
2.2.5 医生与消毒人员协作
器械及时消毒灭菌,有助于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种植器械材质包括纯钛、不锈钢、塑料等,器械消毒有特殊性,医生应该和消毒人员加强沟通,做到种植器械的清洗、灭菌、消毒、养护符合国家医疗规范,有利于延长种植器械的使用寿命,同时合理和谐的衔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 流程管理
良好的就医流程有利于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医患沟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医流程包括医患沟通、医生具体实施、医疗团队协作。
3.1 初诊
患者挂号前,应填写就诊挂号单,科室获取患者就诊信息和病史。在患者挂号后进入诊室前,口腔保健师将患者分类,他们的任务是根据专业知识筛选患者,健康宣教。如果有困难,种植医生协助完成治疗计划,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口腔保健师给患者详细介绍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必要时带领患者到种植医生处会诊,给患者制订一个初步的治疗方案。在患者进入诊室前,让患者获取尽量多的信息量,沟通种植的过程、费用、时间等,让患者对治疗全过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3.1.1 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是患者进入诊室后的重要一步,也有助于节省时间[5]。医患沟通需要全程沟通,我们倡导“人人是沟通员,人人是服务员”。医助沟通后交给种植医生,种植医生再次有重点地沟通,填写知情同意书后即开展治疗。沟通应选择简单、患者易理解的词语。在诊治过程中,医生、医助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治疗方案的变更,随时和患者保持沟通。
3.1.2 医生检查
医生具体接待患者,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局部情况以及患者的需求,根据患者的情况,制订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医生工作态度要专业化、精细化。交谈、沟通需要自信,工作行为有专业化标准。牙科患者对医生期望包括责任、真诚、可靠。因此,全面、细致的检查以及高超的医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3.1.3 团队的协作
医助安排拍片及血常规、血糖、凝血功能等化验检查,为患者预约手术时间。护士根据预约时间准备器械。内科协作医生完成基础治疗,奠定良好的种植时机。洁牙师在术前完成患者的口腔保健。一个流畅的、顺利的种植离不开团队的和谐、协作。
3.2 复诊
复诊是整个系统治疗必不可少的部分,合理完善的复诊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复诊时助手负责患者档案准备、患者信息的回顾以及患者时间的合理安排。种植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实施种植计划。护士负责种植材料的准备、器械的传递以及清洗消毒。患者合理安排,医生才能有合理的休息,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工作。
4 患者的管理
患者的管理,是为了满足患者的一切需要。种植患者往往要求服务多样性。及时解决患者的心里动态和疑问,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安排复诊时间。尊重患者的隐私,尊重的患者的选择。患者的有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有利于建立患者信任感。
4.1 患者信息档案
建立患者的个人档案,档案包括了患者的所有信息。知情同意书、种植注意事项、修复注意事项都涵盖在档案内,这样有利于完善保存。患者信息档案有利于医疗的回顾性研究、学术交流,医疗风险的规避。术前照片、模型、影像资料,都可以装订成册,最后达到电子信息的综合[6]。
4.2 客服系统
一系列良好的客服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投诉。我科在综合医院率先引进口腔门诊管理系统软件—思迈乐。短信提醒、预约提醒、消费查询、市场信息收集平台、财务管理[7]。
4.3 跟踪随访
患者跟踪随访,包括定期随访、电话随访、生日回访、医师随访作业等。其中电话随访尤为重要,比如种植术后疼痛、出血、愈合基台脱落、烤瓷牙松动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医生麻烦,也减少患者痛苦,更重要的是产生最好的临床治疗效果[8]。用技术赢得患者,用服务感动患者,使每一位患者成为我们的终生患者,我们的医生成为患者的私人口腔保健师。
综合医院口腔科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种植工作模式以及加强患者的有效管理将会使我们的患者得到最好的服务,使我们的工作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于锋.口腔种植修复临床效果回顾性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14(4):130-132.
[2]盂世娴,王双,褚金海.关于口腔科门诊患者管理的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008,7(4):69.
[3]杨进,黄文秀,杜志斌,等.口腔种植治疗中的团队配合之一:医技配合[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15(2):87-88.
[4]徐普.牙医助理在口腔门诊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5):133-134.
[5]李刚.口腔医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2):95-98.
[6]郑志春.口腔科医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2):174-176.
[7]周维,张晓义,董瑞华,等.预约服务在口腔科的应用[J].社区卫生保健,2010,9(5):315.
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第4篇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接着分析了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状况,最后针对糖尿病的特性提出了一种用于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工作的方案,通过积极培养糖尿病专科护士和研究科学的护理方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对治疗和护理的行为顺应性,达到良好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管理;个人档案管理
1 引言
糖尿病是世界上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沉重,患者合并的并发症多而治疗的达标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护理、教育与管理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更缺乏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工作效果的长期随访。但糖尿病又是一种常见的终身性、全身性疾病,如何让患者掌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知识,使其正确地对待糖尿病和处理糖尿病常见的相关问题,提高治疗监测和护理的依从性,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是糖尿病护理管理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糖尿病专科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及患者的终身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国糖尿病护理现状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终身性全身性疾病,需要患者本人的配合,但糖尿病的护理管理工作,目前仍缺乏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工作效果的长期随访,血糖控制状况不理想。对患者的并发症的规范、系统的筛查特别是糖尿病足的筛查目前更是薄弱环节。
然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又是可防可治的。护理工作在糖尿病患者的终身医疗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和社区医疗乃至医师的桥梁,是患者和他们的朋友,是融健康教育、医疗指导、护理保健甚至社会工作为一体的医务人员。发达国家均有专职的糖尿病护士,这些护士的基本作用是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知识交给患者,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确地对待糖尿病和处理常见的糖尿病相关问题,减少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这就要求糖尿病护士在糖尿病专科护理评估、发现患者在自我管理中的护理问题、糖尿病综合治疗以及患者终身的健康等问题上具有更深广的知识、更高的综合能力以及更复杂的护理技能。
3 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方案
3.1 个人档案管理方案的提出:个案管理的概念最早于年由某保险公司提出,其目的是为了控制通常由灾难性的事故或疾病引发的高额保险要求。美国护理学会将个案管理定义为一种灵活的、系统的、合作性的方法,提供给特定的人群并协调其医疗护理的服务是为特定人群提供和协调卫生资源的一种动态的、系统的、协作性的方法,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以明确个体的健康需求、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服务、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研究证明,个案管理在促进患者康复和降低医疗成本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患者信息的获取必须是在有效利用资源以达到合理成本的特定时间框架内完成的。个案管理中对患者连续性保健护理的服务管理和运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3.2 个人档案的内容:糖尿病患者个人档案包括个人基本资料。个人史包括:职业、文化程度、糖尿病诊断时间、个人爱好、饮食习惯、家庭成员中吸烟嗜酒情况、糖尿病家族史以及患者的出生史等。重要病史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眼睛疾病、性功能障碍等病史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臂围、血压,足部检查等资料。各项生化检验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胆固醇等。此外还包括治疗用药情况及自我管理教育情况。
3.3 个案管理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 设计合适的个体化教育计划, 并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讲解。对新诊断的患者, 分次预约患者就诊, 每次的教育内容不同, 包括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糖尿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低血糖防治、自我监测等。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重点是胰岛素治疗依从性评估及胰岛素注射问题检查, 低血糖预防等。对于部分病史较长但没有做好自我监测的患者, 重点是转变患者对糖尿病的误解, 教会他们自我监测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手段, 掌握尿糖、血糖的测定方法及控制目标,与此同时让家属共同参与, 让家属了解糖尿病, 督促患者执行各项控制计划。使用图解、实物模型, 制作各种小册子, 详细讲解、指导。针对多数老年人有空腹运动习惯,给予讲解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 而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症, 应避免发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立短期和长期目标, 如曾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其短期目标是在1周内不发生低血糖,根据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具体时间, 教育患者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设定饮食总量控制目标,根据患者的 BMI、腹围、每天的活动量计算患者全天总热量,并给予相应热量的配餐处方、推荐菜谱及食物换算表, 在饮食调节的基础上,设计一套适合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并以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的形式发放给患者本人。配合电话随访, 督促患者按控制目标实施各项计划。在患者首次就诊后的1周内,专科护士打电话给患者进行随访, 督促其落实计划,并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给予解答。根据患者的具体问题, 建议患者初诊后2周、3个月及半年携带糖尿病记录本到护士门诊复诊, 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总之,糖尿病护士负责对患者的初步评估,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糖尿病专科评估,确定患者的护理问题,并做好档案记录。内科门诊有一名护士负责管理糖尿病患者的档案,为患者建立教育大课的学习卡,并按时通知患者来参加教育课程。当患者出院时,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或联络护士与患者联系复诊时间,患者每6个月就诊糖尿病专科护士门诊。
4 讨论
糖尿病是慢性病,其防治和管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国内外内分泌学界己经越来越重视对糖尿病患者的强化管理,强化管理利于患者血糖的良好控制和慢性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使与糖尿病相关的致残、致死率及医疗花费明显下降。
随着新的治疗方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政府政策和对护理工作的重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期望值随之增高,促进了护理专业的发展,护士工作角色不断扩展。对护理人力需求的增加,我国护士的数量将更加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求,随着护理功能领域的扩展,但我国专科护理的发展道上,仍存在一定的限制,护理人员编制数不足,专科护士与护士长角色有重叠,处方权亦为临床实践中明显的限制因素。
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总结 第5篇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我中心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切实加强对自我管理小组组员的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掌握组员的基本情况和管理需要,诊断掌握得情况制定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工作计划及活动安排,在活动中对小组组员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纠正,对正确得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并对小组组员进行基本身体指标测量及健康状况和自信心测评。2016年小组开展活动六次,组员健康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自信心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活动,也发现在活动中存在着不足:
1.慢性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小组的主动性不够,自我管理意识未形成浓厚的氛围。
2.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形式多以讲座,集体讨论为主,形式比较单一,未能调动参与得积极性。
3.自我管理小组的环境支持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精神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总结 第6篇
为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工作,疫情期间针对道路封锁、交通限行等情况,阜阳三院686项目办关爱患者,携手抗疫,送药下乡来到颍上,共计29种药品385盒(瓶),我们颍上项目办协助他们及时把药品发放到患者手中;并指导各乡镇项目管理人员对目前在管的危险性三级及以上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和(或)家属相关情况,加强家属对于疾病复发、服药管理、药物副反应处理以及疫情防控等知识宣教。针对部分患者因限行而出现停药的情况,项目办安排由各乡镇精防工作人员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登记,由海豚脑康医院组织配药,无偿把药物配送到各乡镇卫生院,卫生院再分村配送,最后由包保医生发放到患者家中,减少了因人员流动和聚集而引起的交叉感染,也降低了患者因停药而病情反复的风险。其间共无偿提供药物230人次,减免药费三万余元。疫情期间截止2月25日,颍上海豚脑康医院共收治公安和政府送诊患者79人(三无病人两人),大大降低了精神障碍患者的肇事肇祸风险,为疫情期间社会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颍上县卫健委和颍上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项目办公室领导下,颍上海豚脑康医院于4月14日至4月28日对江口镇等30家乡镇和社区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工作。共走访30个乡镇、301个自然村和居委会,(因此次筛查、诊断我们对五类患者进行排查:
1、病情不稳定患者
2、危险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
3、未按规定服药患者
4、既往有伤人毁物行为
5、家庭弱监护或者家属不配和的患者,因有少部分村室无此类患者,筛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718人(在外务工和在县外住院就医的患者未参与筛查),其中风险级别三级患者504人、四级患者53人、五级患者34人,期间收治解锁一名患者(患者系疫情期间由外地民政救助机关遣返,家人为防止出现意外关锁于家中,项目办在下乡筛查过程发现后,在颍上海豚脑康医院协助下予以解锁),并对4000余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科基础知识宣教,免费发放宣传材料4000余份。
今年9月份,在县政法委及县卫健委共同领导和部署下,申请市三院专家组和颍上海豚脑康专科医院共同对我县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评估工作。市三院专家组一行7人分两组,海豚脑康医院一行4人一组共三组对我县三十个乡镇深入到每个村卫生室开展为期近11日精细筛查及评估,我们学校抽调多人及项目办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工作,组织实施,合理安排,精心保障,每到一个乡镇卫生室立即开展人员的组织,场地的安排,积极开展在管患者及疑似新增患者及监护人的健康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科普宣传。通过各乡镇综治办、派出所及卫生院及村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共宣传科普4407人次,筛查严重精神病患者3719人,其中三级以上严重精神障碍病患者245人。根据相关要求,把三级以上患者报送县政法委、公安局及乡镇派出所、综治办,便于及时监管,以防发生意外事件,同时对所有患者及时纳入网络管理、按要求规范随访,有力的提高了患者的管理率,通过监管及按期随访,督导服药,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减轻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圆满完成今年筛查工作。
除了筛查工作,今年以来我校已经对重性精神病项目开展四次季度督查工作,截止到11月底,我县在册患者7124人,在管患者6720人,检出率5.49‰,管理率93.53%,规范管理率89.5%,服药率92.41%。规律服药率83.11%,面访率92.31%.精神分裂症治疗率93.36%.精神分裂症规律服药率84.81%.体检率83.91%。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基层人员服务水平
为了提高基层精防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5月10日,特邀请市三院严重精神病项目办专业人员对我县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专题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为重性精神病的治疗技术工作流程、精神疾病基本知识、管理服务规范的新要求、随访要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培训的人员由全县各乡镇卫生院、慎城社区服务中心分管项目的`院长(主任)及专、兼职项目负责人共100多人,颍上县卫健委项目负责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人员参加培训学习。通过专家精准到位、形象生动、语言精练易懂的讲解,使与会人员深受启发和鼓舞,同时提高了专业管理能力,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三、做好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加强多部门协作,严重精神障碍管理项目办公室在县政法委的共同协调下与民政、残联、公安及时互通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优势,切实将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救治、服务、管控等工作落实到位。新增3级及以上精神病患者245人,三院住院流转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8人,颍上海豚脑康医院、颍上九合精神科住院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183人,原三级及以上患者今年未参加筛查评估患者1040人,共1476人及时与县政法委、公安部门交换信息。
四、加强宣传
严重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总结 第7篇
一、传达精神,提高认识。豆公镇召开由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和各村负责人参加的严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专项行动安排部署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层层压实责任,安排部署严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专项行动。
二、进一步压实管控责任。镇政府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签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奖监护协议》,督促监护人落实日常看管、监督服药、送诊救治、动态报告等监护责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实行包保责任制,机关包村干部、派出所经办民警、村干部、精防医生、患者监护人等五位包保人共同签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包保责任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四方包保责任人定期走访制度,加强对患者的服务和管理,保证完成包保目标。
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第8篇
1 政府支持与立法
政府的支持能极大地促进患者安全工作的开展。丹麦、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于2003年开始,相继颁布了《患者安全法案》《患者安全与质量改进法》等法案,并实施了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措施,促进了医院患者安全系统的改造,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重视,从而有效推动了患者安全工作的进行[3,4,5]。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患者安全工作。通过2005年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2011年发起“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及“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等活动形式促进质量改进,保障患者安全。2010年7月始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中,明确了医疗服务过程中,各种导致患者损害情况的责任主体及追责形式,此法案可视为我国患者安全法律的雏形。但由于部分医疗机构还存在患者安全意识薄弱、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加强对患者安全的关注及立法研究,逐步完善落实患者安全立法,确保患者安全得到制度保障,通过法律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患者安全。
2 制订并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患者安全目标作为医疗活动安全服务的指南,主要针对医疗服务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强调在循证及专家共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之道,对促进患者安全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2002年美国医院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成立了患者安全咨询小组,并于2003年初发布施行首个国家患者安全目标(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NPSGs),以帮助认证卫生医疗机构解决患者安全特定领域的部分难题。
中国医院协会在原卫生部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国情、各医院管理评价与评估工作的实践情况,参照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于2006年首次推出《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此后,连续制定、修订并完善各年度的患者安全目标。据调查显示,我国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及强度大,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6]。2014年中国患者安全目标便将“加强医院全员急救培训”、“关注工作负荷”等医务工作者对患者安全的影响问题纳入其中。患者安全目标着力构建最基本的患者安全体系,如何将其落到实处,需要各医疗机构全体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建立连续监测的患者安全系统,健全相关奖惩机制,以保证患者安全。
3 建立第三方机构促进患者安全
为应对患者安全的风险和挑战,一些国家第三方机构相继建立患者安全组织,如美国质量论坛(NQF)、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TJC)、急救研究所(ECRI)等,通过质量改进和评审评价工作等手段,促进患者安全。我国暂未成立患者安全的第三方机构,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等社会团体,以不同的形式推动患者安全在国内发展。
2014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指导下,在重庆成立了由36所大型医院共同参加的“中国患者安全教育与研究协作网”,为医院开展患者安全教育搭建了平台,为患者安全运动在我国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联合中国医院协会举办中国患者安全大会,交流探讨患者安全的最新动态、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实践动态,倡议成立中国患者安全联盟,以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中国医师协会协同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北京成立“患者安全与医患关系研究中心”,拟通过此研究中心的平台,关注患者安全、医疗安全与质量,共创医患关系的双赢局面;同年,广东省成立了省级医疗安全协会,该协会研究医疗活动中的缺陷,建立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医疗安全管理标准和规范等。2016年年初,山东省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通过学会、协会、研究机构等系列组织可很好地推动患者安全活动的开展。
4 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网络报告系统
建立网络报告系统是促进患者安全的具体实施步骤。通过网络报告系统收集医疗机构不良事件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发布警示信息,提出改进建议。这一做法已被很多国家及地区所采用,如:美国的患者安全报告系统(PSRS)、英国的报告与学习系统(NRLS)、我国台湾地区的患者安全通报系统(TPR)等均良好运行,对推动患者安全活动起到重要作用[7]。
2004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系统》,该报告系统是强制性外部报告系统,但该系统相关信息上报不完整,运行效果不明显[8]。2008年我国初步建立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试行),该系统仅向自愿申请参加的会员医院开放。不良事件上报的宗旨是要通过对大量事件报告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继而从错误中不断学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该报告系统开通至今,暂未见对该报告系统使用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相关评价报道。
国内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网络上报系统尚不健全。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不良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具有非惩罚性、保密性、时效性等特点,上报内容包括压疮、跌倒、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等。通过统计、收集及分析各年度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帮助医院工作人员发现、排查潜在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解决方案,持续质量改进。目前大部分三甲医院都是自行开发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对从错误中分享学习的意识有了较大进步。但在使用的过程中,部分医院为应付医院评审评价等工作而设立形式上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未从根本上进行不良事件的分析及持续质量改进。因此,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难题,无法有效地实行医疗风险管理。
5 结合医院评审评价工作
经验表明,在医院评审过程中,能帮助医疗机构持续改进管理水平,对促进患者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美国、德国分别通过TJC、医疗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委员会(KTQ)的评审评价活动来规范患者安全行为,构建患者安全文化,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CI)于2008年将患者安全纳入其第三版评审标准,从此患者安全随同JCI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开展和推广。
201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并发布《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等系列标准,该标准专门设置了患者安全章节[9],标志着我国将患者安全作为重点工作列入医院的日常质量管理中。国家卫生计生委通过医院评审评价这一手段来实现围绕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医疗质量标准化,逐步建立了一套患者安全评估标准,发现医院管理在系统层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完善。
6 医疗保险促进患者安全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患者安全管理风险不断增大,美国政府逐步加大以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制度的支付手段稳定金融。2003年美国国会通过医疗保险处方药改进现代化法[10],该法案指定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将医疗质量与医疗保险支付最优化耦合起来。通过评价医院实现的质量指标,来分配其医疗保险报销比例。2007年CMS宣布将停止为过多的可预防的错误支付额外费用,包括那些性质明确(可明确识别和衡量)、后果严重(导致死亡或明显残疾)且通常可以预防的不良事件,即“绝不事件”。如今,许多国家和私人保险公司也纷纷效仿CMS的这一举措。
2014年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管的意见》,强调将医疗服务监管内容纳入定点服务协议,同时探索将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诚信档案,对违约情节严重、主观故意性强且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将暂停其医保实时结算资格或拒付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费用。我国已初步将“绝不事件”排除医保报销的范围,还需要各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出更加全面的细则,保证这一条款的全面展开,以促进医疗保险制度对患者安全发挥保障作用。
7 推进患者安全教育研究发展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还未将患者安全的概念和原则设置到本科医学课程中。医学生缺乏患者安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来为患者提供安全照护[11]。患者安全应当从根本抓起,从医学生开始进行系统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开始掌握患者安全知识,让安全的意识整合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以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患者安全行为。
2005年,澳大利亚卫生保健安全及质量委员会制定了“国家病人安全教育框架”(the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education framework,NPSF)[12]。该指南中的课程涉及学生知识和履行患者安全的行动两方面,包含患者安全概要、人体工程学、系统因素等11大主题。目前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如重庆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开始关注患者安全教育及研究。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针对护士、医生及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建立患者安全学习型组织,开展职工患者安全的入职教育及继续教育培训,广泛进行国内外患者安全培训交流活动;通过翻译和学习WHO《医学院校学生患者安全课程指南》,结合患者安全培训项目实践的基础上,编写《患者安全》教学大纲,2013年起在重庆医科大学开设选修课程。该课程内容包含医疗护理安全、用药安全、仪器设备安全、环境安全、安全文化等多个问题。开课近4年来,教育涵盖了本科生、研究生层面30余个专业,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开设患者安全课程提供了宝贵经验。《患者安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还需更多的医学院校积极参与,共同研究与促进。
8 健康信息技术促进患者安全
安全利用健康信息化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手段,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医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近年来,患者就诊过程中,个人隐私被泄露等现象屡屡发生,加之医疗数据的累积和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安全和患者隐私问题。2013年美国医疗卫生技术在线(healthcare technology online,HTO)进行HIT行业十大趋势预测,结果显示患者健康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高居第二[13]。如何有效地使用信息化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伤害、促进患者安全,是HIT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考虑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供应商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共同责任[14]。美国医疗信息技术全国协调员办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coordinator for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ONC)就如何通过健康信息技术保障患者安全,提出了患者安全行动和监管方案:应当加强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的报告机制;加强传播HIT安全相关知识;完善资源分配和奖惩措施,高效率利用电子病历,并将信息技术安全纳入所有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医学教育和培训中[15]。
HIT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支持临床决策、加强医疗人员间的沟通、在安全环境中读取患者的病历以及减少医疗错误发生等流程优化的好处时,HIT系统的设计、使用和维护不完善也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风险。我国医疗机构对HIT的利用尚属起步阶段,为了少走弯路,必须研发具有我国各医疗机构特色的HIT产品,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HIT发展经验,结合国内医疗行业发展现状,最优化、安全地使用HIT以促进患者安全。
9 构建患者安全文化
患者安全文化是指医疗机构为实现患者安全而形成的员工共同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是患者安全的行动依据和内在动力。传统观念认为犯错是可耻的,犯错者应受到责备、批评,甚至处罚。但是在开展患者安全干预研究时必须遵循的关键原则之一就是:“人都会犯错”,应将重点放在系统和程序的改进,而不是责备或惩罚某一个人,即“非惩罚性”原则,以鼓励一线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我国大多数医院还是以惩罚性文化为主,尚缺乏患者安全文化。只有通过领导层到员工的全面参与,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规划及推动各项安全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患者安全文化,才能确保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医疗质量安全,从而保证患者安全。
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第9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患者或家属都会主动要求药师提供用药指导,药师职能和工作模式的转变,门诊药房工作的重心已经由单纯的配方发药逐步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上来。开展药学服务,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用药指导 发药交待是门诊药学服务的重要保证[1]。做好发药交待工作,保证用药安全合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门诊患者的用药情况医师很难直接掌握,直接面向患者的门诊药学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做好发药交待工作,对患者或者家属进行用药指导,是用药安全合理的重要保证。2 开展优质服务,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依从性开展优质服务,树立"患者至上"的医院服务理念。药师仪表端庄大方,用语文明,药房环境洁净,秩序良好,药品质量优良、摆放整齐,力求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要使用文明语言,耐心仔细回答患者的提问,禁止使用服务忌语,要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使用安慰、鼓励性语言,抓住重点,充分利用自己的药学知识提供翔实的答案,提高患者的信任度。药师在发药交待时,要注意处方中的临床诊断,有针对性地与患者沟通和解释用药知识,消除患者用药时的盲目感;详细说明药品的使用方法、用量,解释清楚药物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3 发药交待,用通俗易懂语言许多情况下,医师选药是合理的,由于患者用药方法不正确,可能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门诊药学服务质量决定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2]。药师通过用药交待、重点提醒对保障正确用药非常重要。我们面对的一些精神病患者, 他们精神上、智力上有缺陷, 家属知识水平的层次也不同, 对医学知识的了解有一定局限性, 所以发药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如计量单位克、毫克、毫升等应直接标明, 并仔细交待服用几颗、几片、几支、几袋或量杯上单位的几格,以及两次用药间隔的具体时间,是饭前、饭后、空腹、睡前何时服用;是口服还是外用,对于"必要时"服,最好是在药袋上标明是在失眠时或在头痛, 或是在便秘时服, 使精神病患者或家属易于理解而不易发生错误。4 发药交待,嘱咐家属监护服药临床上常有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 否认自己没有病或认为药品是"毒害"他的药,拒绝服药、吐药。一些重症有自杀倾向的抑郁患者者会伪装痊愈,蓄积藏药, 然后一次性大量吞服。因此, 藥师在发药时要交待家属,对精神病患者监护服药是十分必要的。对无自主能力用药的患者、老人、儿童及文盲等嘱咐家属应每次分派服药, 并监督服下, 对维持用药患者也要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同时提醒家属注意观察患者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 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5 交待最佳服药时间, 争取最佳疗效根据药物作用机制的特点, 精神科药品服用时应选择适宜的时间, 如饭前服:对胃刺激小的药物,在胃内吸收快、完全, 如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在早晨饭前服。饭后服: 大部分精神药物会影响消化道蠕动, 且可引起恶心、呕吐、口干等不良反应, 所以应在饭后30分钟至1小时服。睡前服:具有镇静并可改善睡眠的药物如抗抑郁药丙咪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帕罗西汀、舍曲林、米氮平、曲唑酮, 镇静催眠药类等, 宜在睡前服。早上服: 无镇静作用而具有抗焦虑和兴奋性药物如抗抑郁药中氟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辛、治疗小儿多动症药物利他林等, 一般在早上或午睡后服。6 交待不良反应, 消除患者顾虑抗精神病药物在用药期常有一些不良反应。发药交待时应该清楚告诉患者和家属, 让他们有心理准备, 正确对待不良反应。如抗精神分裂症药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震颤麻痹综合征、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等[3]。长期服用阿普唑伦等苯二氮 类药会产生依赖性,出现戒断症状等不良反应[4]。服用抗抑郁药, 在起效前会出现心动过速、眩晕等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多在1周后才能出现。对于不良反应,告诉患者和家属,医生会有较理想抗不良反应的药物和方法, 消除他们的顾虑和恐慌, 让患者和家属明确维持服药的重要性, 过早减药或停药会导致症状的加重甚至恶化, 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对服用某些药需采取防护措施的,也要提醒患者和家属。如服用吩噻嗪类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等,患者每次起床或蹲下起来时要慢慢起来, 防止眩晕。7 提醒与食物或药物的相互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醒患者精神药物与食物、烟草、酒类的相互作用。已经证实, 烟草中烟碱对氯丙嗪、丙咪嗪、氟哌啶醇、氯氮平、地西泮等精神药物都有酶促作用, 常见吸烟者服药后血药浓度低于治疗浓度而无效。茶、咖啡中的茶碱、咖啡因对大脑皮层和中枢有兴奋作用, 影响睡眠。饮酒后服镇静催眠药, 会引起过度中枢抑制。同时任何作用于精神的药物都可能影响人的判断能力及技能, 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5]。提醒患者饮食一般以易消化的豆类、蔬菜和易通便水果为主, 低脂、低盐饮食, 多饮水, 少吃酸、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不要饮浓茶、咖啡和含乙醇饮料。如果精神病患者因躯体疾病服用非精神药物,应提醒患者一些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而不能同服或慎用。如癫痫患者服用抗癫痫药不能同时服用喹诺酮类、糖皮质激素类、三环抗抑郁类(丙咪嗪、阿米替林)、抗胆碱酯酸类(溴化新斯的明、氢溴酸加兰他敏)以及阿苯达唑、异烟肼等 [6]药物, 以免由于其中枢作用而诱发癫痫的发作。8 结束语精神病患者是社会的特殊人群,患者的治疗大部分需要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如何能使患者坚持服药?除了社会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也给我们药学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做好发药交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如何做好发药交代作了初步探讨;只要我们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扎实开展药学服务,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用药指导,确实保证精神病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参考文献[1]徐德宇. 发药交待是门诊药学服务的重要保证[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2):147-148[2]汪涛. 门诊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探讨.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8):144-145.[3]赵志刚, 张医虎, 张石草. 当代神经精神科用药选择[M ]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9.
[4]沈渔邨. 主编. 精神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971-9772003:179.
由小编我的长安丢了整理的文章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总结9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