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黄历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首页 > 心情随笔 / 正文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篇(全文)

2025-01-24 20:59:50 心情随笔
文章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篇(全文)由网友止风眉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篇(全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精选9篇)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第1篇

一、企业诚信的严重缺失

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现代化企业都懂得诚信为本这个道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名牌、国家免检的大品牌逐渐成为不少消费者不假思索的首选,对企业巨头的实力、产品及信誉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但毒奶粉事件证实了三鹿、蒙牛、伊利等乳品巨头企业以卑劣的手段欺骗了善良的人们。大量结石婴幼儿的出现,并非由于家长的天真,而是企业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丧尽天良。

毒奶粉事件所暴露出的企业诚信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漠视。大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充足的信息资源,它不可能不知道三聚氰胺是一种不能食用的毒性化工原料。使用这种手段说白了就是作假,但毕竟是食品不能掺入有毒东西。就连《2008年度辽宁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计划》都规定了动物饲料中三聚氰胺的含量不得超过2mg/kg,而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竟高达6 196.61mg/kg。这是人吃的吗?骗了消费者的钱财更伤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这不仅是缺乏诚信,是缺德,甚至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这是诚信的最大程度的丧失。第二,经司法审判确认三聚氰胺系少数不法奶农、奶站添加,而非企业所为,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多添加水,以液态奶为例,如果仅是奶农奶站添加,那有人添加有人不添加,有人添多有人添少,如何能保证企业生产出来的成品液态奶各批次营养成分的统一,事实上,同一企业生产的各批次液态奶营养成分几乎是完全同一的。再者,如说是奶农奶站添加的,他们不可能知道他们提供的原料奶要销往何处,那如何解释伊利供给奥运会、残奥会的乳品都不含有三聚氰胺这一事实。退一步讲,即便是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系不法奶农奶站添加而非企业所为,也不能代表其他企业也是这样。第三,以中国名牌、国家免检这些招牌做护身符,挂羊头卖狗肉。不可否认,当他们获得这些认证、这些荣誉时,产品质量应该是过得硬的,否则那就是认证机构作弊。但是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免检的特权,生产名不副实的产品。吃都不能吃的东西,还称得上中国名牌、还能国家免检吗?

为了挽回消费者信心,2008年9月23日蒙牛、伊利、光明等109家奶制品生产企业和全国207家流通企业联合发布“中国奶制品产销企业质量诚信宣言”,承诺视质量为生命,以诚信为根本,营造一个干干净净的奶制品市场。笔者认为,对企业来说严格守法和执行行业规则,是义不容辞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诚信还需要承诺吗,又有哪个企业会标榜自己不诚信。诚信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行动中。当前中国企业的诚信状况如何,毒奶粉事件可见一斑。

二、政府监管的缺位

出现这么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在骂企业没有良知的同时,人们继而会问政府都干吗去了。添加三聚氰胺都成了业界的潜规则,这种毒奶粉的种类之多、市场之广以及在出事之前就陆见报道的疑似病例,如果说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都一概不知,那是在为自己开脱责任。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都是酒囊饭桶。试问监管部门,你们监管何在,监管了什么,为什么问题不能早点发现?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在三鹿毒奶粉事件被报道之前,三鹿竟然还堂而皇之的拥有中国名牌、国家免检等众多耀眼光环。在铁的事实面前在舆论的压力下,政府相关部门不得不承认监管失职。毒奶粉事件导致一些相关责任人乃至高官的落马可以说是罪有应得,他们的去职也不能弥补无辜婴幼儿受害者的生命和健康。在法治社会要保障类似的事情不再上演,关键要靠制度,而不仅取决于官员个人,这也是法治优于人治的一个基本的道理。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法定的权力不行使就是失职,也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

导致政府监管缺位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政府管理体制上的不合理。必须承认,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不尽人意,机构臃肿、职能交叉、人浮于事现象仍然严重。有利可图的事情大家争着管,吃力不讨好的麻烦事尽可能推托。职能交叉必然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责任不明确,出了问题由谁来承担责任就难以落实,从而出现责任的虚化。对于奶粉产品的质量,中国至少有四个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他们在中央分别是: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卫生部、农业部。监管部门越多,越难以做到权责明确到位,容易产生这样的麻痹心理:反正还有别人在管呢,从而容易出现监管缺位的真空地带。四个部门当中只要有一两个部门切实行使了监管职责,就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毒奶粉食品安全事故。其二,国家免检制度的负面影响。设立国家免检制度初衷是好的,其目的在国家质检总局2001年11月21日颁布的《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第1条讲得很明确:“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性,扶优扶强,避免重复检查、规范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工作。”(1)为了规范免检制度,2007年4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了《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规范》,规定免检产品在免检有效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从而为免检产品开了绿灯。因此,免检奶制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需检查,甚至是不能检查,试问不检查又怎么去发现问题,如何去监管呢。其三,政府监管部门麻痹大意,怠于行使权力。按照《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规范》,国家质检总局有权对免检产品进行抽查监督,三鹿事件的出现和李长江的辞职说明了国家质检总局对于免检产品是疏于监管的。2008年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领导接到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消费者食用三鹿部分婴幼儿配方奶粉出现肾结石等病症的请示》,但由于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够,只是在市内采取了一些措施,直到9月9日,才向河北省政府报告。这显然也是监管的缺位和失职。之所以怠于行使权力,一方面是出于对企业的诚信及其产品质量的信任,从而放松了警惕,认为没必要过多监管;另一方面是出于人的惰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及行政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作风。

三、对不同消费者的差别待遇

从法律角度来说,毒奶粉事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普通消费者谁也不知道奶粉中掺入了有毒物质,他们不能明明白白消费。虽然不可能要求企业将乳制品中所有的营养成分一个不漏的明示出来,但起码一点你企业要对消费者负责。从事后检查的实际结果来看,企业确实是对一部分消费者高度负责了。典型的例子就是伊利供给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乳品批次经后来的检查发现全部合格,都不含三聚氰胺。而伊利液态奶在专项检查中很多批次都发现有三聚氰胺。让人不太理解的是为什么供给咱老百姓喝的奶存在不少三聚氰胺问题,而供给奥运会、残奥会的却都没有,如说纯属偶然那决不能让人信服。不是偶然,那又说明了什么。这不是差别待遇又是什么,为什么对不同的人要搞不同的质量标准?

差别待遇实质是歧视,也就是没有做到平等的对待消费者。市场交易的一项基本准则就是平等,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平等对待不同的交易对象。怎么能对不同的消费对象实行差别待遇?如果说老百姓的命不值钱,别忘了你们乳品企业也是老百姓啊!也幸好奥运乳品没查出三聚氰胺,否则那伊利闯的祸就大了。但也别忘了顾客就是上帝,没有国人的支持与厚爱,怎会有你伊利的今天。得罪了消费者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当然这也不全是企业的事情,除了企业对奥运乳品持高度负责的审慎态度之外,也与政府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关。李长江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供应给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食品是完全安全的。供应奥运会的食品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所有食品的供应,包括奶制品的供应实行点对点的严格对接,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对所有供应奥运会的食品,奥运会举办之前的两个月,均派出驻厂检验人员,对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有效地监督。这里有两个问题令人费解:第一,对于中国名牌、国家免检的伊利乳品如果政府对其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信得过,干吗用得着像防贼一样各个环节严格监督。第二,既然是实行了严格监督说明了对其产品并非百分之百放心,那流向市场上供大众消费的奶制品就不要有效的监督吗,如果说人力不足,那么多部门,那么多级别的监管机构在忙啥;如果说技术不够,那监管机构的存在岂不是形同虚设。还是一种思想在指使不少政府官员:命有高低贵贱,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就应该区别对待,这叫以人为本吗?温总理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我们的官员们你们忘了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都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法律惩治的“力不从心”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以及一些假冒劣质食品充斥市场说明了我们的法律惩罚力度不够。中国目前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以及因毒奶粉事件而催生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规定了产品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民事赔偿范围,对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罚款数额规定为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50%以上3倍以下。在取代了《食品卫生法》的《食品安全法》中,对于“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处罚除没收违法所得和生产工具外,并处罚款上限为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适当提高了行政处罚力度。《刑法》第143条、第144条分别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前者最高处无期徒刑,后者最高可判处死刑。

相对于违法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受害人的损失来说,法律的惩罚还是不够的。对于大发不义之财的黑心企业来说,违法所得10倍罚款算不了什么,吊销营业执照换个地方或变个花样照样可以重新开业。在几年前阜阳奶粉事件中,劣质奶粉导致12名婴儿的死亡,被处刑的案犯最长才八年。一条人命才换来凶犯八年牢狱,这对受害人来说是多么不公平。此次三鹿奶粉事件最终追究的刑责中最重的也莫过于将制售和使用三聚氰胺的罪大恶极分子中判处两人死刑一人死缓和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的无期徒刑及其他三位企业高管的五至十五年有期徒刑,并对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处以一定数额的罚金。这和该事件所造成的6人死亡、近30万婴幼儿出现泌尿系统异常的极其严重的危害后果比较起来又算什么。法律本身的惩罚力度不够,再加上普遍存在的执法不严决定了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成本很低,使得问题食品、有毒食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跌。

痛定思痛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用重点,对问题食品动辄就罚个倾家荡产看谁还敢以身试法?不错,加大法律的惩治力度迫在眉睫,但遗憾的是为什么已有的法律都难执行到位?笔者以为,深层次的制约因素是几种利益博弈的存在。我们说法律所体现的是利益,法律是社会利益的调节器,是各种利益妥协的产物。自私的本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利益冲突的,而法律只能是体现社会正义,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毒奶粉事件的出现以及相应的法律处理也同样体现了几种力量的博弈。政府授予企业产品中国名牌、国家免检称号是为了扶持名优产品,维护了企业利益。企业产品销售额的不断提高直接促进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所以地方政府也会尽可能为地方企业保驾护航,甚至是对一些假冒、劣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视而不见,放松监管。国家通过立法来规范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在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寻找一个利益的平衡点。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就实现了三者之间的共赢。而食品企业一旦利欲熏心去不择手段逐利时,往往就会置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毒奶粉事件从不法奶农、黑心奶站和企业的这种短期行为来看他们确实获得了非法的超额利润。但它的出现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政府形象。当这种利益天平发生严重倾斜时,必然要通过法律来进行校正,维护另外两方的利益。在对生产不合格甚至是有毒食品企业的制裁上,又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寻求一个合适的基准点。否则惩罚轻了,既不足以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又不足以防止今后类似行为的出现。惩罚过重,也许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也间接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利益。既要让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刑事责任,又要惩前毖后尽可能给企业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这也是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的一个根本方面,否则他们的生活压力乃至下岗失业又会成为社会问题。当然也正是由于利益决定的制裁的适度性决定了作为强势主体的企业往往会犯规去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五、结语:从“亡羊补牢”到“防患未然”

从战略视角析三聚氰胺事件成因 第2篇

毒奶粉:警钟为谁而鸣

——从战略视角析三聚氰胺事件成因

作者:李壮青 文章来源:《销售与市场—战略版》 2008-10-13 摘要: 一项惊人结果在2008年9月16日被国家质检总局公之于众——自9月10日起开始的对婴幼儿奶粉的专项检查发现,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个批次产品中,被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此前,这种白色的晶体被认定加入了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众多孩子罹患肾结石……

一项惊人结果在2008年9月16日被国家质检总局公之于众——自9月10日起开始的对婴幼儿奶粉的专项检查发现,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个批次产品中,被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此前,这种白色的晶体被认定加入了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众多孩子罹患肾结石……

随着涉案人员的刑拘、众多高官的落马和众多乳品企业纷纷登台亮相的声明与道歉,事态终将平息。但是,整个事件中,无论是媒体的轮番报道,还是各种视角的分析评论,多是围绕事件的直接责任主体,首先问责于问题企业,再痛责奶农、奶站和牧场经营者,最后民众、媒体和政府都将矛头直指质检和行业主管部门、协会组织,对上述责任主体不断地进行道德拷问与责任追究,而真正从企业运营与行业环 1

每日资讯 10/08/2009

境来分析成因根源的论述极少。然而,从乳业的产业特性与发展历程、战略选择入手,对事件成因与启示加以思考总结,则对我们更具有警示意义和启迪作用。

正文:

9月中旬以来,三鹿毒奶粉事件或者说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故对乳制品行业与消费市场引发的震动犹如又一场汶川地震,而且余震不断,震级惊人,对数万婴幼儿及其家庭造成的身心伤害令人瞠目,致使所有食品行业企业的免检称号被取消,甚至对中国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在世界范围的品质声誉构成了负面影响,可以说,后果十分严重,教训异常深刻。

事件主要相关企业的背景分析

一、检测出三聚氰胺的不合格企业

无论是事件的诱发者和责任最大者——石家庄三鹿集团,还是蒙牛、伊利、光明、雅士利、圣元、南山等检测出三聚氰胺的企业,都是目前乳业各细分品类的市场领先者和领导品牌,蒙牛、伊利甚至一度是国内食品乃至快消品企业的学习标杆。

三鹿是奶粉品类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2007年为18.26%),在二、三线城市和县乡市场优势尤为明显。

蒙牛在2007年一举超过伊利成为销售收入、净利润的双料行业

每日资讯 10/08/2009

冠军,是国内常温奶(超高温灭菌奶)品类的绝对领导者(已占据43%以上的市场份额),冰激凌、酸奶、乳饮料品类的市场份额紧随伊利之后,但奶粉业务占营业总收入的份额仅为1%,是其在细分品类市场最突出的短板。

伊利的行业排名虽然被蒙牛赶超,但在常温奶品类仍以26%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二,在奶粉品类中以12.58%的市场占有率紧随三鹿排名第二,在冰激凌与酸奶、乳饮料细分品类中是市场领先品牌,作为乳制品行业唯一的奥运赞助商,品牌价值位列行业第一。

光明作为行业排名第三的老牌企业,是低温奶(巴氏杀菌奶)品类的市场领先者(但销售区域性局限明显,领先优势较小),酸奶和常温奶在东南部消费市场也处于领先地位。

广东雅士利是我国奶粉出口量最大的乳品企业。

青岛圣元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投资者最关注的中国奶粉生产企业,也是婴幼儿奶粉细分市场的领先者。

南山是奶粉品类前十名的品牌。

其余15家检测出三聚氰胺的奶粉生产企业也是行业排名前100位的规模以上企业。

三鹿、蒙牛、伊利、光明几大龙头企业的共同运营特征是:产品品类齐全但各有战略重点或优势品类,覆盖全国一、二、三、四级市场的中低端消费群体,加工厂与奶源基地全国分布,产品代工贴牌比例较高。

每日资讯 10/08/2009

二、检测全部合格的企业

包括三元、完达山、贝因美、飞鹤、味全等二线品牌和其余700多家区域性乳企,其共有特征是除生产奶粉外,液态奶品类以产销保质期短、销售半径小的低温奶(鲜奶)为主,产销地、奶源供应地的区域集中性明显,区域性品牌或无品牌。

对比来看,这次行业危机中问题最突出、责任最直接、对整个产业链价值链辐射影响最大的是乳业的全国性品牌、市场领先者和细分品类的标杆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区域性品牌却近乎无法解释地集体幸免于难。

但是,这恰恰是可解释的,而且历经多年爆发式增长的乳业或许在多年前就埋下了问题与矛盾的伏笔。

中国乳业如果从光明、三鹿、三元这些老牌国企追溯,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而行业龙头伊利建厂至今也已30年,蒙牛作为后来居上的典范,创建至今也已10年,行业和企业都足够成熟。而2004年前,关于乳制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报道较为罕见,甚至相对于药品、保健品、饮料与其他食品加工领域,乳品在消费者心智中一直是品质可靠安全放心的代名词。为什么在经过八九年的高速增长后,乳业开始频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并导致消费者的认知逆转?

在原奶收购环节,短短五六年间,从个别地区的个别奶农偶尔兑水掺盐发展到在奶源竞争激烈区域以奶站、奶贩为主体有组织、有流程、有专业技术地大规模掺假、造假,而掺入新鲜原奶中的物质从食

每日资讯 10/08/2009

盐、碱、淀粉、蛋白粉、脂肪粉、抗生素发展到硝酸盐、亚硝酸盐、尿素、双氧水直至今天举国震惊的三聚氰胺,企业检测指标从三四项发展到二十多项却仍然滞后于造假的升级速度。分析问题成因,直接原因是不法奶站经营者和奶贩为牟利不惜以身试法谋财害命,但更深层的因素或许与乳业的产业特性、价值链各主体利益的不均衡以至对立、工农业(养殖业)剪刀差、国际包材寡头与投行的幕后推手乃至龙头企业自身的高风险低收益商业模式都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是单一业务专业化运营模式相对于价值链整合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劣势表现。

主要企业发展战略回顾和产业特性分析

一、产业特性及发展历程

乳制品加工业涉及国民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产业拉动和资源、资本集聚效应明显,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升级、拉动地方经济、减少进口依赖以及提高国民营养水平与综合体质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直是政府大力扶持,投资者、价值链参与者与消费者热捧的行业。但乳品加工业天然存在着制约产业升级与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奶源分散、采集难度大、检测难度大,除做成工业用奶粉外,鲜奶成分的复杂性、易腐性导致产品保质期短(冷藏一周之内)、包装储运不便(需冷链)、销售半径有限,因而在伊利蒙牛光明等龙头企业竞相上马超高温灭菌奶生产线的1999年之前,各企业产销局限

每日资讯 10/08/2009

于低温鲜奶和奶粉、冰激凌品类的低端、低价、低附加值产品,行业仅能定性为就近满足中心城市消费需求的农产品初加工业,行业龙头光明、伊利当年销售额也仅近10亿元。

伊利历经20年艰苦创业,到1999年还只是专注于低端冰激凌和中小规模奶粉加工的跨区域品牌,面对和路雪(联合利华子品牌)、雀巢、亨氏等国际品牌在大中城市中高端市场的领先优势,只能依托奶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同国产品牌进行价格竞争;蒙牛成立之初,因奶源、资金有限,也只能以产品贴牌、营销发力的轻资产模式加入低端冰激凌市场的竞争;而当时的光明、三元、三鹿等区域强势品牌依托本地消费市场优势,就近产销低温奶、奶粉等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

此时,面向全国市场的行业竞争尚未开始,产业集中度较低,产销的区域集中特征明显,但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出现的乳品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机会已逐渐显现。蒙牛、伊利虽有奶源、原产地概念、营销与品牌运营能力等核心优势,但要获得几何级增长,必须使产销真正走出内蒙、占领全国;而光明、三元等虽占据中心城市消费市场优势,但要应对来自蒙牛伊利的挑战,也必须拓展奶源、扩大销售区域。

龙头企业的战略方向都集中到从产品加工与包装方式寻求突破、创新品类,产销保质期在一个月以上、不受冷链限制、运输半径辐射全国、可常温保存、具有真正快消品属性的超高温灭菌奶,彻底跳出

每日资讯 10/08/2009

农产品与食品初加工的价值链层次。而实现品类突破的关键在于获取自动高速的灌装流水线和高品质的产品包材,即以相对可接受的成本来实现液态奶在长时间的储运销售过程中不因日照、温度、湿度、酸碱度变化而变质,而这种包材当时国际上只有瑞典利乐公司的11层无菌纸及复合金属膜软包装材料才能满足。但利乐对包装设备即利乐包、利乐枕流水线实行捆绑销售,购买其一条生产线动辄需上千万元,而当时没有一家国内乳品企业可以承担这样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但产业升级带来的双刃契机也恰在这一年出现:国际最大的乳品、果汁、饮料软包装供应商——瑞典利乐在进入中国21年后,终于发现了利润倍数增长的肥田——乳业龙头企业的迫切需求。于是,在较短时间内,利乐主动与伊利、蒙牛等企业陆续洽谈签约,以近乎免费的方式提供大批量利乐包、利乐枕包装流水线,但在包材价格上实行高额垄断定价以冲抵设备价款,致使包材价格占常温奶产品总成本的40%以上。从而自乳业高速成长伊始,国际包材寡头就用技术和投资枷锁将龙头企业牢牢地绑定在价值链的成本担负和利润输出环节,使之只有跑出火箭的速度和拿出牛的干劲才能最终挣出属于自己的“份儿钱”。于是,乳业的高速增长成了典型的成本压力驱动,而不是真正的品牌与资源、技术与创新驱动,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是并非战略的战略,这也为乳业最终出现远比其他行业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原料争夺战埋下了伏笔。几年后,虽有瑞典康美公司、美国国际纸业、国内较大规模包装企业山东泉林参与竞争,试图打破利乐在国

每日资讯 10/08/2009

内常温奶和纯果汁包材供应市场的垄断地位,但龙头乳企在随后若干年产销规模的超速发展和产品形象的相对固化,使企业对利乐设备和包材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也就是说,停产换线、换产品包装的机会成本过高而成为相对不经济的选择。

因此,龙头乳企的成本结构也随之固化:核心刚性成本是原料奶的收购成本(目前已占40%以上)与加工环节的包材与设备分摊成本(约占单品成本的40%),加上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糖、棕榈油、淀粉、食用添加剂等辅料成本、储运物流成本,以及广告与促销、渠道终端费用、管理费用和上缴税收,企业基本处于微利或近乎亏损的经营状况(60%以上乳企亏损经营)。即使2007年蒙牛、伊利两大领军企业总营收超过400亿元(蒙牛213亿元,伊利193亿元),但两家合计的净利润仅16亿元,平均利润率仅约4%,而行业排名第三的光明乳业在2008年半年报中首次出现亏损(营业利润亏损617万元),也揭示了乳业高增长低收益运营模式所暗藏的短板所在。

品类的低值快消品定位、以规模与速度占领市场进而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使乳品企业(包括蒙牛、伊利,其实都只有业务层的竞争战略和同质化竞争格局)必须采取运营提升战略,而普遍缺乏真正的公司战略与多元化业务投资战略、价值链垂直一体化整合战略,特别是受限于资本积累速度和过分激烈的行业竞争,即使年营收数百亿元、品牌价值上百亿元的蒙牛、伊利也无法将品类或品牌向其他产业价值链延伸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化解业务过分集中的潜在风险,每日资讯 10/08/2009

而战略选择的有限性也彻底阻碍了蒙牛、伊利以雀巢、卡夫、娃哈哈、康师傅为标杆,发展为食品饮料行业跨品类多品牌运营商,反而双双选择了进入世界乳业二十强、十强的单一产业规模化战略愿景,也就同时选择了运营风险随规模同时上升的发展之路。

二、价值链的双重绑定与原奶供应链的矛盾积累

龙头企业在产销环节被国际包材寡头绑定锁死,而在价值链上游,龙头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低息购牛贷款、饲料补贴、牧场奶站投资补贴、免费服务等方式共同进行资本与技术投入,把数百万的奶农绑定在奶牛养殖原料奶限价收购环节。中国乳业价值链利益分配向上游递减、成本压力向上游递增的特点,使奶源供应成为利益冲突和矛盾爆发、隐患积累的集中环节。

由于奶农和奶站的初始投资门槛低,而1999年至2004年养殖效益也相对较好,奶牛养殖业一度在全国掀起投资热潮。但随着乳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持续的价格战导致的利润趋零,乳品企业无力提高原奶收购价格,而龙头企业在忙于跑马圈地并购扩张的同时,却都重原奶收购环节的竞争而轻奶源基地建设的长期投入。由于乳业的高速增长缺乏资源驱动因素(原料奶的充足供应),多年来销大于产、产大于供的需求状况导致以供定产、以产定销的供应链紧张状况始终没有缓解。同时,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导致饲草料价格连年上涨,奶牛养殖成本大幅上升,而养殖成本的上涨幅度远超企业对原料奶收购价的提高幅度,从而导致

每日资讯 10/08/2009

奶农养殖积极性随乳品消费需求的高速增长反而快速下降,国内原奶总产量在2005年达到顶峰后逐渐下滑,供需矛盾日趋突出。2007年以来,受澳洲持续干旱、欧盟和美国减少或取消乳制品出口补贴等因素影响,世界主要奶粉生产国出口量锐减,推动国际奶粉价格大幅上扬,过去以进口奶粉为原辅料的部分国内食品、饮料企业开始大量收购国内原奶或奶粉加以替代,导致部分奶粉生产企业哄抬原奶收购价格,甚至不惜降低收购标准或从不规范渠道抢夺奶源,从而大大加剧了奶源的紧缺状况。在成本压力和利益驱动双重作用下,在奶源竞争激烈的中东部地区,陆续出现掺假、造假的奶站经营者甚至职业造假的奶贩,可谓是这种供需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而地处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东三省,虽然中小规模乳企众多,在此次突击质检中却鲜有查出违禁成分,这并非是其企业和奶站经营者自律程度有多高,而恰恰是当地奶源相对充足、买方市场竞争不激烈的表现。

三、价值链过分聚焦于产销环节的战略风险

包括伊利、蒙牛在内的乳企虽历经十年的高速增长,却因种种条件限制至今仍固守于乳制品加工、销售环节而不能向价值链上游谋求垂直整合,奶源、包材以及物流供应链始终依赖于外部主体,而此次三鹿毒奶粉事件也正是价值链主体进行利益博弈最终导致的两败结局。乳品企业资本与资源过分地集中于主业进行高度专业化经营,品类、品牌和单一产业链绑定得过分紧密,特别是供应链环节的过分

每日资讯 10/08/2009

紧绷,使得一旦出现行业性危机或成本与产销瓶颈,则市场、品牌全面受损甚至价值链崩溃。

北京三元在此次突击质检中奶粉、液态奶均未检测出三聚氰胺尤其值得关注,因三元多年来受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及蒙牛、伊利在中低端市场的双重打压,只能苦苦坚守北京及周边市场,产销量有限,所以自有国营牧场的奶源供应足以满足产销需求,甚至一度将过剩原奶转卖给伊利、蒙牛,原奶供应部门无意间从成本中心转变为部分的利润中心。这或许是小而全的原始一体化对大而窄的过分专业化的一种反讽。

此外,法国达能、新西兰恒天然等跨国食品投资集团近年来对光明、三鹿等国内龙头企业的大面积合资并购,也因所有权关系的复杂化一定程度上导致决策层对公司内部特别是基层组织与执行团队的控制力持续削弱,在供应链与市场链的复杂敏感环节上,极易爆发三鹿毒奶粉之类的恶性事件。

四、乳业发展驱动模式与经营环境恶化导致的营销被动

乳业赖以快速扩大市场的低价(成本加价)走量与重营销投入轻资源建设的产业驱动模式,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产品始终在中低端市场进行激烈的价格竞争,相比于跨国企业以品牌和资源、技术与创新驱动的高附加值高回报模式,国内乳企(包括蒙牛、伊利)的品牌溢价能力普遍缺乏,终端市场向上的定价空间狭窄,一旦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激增,企业向下游的价格传递会因价提则量跌从而难

每日资讯 10/08/2009

以为继。

随着多种资源、要素价格上涨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包材与辅料、能耗价格、仓储物流、渠道终端费用、劳动力成本以及原奶收购成本的持续上涨,使得2007年以来乳企的成本承受力已至极限,而产品的中低端价格定位使企业只能继续选择满负荷生产、极限销售、高周转率等以规模促效益的成本消化模式。

乳企确实是快消品企业中跑得最快的,但是这种狂奔式、火箭式的高速增长,背后却有许多辛酸无奈,一如蒙牛、伊利企业文化中共有的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感受:

每天清晨,非洲大草原的羚羊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一定要跑过最快的狮子,才有可能生存;而狮子醒来想到的则是一定要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不然就会饿死。

只是谁是狮子、谁是羚羊,恐怕不是在陷于同质化竞争的乳企间产生,而是在企业与价值链寡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而遗憾的是,蒙牛、伊利都曾以为这是用来比喻同业竞争的警示录。

虽然蒙牛、伊利多年的营销投入与品牌经营,使其在国内积累的品牌价值与品类领导力已足以与跨国品牌在品类的中高端领域展开正面角逐并真正实现品牌溢价,但深层次行业危机的骤然爆发,令企业多年的经营和投入功亏一篑,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对事件涉及企业责任的认识和危机解决方案的假想

每日资讯 10/08/2009

所有被检测出产品含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包括蒙牛、伊利、光明,在结果公布之后,消费者投诉索赔风起,产品或召回或下架,销售陷于停滞,库存大量积压,媒体责难不断,政府驻厂监管,股价频频跌停,甚至权威证券机构都对以上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为“亏损”,投资评级一律下调为“回避”……作为危机事件与消费者身心损害的直接责任者,相关企业责无旁贷,也理应受到道德、法律乃至市场的惩罚,即便这种危局的最终形成有产业大环境、大背景的促成与诱发因素,但“经营如赌局,认赌须服输”,无论后果多么难以承受,即使导致亏损破产,作为企业都必须照单全收,并真诚面对公众与消费者,完全履行赔偿承诺,这也是产品质量与安全事故发生后唯一正确的危机处理方式,也是重建消费者信心与信任的必由之路。但在企业背后,在未被关注的另一个世界,绝大多数诚信经营的数百万奶农、牧场主,上百万与产品质量无关的经销商队伍,数十万产业工人和管理团队,以及物流、营销、包材辅料等价值链相关链条难以计数的关联人群,再加上他们身后赖其以维生的家庭……整个产业链、价值链因事件受到无辜牵连和伤害的群体之庞大程度,恐怕更加令人触目惊心,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所关联品牌与产品的忠诚消费者,甚至是直接受害者,而这或许是企业经营者和行业参与者更难以言语的痛楚。而其他关联方,包括股民、地方政府,也同样是受害者。至于外资品牌趁机涨价,豆奶、果汁或任何邻近品类随后的替代营销,其实都如同地震后流行的瘟疫,既不可避免,也无暇顾及了。

每日资讯 10/08/2009

事件终将过去,患儿也必将治愈,但消费者心灵和心智遭受的创伤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愈合,对国产乳制品与品牌的信心和信任的恢复也可能相当漫长,但如果按照既往的逻辑,政府只是加强监管与推行检验标准,舆论一味地从企业责任与道德准则出发要求企业依靠自身力量杜绝隐患重振行业,而不以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主体重塑乳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与利益分配模式,则这样的安全事故和行业危机就会如同顽疾,经过一定周期的蛰伏,必然卷土重来。原料供应环节的掺假、造假在我国是农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业乃至跨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要供需双方分属独立的利益主体,在成本消化和利益分配上就天然地存在对立关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零和博弈也将永无休止。

根本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在动荡与阵痛之后,将乳业价值链前端彻底归零打散,从奶源建设的源头环节开始梳理,以生产企业、政府、奶农为共同出资主体(奶农可以奶牛作价入股)成立奶业合作社或养殖公司,奶牛成为公司资产统一进行饲养管理,奶农作为产业工人直接以工时和绩效获取劳动报酬,同时获得股东分红,而饲草料和兽医药供应、检验检疫、挤奶储运等质量与安全关键环节,由公司专业人员或委托政府核准的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管理。而加工企业与养殖公司的关系,是控股式母子公司间内部供需关系,还是参股型关联企业供需合作关系,则是需要相关部门、机构的进行课题研究。但这种在世界各奶业大国已成功运行了上百年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在我国还只

每日资讯 10/08/2009

是一个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的方向。

此外,经过这次行业的洗礼或强制淘汰,如能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价值模式,真正使品牌与品质对位,在终端消费市场体现乳品的应有价格与合理利润;在包材环节由国家出面与国际寡头议价,同时积极扶持国内食品饮料软包装行业进行技术创新与质量、成本控制;国家和地方政府把部分重点企业从被外资并购的泥潭中拉出来使之重归国有控股或持股身份,则多管齐下的标本兼治、行业重生并非天方夜谭。

新西兰奶粉双氰胺疑云调查 第3篇

“我们的奶粉的奶源100%来自新西兰。”这句广告语曾经是中国多少父母选择奶粉的第一选择。

近日,以出产高品质奶粉著称的新西兰忽然爆出牛奶被检测出双氰胺的新闻,引起国内网上一片惊呼:“新西兰的奶粉也不能吃了!”“还有什么值得信任的产品?”……

1月24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宣布,该国牛奶和奶粉中发现存在低毒的化学物质双氰胺(dicyandiamide,简称DCD)残留。

双氰胺这个听起来像是三聚氰胺“兄弟”的东西,为什么会进入牛奶,其危害到底大不大?

使用双氰胺出于环保考虑

这次“新西兰奶粉风波”,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网站上对于该事件做了解释。

??2012年9月,恒天然集团检验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和酪乳粉的100个样品,在其中10个产品样品中检出了极其微量的双氰胺残留,于是上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在11月份又对多批次奶制品和原料奶进行了检测,均没有检测到双氰胺,不过出于更高要求的考虑,新西兰方面还是在牧场中停用了双氰胺。

双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可溶于水,是一种化学物质。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牛奶中呢?

知名科普作家、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向记者解释,在新西兰,部分牧场中要施用氮肥,氮有一部分会转化为硝酸盐,不会被植物利用,流入河流中还会造成水污染。

“双氰胺有吸附的作用,能控制氮释放的速度,可以让硝酸铵不至于很快释放到大气中或土壤中,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不过,牧场中施用的双氰胺会有微量吸附在牧草上,进入牛的消化道内,吸收代谢后分泌进入了乳汁,在奶粉中就会有微量的残留了。”云无心解释说。

事实上,双氰胺作为硝化抑制剂已经有30年历史,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都批准其作为化肥使用。从2009年到2012年,在新西兰农林部、恒天然、新西兰乳品协会、化肥制造商研究协会赞助下,田野温室气体研究联盟主持开展了这项关于双氰胺的实验。

科研人员发现,把双氰胺喷洒在牧草上,既可以使草长得更旺,又可以分解牧场肥料副产品中的硝酸盐,从而有效地保护湖泊河流不受绿藻污染。

根据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在此次事件后的说明,只有不到5%的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双氰胺,并且一年只用两次,每次使用只会使牧草在短短几天内有微量残留。

在牧场里暂停使用双氰胺的新闻并没有引起新西兰民众的强烈反应,新西兰官方也公开声明,并没有停售或召回相关奶类制品。记者综合了各方媒体报道,中国台湾、香港特区、日本、美国都对此都很平静,不过,可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缘故,大陆在误传新西兰停售了相关奶类制品后,媒体和消费者的担忧有些强烈,再加上又是与三鹿事件有瓜葛的恒天然公司,让更多人产生怀疑。

恒天然中国总部在给媒体的书面回复中称,“虽然检出双氰胺不存在食品安全或健康风险,但为杜绝双氰胺进入新西兰食品的可能性,恒天然赞成采取最严厉的预防措施,支持新西兰两家化肥公司主动暂停出售和在牧场使用双氰胺。”

中国是双氰胺的生产和出口大国

对于国人来说,双氰胺是一个乍听起来有点耳熟,实际上仍然陌生的东西。在氰胺类物质中,除了三聚氰胺、双氰胺,还有一个“兄弟”叫单氰胺,而中国其实还是氰胺类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出口大国。

宁夏石嘴山地区是中国氰胺产品的主产地,记者联系到国内最大的氰胺产品生产企业大荣集团,公司技术部负责人刘丰海介绍说,氰胺产品最前端的原材料是低灰分的煤和石灰石,宁夏具有无烟煤和蓝碳的原料优势,所以成为了生产基地。

“单氰胺和双氰胺的原料都是一样的,只是工艺路线上有一些差别,生产单氰胺以后直接聚合就是双氰胺,单氰胺要控制温度,不能让它聚合,而三聚氰胺最早也是以双氰胺为原料生产的,后来因为成本原因,改为用尿素生产。”刘丰海说。

氰胺产品在世界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刘丰海告诉记者,中国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生产,最早在江浙一带。单氰胺主要用于生产农药,现在还有开发用于农业的,比如作为樱桃、葡萄的催熟剂。

“因为氮不能燃烧,双氰胺能起到阻燃作用,因此在电脑、手机、电视的面板上都有应用,需求量很大。” 刘丰海说。

另外,双氰胺在数十个领域都有应用,双氰胺本身可以制造农药;作为水处理剂,它有吸附作用,能凝聚杂质成絮状再过滤;作为固色剂,它加到染料中,可以让衣服不容易掉色;在医药方面用途也很广,比如双氰胺与乙胺等反应可以合成相应的烷基双胍,而烷基双胍盐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

记者从宁夏石油化工协会了解到,国内双氰胺的生产可能超过10万吨,产值在15亿~18亿元左右。由于生产双氰胺会产生大量废渣,而西方国家对环境要求更高,所以生产较少,仅德国一家跨国公司生产。中国的双氰胺产品有一半以上为出口,2006年,宁夏的三家企业还应诉了一起德国企业向欧盟提出的双氰胺产品反倾销案。

对于双氰胺作为硝化抑制剂在农业中的应用,刘丰海表示,实际上中国也有使用,但是使用量并不大。“这种技术还没有推广开来,国内的肥料价格本身就低,尿素六七千一吨,而双氰胺要一万七八,要掺双氰胺成本就上去了,农民会觉得不划算。”据刘丰海介绍,双氰胺一般是拌在其它肥料中一起使用的,但目前仅有东北一家企业生产。

双氰胺的风险较低

在记者查询的资料中,双氰胺作为硝化抑制剂在不同环境下的功效研究较多,而关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数据很少,国内外均未制定它在食品中的相关标准。不过,云无心认为,按照急性毒理实验的半数致死量数值来看,双氰胺属于无毒或微毒物质,双氰胺和三聚氰胺有化学结构上的相似性,急毒性比三聚氰胺还低,在缺乏其他数据的情况下,参考三聚氰胺的标准估计它对健康的影响,还是可以接受的。

双氰胺没有国际标准,不过欧盟还是设定了一个安全值,即不超过1毫克双氰胺每公斤体重每天。此前新西兰官方也表示,按照欧盟的这个值,新西兰乳品中所检测出的最高残留量, 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必须饮用超过130公升的液态牛奶才可能影响健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向记者表示,即使把双氰胺当作三聚氰胺同等毒性,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液态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的规定,即每千克不超过0.15毫克——这个标准已经非常严格,这些奶对婴儿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在采访中,云无心和朱毅均认为,新兰西方面在这次双氰胺事件中,能够主动披露信息,是谨慎、负责任的做法。他们同时提到,双氰胺在欺骗蛋白检测上的效果跟三聚氰胺一样,因此也要警惕双氰胺被人为添加。

不过,记者留意到,因为涉及到多个批次,新西兰方面并没有完全通报检测出的双氰胺的具体数值。朱毅也表示,她只是倒推计算,认为它的残留量应该没有超过上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0.15mg/kg的规定。(注:从粉状婴儿配方食品到液态婴儿配方食品,国际通用7倍稀释率。)

记者联系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陈君石表示,他看到的信息是在少数奶粉(不含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检出双氰胺,含量为0.1mg/kg,最高为0.38mg/kg。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要求奶粉企业召回的呼声。不过,包括雅培、美赞臣等多家奶粉知名企业均表示在自己的产品中没有检出双氰胺,也不会停售和召回。

朱毅对此表示,虽然实际的风险非常低,但双氰胺毕竟不属于奶粉中应该出现的物质,按照日本的肯定列表法则,也可以把它算作不合格产品。不过,在没有得到新西兰方面关于当初检测的批次等信息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下架或召回也是不可能的。

陈君石表示,按照新西兰公布的极微量的检测结果,风险很小,不过这并不是中国官方公布的风险评估结论,目前我国不同部门和机构正在做进一步检测,但不知是否会公布结果。陈君石还强调,此次事件与三聚氰胺人为添加的性质完全不同,它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公众也无需恐慌。

同时,朱毅还提醒中国广大消费者应该在心态上适当调整,用健康的科学心态去对待奶粉这样一种普通食品。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第4篇

此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被媒体广泛关注已到了今年9月中旬,然而在三鹿集团正式承认奶粉被污染之前的四个月里,就全国各地就相继有家庭反映婴儿可能由于食用三鹿奶粉而引起双肾结石。而就在九月事件最终东窗事发之前,三鹿公司应对事件而采用的公关建议中,无不充斥着欺骗和推脱的手段。

从上面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在事件中涉案公司社会责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危害显现初期对事件的不重视;在危害基本确定后不负责任的推脱和公关;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足够的控制(如果确如涉案公司所言,三聚氰胺为收购人员添加)等方面。

根据公司制度的最基本原理,公司是股东依照相关规范的规定,通过出资,共同设立,并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独立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我国公司法中对公司的定义也正基于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股东作为公司的设立者,作为公司利润的最终分享者,在“股东本位”主义的视角下,如何最大程度实现股东的利益,是公司存在和行动的核心问题,股东在公司中立于至高无尚的核心地位。

回到奶粉事件,已如前述,涉案的各家公司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承担起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仅只是社会道义所要求的,更是我国法律所明文规定的。一个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公司,不应在得到最早的家长反映后,用上几个月的时间来掩盖真相;不应该在事发之后,对数据进行百般狡辩,更不应该在对待给人食用的产品时不严格监控生产过程,使三聚氰胺这样的有害物质的添加成为几乎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而这一个接一个不负责的作为,也最终使民众愤怒,心灰意冷。

初步的分析,股东利益的膨胀与社会公共利益的被挤压及损害,是以一种对立的方式出现的,然而,在这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也是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公司为股东赢利的责任被紧紧的绑在了一起,这两者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公司在最大化股东利益时,由于一些行为损害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这些行为在节约生产成本,争得市场份额,或是防止损害的扩大等方面,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透过这种表面的而对立两种利益,一个公司之所以能盈利,能实现股东的利益,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公司的存在能得到社会及民众的认可,而对于一个生产产品的公司来说,也就其产品要能得到社会及民众的认可。而前述那些短视的行为,一旦(也是必然)被揭露,那些建立在此之上的认可必然瞬间崩塌,而最终,这一系列的过程必将导致股东利益无法实现,就更不用说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了。

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公司财产的社会性、关系的社会性及其影响的社会性。使现代公司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公司股东的范围,金融、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以及企业、社区、消费者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相似的,于1997年10月公布的社会责任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 (SA8000) 作为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之国际标准,是全球首个有关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此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SA8000的诞生也是公司的社会责任得以被全世界接受的体现。这一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发生,再一次把“公司的社会责任”推到了前沿,而这一次乳品行业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希望能让中国的公司不仅仅只是认识到社会责任这个问题,更要真正的将其担负起来。

摘要:今年九月, 从三鹿集团承认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开始, 到蒙牛、伊利、光明等国内乳业巨头奶粉的卷入, 再到液态奶问题的曝光,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不仅仅是在民族乳品行业, 更是在整个国家的食品行业里引起了一场巨大的地震。从事件中反应出的公司社会责任的缺失令人震惊。“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在公司法领域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而这些奶粉事件的发生, 使得其又一次进入了从法学家到普通民众关注的视野之中。本文将从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产生、与公司制度的关系及从奶粉事件中得到的认识等方面做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公司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股东本位

参考文献

[1]、《公司法学 (第二版) 》[M]赵旭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第5篇

1 感官鉴定

色泽鉴定: 将少许乳倒入培养皿中观察颜色;气味鉴定:将少许乳倒入试管中加热后, 嗅其气味;滋味鉴定:口尝加热后乳的滋味;组织状态鉴定:将少量乳倒入小烧杯内静置1 h左右, 再小心将其倒入另一小烧杯内, 仔细观察第1个小烧杯底部有无沉淀和絮状物, 再取1滴乳于大拇指上检查是否黏滑。鉴定标准见表1。

2 酒精试验

酒精阳性乳是指酸度在11~18°T之间, 用68%左右的中性酒精与等量的乳混合会产生微细颗粒和状凝块的乳。

取20 mL试管2支、2 mL刻度吸管3支、200 mL烧杯2只、68°中性酒精溶液、不同新鲜度的牛乳乳样2~3份。

取乳样2 mL于清洁试管中, 加入等量的68°酒精溶液, 迅速轻轻摇动使其充分混合, 观察有无白色絮片生成。如无絮片, 则表明是新鲜乳, 其酸度不高于20°T, 称为酒精阴性乳;出现絮片的乳为酸度较高的不新鲜乳, 称为酒精阳性乳。根据产生絮片的特征, 可大致判断乳的酸度。判定标准见表2。

(1) 非脂乳固体含量较高的水牛乳、牦牛乳和羊乳酒精试验呈阳性反应, 其热稳定性不一定差, 乳不一定不新鲜。因此对这些乳进行酒精试验时, 应选用低于68 °的酒精溶液。由于地区不同, 此方面尚无统一标准。

(2) 牛乳冰冻也会形成酒精阳性乳, 但这种乳热稳定性较高, 可作为乳制品原料。

(3) 测定用的酒精要纯, pH值必须调到中性, 使用时间超过10 d 必须重新调节。

3 酸度测定

原料奶在放置过程中, 由于微生物的增长乳的酸度升高, 测定乳的酸度可以估计乳的鲜度。用吸管量取10 mL混匀的乳样放入三角瓶中, 加入20 mL纯化水和0.5 mL (或10滴) 酚酞指示剂。将混合物摇匀后, 以0.1 mol/L NaOH滴定, 边滴边摇, 直至出现的微红色在1 min内不消失为止。将用去的0.1 mol/L NaOH的毫升数×10, 即为100 mL乳样的滴定酸度。判定标准见表3。

说明: (1) 使用的0.1 mol/L NaOH需经精密标定后使用, 其中不应含有Na2CO3, 故所用纯化水应先经煮沸冷却, 以驱除CO2。 (2) 温度对乳的pH值有影响, 因乳中具有微酸性物质, 离解程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低时滴定酸度偏低, 最好在20±5 ℃时滴定。 (3) 滴定速度越慢则消耗碱液越多, 误差越大, 最好在20~30 s完成滴定。

4 乳成分鉴定

由于饲料的差别使乳的成分有所不同, 测定乳成分为收购合格的高品质乳提供依据。

用乳脂成分检测仪测定原料乳中常见指标, 如脂肪、蛋白质、总固形 (TS) 、非脂乳固体 (SNF) 等, 以确定原料乳的营养状况。判定标准见表4。

5 细菌总数鉴定

乳是各种细菌的天然培养基, 通过细菌总数的测定既可以了解乳的污染程度, 又可以估测乳的鲜度。可以采用美兰试验和刃天青试验测定乳的细菌总数, 刃天青试验结果显示的颜色不好辨认, 因此以下只介绍美兰试验。

试验所用的吸管、试管等必须事先经过干热灭菌。无菌操作吸取10 mL乳样于试管中, 再加入美兰试剂1 mL, 塞上棉塞, 摇匀, 然后放在35~40 ℃的水中或恒温箱中, 记录开始保温的时间, 每隔15~30 min观察试管内容物褪色的情况。判定标准见表5。

6 抗生素残留检测

抗生素残留可采用国标TTC法[1]和ECLIPSE 50试剂盒进行检测, 以下只介绍ECLIPSE 50试剂盒测试。

首先确定所需微孔数量, 用介刀沿微孔外侧划开金属薄膜。注意不要剪开剩余微孔板上的金属薄膜, 因为这会使微孔挥发以致干结。从塑料框上取下已剪开的微孔条。只需简单地用指尖向上压微孔条, 微孔条即可分离出来。剩余的微孔板需立即放回塑料袋中密封以防干结, 同时在4~8 ℃储存。将要使用的微孔板安放到另一个空的白色塑料架上, 剥开微孔上的胶黏金属膜, 在每个微孔中加入50 μL牛奶样品。用胶黏纸小心地密封微孔板, 将其垂直放入已预热到65 ℃的水浴槽中。2~2 h 45 min观察结果。ECLIPSE 50 试剂盒的结果判定标准见表7, 有关ECLIPSE 50试剂盒常用药物检测限及允许的最大残留量见表8。

7 三聚氰胺的检测

目前对奶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监测并非直接检测蛋白质, 而是根据氮含量来推测蛋白质的含量。为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一些奶农和乳品加工厂在乳中加入非乳蛋白质来提高蛋白质的含量。三聚氰胺分子里含有6个氮原子, 少量添加就能大幅度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被称之为“蛋白精”, 但其会引发泌尿系统疾病。

7.1 样品前处理

取1 g奶粉样品, 加入5 mL三氯乙酸水溶液 (10 g/L) 充分振荡, 加入0.5 mL乙酸铅水溶液 (22 g/L) , 加入2 mL三氯甲烷, 充分振荡混合2 min, 3 000 r/min离心2 min;取上清液加入5 mL三氯乙酸水溶液 (10 g/L) , 充分振荡混合2 min, 3 000 r/min离心2 min, 合并上清液待上样。

7.2 样品净化

活化、平衡:3 mL甲醇、3 mL水;上样:加入提取液;清洗:3 mL水、3 mL甲醇, 弃去清洗液;洗脱:3 mL 5%氨化甲醇;浓缩:50 ℃氮气吹干, 1 mL 20%甲醇定容。

7.3 色谱条件

流动相:缓冲溶液∶乙腈=92∶8;流速:1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40 nm。

色谱柱:C8柱, 250 mm×4.6 mm, 5 μm;进样量:20 μL。

7.4 色谱图 (见图1)

注:A.标准三聚氰胺;B.空白奶粉;C.空白奶粉+三聚氰胺。4 mg/ kg添加样品 (回收率92.86%) ;色谱柱为C8柱.250 mm×4.6 mm。

7.5 结果计算

试样中三聚氰胺的含量以质量分数毫克每千克 (mg/kg) 表示, 单点校正用以下公式计算:

X=A×Cs×V1×V2×1 000/As×m×V3×1 000

式中:As为三聚氰胺标准溶液对应的色谱峰面积;A为试样溶液对应的色谱峰面积;Cs为三聚氰胺标准溶液质量浓度 (μg/mL) ;V1为提取液体积 (mL) ;V2为过柱液体积 (mL) ;V3为定容体积 (mL) ;m为取样量 (g) 。

参考文献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登记姓名、年龄、户口所在地、奶粉名称及厂家、食用时间、症状、泌尿系统B超和小便常规检查结果等信息,2415例可疑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儿童,平均年龄(32.93±25.5)月,其中男1251例,女1164例;1岁以下为婴儿,1~3岁为幼儿,婴、幼儿1694例,男856人,女838人;3岁以上儿童有721例,男395人,女326人。以主要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按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2家企业奶粉分类,未公布者归于未公布类,有2177例明确食用过含三聚氰胺奶粉,占90.15%,见表1。

本资料大多数儿童是在不同时段食用不同品牌的奶粉,根据主要食用奶粉以三聚氰胺含量及喂养时间综合分类,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儿童以三鹿奶粉为第一,其余依次为雅士利、伊利、圣元等。

1.2 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造成泌尿系统结石诊断标准

我国卫生部于2008年9月12日发布了“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2],方案中指出结石绝大局部累及双侧集合系统及双侧输尿管,这与成人泌尿系统结石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多发性结石影响肾功能的概率更高。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计算,PEMS3.1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2结果

本资料共筛查出2例明确诊断为泌尿系统结石且有明确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史,均为连续食用三鹿奶粉超过6个月的婴、幼儿,其余多为肾结晶伴或不伴集合系统分离,其筛查检出率见表2和表3。婴幼儿及3岁以上儿童致泌尿系统结晶检出率分别为12.6%(62/492)、7.46%(20/268)(χ2=4.76,P=0.0291),有统计学差异。226例泌尿系统结晶与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时间相关系数r=0.0665,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4。

注:三鹿奶粉致集合系统分离检出率与其他含三聚氰胺类奶粉比较*P<0.01 (χ2=16.36,P=0.0001),与未公布类奶粉比较△P<0.05(χ2=4.9293,P=0.0264),★其中食用含三聚氰胺三鹿牌奶粉

3 讨论

三聚氰胺属于化工原料,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三聚氰胺本身不是食品、药品添加剂,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蛋白质含量指标(由氮含量推测蛋白质的含量检查方法),据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介绍对受污染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的风险评估显示,婴儿安全预值即最大耐受量为15 mg/kg奶粉。医学专家认为,如果摄入的三聚氰胺含量较低,会很快经肾脏排出,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食用被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奶粉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病情较轻的患儿预后较好;即使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及时治疗,肾功能也可以恢复。

对甘肃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患儿是摄入了三聚氰胺浓度为高达2563 mg/kg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3~6个月后发病的。截至2008年9月16日22时,卫生部门还没有收到食用其他品牌婴幼儿奶粉引起泌尿系统结石患儿的报告。

由于患儿多不具备症状主诉能力,家长需要加强对相关儿童的观察,根据腹部B超等,可以早期确定诊断。

本资料显示食用含三聚氰胺三鹿牌奶粉婴幼儿及3岁以上儿童致泌尿系统结晶检出率分别为12.6%(62/492)、7.46%(20/268)(χ2=4.76,P=0.0291),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婴幼儿受三聚氰胺影响明显大于3岁以上儿童致泌尿系统损害。分析是因为婴幼儿以牛奶为主要的食品,甚至部分婴儿以牛奶为唯一的食品,造成婴幼儿食用含三聚氰胺三鹿牌奶粉摄入的三聚氰胺相对3岁以上儿童过多,因此血液内的三聚氰胺含量相对高,而3岁以上儿童牛奶仅是饮食中的一部分,摄入量相对减少,且大部分3岁以上儿童为间断食用牛奶,所以受食服含三聚氰胺奶粉致泌尿系统损害相对婴幼儿小。而三鹿奶粉致集合系统分离较其他含三聚氰胺类奶粉检出率分别为2.89%与0.71%,比较(χ2=16.36,P=0.0001)较未公布类0.42%均有统计学差异(χ2=4.9293,P=0.0264),表明三聚氰胺含量越高,对儿童泌尿系统损害致集合系统分离越重;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服用时间(14.77±16.95)月,与泌尿系统结晶(0.0243±0.0691) cm相关系数为r=0.0665,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食用三聚氰胺奶粉对儿童泌尿系统的损害与三聚氰胺的含量、食量、服食时间等多因素相关,需对婴幼儿进行重点监控。

本筛查资料中仅2例明确诊断为泌尿系统结石,与本地区儿童食服含三聚氰胺奶粉种类较分散有关,有待大样本定量分析泌尿系统结石与三聚氰胺的含量、食量、服食时间等因素的量效关系。

参考文献

[1]林祥梅,王建峰,贾广乐,等.三聚氰胺的毒理学研究.毒理学杂志,2008,22(3):216.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第7篇

1 使用方法概述

按照《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GB/T22388-2008) 标准中第二种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 的规定进行检测。

2 模型建立

奶粉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X1 (%) 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 X1为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X1 (%) ;A1为标液中三聚氰胺峰面积;A2为奶粉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峰面积;m1为标准物质的质量, g;m2为奶粉样品的质量, g;P为标准物质中三聚氰胺的含量, %;f V1、f V2为标准物质溶液和奶粉样品溶液过程函数。

3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3.1 液质检测中峰面积 (A1、A2) 产生的不确定度。

由液相色谱-质谱/质谱定量重复性误差引入, 对三聚氰胺标准物质溶液中峰面积和奶粉样品溶液中三聚氰胺峰面积进行测量时产生不确定度。

3.2 电子天平 (m1、m2) 测量过程产生的不确定度。

在奶粉检测中使用电子天平时, 对标准物质和奶粉样品的质量测量会产生不确定度。在这个过程中, 使用电子天平清零测量, 清零前后测量强相关。

3.3 三聚氰胺标准物质含量 (P) 本身具有不确定度。

3.4 三聚氰胺标准物质溶液、奶粉样品溶液制备过程 (fV1、fV2) 产生的不确定度。

根据《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GB/T22388-2008) 标准中第二法规定可知以下内容:

(1) 标准品溶液制备方法。精密称取标准品100.46mg置于100ml容量瓶中, 用甲醇水溶液稀释定容至刻度, 得到三聚氰胺标准储备液。使用1ml移液管准确移取1ml定容至100ml, 此为10.046ug/ml的中间使用液, 然后再使用1ml移液管准确移取1ml定容至100ml, 此为100.46ng/ml的使用液。

(2) 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按《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GB/T22388-2008) 标准中3.4.1.1和3.4.2进行。

在奶粉检测过程中, 使用的容量瓶和移液枪等玻璃量器, 由于校准、重复性和温度的影响, 产生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4 A类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按照《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GB/T22388-2008) 标准规定, 在同一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奶粉样品进行重复测量, 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测定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贝赛尔公式, 奶粉样品重复测量的三聚氰胺的标准差如下:

5 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

5.1 液质检测中峰面积 (A1、A2) 产生的不确定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经检定合格, 根据标准[1]规定, 其定量重复性应不大于10%。在2013年7月份的校准报告中出具的定量重复性为5.8%, 此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定量重复性符合要求。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奶粉三聚氰胺检测时由定量重复性误差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对三聚氰胺标准物质溶液中峰面积和奶粉样品中三聚氰胺峰面积测量时产生的相对 (标准) 测量不确定度uA1rel、uA2rel分别为0.041 1、0.041 1。

5.2 电子天平 (m1、m2) 测量时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使用检定合格电子天平, 从其检定证书数据来看, 测量的线性和重复性分别为±0.01mg和±0.001g, 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根据标准规定[1], 应分别称量标准物质和奶粉样品100.46mg、1g, 称量标准物质和奶粉样品时产生的相对 (标准) 不确定度um1, rel、um2, rel分别约为0.000 1、0.000 6。

5.3 标准物质 (P) 含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从标准物质提供者的证书可以查到, 标准物质的三聚氰胺含量为99.5%, 证书上给定的不确定度为1%。按正态分布计算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其包含因子为K=3 (置信度0.99) , 则, 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P, rel约为0.003 4。

5.4 标准物质及奶粉样品制备过程中 (fV1、fV2) 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1) 标准物质制备中, 按标准要求使用100ml容量瓶定容和1m L移液管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

1) 在玻璃器皿校准时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使用校准合格的100ml容量瓶和1m L移液管, 容量瓶和移液管根据检定规程[2]规定允许误差分别为±0.10ml和±0.007ml。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产生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000 6和0.004 0。

2) 由重复性误差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参照评估指南[3]中附录A1给出的经验数值, 典型的100ml容量瓶充满10次并称量的实验, 得出标准偏差为0.01ml。直接将其用作标准不确定度, 则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测量不确定度为0.000 4[4]。

3) 由温度带来的测量不确定度。实验室的温度一般在±4℃之间变动。温度变化引起的不确定度可通过估算该温度范围和体积膨胀系数来进行计算。液体的体积膨胀明显大于容量瓶的体积膨胀, 因此只需考虑前者即可。水的体积膨胀系数为2.1×10-4℃-1, 因此产生的体积变化为±0.021。计算标准不确定度时假设温度变化是矩形分布, 即由温度变化引入的相对测量不确定度为0.000 5[5]。

标样的制备过程中共使用三次100ml容量瓶, 两次1ml移液管, 因此标样溶液制备过程产生的合成后的相对 (标准) 不确定度uf V1, rel为0.005 8。

(2) 试样制备过程中使用1m L移液管引入的不确定度

试样制备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按标样溶液制备过程产生的不确定度分析进行。因此, 奶粉样品制备过程产生的合成后的相对 (标准) 不确定度uf V2, rel为0.004 1。

6 合成 (相对) 标准不确定度

根据以上奶粉中三聚氰胺检测过程评估, 将A类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和B类各分量评估结果合成, 得出奶粉中三聚氰胺检测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7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报告

7.1 合成不确定度

7.2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 则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12mg/kg。

7.3 测量不确定度报告

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检测奶粉样品中三聚氰胺中的含量, 取包含因子k=2。以奶粉中三聚氰胺检测的重复性结果的平均值X1作为检测结果, 则其测量结果及扩展不确定度表述为: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为 (0.103 3±0.012) mg/kg。

参考文献

[1]JJF1317-2011.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准规范[S].

[2]JJG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计量检定规程[S].

[3]CNAS-CL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S].

[4]张岩岩, 吴淑芳.氧乐果乳油中氧乐果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评估[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1 (6) .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第8篇

关键词:三聚氰胺,鉴别法

“三鹿奶粉”事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引起强烈震动, 其根本原因就是奶粉中的添加剂“三聚氰胺”。为什么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三鹿奶粉事件”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并导致了许多婴儿中毒并患有肾结石。

1 三聚氰胺分析

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 分子式C 3 H 6 N 6, 化学名为2, 4, 6-三氨基-1, 3, 5-三嗪, 俗称蜜胺、三聚酰胺、氰脲酰胺、蛋白精。在常温下, 三聚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低毒无刺激性, 不可然。略溶于水及乙醇, 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但易溶于热水。

2 假蛋白原理

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和实验得出: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是利用了假蛋白原理, 为的是降低成本, 谋求暴利。却欺骗、损害消费者。

假蛋白原理: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 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

食品都是要按规定检测蛋白质含量的。商家为谋取暴利, 给牛奶掺入大量的水, 使得蛋白质含量降低。于是就利用了蛋白质监测方法上的漏洞, 蒙混过关。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 三聚氰胺也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 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 因此三聚氰胺也被人称为“蛋白精”。

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平均含氮量为16%左右。由于直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太复杂, 因此食品工业上检测牛奶蛋白质含量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 用强酸处理样品, 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 测定氮的含量, 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通过计算得出, 三聚氰胺的含氮量为66.6%, 折合成粗蛋白质含量为416.27%, 白色无味, 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鲜牛奶的国家标准是100mg≥2.95g, 各个品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 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以某合格牛奶蛋白质含量为3%计算, 含氮量为0.48%, 某合格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计算, 含氮量为2.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是牛奶的139倍, 是奶粉的23倍。每100克牛奶中添加0.1g三聚氰胺, 理论上就能提高0.625%蛋白质。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 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三聚氰胺, 会使通常以凯氏定氮法测定的蛋白质虚张4个多百分点, 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蛋白质含量增加1个百分点, 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 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奶粉有毒是因为其中含有毒是因为其中含有的三聚氰胺。这就是所谓的“假蛋白原理”

3 检测三聚氰胺的简易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简单的实验来鉴别出三聚氰胺呢?

我们可用加热降温结晶的方法, 检测出三聚氰胺, 降低中毒的可能。

3.1 原理

三聚氰胺溶于热水, 微溶于冷水, 因此可以利用三聚氰胺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利用加热降温结晶的方法, 对三聚氰胺进行粗略检测。

3.2 实验仪器和用品

2个玻璃杯, 一块黑布, 筷子, 冰箱, 奶粉, 热水。

3.3 实验步骤

(1) 取少量的奶粉放入一只玻璃杯中, 加入适量的沸水 (比平常冲奶粉的水要少一些) , 用筷子充分搅拌奶粉, 使奶粉完全溶解。

(2) 将盛牛奶玻璃杯放入冰箱, 待牛奶静置降温1h。

(3) 将牛奶取出, 仔细观察牛奶, 看杯底是否有少量沉淀。

(4) 准备好一个空杯, 将一块黑布罩在盛牛奶的杯口上, 用手把布紧紧固定, 将杯子倒置, 让牛奶透过黑布过滤到空杯里。对牛奶进行过滤。

(5) 过滤完毕, 如果发现黑布上有少量白色块状固体, 将黑布合上, 用清水反复进行冲洗。黑布上仍存有少量白色晶体。将白色晶体倒入一杯冷水中, 固体沉入水底。说明此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这样的奶粉不可食用。如果黑布上没有白色块状固体, 说明奶粉中不含三聚氰胺。

3.4 实验解释及结论

三聚氰胺溶于热水, 微溶于冷水, 在冷却热的三聚氰胺溶液后会有三聚氰胺的固体析出, 为白色晶体, 密度大于水。在家中可以用这种方法监测出三聚氰胺。

3.5 实验评价与讨论

这种简易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难度不大、不需要专业仪器、每个人都可以做, 也不需要理论知识或者过硬的实验操作水平。其缺点是还是无法排除其他物质的可能, 不能有力地证明沉淀就是三聚氰胺, 但可以进行粗略检测。

参考文献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8年9月11日以来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确诊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报告病例。

1.2 筛查和诊断方法

依据国家卫生部《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1]进行筛查。三鹿奶粉致婴幼儿结石超声诊断依据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电视电话会议提供的标准:(1)超标奶粉结石超声诊断标准:多切面、多角度扫查,在肾盂、肾盏内见≥0.4 cm圆形或椭圆形强回声光团,伴或不伴声影。(2)肾结晶诊断标准:多切面、多角度扫查,在肾盂、肾盏内见<0.4 cm强回声光点、团,伴或不伴声影。(3)肾脏积液诊断标准:排尿后肾盂肾盏均扩张≥0.7 cm。

1.3 个案调查

设计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确诊患儿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分析

资料录入Epi data数据库,采用Epi inf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截至2008年12月30日,全省各地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11 900例;调查病例在门诊就诊的病人占67.7%,住院病人占29.9%,就诊情况不详的占2.4%。

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占11.2%,初中占57.2%,高中及职业技术学校占20.7%,大专占7.3%,本科以上占3.51%。职业构成:农民及农民工占84.1%,工人占7.6%,国家公务员、医生、教师和技术人员占8.2%。

男童6 912例,女童4 988例,男女性别比为1.38∶1。年龄最小的不足1月龄,最大的145月龄;年龄的百分位数P2.5为3月龄,P25为12月龄,P50为21月龄,P75为32月龄,P97.5为56月龄;36月龄以下的患儿占87.2%。

2.2 地区分布

全省14个市(州)的86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仅1个县(康县)无病例报告。病例以武威、白银、天水、平凉、庆阳、张掖、兰州和金昌等8市为多,占全部调查病例的88.2%。报告调查病例数200例以上的县(区)21个,占全部调查病例数的70.6%;其中:在600例以上的县(区)有5个,在300~599例的县(区)有7个,在200~299例的县(区)有9个,呈现地区聚集性。

2.3 食用奶粉的种类

在11 900例患儿中,报告奶粉喂养史的11 826例,占99.40%;其中仅食用了一种品牌奶粉的患儿10 108例(84.90%),同时食用2种品牌奶粉的患儿1 374例(11.50%),同时食用三种品牌奶粉的患儿344例(2.90%)。报告液态奶喂养史的34例,占0.28%。不详的74例,占0.62%。

有三鹿奶粉喂养史的为10 672例,占89.7%;仅食用三鹿奶粉的为9 178例,占77.1%;食用三鹿及其他1种品牌奶粉的1 192例,占10.0%;食用三鹿及其他2种以上品牌奶粉的302例,占2.5%。

患儿食用的其他品牌奶粉共计40余种,伊利、雅士利、雀巢、完达山、蒙牛、圣元、惠民和贝因美等8个品牌,分别占8.10%、6.40%、2.30%、2.20%、0.90%、0.90%、0.80%和0.70%;其他30余种品牌奶粉食用人数仅占2.00%。

2.4 三鹿奶粉的喂养史

患儿食用三鹿奶粉的起始时间最早从一出生开始食用,最迟超过100月龄,平均(中位数)为3月龄。36月龄以下的9 175例患儿中,从开始摄入到发病的最短时间间隔为24天,最长时间间隔为36月,百分位数为:P2.5为1月、P25为6月、P50为10月、P75为16月和P97.5为30月。截至发病,患儿累计食用三鹿奶粉的量,最少0.2 kg,最多的有160 kg,百分位数为:P2.5为0.8 kg、P25为8 kg、P50为17.7 kg、P75为32 kg和P97.5为60 kg。

2.5 B超检查结果

报告B超检查结果的患儿11 206例,占94.2%;B超检查结果不详的694例,占5.8%。11 206例患儿中,以肾结石为多,占87.8%;其次为肾积水,占23.3%;输尿管等结石较少,占3.5%。右肾结石或积水高于左肾。还报告有个别的胆结石和尿道结石病例。也有个别病例检出先天性肾脏发育不全、肾囊肿、肾萎缩和肾弥漫性病变等。详见表1。

3 讨论

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有动物实验研究显示,饲喂三聚氰胺可导致小鼠采食减少、体重下降、膀胱结石、结晶尿和膀胱上皮组织增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2]。三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后,致全国近30万名婴幼儿患泌尿系统结石,6名患儿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致死。甘肃全省常住人口3岁以下儿童总数为129.98万人(2007年统计年鉴),2008年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致我省18 962名儿童患泌尿系统结石,由此估计此次事件所致婴幼儿结石的患病率达到了1 458.84/10万,远高于文献报道我国人群中尿石症的患病率约为120.00/10万~6 020/10万[3]。

2008年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所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发病隐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多没有症状。事件公布前,到医院就诊的患儿数量很少,事件公布后,筛查出了大量的结石患儿。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在临床日常诊疗中少见,基层医疗单位缺乏经验,少数患儿在事件公布前发病,但没有得到及时确诊和治疗。通过本研究可见,轻症患儿较多,门诊治疗为主,占67.7%;以农村儿童为多,占85.0%;母亲文化程度较低,近90.0%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儿男、女性别比为1.38∶1,略高于我省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09∶1,但显著低于通常的尿石症男、女性别比2~5∶1[3];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1月龄,36月龄以下的患儿占87.2%;同时呈现一定的地区聚集性。表现出这些流行病学特征,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三鹿奶粉属于中低价产品,以农村市场和低收入人群为主要购买对象;二是与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和男孩较受家庭重视,食用奶粉的高暴露率有关,也不排除性别间泌尿系统的特征影响;三是对乳制品依赖性较强的年龄段高发,考虑主要与该年龄段的高暴露率有关;四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婴幼儿喂养和代乳品添加不同,结石患儿以我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为主。因此,如何保障婴幼儿食品安全、指导科学喂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要重视农村地区婴幼儿健康问题。

报告病例奶粉的食用率很高,达到了99.4%。食用奶粉的品牌多达40余种,但以三鹿奶粉为主,三鹿奶粉的食用率高达89.7%。三鹿奶粉事件是以三鹿牌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为主的事件,个别批次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的含量很高,其最小食用量仅0.2 kg,最短致病时间24天,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全国专项检查结果相一致(一批次奶粉三聚氰胺的含量2 563 mg/kg)。代乳品是婴幼儿的主要食品,近年来,阜阳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权益。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不要让无辜的老百姓,花钱吃大亏,贻害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

小儿尿路结石仍以下尿路结石为主,其次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少见[4]。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致婴幼儿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以上尿路结石为主,肾结石占87.8%。考虑与三聚氰胺较为粘稠的物理特性和代谢特点有关。此外,我省还发现了2例胆结石的患儿,不排除三聚氰胺引发泌尿系统以外其他系统和器官结石的可能性。仅见有关胆结石个别病例报告,还考虑与事件发生后,各医疗机构满负荷筛查泌尿系统结石,没有对其他器官结石进行检查有关。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结石梗阻的程度和时间,梗阻时间越长,肾功能恢复几率越小,甚至可造成肾实质不可逆损害,而远期预后需长期追踪观察[5]。有关三聚氰胺奶粉对婴幼儿健康的全面、远期影响及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摘要:目的 全面了解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确诊患儿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11900例患儿,男、女性别比为1.38:1。平均年龄21月龄。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的86个县(市、区),仅有1个县(康县)无病例报告;病例以武威、白银、天水、平凉、庆阳、张掖、兰州和金昌等8市为多,占全部调查病例的88.2%;病例数在200例以上的县(区)21个,占全部调查病例的70.6%。有奶粉喂养史的11826例,占99.4%;有三鹿奶粉喂养史的10672例,占89.7%。患儿截至发病累计食用三鹿奶粉量平均为17.7kg。病例以肾结石为多,占87.8%;其次为肾积水,占23.3%;输尿管等结石较少,占3.5%。结论 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男、女性别比较接近出生人口性别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聚集性,以对食用奶粉依赖性和高暴露年龄组儿童的上尿路结石为主,其流行病学特征与文献报告的一般小儿尿石症不同。

关键词: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奶粉,三聚氰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的通知[EB/OL].(2008-09-13)http://www.moh.gov.cn/publicfi les/business/htmlfi les/mohyzs/s3586/200809/37772.htm.

[2]林祥梅,王建峰,贾广乐,等.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8,22(3):216-218.

[3]米华,邓耀良.中国尿石症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10):715-716.

[4]佘湘群,段友军.小儿尿路结石116例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2,30(3):225-226.

由小编止风眉整理的文章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篇(全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奶粉   三聚   事件   氰胺  

搜索
    暂无相关信息
网站分类