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精选11篇)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第1篇
1 内科老年心脏病人的心理特点剖析
1.1 因为恐惧导致情绪很不稳定
内科老年心脏病患者多是发病突然, 大多没有思想准备, 并且对心脏病又不是十分了解, 坚持认为如果心脏有问题一定会有生命危险。当患者发病时出现疼痛难忍的境况时, 就会表现出万分的恐惧, 不敢吃饭也不想说话。另外, 有部分老年心脏病人因病情比较重, 治疗时间又比较长, 但是治疗效果又不太显著的时候, 疾病的折磨会导致病人对恢复健康失去信心, 对生活失去意义, 会导致情绪很不稳定, 脾气暴躁。
1.2 因为过度焦虑导致抑郁、多虑现象非常普遍
心律失常AMI及有心绞痛发作症状的患者多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及抑郁。而这些不良心理又会加重心脏疾病, 导致心律失常或梗死心肌面积扩大等, 彼此形成恶性循环是非常危险的。另外因为患病前老年人多数是在家养老, 子女基本不在家, 本身就容易产生寂寞和孤独心理, 生病后在心理上是更需要关爱的, 但是他们经常会感觉生病会给家人带来麻烦, 担心被家人嫌弃, 同时又担心疾病治不好, 对疾病过于恐惧, 时间久了就必然产生抑郁焦虑、内疚及自责的心理。
1.3 悲观厌世的心理
心脏病是个恢复需要时间的慢性病, 并且会反复发作, 因此老年心脏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 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老年人担心会拖累儿女, 觉得活着倒不如死了更能使自己解脱, 经常少言寡语, 情绪非常低落, 对周围任何事清都缺乏兴趣, 这都会使病人容易产生悲观厌世心态。事实上这种心态是非常不利于心脏病康复的。
2 内科老年心脏病人的护理要领
老年心脏病患者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年龄都比较大, 身体各器官功能也开始衰退, 身体疾病往往是多而且复杂, 心理问题也表现的比较突出。其实, 心理因素对老年心脏疾病的康复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必须高度重视老年心脏病人的心理活动。护理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到老年心脏病治疗效果的。采取诸如安慰、疏导、解释、鼓励等心理干预治疗老年心脏病有时是能起到比药物治疗更好的效果的。因此, 在医疗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对内科老年心脏病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1 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住老年心脏病人的心理状态
可以说让病人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态度是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 心理护理也是为了调动病人的积极情绪, 培养他们积极治疗的信心, 所以医护人员必须对老年心脏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及家庭环境等情况必须进行全面分析了解, 以便掌握老年心脏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
2.2 加强沟通交流, 使老年心脏病人保持情绪稳定
通过与老年心脏病人沟通交流, 对其年龄、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就可以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性来设计病室环境。还可以用表情、眼神及动作等进行肢体交流, 有时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辅助治疗效果。要多从饮食、情绪、药物等各方面与病人进行沟通, 使他们了解基本疾病知识, 以便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防止病情加重恶化。
2.3 彼此理解,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心理护理不只是帮助病人消除不良心理, 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解病人, 理解病人疾病是不能掉以轻心, 必须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还要能理解病人的痛苦与烦恼, 并且要想办法去帮助他、支持他。另外, 老年心脏病人一般都是情绪不稳定且行为控制力弱, 很容易产生消极与恐惧心理, 这就要求护士要从言谈举止各方面注意尊重理解老年病人, 努力构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 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和科学地分析病人的身心状况, 才能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对策。
2.4 做好安抚工作, 激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医护人员必须要了解病人内心矛盾, 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 消除他们的内心困扰, 帮助解除病人的焦虑、恐惧、自卑和孤独感。老年心脏病人行为反应能力比较弱, 所以对老年心脏病人护理要有耐心, 态度要和蔼, 尽量多与病人沟通, 以取得病人信任, 并给病人讲同种疾病病人恢复的情况, 消除病人思想顾虑, 让病人树立战胜心脏疾病的信心, 培养老年心脏病人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30.
[2]吴霞, 辛春丽, 杨文静, 等.浅谈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8.
[3]粱淑慧, 张丽娜.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4, 9.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第2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病冬的心理特点及有效护理。方法总结32例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从护患关系、治疗环境,疏导负性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护理。结果32例老年病人通过心理护理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结论加强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加速病人早日康复。【论文关键词】老年病人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者对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1.4退化表象(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2心理护理对策 2.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1][2]下一页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