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书心得体会(精选7篇)
伤仲永读书心得体会 第1篇
本是一个天资过人、聪明非凡的神通却因为没有接受好的后天教育从而泯灭了。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令人无限惋惜的故事。仲永的爸爸只能用“愚昧”二字来形容。为了贪图眼前的小利把本应大展宏图前途一片光明的儿子的前程给断送了。
以仲永的角度来说他应是无辜的受害者。首先他年仅五岁虽然已经懂得了“指物作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但毕竟太年幼还没有清醒的自我独立思考能力更不知道父亲的所作所为是非常有害的。其次仲永虽然天资过人、通达聪慧但没有一个好的导师再聪明也是白费。所以如果有一个好导师主动提出教仲永相信局面和最终结果将会被改写。总而言之仲永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天不时、地不利且人不和。
仲永的父亲毫无疑问是罪魁祸首。为了眼前小利没能让仲永接受好的后天教育。试想一下即使父亲是以自己的金钱为出发点也应该让仲永接受好的后天教育。如果将来仲永出人头地金榜题名当起朝廷重官不是有更好的日子过吗?以大利换小利太不值了呀!当然这个出发点是极为偏激的。父母本应对子女无限关爱的仅凭这一点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呢?
作者最想强调的一点就是:无论天才或是庸才都应该接受后天的教育。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更令人引发深思:如果有天赋的人没接受好的后天教育尚且沦为常人如果本身天赋不好且又没接受后天教育的人那不是连普通人都不如了吗?
伤仲永读书心得体会 第2篇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做足了“读”的功夫,第二环节“解”就顺畅一些了。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接着小组内交流,解决一部分难点,然后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疑问后,程老师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让学生再小组内讨论,当学生真的无法解答时,他才进行讲解。讲解完并不是就完了,他接着又随机检测一个学生,看这个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听懂了。这样的反馈信息非常重要,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以为自己详细讲解了,学生就听明白了。殊不知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也各异。程老师不厌其烦地检测、检测,再检测,直到每一个学生心里透亮、明白,他才会转入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平时也有检测,还句句落实,一般抽测每组中的差生。人数多,容量看起来多,但是对同一个学生的检测却缺乏反复检测的耐心。当这个学生无法解答,其他学生或我经过解答之后,想当然地以为他听懂了,就没有再次检测。
程老师的重点放在了前两个环节,用时最多,而第三个环节“悟”――通过解题“伤”,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几分钟。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他们来说“读通”和“理解内容”是难点和重点。真正读懂了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老师告诫我们,前两个环节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充分学习,这是基础。
如此朴实、稳稳当当的一堂课,让我看到了程老师耐心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真切的关爱,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赶进度的浮躁。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学生累,老师也累。
《伤仲永》注解析疑 第3篇
一、并自为其名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这两句是记述少年仲永的天才之举。对于“并自为其名”, 几乎所有资料都解释为“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细想一下, 作者在这里要突出的是方仲永超人的天资, “无师自通”, “未尝识书具”却能“书诗四句”, 即是神童的具体表现。而在此之下, 仅仅是“自己题上 (其实是署上) 自己的名字”, 实在没有多少值得称奇的地方。所以, 作者也许是企图以“并”字的递进意义, 进一步强化方仲永令人不可思议的天赋之才。如果把“自为其名”理解为“自己 (为诗) 拟定了题目”, 就比单单写上“自己的名字”要显得智慧许多。
二、余闻之也久
此句的争议点在于“之”的具体所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翻译此句为:“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之”为代词, 指这件事。到底指什么事, 没有详注, 比较模糊。某教师发布在网上的教学课件中, 解释“这件事指方仲永的父亲整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不让他学习”。这是个专业教学网站, 所发布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联系下文来考察, 显然这一理解偏差较大。“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与“前时之闻”不相称的是方仲永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才气。而7年后“复到舅家问焉”, “泯然众人矣”, 也是说仲永超人的天赋已全然消失, 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了。所以, “余闻之也久”的“之”, 应该是指方仲永天赋极高、才气出众这件事, 即指关于方仲永神童的传闻。
三、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关于此句, 人教版《教师教用书》译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整句翻译并无不妥, 关键是对“于”字的理解。此句也是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一个习题, 《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答案是“被”。一些资料上单独解释这个字, 也说是“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 相当于被”。这是照搬《古代汉语词典》上“于”的一条注释。课本上关于“受之天”的注解, 说是“受之于天”的省略, 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是承受的意思, “受于人”指后天受到的教育。其实, “受于人”也是“受之于人”的省略, “受”是承受的意思, 也有接受的意思。据此, 将“于”解释成“被”, 作用在于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 就值得商榷了。“受”在这里是主动行为, 施事者是学习者, 而非“天”、“人” (教授者) , “被”字译在此处于理不通。说成“从别人那里接受 (承受) 教育”, 倒还说得过去。那样的话, “于”字当“从”讲, 比较恰当。《古代汉语词典》中“于”字条却没有这样的解释, 与此相近的只能选择解注“在”。按课本上“天人对举”的说法, “受之天”指先天的禀赋, “受于人”或者“受之人”就是指后天的教育, 即“在 (从) 别人那里接受 (的东西) ”。
四、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教学实录 第4篇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二则》,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海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1:(主动上台):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生2: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小时候智对对子的故事……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对,就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不再认真学习,以后会怎么样?
生3: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
生3: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如果他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用一句名人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4:爱因斯坦说过: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都有哪些了解?
生1: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2:我们学过他写的《泊船瓜洲》。
师:你能背吗?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3: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4:好像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生4: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像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该生摇头,其他学生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遍。
(一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谁来评评?
生1: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2: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时,感情把握得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之情。但是她读得声音很大,语速很快,显得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大家说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持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对吗?还有吗?
生3: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诗四句”的“即”应读jí音,她读成了jì音;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忙。
四、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生2:因为“宾客”后面带有名词,“宾客”在这句里作动词使用,表示认为谁是宾客、把谁当做宾客的意思。这和“不耻下问”的“耻”属同一种用法。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
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对。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生讨论、查找。)
生3:我们认为“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也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他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生4: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学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5: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上面三种都不是,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这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生4: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指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
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遍。谁来?
(一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大家认为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1: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说到方仲永写诗很快时,他用了“刷刷刷”,很形象生动。
生2: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神情,看了让人想笑。
生3: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XX同学,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认真想想。
生3: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小时候具有写诗的天才。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这一阶段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生3:“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齐答):“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齐答):“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
生3:第二个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3:“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3:第三个阶段是他20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生3:“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生3: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生3:才能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齐答):“父利其然也”。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齐答):惋惜、哀伤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生4: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为一个庸才。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没能5岁就写诗(众生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5: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那样“不使学”(众生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能让他继续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成了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生6: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的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反映共性,又彰显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与他们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教师在教学中,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诵读与知识点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单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本节课“说”的训练即是。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茂华中学)
(摘自《福建教育》)
《伤仲永》读书心得 第5篇
《伤仲永》是北宋时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方仲永的`神童,5岁时就能随口作诗,后来因为不学习,最后成了普通人的故事。
我读了这篇课文,忽然想起了前几年网上广为传播的一些十几岁就考上大学的神童,现在已经默默无闻了。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神童就不好好学习了。这些事使我感到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天资再好的人,不努力学习,那还是不能成才;天资再差的人,只要好好学习,也能成才。天资的好坏只是一个次要的条件,学习的努力程度才是主要的。先天条件的好坏,不能阻止你成为一个伟大的或有能力的人,只要你后天努力学习,你就能成功。
如果伤仲永努力学习了的话,那么北宋的史书上一定会有一个叫伤仲永的贤臣,或文学家,或科学家。而他却被父亲拉来拉去四周拜访邻居,荒废了学业,成了个普通人,消失在人山人海中。
父母啊!让你孩子学习吧!这样他们才能成大器呀!
有天资的人啊,努力学习吧!否则你也会成了个普通人,毫无踪迹。
《伤仲永》读书心得收获 第6篇
方仲永是北宋时期的神童,很有写作天赋,能写诗作对,很多人都花钱把方仲永请到家中,一睹才华,他也整天生活在众人的吹捧之下,慢慢沦落成了他父亲敛财的工具,一点知识都没学,直至最后学业荒废了,才华枯竭了。王安石去看他,他都已经和普通人一模一样了。
仲永兄,我想对你说,您本可以成为一颗闪亮的星,可结果却令人唏嘘。俗话说得好,“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如果年轻的时候你能好好读书,树立远大的理想,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仲永兄,我想对你说,如果您的父亲把眼光放宽,用心地培养你,不要目光短浅,惟利是图,就不会断送您的前程。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我相信天才并不是先天就有那么聪明的,而是后天用勤奋的汗水交换而来的,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才是成功之母。从古至今哪一位成功者不是因为辛勤与刻苦换来今天的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羲之起早贪黑,墨汁染黑了一池水,最终成为一代“书圣”。贝多芬双耳失聪,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享誉世界...我想,仲永应该也曾懊悔过自己当年的无知,可惜人生不能重来。
伤仲永读书心得 第7篇
读、解、悟――三个非常简单的环节,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平时上文言文就是这样上的,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但是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却很难做到程翔老师的耐心、细心及对学生的关爱。
第一个环节“读”,自由读、指名读、检测读、齐读……读的方式多样,反反复复,检测一次不够,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再检测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真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才罢。这里“读”(包括听)的次数,竟达八次之多。自己平时就缺乏这样的耐心。除非早读安排了学生朗读,不然在新授课上几乎没有这样充分地让学生读过。
由小编岁月静好安若素整理的文章伤仲永读书心得体会7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