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xx而奋斗(精选3篇)
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xx而奋斗 第1篇
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而奋斗
杨清海
进入十一月以来,全市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大搞“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它包括了“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次教育活动,要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破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这次教育活动,要强化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有作为的干部队伍;通过这次教育活动,要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行政环境、公正严明的司法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分为学习动员、提高认识;深入查摆、解决问题;明确目标、建章立制三个阶段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市委书记段喜中在全市动员大会上说:“当前的濮阳面临着兴衰进退的重要关口,也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干部群众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的愿望异常高涨”。段喜中认为,思想观念是发展的总开关,作风建设是党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经得起风浪考验和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环境是吸引力、是生产力。要通过切实解决影响濮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讨论好如何加快推动濮阳又好又快发展、如何通过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如何强化领导责任、如何干好当前工作及
谋划好今后的发展这“四篇文章”。四篇文章说起来很大,其实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这几个字!段书记也在讲话中说这是我市的宏伟目标和百姓的追求,是我们开展这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七城二奖”曾经是濮阳人的骄傲和自豪,是全省的先进典型,但随着周边地市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濮阳的城市名片也开始褪色了,老百姓们甚至戏言:濮阳市多年来除了房价疯涨、物价窜升外,其它的一概不变。看到这些,做为濮阳人怎么能不感到痛心?所以,从发展的意义上说,“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正如一场好雨,浇在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灵魂之上。要改变这样残酷的现状,就迫切需要我们正视现实、振奋精神,改变作风、迎头赶上!
隆隆的战鼓擂响了,时不我待,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呢? 我认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尽快把思想统一到“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上来,牢固树立家园意识、和谐意识和赶超意识。
如何创建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
第一:团结。古人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社会是由群体组成,而群体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因此,可以这么说,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团结就是胜利。作为新形势下的污水处理工作者,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
活中,都要注重团结,着力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尊重、理解、帮助同事,待人真诚、为人守信、与人为善;要团结同事,尊重客户,率先建立一种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诚信的工作环境,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让团结之歌更加高昂和嘹亮。第二: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古语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等,都是讲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必须有正义,必须有正义感。有了一腔浩然正气,才能无所畏惧地前进。所以我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于各种歪风邪气要时刻警惕,自觉远离。
第三:讲学习,历来十分重要。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学习、讲究学问之道而著称于世。周恩来同志说过,领导干部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当今时代知识在不断更新,知识的海洋太浩瀚了,稍有懈怠,就会落伍。因此我要多阅读学科专业书籍,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展视野,更新知识.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心灵、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不能再和同事嬉哈闲聊中打发时光。
第四:培养自己宽阔的胸襟,陶冶自己的情操,培育自己的涵养。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得与失,不发无谓的牢骚,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和睦相处,工作中与同事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保守,不藏私心,与单位同事共同发展,争取荣誉。
第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总结,努力提高,不断学习污水处理方面的新工艺、新方法。
濮阳是360万龙乡儿女共同的家园,让我们趁着“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东风,携手并肩,迎难而上,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濮阳而努力奋斗!
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xx而奋斗 第2篇
关键词:农民收入水平,美丽云南,和谐发展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云南农民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收入水平偏低、城乡差距大、地区不平衡突出、贫困人口多, 从而制约着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跨越发展。因此, 应该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抓手建设和谐美丽的新云南。
1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农民收入和生活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农民收入和生活问题, 认为它不仅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尺, 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从而把改善农民生活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恩格斯曾经在1894年《法德农民问题》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国家应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 “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一些社会资金”。[1]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多处强调“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提高他们的生产力。”[2]“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 ……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 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3]中国共产党同样特别重视农民问题, 如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中强调调整和制定农业税 (公粮) 负担的标准时一方面要有利于支援战争, 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4]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 中国的经济能不能发展, 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 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5]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重视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 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从长远看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6]因此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深化农村改革, 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7]同时“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8]“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9]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10]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1]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12]
2 云南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制约云南和谐发展与跨越发展
受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等因素的制约, 云南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地区差异突出、贫困人口多, 这已经成为制约建设和谐美丽新云南和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2.1 云南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使云南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广大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还比较低, 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且呈现出扩大趋势。以2013年为例,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41元, 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8896元) 少2755元, 为全国人均量的69.03%, 该年一些发达省市自治区如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9208元、18337元、16106元、15405元、13598元、11669.3元, 分别高出云南省13067元、12196元、9965元、9264元、7457元、5528.3元;该年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安徽、湖南等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895元、8332元、8098元、8372元, 也分别高出云南1754元、2191元、1957元、2231元。 (1)
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就省内而言, 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如2000-2013年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24.64元提高到23236元, 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78.6元增加到6141元, 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从4846.04元扩大到17095元,(2) 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和一部分收入是以实物计算的隐性收入以及城乡居民享有的社会福利差别, 则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
2.3 农民收入地区不平衡突出
在全省16个州市中, 除少数州市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外, 大部分州市农民收入水平都比较低, 并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形成了农民收入地区不平衡现象突出局面。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41元, 在16个州市中除8州市 (昆明市9273元、玉溪8925元、西双版纳7107元、曲靖市6861元、大理州6677元、楚雄州6357元、红河州6288元、保山市6240元) 高于或略高于这个水平, 其余8州市 (临沧市6066元、丽江市6037元、普洱市5873元、徳宏州5608元、迪庆州5571元、文山州5460元、昭通市4604元、怒江州3250元) 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各地区差距明显, 如最低怒江州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2.92%, 占昆明市的35.05%,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53%, 与这一年收入最高的昆明市相比绝对差距达6023元。 (3)
2.4 农村贫困人口多且增收基础脆弱
据相关资料显示, 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2010年不变价格) 的全国农村贫困扶持标准, 2010-2013年, 云南农村扶贫对象人口分别为1468万人、1014万人、804万人、661万人。虽然经过大力开展扶贫攻坚和减贫工作, 使贫困人口数量累计减少了807万人, 成效显著。但现存于农村661万扶贫对象人口, 仍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第2位, 占全国现存农村扶贫对象人口总规模的8%。2013年云南省农村贫困发生率仍为17.7%, 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 (全国为12.7%) 。 (4) 这些贫困人群大部分生活在农村, 且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高寒山区、石山区、深山区、干热河谷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边境一带, 这些地方资源匮乏, 生态环境恶劣, 自然灾害频繁, 脱贫增收基础非常脆弱, 持续增加收入的难度最大。
总之, 云南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农村贫困人口多, 已经成为制约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是建设和谐美丽新云南的最大障碍。
3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美丽新云南
3.1 立足云南优势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云南农民收入水平虽然偏低, 但增收的潜力也很大, 应充分利用和发挥云南优势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3.1.1 利用资源优势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云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诸如烟草、花卉、药材、橡胶、珠宝玉石、有色金属等, 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亚洲“水塔”、“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之乡”、“药材之乡”等美誉。因此, 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例如进一步提升云南烟草产业行业竞争力, 做大做强烟草行业, 建设生态型烟叶原料基地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再如通过做大做强优茶产业, 发挥我省茶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工艺独特的优势, 进一步提高茶产品深加工能力, 不断延伸深加工的产业链, 形成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式增长的产业集群, 让广大农民从中获得更多收入。再例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出口花卉、香精香料等优势行业, 依托优势资源, 推进深度开发, 构建新兴生物产业创新体系, 扶持骨干龙头企业, 打造专、精、强的产业体系, 增加农民收入。
3.1.2 突出民族优势多举措增加农民收入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是一个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是被公认的中国文化资源最具多样性的省份之一。这里生活着2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 其中15个是云南的特有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 尤其是民俗文化可谓是得天独厚, 如饮食、起居、服饰、歌舞、宗教、节庆、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由于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因此, 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一最大优势大有可为。例如一些地区可以依托本地文化资源, 利用少数民族特殊的节日和特有民族风情开展文化旅游活动, 还有民族歌舞和民族工艺品都可通过开发形成产业,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像鹤庆县新华村白族人家用金、银、铜加工民族工艺品, 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加工模式, 生产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不仅在丽江、西藏的旅游市场上独占鳌头, 而且远销东南亚, 形成了产业规模, 实现了两个文明双丰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1.3 发挥区位优势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云南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 北部同四川相连, 西北紧倚西藏, 西部同缅甸接壤, 南部和老挝、越南毗连。云南占据“贯通两个大洋、连接三大市场”的综合区位优势, 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其战略地位和对外开放优势凸显。因此, 要利用云南区域优势, 拓展境外就业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利用云南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东南亚的优势, 积极培养技术型人才, 进行人才输出, 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从而增加收入。
3.2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党的十八大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13]我们要建设和谐云南, 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和任务就是要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就需要按照城乡统筹原则, 不断落实和加强一系列惠农强农富农政策, 在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投入, 加大各种补贴力度和完善各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 增强农民自身造血功能, 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各种收入显著持续增加, 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建设城乡和谐发展的美丽新云南。
3.3 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坚强支撑。党的十八大指出,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O一O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云南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资料显示, 2012年云南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0%,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 (2013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2%) 。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实现农民持续增加收入的因素。因此, 需要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产学研紧密结合等措施,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同时由于受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影响, 云南农业大部分依然属于传统生产经营, 产出率不高, 农民增产增收难度大。因此要利用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提高农业产出能力, 从而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
3.4 增强农民增收本领和能力
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同广大农民文化科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云南人均受教育程度是7.6年 (在农村远低于这个水平) , 仅相当于2000年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水平。较低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 导致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中, 不仅思想意识与科技发展对他们的要求不完全适应, 而且造成他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相对较弱、效率不高、产出水平低、获取收入的能力不强。他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进行, 在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中往往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和劳动密集型的工种, 进而造成他们收入水平不高。因此, 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增收本领和能力, 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各种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等, 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增强他们的增收本领。
总之, 根据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 结合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 需要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抓手, 充分发挥云南优势、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千方百计增强农民增收本领和能力进而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 才能建成和谐美丽新云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4卷.人民出版社, 1995:312.
[2][3]列宁.列宁选集[M].4卷.人民出版社, 1972:51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 1964:122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3卷.人民出版社, 1993:77-78.
[6][7][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2卷.人民出版社, 2006:216, 24.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3卷.人民出版社, 2006:552.
[10]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 2013:147.
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宁夏 第3篇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11.8亿元,年均增长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3万元,达到6600美元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高于同期经济增速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131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9倍,是“十一五”以前历年投资总和的1.8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86元、9119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2.3%。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9∶49∶42调整到8.2∶47.4∶44.4,服务业比重超过工业比重。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7%,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8%。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第5位、西北地区之首。枸杞生产规模、果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贺兰山东麓葡萄基地达到60万亩,酒庄达到72家,我区成为我国三大酿酒葡萄原产地保护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二是能源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煤炭生产能力超过1.2亿吨,比“十一五”末增长83%。电力装机实现翻番,总规模突破3100万千瓦,人均发电装机、人均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建设宁东至山东、宁东至浙江两条电力外送通道,外送电能力将达到1200万千瓦。建成750千伏双环网主网架,成为全国首个具有750千伏双环网主网架的省区。风电装机达到822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9.7倍,居全国第七位;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09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33.2倍,居全国第六位;新能源占电力装机、发电量比重分别达到36%和10.7%,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0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三是新型煤化工快速发展。建成了世界首套采用MTP工艺的煤制烯烃项目,产量达到160万吨/年,实现了煤制烯烃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制烯烃生产基地。主要煤化工产品由2种增加到7种,总产能达到436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2.9倍。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全国唯一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商业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四是现代纺织异军突起。初步建成了银川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纺织)示范区,建成投产棉纺纱线生产能力110万锭,成为全国装备水平最高、技术最为领先的棉纺产业园区;羊绒纺织产业快速升级,羊绒服装服饰的加工量增长了10倍以上,羊绒纱线、服装服饰全国加工量、出口量第一,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羊绒工业园区初步建成。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太中银铁路,开工建设了干武铁路增建二线、包兰铁路扩能改造银川至石嘴山段,通车里程达到1131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1.7公里/百平方公里。特别是银川至西安、吴忠至中卫两条高铁的开工建设,将结束宁夏没有高铁的历史。改造国省道12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7公里,公路密度提高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所有地级市及90%的县区通高速。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加快推进,飞行等级由4D升为4E,开通了61条国内航线和10条国际与地区航线,初步形成了链接全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国际都市的航空网络,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跻身国内大中型机场的行列。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6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44万亩,占灌溉面积的60%,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山川共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是全面加强统筹规划。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编制实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并以地方立法确保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同时,在全国率先以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开展全省域“多规合一”试点,形成空间规划“一张蓝图”。二是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一主三副、两带两轴”的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沿黄城市带和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建设,沿黄经济区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固原市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400公里滨河大道全线贯通,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滨河新区、固原西南新区建设全面铺开,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三是加快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实施沿黄景观林带、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大环境绿化、村镇庄点绿化等工程,我区获得的国家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的比重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银川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全区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改造危窑危房28.7万户,建成新村325个,综合整治新村1720个,建设改造小城镇75个,实现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进村主干道硬化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80%以上。
——生態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连续12年坚持全省域封山禁牧,实施了一大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打造天蓝、水净、空气清新的靓丽“名片”。一是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8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250万亩,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182.27万亩,全区禁牧封育区林草覆盖度达到58.3%以上;重度沙化草原面积由禁牧前的634.4万亩减少至268.2万亩,减少57.7%,是全国实现“人进沙退”的省区之一。二是湿地恢复与保护成效明显。实施了阅海湖、鸣翠湖、星海湖联通整治等沿黄城市带湿地恢复和保护工程,全区湿地面积十年间增加了30万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再现了“塞上湖城”、塞上江南新景观。三是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节能降耗和宁东基地环境保护4个行动计划,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宁夏华能达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径流式工业电除尘技术能将粉尘排放浓度降低到每立方米15毫克以下,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火力发电燃煤锅炉烟尘排放浓度标准。该技术对细颗粒物PM2.5的捕集率超过95%,在我区已经开始示范应用,并引起了欧美一些电力企业的极大关注。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2012年通过水利部验收,被授予全国唯一的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由小编神秘的告白者整理的文章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xx而奋斗3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